导读:本文包含了转移障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广西,市民化,转移障碍,路径选择
转移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郭敏[1](2019)在《广西农业人口市民化的转移障碍与路径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作为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省份,农业人口市民化转移任务非常艰巨。本文首先介绍了广西农业人口市民化的转移现状,继而分析了广西农业人口市民化转移中所面临的障碍,如成本障碍、能力障碍、承载力障碍、公共服务障碍等,最后就如何选择有效的路径提出了对策,包括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中小城市吸纳功能、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9年27期)
刘小逸[2](2019)在《基于部门间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巴萨效应扩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全方位推进,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不断攀升,汇率作为国内外经济的杠杆指标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汇率变动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将一国实际汇率变动与部门间相对生产率变动相联系,从生产的角度对实际汇率变动进行解释。本文承继巴萨效应的思路脉络进一步探究一国内部宏观因素对实际汇率变动的影响机制和解释程度,并在引入消费需求因素的基础上,考虑部门间工资差异的影响,进而检验扩展模型的解释能力。理论方面,设定国内部门包括生产与消费部门,其中生产部门分为贸易与非贸易部门,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雇佣劳动力生产贸易品与非贸易品;消费部门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在两种产品间进行消费配置。产品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以国内非贸易品市场供需相等作为市场出清的均衡条件。经典BS效应认为两类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仅由生产部门生产率变动引起,而上述理论框架对经典BS效应进行了需求层次的扩展,认为相对价格由生产、消费两部门共同决定,供需相互作用,当市场均衡时的市场价格即为均衡价格。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部门间劳动力转移障碍作为研究重点。经典BS效应认为劳动力在贸易与非贸易部门间自由转移,故两部门工资水平大致相等。基于对该假设的质疑,为探究一国劳动力市场是否存在摩擦,劳动力能否自由流动,文中采用部门间相对工资比值作为衡量劳动力转移障碍的标尺。若贸易非贸易部门相对工资显着为1,则表明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经典BS效应假设符合现实;若该比值不为1,则表明劳动力跨部门转移存在障碍,经典BS效应的假设不符现实。为比较两种情况下的模型解释力,本文设定对照模型:模型一假设部门间存在劳动力转移障碍,探究该障碍对一国相对价格的影响;模型二忽略转移障碍,默认BS效应假设成立,探究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对一国相对价格的影响,对经典BS效应核心思想进行检验。实证部分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利用多国面板数据进行变系数模型分析,对理论扩展部分的对照组模型进行回归,检验模型在多国范围内的解释能力;其次,利用我国时间序列进行结构VAR分析,探究本文的理论框架对我国1995年汇改以来的经济现实是否具有解释能力及我国劳动力转移障碍—产品相对价格—实际汇率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家汇率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针对第一个环节,以2005至2016年为样本期间,选取俄罗斯、泰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大陆、英国六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以下指标:可贸易部门与非可贸易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相对价格指标、非贸易部门与贸易部门相对工资指标、贸易部门增加值、消费等变量;第二个环节则利用1995-2016年我国相对工资、相对价格、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数据,探究上述叁个变量的当期相关性及跨期影响。通过实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部门间劳动力转移障碍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模型引入劳动力转移障碍后对相对价格的拟合效果明显优于“劳动力自由流动”假设下的情况。非贸易部门相对工资与非贸易产品相对价格呈现负相关关系,非贸易部门相对贸易部门工资水平降低导致该部门失业上升,非贸易品无法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补充,供不应求导致其相对价格升高。第二,我国部门间劳动力转移障碍对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相对价格产生稳定、显着的影响,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进一步,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与中美实际汇率数值变动幅度有正向的相关关系。即非贸易品相对价格增长率的提高伴随实际汇率贬值幅度的提升,但该系数并不具备优越的统计显着性,即相对物价与实际汇率之间的联系并不强烈。研究结果对我国汇率管理方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当前阶段为维护汇率市场稳定,央行的调节措施主要包括市场沟通、售汇准备金等举措,此类措施对于汇率的影响基本在于通过供需管理汇率短期波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汇率波动弹性。本文认为一国汇率是该国货币相对别国的内在价值的体现,取决于一国贸易生产以及经济发展等宏观因素,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一种反应。故指导汇率走势应立足于宏观经济运行的高度。根据结论,以减弱部门间工资劳动力转移障碍为切入点,通过相对价格机制调节均衡汇率的走势可以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汇率管理措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上述研究结论为我国汇率管理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任伟[3](2016)在《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唐山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查找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源问题,得出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第叁产业发展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户籍制度限制、社保制度不完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因素。针对调查结果,唐山市应采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与培训、加强制度保障等措施,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6年13期)
方晓波[4](2016)在《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隐性知识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主体客体的角度阐述了,存在着"因果不清楚"和"未被实证"、"缺乏动机"和"不被信赖"、"学习动机不足"和"吸收能力弱"、"不良的组织结构"和"有困难的人际关系"等隐性知识转移障碍;从距离视角解析了时间距离障碍、空间距离障碍和社会距离障碍。(本文来源于《企业导报》期刊2016年06期)
辛秉清,刘云,陈雄,许佳军,陈纪瑛[5](2016)在《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及技术转移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我国气候变化适用技术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式,对联合国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的重点领域和技术、需求特点和技术转移障碍等。研究发现:1在减缓领域,发展中国家技术需求的优先领域为能源和农业,次优先领域为废弃物处理和工业节能,能源领域的优先方向为能源工业、交通和家用节能,农业领域的优先技术为改进作物管理、养殖废弃物管理、家畜饮食配方改良;2在适应领域,优先领域为农业和水资源,次优先领域为海岸带管理、卫生健康,农业领域的优先技术为作物管理、土地管理、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高效牧场和牲畜管理,水资源领域的优先技术为雨水收集利用、供水渗漏控制、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气候监测与预警系统、水井技术;3利用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识,不同类型国家因国情和自然条件不同,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也各有侧重,但普遍以成熟适用技术为主,且与本国的优先发展事项紧密关联,同时发展中国家对于能力建设的需求十分强烈;4在技术转移的障碍方面,技术受方的障碍包括资金和市场障碍、能力条件障碍、信息障碍、法律政策障碍、知识产权和技术障碍、传统文化和公众意识障碍,技术供方的障碍(以我国为例)包括资金不足,存在多头管理,信息不对称,机构缺乏走出去的意愿等。最后,提出了我国加强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6年03期)
李琛[6](2015)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ITIA)中知识转移障碍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转移障碍存在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一新型组织中,它破坏组织健康发展,造成联盟成员不愿展开合作,导致成员自主创新能力低下,这影响联盟的长期稳定与发展。通过正确的方式找出阻碍组织中知识顺利进行传播的问题所在才能确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健康运行。本文在探讨知识转移障碍成因的同时,结合联盟多方参与者对知识转移障碍的构成进行有机分类,发现企业对高校、科研机构的资金扶持不足、研发需求导向不明确会给知识转移带来障碍,同时,高校及科研机构若不能给企业提供丰富的知识创新成果亦会给联盟带来消极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可以视为一个大而不乱的系统。划分知识转移的链条,得出层层链条迭加、知识位差、经济利益与市场供需状况为知识转移权变影响因素。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业内最具代表性的联盟组织,它发展稳健,成果丰富,引用此联盟为案例研究知识转移障碍能够突出找到障碍根源。要想消除联盟面临的知识转移障碍,需要在提高转移效率的同时增加参与者展开知识转移活动的意愿与能力,亦要联盟整体加强信任机制的构建,通过增强约束力来对知识转移效果进行客观评定。(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5-06-07)
刘勇,邹薇[7](2014)在《劳动力转移障碍、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互补性技能约束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学者认为,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由某些共同因素决定。1978—2012年中国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中国的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散点图显示这可能是由于劳动力转移障碍和技术进步的双重反向作用导致的。基于存在劳动力转移障碍的统一增长理论研究验证了经验结论,结果发现劳动力转移障碍导致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负相关,技术进步导致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中国当前应加快互补性技能培训的公共教育体系形成,以有利于破除劳动力转移障碍,并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叶泽聪,黄秋玲,蔡龙波[8](2014)在《感知价值、转移障碍与顾客忠诚度——基于B2C商城大学生消费者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B2C商城为例,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应用结构方程模型,随机选取290名大学生消费者作为样本,实证研究网购环境下顾客感知价值、转移障碍与顾客忠诚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感知价值对转移障碍和态度忠诚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感知价值对态度忠诚的影响程度高于转移障碍对态度忠诚的影响程度,感知价值和转移障碍借助态度忠诚的中介作用对行为忠诚产生正向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经济》期刊2014年11期)
李琛,徐修德[9](2014)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障碍消除对策研究——基于超循环视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符合超循环系统特性,在超循环理论基础上对联盟知识转移障碍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有效地找出消除对策。在联盟中,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中介机构知识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知识转移障碍需要从联盟整体制度构建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联盟内个体成员进行化解消除,同时需考虑联盟中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4年17期)
李琛,徐修德[10](2014)在《超循环理论视角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障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转移障碍存在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一新型互动系统中。知识转移障碍关系到联盟的长期稳定与发展,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路径找出障碍所在。基于复杂系统中的超循环理论研究联盟内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与中介机构之间知识转移障碍,将联盟视为超循环系统,找出联盟内的知识转移超循环单元障碍、超循环输入与输出业务障碍以及超循环系统障碍。(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4年16期)
转移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全方位推进,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不断攀升,汇率作为国内外经济的杠杆指标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汇率变动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将一国实际汇率变动与部门间相对生产率变动相联系,从生产的角度对实际汇率变动进行解释。本文承继巴萨效应的思路脉络进一步探究一国内部宏观因素对实际汇率变动的影响机制和解释程度,并在引入消费需求因素的基础上,考虑部门间工资差异的影响,进而检验扩展模型的解释能力。理论方面,设定国内部门包括生产与消费部门,其中生产部门分为贸易与非贸易部门,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雇佣劳动力生产贸易品与非贸易品;消费部门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在两种产品间进行消费配置。产品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以国内非贸易品市场供需相等作为市场出清的均衡条件。经典BS效应认为两类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仅由生产部门生产率变动引起,而上述理论框架对经典BS效应进行了需求层次的扩展,认为相对价格由生产、消费两部门共同决定,供需相互作用,当市场均衡时的市场价格即为均衡价格。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部门间劳动力转移障碍作为研究重点。经典BS效应认为劳动力在贸易与非贸易部门间自由转移,故两部门工资水平大致相等。基于对该假设的质疑,为探究一国劳动力市场是否存在摩擦,劳动力能否自由流动,文中采用部门间相对工资比值作为衡量劳动力转移障碍的标尺。若贸易非贸易部门相对工资显着为1,则表明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经典BS效应假设符合现实;若该比值不为1,则表明劳动力跨部门转移存在障碍,经典BS效应的假设不符现实。为比较两种情况下的模型解释力,本文设定对照模型:模型一假设部门间存在劳动力转移障碍,探究该障碍对一国相对价格的影响;模型二忽略转移障碍,默认BS效应假设成立,探究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对一国相对价格的影响,对经典BS效应核心思想进行检验。实证部分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利用多国面板数据进行变系数模型分析,对理论扩展部分的对照组模型进行回归,检验模型在多国范围内的解释能力;其次,利用我国时间序列进行结构VAR分析,探究本文的理论框架对我国1995年汇改以来的经济现实是否具有解释能力及我国劳动力转移障碍—产品相对价格—实际汇率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家汇率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针对第一个环节,以2005至2016年为样本期间,选取俄罗斯、泰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大陆、英国六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以下指标:可贸易部门与非可贸易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相对价格指标、非贸易部门与贸易部门相对工资指标、贸易部门增加值、消费等变量;第二个环节则利用1995-2016年我国相对工资、相对价格、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数据,探究上述叁个变量的当期相关性及跨期影响。通过实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部门间劳动力转移障碍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模型引入劳动力转移障碍后对相对价格的拟合效果明显优于“劳动力自由流动”假设下的情况。非贸易部门相对工资与非贸易产品相对价格呈现负相关关系,非贸易部门相对贸易部门工资水平降低导致该部门失业上升,非贸易品无法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补充,供不应求导致其相对价格升高。第二,我国部门间劳动力转移障碍对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相对价格产生稳定、显着的影响,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进一步,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与中美实际汇率数值变动幅度有正向的相关关系。即非贸易品相对价格增长率的提高伴随实际汇率贬值幅度的提升,但该系数并不具备优越的统计显着性,即相对物价与实际汇率之间的联系并不强烈。研究结果对我国汇率管理方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当前阶段为维护汇率市场稳定,央行的调节措施主要包括市场沟通、售汇准备金等举措,此类措施对于汇率的影响基本在于通过供需管理汇率短期波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汇率波动弹性。本文认为一国汇率是该国货币相对别国的内在价值的体现,取决于一国贸易生产以及经济发展等宏观因素,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一种反应。故指导汇率走势应立足于宏观经济运行的高度。根据结论,以减弱部门间工资劳动力转移障碍为切入点,通过相对价格机制调节均衡汇率的走势可以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汇率管理措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上述研究结论为我国汇率管理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移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1].郭敏.广西农业人口市民化的转移障碍与路径选择研究[J].现代商业.2019
[2].刘小逸.基于部门间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巴萨效应扩展[D].山东大学.2019
[3].任伟.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
[4].方晓波.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J].企业导报.2016
[5].辛秉清,刘云,陈雄,许佳军,陈纪瑛.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及技术转移障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
[6].李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ITIA)中知识转移障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5
[7].刘勇,邹薇.劳动力转移障碍、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互补性技能约束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叶泽聪,黄秋玲,蔡龙波.感知价值、转移障碍与顾客忠诚度——基于B2C商城大学生消费者的实证研究[J].辽宁经济.2014
[9].李琛,徐修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障碍消除对策研究——基于超循环视角分析[J].当代经济.2014
[10].李琛,徐修德.超循环理论视角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障碍研究[J].当代经济.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