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环境论文-苏铭,单立山,张正中,王洋,王珊

荒漠环境论文-苏铭,单立山,张正中,王洋,王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荒漠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梯度,种间关系,叶绿素荧光,红砂(Reaumuria,soongorica)

荒漠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苏铭,单立山,张正中,王洋,王珊[1](2018)在《荒漠环境梯度下联生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珍珠(Salsola passerina)荧光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植物的叶绿素荧光效应是植物为适应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理响应,任何胁迫对光合作用产生的影响都可通过叶绿素荧光变化表现出来,对衡量各胁迫因子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有重要意义。以荒漠草原区、半荒漠区、典型荒漠区、极端荒漠区4个生境条件下单生、联生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和珍珠(Salsola passerina)为材料,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和分析,探讨两种植物在联生条件下对荒漠环境梯度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红砂和珍珠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各异,在联生条件下,红砂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值均高于单生,珍珠则相反;随环境胁迫的加剧,各生长方式下红砂和珍珠的Fv/Fm、Yield、q P值均呈现下降趋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呈上升趋势。可见,联生时红砂光合能力增强,对光能有高效的捕捉能力,珍珠则更多的选择以热量的方式散失光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6期)

潘航,冯缨,王喜勇,李岩[2](2017)在《荒漠环境下10种沙拐枣的生理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土地荒漠化形势严峻,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安全。而植物对防治土地荒漠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筛选合适的物种进行荒漠恢复重建则显得极为重要。沙拐枣因其抗逆性强而成为新疆荒漠区主要的优势物种,其生理生态响应被广泛研究,但是系统、定量的比较不同种沙拐枣抗逆性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此本文以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中栽培的10种沙拐枣为试验材料,测定同一生境下不同种沙拐枣的7个抗逆生理指标,利用方差分析其种间差异,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种沙拐枣的抗逆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沙拐枣在同一生境下各生理指标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头状沙拐枣、乔木状沙拐枣、小沙拐枣的SOD、POD含量均表现较低水平,抗逆性较差;泡果沙拐枣以高脯氨酸含量表现良好抗逆性;小沙拐枣H_2O_2含量最高,不利于细胞正常代谢;综合分析抗逆性由强到弱为泡果沙拐枣>艾比湖沙拐枣>密刺沙拐枣>淡枝沙拐枣>奇台沙拐枣>心形沙拐枣>红果沙拐枣>乔木沙拐枣>头状沙拐枣>小沙拐枣,该结果与沙拐枣在新疆的生态分布极为吻合。试验数据可为荒漠植物沙拐枣的引种栽培和抗逆性筛选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冯贵新,张春林,张玉山[3](2017)在《风沙、极干旱戈壁荒漠环境无砟轨道养护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混凝土养护角度出发,通过多种养护方式综合分析、比较,寻求解决大温差、极度干旱缺水、大风沙等严酷自然环境条件下无砟轨道混凝土裂纹控制及行之有效的施工养护措施。通过新型养护样式与传统养护方式比对,说明其切实有效性及经济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7年11期)

迪利夏提·哈斯木,阿马努拉·依明尼亚孜,帕尔哈提·阿布都克日木[4](2016)在《12种短命植物叶解剖结构及其对荒漠环境的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分布于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12种短命植物为研究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其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探讨12种短命植物的叶解剖结构对荒漠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关系。结果显示:(1)12种短命植物中,有8种植物的叶肉栅栏组织发达,表现出等面叶特征;有7种植物侧脉维管束具有花环状结构,表现出C4植物特点。(2)12种植物叶片均具有气孔下室,其中,小花荆芥等7种植物叶片具有发达的气孔下室。(3)12种植物叶肉及叶脉中常有晶体存在,晶体数量及大小在不同植物中有差异。研究认为,12种短命植物从总体上呈现出旱生结构特征,从个体角度看这些特征是不同类群的植物以不同方式适应沙漠干旱环境的结果,但不足以改变该类植物的中生性质。(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王安隆,美克热依·阿布力提甫,师庆叁,赵福生,张新平[5](2015)在《荒漠环境下规模化人工林生物量解析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维量分析法和"全体收获法",对克拉玛依人工杨树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地下植被层和地上凋落物层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排序为:树干(60.79%)>树根(14.27%)>树枝(9.84%)>树皮(8.96%)>树叶(6.14%);2径级在6~12 cm的乔木生物量占到61.78%;3单沟单植8 m×0.75 m和单沟单植4.5 m×2 m造林模式是该区域的较好选择;4在相同种植模式下,人工林内新疆杨比俄罗斯杨更具有优势;5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5.285 t·hm-2、1.753 t·hm-2和4.171 t·hm-2。(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王仲礼,赵雪,刘林德,柏新富,朱建军[6](2015)在《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和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对荒漠环境的适应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在自然生长条件下两种阔叶沙生植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和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的蒸腾和光合作用的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胡杨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趋势接近,但蒸腾作用在时间上比光合作用有约2h的滞后;胡杨的蒸腾作用与温度和大气的水势正相关;随着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升高,胡杨维持高水平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没有表现出对水分利用的调节或节约能力;胡杨的光合作用与光强正相关,接近于线性关系,表明胡杨是典型的喜光植物,在自然的强光条件下没有出现光抑制现象;(2)沙枣的蒸腾和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趋势几乎一致,表明沙枣的光合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气孔开度和气体交换量;在温度和光照强度维持在高水平的条件下,沙枣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逐渐下降,说明沙枣在水分胁迫加重时具有较强的气孔调节和节约水分的能力;与胡杨不同,沙枣午后的蒸腾和光合作用都出现了连续波动,可能是由于气孔震荡的作用;(3)从生态适应性上来说,胡杨可能通过高速蒸腾避免辐射造成的高温胁迫,并维持一个较高的光合作用水平,在有水分供应条件下,胡杨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但缺乏水分利用调节能力,是高耗水植物;而沙枣则通过叶片表面完全覆盖的星状鳞片反射高强度的光照避免高温伤害,同时通过气孔调节蒸腾减少水分散失,是阔叶树中相对节水的植物。(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5年01期)

孟广双,高德东,王珊,辛元庆,郑浩峻[7](2014)在《荒漠环境中电池板表面灰尘颗粒力学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海拔荒漠地区电池板表面积灰严重制约着光伏发电效率和光伏组件寿命。该文在分析表面能的基础上,假设接触不变形条件下,依据宏观分子间作用理论分析提出了电池板表面灰尘颗粒粘附受力模型。结合青海共和地区电池板表面灰尘主要成分和粒径组成,给出了灰尘受力参数;计算了灰尘颗粒所受的范德华力、静电力及重力,给出由参数改变引起的灰尘受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灰尘颗粒半径较小时,颗粒与电池板间的主要粘附力为范德华力,当灰尘颗粒半径较大时,重力分量则成为主导粘附力,粘附合力取值范围为10-10~10-8 N;Lifshitz常数和分子间平均间距主要影响的是范德华力;灰尘颗粒总的静电力随灰尘颗粒半径的增大而增大,静电力的取值小于范德华力和重力分量。对灰尘粘附受力大小及其规律的研究,为高海拔荒漠地区光伏除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6期)

韩舒[8](2014)在《北方荒漠环境下保水剂对典型质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重建及生态恢复的瓶颈,研究和应用节水新技术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保水剂在农林生产、植树造林及草地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目前,在干旱区针对不同保水剂的性能对比研究还不多见,不同保水剂施用后对土壤物理性质、水分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还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不同质地土壤作用的对比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叁种典型质地土壤和国内外市场常用的叁种(高分子聚合物类)保水剂,通过室内基础实验、野外环境模拟和盆栽实验观测的结合,初步探讨3种保水剂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分布的影响,研究保水剂与不同质地土壤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以期在农林生产及生态恢复中保水剂品种的选择、浓度的制定、施用方法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包括室内基础实验、野外环境模拟实验、和盆栽实验观测叁个部分。基础实验主要测定和对比叁种保水剂在离子水中的吸水倍率和吸水速率。野外环境模拟部分是基础实验部分的进一步补充内容,即在室内模拟酸碱、盐渍化土壤条件及北方极端气温条件下对各保水剂吸水倍率的影响,探讨典型土壤质地,不同保水剂施用方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团粒结构等物理性质的影响;探讨保水剂在不同质地土壤中,不同埋深的条件下,对土壤不同土层的水分分布的影响,初步研究保水剂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及规律。盆栽试验主要研究保水剂不同施用深度、不同施用方法下,对紫花苜蓿出芽率、盖度、株高(最高株高、平均株高)、根系分布(最深根深、平均根深)、生物量(地上、地下)的影响,揭示保水剂对植物作用机理,综合对比后提出适宜的种植模式。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所用的叁种保水剂的吸水倍率均受盐浓度、溶液pH值及肥料(钾肥、磷肥)溶液影响较大。其中,酸性溶液对叁种保水剂的吸水倍率的抑制作用大于碱性溶液对其的抑制作用;盐浓度溶液对保水剂吸水倍率的抑制作用与盐溶液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在肥料溶液中,随着金属离子的价态的增高,保水剂吸水倍率对应减弱。此外,低温能够改变保水剂的网状结构,对其吸水倍率有显着影响。(2)在不同质地土壤中,不同类型保水剂的保水能力各有不同,其保水能力同时受到土壤和保水剂相互作用的影响。就土壤而言,主要表现在质地与结构方面,质地不同吸水速度不同,当土壤吸水速度小于保水剂的吸水速度时,保水剂会形成一个隔水层,此时隔水层的下层土壤蒸发慢,起到了一定的保水能力;反之,当土壤吸水速度快于保水剂的吸水时,保水剂埋深越深,吸到水分的量越少,此时,颗粒大的保水剂反而会加大土壤的缝隙,使其土壤水分蒸发的更快。就保水剂而言,主要表现在形状、埋深及施用方法等方面,首先,保水剂形状不同其吸水速度不同,形成的隔水层大小也不同;其次,保水剂埋深不同对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的蒸发作用不同;最后,干燥施用时的保水效果略差于饱和施用的效果。(3)施用保水剂有利于提高土壤的通透性,透气、透水的同时,有效的改善了土壤叁相比、降低了土壤容重,从而有利于植物对土壤中水分及养分的吸收,为植物生长创造了较为适宜的物理环境。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显着增加了保水剂的施用层及其下层(10)的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其施用层上层(5)的土壤抗蒸发能力。(4)保水剂评价:叁种保水剂在纯水及不同处理溶液中的吸水倍率及低温影响下的耐寒排序为:MP3005KCE>沃特>HG-60;在不同质地土壤中的保水能力排序为:砂土中MP3005KCE>沃特>HG-60、壤土中沃特>MP3005KCE>HG-60、粘土中HG-60>沃特>MP3005KCE。(5)盆栽实验表明,保水剂处理对紫花苜蓿出芽率、盖度、株高、生物量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生物量的大小主要受保水剂施用方法的影响。合理的施用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的透气、透水性,从而有利于植物在土壤中水分的吸收,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较为适宜的物理环境。(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4-05-24)

徐峰,杨维康,徐文轩,夏参军,刘伟[9](2012)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荒漠环境的鸟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4月~2012年5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进行了4次鸟类调查,共发现鸟类10目25科40属54种。其中留鸟21种、夏候鸟23种、旅鸟6种、冬候鸟4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3种,为波斑鸨、白肩雕和金雕,国家Ⅱ级保护动物8种,为鹗、黑鸢、高山兀鹫、秃鹫、雀鹰、猎隼、红隼和蓑羽鹤。该地以角百灵和蒙古沙雀等荒漠鸟类为优势种,猛禽如棕尾鵟等也较常见。(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2年06期)

姚远,丁建丽,倪绍忠,王刚[10](2012)在《基于垂直植被指数的干旱区荒漠环境人工杨树林生物量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中国干旱区荒漠环境下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进行准确评估,本文以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人工杨树林为例,利用野外48个实测样地的人工林生物量数据和陆地卫星TM影像数据分析了遥感信息和实测人工林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分别建立了基于垂直植被指数(PVI)的地上生物量的线性和指数回归模型,并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VI)的地上生物量的线性和指数回归模型与PVI作比较。结果表明:3种植被指数PVI、NDVI、RVI与人工林生物量之间均具有极显着的相关关系;基于PVI的地上生物量的指数模型y=13.783e0.0257x为监测干旱区人工林地生物量的最优化关系模型(复相关系数为0.761)。(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荒漠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土地荒漠化形势严峻,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安全。而植物对防治土地荒漠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筛选合适的物种进行荒漠恢复重建则显得极为重要。沙拐枣因其抗逆性强而成为新疆荒漠区主要的优势物种,其生理生态响应被广泛研究,但是系统、定量的比较不同种沙拐枣抗逆性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此本文以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中栽培的10种沙拐枣为试验材料,测定同一生境下不同种沙拐枣的7个抗逆生理指标,利用方差分析其种间差异,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种沙拐枣的抗逆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沙拐枣在同一生境下各生理指标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头状沙拐枣、乔木状沙拐枣、小沙拐枣的SOD、POD含量均表现较低水平,抗逆性较差;泡果沙拐枣以高脯氨酸含量表现良好抗逆性;小沙拐枣H_2O_2含量最高,不利于细胞正常代谢;综合分析抗逆性由强到弱为泡果沙拐枣>艾比湖沙拐枣>密刺沙拐枣>淡枝沙拐枣>奇台沙拐枣>心形沙拐枣>红果沙拐枣>乔木沙拐枣>头状沙拐枣>小沙拐枣,该结果与沙拐枣在新疆的生态分布极为吻合。试验数据可为荒漠植物沙拐枣的引种栽培和抗逆性筛选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荒漠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苏铭,单立山,张正中,王洋,王珊.荒漠环境梯度下联生红砂(Reaumuriasoongorica)、珍珠(Salsolapasserina)荧光特性[J].中国沙漠.2018

[2].潘航,冯缨,王喜勇,李岩.荒漠环境下10种沙拐枣的生理特征比较研究[J].草业学报.2017

[3].冯贵新,张春林,张玉山.风沙、极干旱戈壁荒漠环境无砟轨道养护工艺[J].建设科技.2017

[4].迪利夏提·哈斯木,阿马努拉·依明尼亚孜,帕尔哈提·阿布都克日木.12种短命植物叶解剖结构及其对荒漠环境的适应性[J].西北植物学报.2016

[5].王安隆,美克热依·阿布力提甫,师庆叁,赵福生,张新平.荒漠环境下规模化人工林生物量解析估算[J].干旱区研究.2015

[6].王仲礼,赵雪,刘林德,柏新富,朱建军.胡杨(Populuseuphratica)和沙枣(Elaeagnusangustifolia)对荒漠环境的适应性比较[J].中国沙漠.2015

[7].孟广双,高德东,王珊,辛元庆,郑浩峻.荒漠环境中电池板表面灰尘颗粒力学模型建立[J].农业工程学报.2014

[8].韩舒.北方荒漠环境下保水剂对典型质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4

[9].徐峰,杨维康,徐文轩,夏参军,刘伟.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荒漠环境的鸟类[J].四川动物.2012

[10].姚远,丁建丽,倪绍忠,王刚.基于垂直植被指数的干旱区荒漠环境人工杨树林生物量模型[J].生态学杂志.2012

标签:;  ;  ;  ;  ;  

荒漠环境论文-苏铭,单立山,张正中,王洋,王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