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沦陷区文学论文-高云球

东北沦陷区文学论文-高云球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北沦陷区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北沦陷区,文化殖民,《大同报》,文学实践

东北沦陷区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高云球[1](2019)在《东北沦陷区反殖文学实践——以《大同报》“文艺”副刊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地区,使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日本扶植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成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此期间东北沦陷区除了作为日本侵华军需物资供给储备地外,同时也是侵略者实施文化殖民的试验场。侵略者在文化教育领域实施一系列的清洗与改写政策1,企图通过对东北民众文化精神的重构和文化系统的解构与改写来达到对沦陷区的文化殖民目的。面对殖民者的武力镇压(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19年06期)

裴虹[2](2019)在《东北沦陷区朝鲜作家的自然抒写和文学治愈》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受日本殖民统治长达14年,高压的殖民政策也使得东北地区文学遭到摧残。在条件艰苦恶劣的环境下,移居东北的朝鲜作家曾在这片热土上开创了朝鲜族文学的先河,并与东北作家群一同抒写了东北沦陷区文学。首先,这个时期朝鲜作家创作的作品,通过自然抒写,如东北的地理位置、气候和水土等,表达了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批判意识,这对了解和考察整个二战时期东北沦陷区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方式,以及特殊时期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等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这个时期朝鲜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内心的愤慨、抑郁等复杂的感情,将文学作为自我治愈及读者治愈的方式,这对了解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不同功能具有实证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教鹤然[3](2019)在《鲁迅与东北沦陷区哈尔滨地区左翼文学活动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哈尔滨作为东北沦陷时期的政治文化重镇,其左翼文学活动在东北沦陷区占有特殊的位置。鲁迅与东北沦陷区哈尔滨地区的早期左翼思想传播与文学实践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前这一联系并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关注,本文主要就从左翼思想传播、左(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9年01期)

杨惠[4](2017)在《“远离政治”的姿态和“文化中国”的反抗》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沦陷区“纯文学”以其“远离”政治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其不是沦陷区文学研究的“抗日文学”,更不是殖民者的“官方文学”。它以一种书写沦陷区苦难现实的笔触,展现沦陷区生活的悲苦,让沦陷区的民众从被“美化”的殖民压迫中清醒的抽离出来;又以其独特的汉语地域特色及其传达出的文学思想彰显出其利用文学文化对殖民压迫进行反抗的不朽力量,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本文通过对1937年至1945年间四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杂志进行研究、探析,可以看到围绕着东北沦陷区的杂志所展开的“纯文学”创作同日伪政权操控之下的粉饰文学进行的斗争,可以看到“纯文学”的创作者为维护中国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脉络所做出的艰苦努力。第一章重点梳理的是东北沦陷区特殊社会文化环境下的“纯文学”在日本侵略者的文化殖民政策下的整体发展脉络,展现的是依托于报纸副刊、杂志的“纯文学”曲折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展现东北沦陷区“纯文学”的存在形态。沦陷时期的四份杂志:《明明》、《文选》、《新满洲》、《青年文化》为东北沦陷区文人提供了精神和物质的生存空间。重点考察每个刊物的特点、创刊意义、编辑活动、读者声音、作家立场、栏目特点,在形态复杂的刊物作品中“去伪存真”,进而展现东北沦陷区“纯文学”的生存环境,展现东北沦陷区“纯文学”样貌。第叁章通过对四本杂志中刊载的具体的“纯文学”作品着重的分析入手,揭示东北沦陷区文学对“五四”文学传统—— “人的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分析出东北沦陷区“纯文学”创作在特殊时代背景之下所具有的独有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思想,揭示出东北沦陷区“纯文学”独特的发展道路。第四章通过对东北沦陷区这四本杂志的研究与分析,揭示出东北沦陷区“纯文学”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沦陷区文学史做了有益的补充。(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0)

洪亮[5](2015)在《论东北沦陷区的“抗日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没有必要将是否具有"反抗性"作为判断沦陷区文学的唯一标准,相对于以往将许多产生于沦陷区的作品都归入"抗日文学"范畴的做法,这是一种认识的进步,但也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即根本否认在沦陷区会有产生"抗日文学"的可能性,这就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以东北沦陷区为例,通过分析李文光、金剑啸、梁山丁等作家的作品,可以发现它们不但的的确确流露出了抗日爱国的意识,而且有时还表现得相当直露。这些作品理应被归入"抗日文学"范畴。若将东北沦陷区的抗日文学与国统区、解放区的抗日文学相比较,会发现它在风格、题材、内容等方面都颇有独到之处。(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5年10期)

范庆超,于静[6](2014)在《东北流亡文学与沦陷区文学比较研究(1931—1945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1931—1945年)的东北作家文学,存在着"流亡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两支流脉。面对中华民族被欺凌的历史事实,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表现出共同的反帝诉求,但由于他们分别身处不同的政治环境,其反帝表达又有直抒胸臆和隐晦曲折之别。对于五四文学的另一大传统——反封建主题,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的开掘路径也并非一致。在作品的题材处理上,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基于各自的创作语境、阅历心态、政治理解等因素,对于战争、乡土、胡子、工人和知识分子进行了角度不同的书写。(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孙娜[7](2013)在《倾颓的废墟——论东北沦陷区废园文学的人物群像》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沦陷区的文丛、文选派,艺文志派、"大北风"作家群的作家们有意无意间便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文艺思潮,那就是通过对"废园文学"的人物群像的塑造,来表现作家们压抑,受难的心态,浓重描摹了"废园"里的暗色,正是当时东北沦陷区这个大"家"的状态,它多少还原了日伪统治下作家们进行文学创作的举步维艰。而"废园文学"之所以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与这组人物群像的塑造是分不开的。(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叶立群[8](2013)在《东北沦陷区的文学创作媒介与文学社团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沦陷时期,东北地区的文学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复杂的价值取向,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的汉奸文学、粉饰文学与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抗日进步文学的对立存在。文艺界两种对立的力量通过报纸副刊、文学期刊和文学社团作为载体和媒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赵献涛[9](2013)在《东北沦陷区的翻译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沦陷区的翻译文学,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不可缺少的一面,但却没有被写入翻译文学史中。在东北沦陷区,众多期刊报纸刊载译文,翻译家众多,翻译的国别更是多种多样。东北沦陷区的翻译文学与日伪的文化统制存在着一定关系。东北沦陷区的翻译文学与其他沦陷区的翻译文学一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应该被纳入翻译文学史的视野之中。(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孙娜[10](2012)在《论东北沦陷区废园文学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叁省沦陷的十四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东北沦陷区的废园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抑或是一种文学思潮,它一直留存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东北沦陷区文丛、文选派,艺文志派,"大北风"作家群的废园文学的创作做一整体概括,究其形成的原因,是文学继承五四传统、借鉴外来思潮,作家有意散布悲哀情绪的必然结果。东北沦陷区的废园文学具有较高的社会批判价值,成为现当代文学中反映旧家族制度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因此担负了保护民族文学的历史使命。(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2年32期)

东北沦陷区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北受日本殖民统治长达14年,高压的殖民政策也使得东北地区文学遭到摧残。在条件艰苦恶劣的环境下,移居东北的朝鲜作家曾在这片热土上开创了朝鲜族文学的先河,并与东北作家群一同抒写了东北沦陷区文学。首先,这个时期朝鲜作家创作的作品,通过自然抒写,如东北的地理位置、气候和水土等,表达了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批判意识,这对了解和考察整个二战时期东北沦陷区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方式,以及特殊时期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等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这个时期朝鲜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内心的愤慨、抑郁等复杂的感情,将文学作为自我治愈及读者治愈的方式,这对了解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不同功能具有实证性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北沦陷区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高云球.东北沦陷区反殖文学实践——以《大同报》“文艺”副刊为中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

[2].裴虹.东北沦陷区朝鲜作家的自然抒写和文学治愈[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教鹤然.鲁迅与东北沦陷区哈尔滨地区左翼文学活动之关系[J].鲁迅研究月刊.2019

[4].杨惠.“远离政治”的姿态和“文化中国”的反抗[D].南京师范大学.2017

[5].洪亮.论东北沦陷区的“抗日文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

[6].范庆超,于静.东北流亡文学与沦陷区文学比较研究(1931—1945年)[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7].孙娜.倾颓的废墟——论东北沦陷区废园文学的人物群像[J].绥化学院学报.2013

[8].叶立群.东北沦陷区的文学创作媒介与文学社团考[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赵献涛.东北沦陷区的翻译文学[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

[10].孙娜.论东北沦陷区废园文学的成因[J].名作欣赏.2012

标签:;  ;  ;  ;  

东北沦陷区文学论文-高云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