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控分子论文-李群星,文书琼,陈一辰,王茜,程斌

免疫调控分子论文-李群星,文书琼,陈一辰,王茜,程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调控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肿瘤反应,Pik3ip1,胞外结构域,机制探究

免疫调控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李群星,文书琼,陈一辰,王茜,程斌[1](2019)在《免疫负调控分子Pik3ip1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反应的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PI3K相互作用蛋白3(Pik3ip1)对T淋巴细胞抗肿瘤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材料与方法:1.利用流式细胞术(FACS)探究Pik3ip1在小鼠造血系统及体外刺激下的表达情况;2.建立可溶性肽OVA_(257-264)和OVA_(323-339)急性免疫反应模型、OVA_(257-264)特异性刺激OT1小鼠增殖模型,FACS、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分析(本文来源于《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1)

王军,沈燕,李悦,赵亚[2](2019)在《免疫检查点分子调控在疟原虫感染与免疫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疟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虫媒传染病。宿主促炎和抑炎反应需要精细调控,以达到在快速清除病原体的同时避免免疫病理损伤的目的。近年来免疫检查点分子(ICM)在抗肿瘤、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给疟疾抗感染免疫研究,包括疟疾慢性感染和重症疟疾的免疫辅助治疗带来了新的启示。研究表明,在疟原虫慢性感染过程中,阻断ICM信号有助于恢复宿主免疫应答,加速清除疟原虫;在疟原虫急性感染导致的重症疟疾中,适度强化ICM信号,可降低宿主免疫应答,有助于缓解宿主体内免疫病理损伤。本文就ICM调控在不同原虫虫感染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刘永振[3](2019)在《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调控DNA受体信号通路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疱疹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都与疱疹病毒有关。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作为鸡疱疹病毒的一个典型代表能够引起鸡严重的肿瘤性疾病,不仅给全球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鸡马立克氏病(MD)也对研究疱疹病毒诱发的肿瘤疾病的机制具有很大的意义。MD淋巴瘤与如Epstein-Barr病毒等人的疱疹病毒诱导的淋巴瘤在生物学特征方面有很多的相似性。尽管在过去的40年MD已通过疫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MDV毒力的不断进化对这种疾病的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疱疹病毒逃避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是其在宿主成功建立感染、潜伏以及终生持久性感染的必要条件。当宿主模式识别受体识别保守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并触发I型干扰素(IFNs)和其他抗病毒因子的产生时,天然免疫反应就会启动。除了Toll样受体、RIG-I样受体和NOD样受体外,最近还发现了几种细胞质DNA识别受体。在众多的DNA识别受体中,cGAS被认为是存在于所有不同类型细胞中的最重要的DNA识别受体。最近的研究表明,cGAS介导的DNA识别通路在Ⅰ型干扰素抗人类疱疹病毒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许多病毒蛋白通过调节这一信号通路抑制I型干扰素的产生。但天然免疫在鸡体内控制MDV感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知之甚少。因此,研究MD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对阐明MDV致瘤的机制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发展更有效的防控MDV策略。本研究发现cGAS-STING DNA受体信号通路在MDV感染诱导IFN-β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MDV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同样可以拮抗宿主cGAS-STING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我们筛选了所有MDV ORFs中具有抑制cGAS-STING信号通路功能的MDV蛋白,成功鉴定出5个(包括Meq、RLORF4、US3、UL46、VP23)能够通过调控cGAS-STING通路抑制宿主IFN-β产生的MDV蛋白。为进一步研究MDV逃避宿主天然免疫的机制奠定了基础。我们发现MDV直接致瘤蛋白Meq通过靶向STING分子阻止其对TBK1和IRF7的招募,从而抑制IRF7的活化以及IFN-β的表达。过表达Meq可以显着减弱由病毒DNA诱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相反,敲低Meq能够显着提高MDV诱导IFN-β及其下游抗病毒因子产生的水平。另外,我们发现缺失Meq的MDV在体内外诱导宿主产生IFN-β的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MDV。并且,缺失Meq的MDV诱导宿主CD8+T细胞反应也显着强于野生型MDV。与之相对应,缺失Meq的MDV的复制能力和致瘤能力都明显低于野生型MDV。以上结果表明MDV通过Meq靶向STING拮抗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对MDV在体内的复制和诱导肿瘤的发生至关重要。本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在MDV诱导的淋巴瘤发生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本研究还报道了MDV的另一个与毒力直接相关的蛋白RLORF4抑制宿主DNA识别受体通路的机制。同样过表达RLORF4能够阻断cGAS-STING介导的IFN-β的产生。RLORF4通过与NF-κB通路中p65和p50的RHD同源结构域结合抑制NF-κB的转录活性。此外,RLORF4也能抑制TNF-α诱导的p65和p50的入核。同样缺失RLORF4的MDV在体内外诱导IFN-β反应以及引起宿主细胞免疫的反应的能力也显著增强,并且在体内复制能力相对减弱。以上结果表明RLORF4介导的MDV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可能在MDV发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cGAS-STING通路不仅能识别各种病原体和肿瘤来源的DNA,而且也在抗肿瘤免疫和诱导肿瘤细胞特异性凋亡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揭示了MDV致瘤蛋白Meq和RLORF4不仅抑制MDV DNA和肿瘤细胞DNA诱导的IFN-β的产生,还减弱宿主的抗肿瘤免疫,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肿瘤的生长。总的来说,MDV致瘤蛋白诱导肿瘤可能涉及其多方面的功能,包括转化,抗凋亡,阻断DNA受体识别通路。Meq和RLORF4的这些功能使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得到抑制,更有于肿瘤的快速生长。因此,本研究不仅揭示了MDV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MDV感染后这么快诱导宿主产生肿瘤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王克荣[4](2019)在《汉坦病毒动态调控自噬流拮抗宿主固有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坦病毒是世界上分布最广、传播途径最多、危害极其严重的出血热病毒,其属于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汉坦病毒科(Hantaviridae),为有包膜的单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由S、M、L叁个片段组成,分别编码病毒核衣壳蛋白(NP)、糖蛋白前体(GPC)以及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其中L片段最为保守,汉坦病毒主要由鼠等啮齿类动物传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带病毒鼠的排泄物等,感染人体可引起两种急性出血热性疾病,分别是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及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我国是世界上HFRS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自噬是真核细胞中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分解代谢途径,自噬与细胞分化与发育、营养剥夺、微生物感染等多种生理病理进程密切相关,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及促进病原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型干扰素(IFN)在机体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经由多种病毒识别受体、接头分子、蛋白激酶和转录因子调控信号通路转录激活,可诱导多种抗病毒蛋白产生。有研究报道,病毒感染诱导的自噬在机体抵御病毒入侵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可以通过选择性降解病毒组分影响病毒生活周期,又可以与模式识别受体(PRR)相互作用促进IFN产生,启动机体固有免疫应答。在本研究中,我们证明HTNV动态调节宿主自噬过程,在HTNV感染早期诱导完全自噬,但在感染晚期诱导不完全自噬。先前的研究已经确定HTNV Gn诱导的完全自噬有利于HTNV的复制,而详细的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发现HTNV Gn与Tu翻译延伸因子线粒体(TUFM)相互作用并募集LC3B,诱导线粒体自噬,在HTNV感染早期降解MAVS并阻止IFN的产生。此外,作为病毒粒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Gn是如何逃脱自噬的清除。我们研究结果表明,在HTNV感染后期,NP与Gn竞争性结合LC3B,抑制Gn介导的自噬体形成,并与突触体相关蛋白29(SNAP29)相互作用,阻止SNARE蛋白介导的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因此,NP阻断Gn的降解,促进子代病毒的包装和繁殖。此外,我们还证明,在感染早期抑制自噬过程可以增强宿主IFN应答并抑制体内和体外HTNV复制。(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香香[5](2019)在《亮氨酸调控猪肠道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亮氨酸作为一种功能性氨基酸,在生物体内有众多的生理学功能,本研究拟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究亮氨酸调控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本课题研究以猪的肠上皮细胞(IPEC-J2)为试验对象研究亮氨酸调控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我们发现亮氨酸在猪肠上皮细胞中可以诱导IFN-β、RIG-I等PRRs基因的表达,并正向调节宿主抗病毒反应。为了研究Sestrin2-mTORC1、IRF3是否参与亮氨酸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过程,我们通过shRNA干扰技术敲低IRF3、Sestrin2、mTORC1的表达。我们发现亮氨酸激活IRF3通路,正向调节IFN-β和PRRs基因的表达;同时,Sestrin2参与亮氨酸诱导的肠上皮细胞mTORC1活化,抑制宿主肠上皮细胞抗病毒反应,并且抑制亮氨酸诱导的先天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这表明mTORC1可能参与亮氨酸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我们敲低mTORC1后,发现IFN-β、RIG-I、MDA-5和TLR-3基因表达量下降,同时,在添加rapamycin处理组结果发现IRF3的活化也收到抑制,这些结果表明mTORC1对亮氨酸诱导的IRF3活化至关重要。综上所述,在猪肠上皮细胞中,亮氨酸可以通过Sestrin2-mTORC1信号通路调控转录因子IRF3的活化,并且能够激活抗病毒天然免疫。(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彭加丽[6](2019)在《免疫检查点分子可溶性形式sTim-3调控肿瘤免疫应答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数量增长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增长,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并且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发现肿瘤诊断及干预治疗的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肿瘤患者体内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处于耗竭状态,表现为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升高、细胞因子分泌减少、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降低。阻断免疫检查点分子可以有效逆转T细胞耗竭状态,清除肿瘤细胞。近几年基于免疫检查点阻断方式的肿瘤免疫疗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以CTLA-4和PD-1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已经进入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成为新一代肿瘤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多种免疫抑制性受体通过RNA选择性拼接或脱落酶切割膜分子,产生可溶性分子,在免疫调节及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检查点分子LAG-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的可溶性形式sLAG-3能够增强母本细胞的增殖能力。相较之下,可溶性CEACAM1(Soluble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elated cel1 adhesion molecule 1,sCEACAM1)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阻断了CEACAM1对NK细胞的负性调节通路。上述研究提示,免疫抑制性受体的可溶性分子可能通过多种形式发挥作用,影响膜型免疫检查点分子功能。深入研究免疫抑制分子的可溶性形式及其生物学活性,对于完善基于免疫检查点的肿瘤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Tim-3(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domain containing-3)是2002年发现的免疫抑制性受体,与CD8+T细胞耗竭密切相关,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免疫治疗靶点之一。慢性病毒感染和肿瘤可以显着诱导T细胞表达Tim-3,并介导T细胞耗竭。此外,Tim-3参与调节固有免疫细胞和肿瘤干细胞,影响肿瘤的结局,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功能。Tim-3分子的可溶性形式soluble Tim-3(sTim-3)首次发现于小鼠。研究证实,鼠Tim-3编码基因通过RNA选择性拼接生成800bp的mRNA,进而翻译形成sTim-3蛋白。荷瘤小鼠实验结果显示鼠sTim-3促进肿瘤生长,抑制T细胞增殖及IL-2、IFN-γ分泌。另有文献报道,鼠sTim-3分子胞外段(脱落酶切割产生的sTim-3)促进T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近期文献报道人血清中同样存在sTim-3,但是人sTim-3的产生机制,尤其是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迄今尚未见报道。本论文收集健康人及多种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胆管癌)血清,ELISA检测sTim-3的水平,进而利用多种体内外实验研究人sTim-3的产生途径和sTim-3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血清中sTim-3的水平显着升高为了检测肿瘤患者sTim-3的水平,本论文收集28例健康人和53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15例肝癌、16例胃癌、15例结直肠癌及7例胆管癌)及具有肝癌高危因素的43例慢乙肝患者的防凝血。离心后收集血清,ELISA检测sTim-3,结果发现:与健康人相比,肝癌患者、胃癌患者、结直肠癌患者和胆管癌患者血清中sTim-3的水平显着升高(p<0.0001)。慢乙肝患者血清中sTim-3的水平同样显着高于健康对照(p<0.000 1),相关性分析发现:慢乙肝患者sTim-3水平与ALT和AST正相关,提示sTim-3可能与HBV相关HCC进程相关。二、人sTim-3的来源研究1、人活化T细胞可以产生sTim-3膜型Tim-3分子主要由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表达。为了探究哪些细胞可以产生sTim-3,收集并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免疫细胞,去除红细胞后以1x106个/ml的密度接种于24孔板,分别以不同浓度的LPS及anti-human CD3抗体联合anti-human CD28抗体刺激细胞,4天后收获细胞上清,ELISA检测sTim-3。结果显示:与未刺激组相比较,LPS刺激后免疫细胞产生的sTim-3没有显着升高,而经过anti-human CD3抗体和anti-human CD28抗体刺激的免疫细胞产生的sTim-3水平显着升高,且sTim-3的产生水平与CD3/CD28抗体浓度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以上结果提示,人T细胞可以产生sTim-3。2、人sTim-3主要由ADAM10和ADAM17介导产生,并未检测到选择性拼接的人sTim-3 mRNA膜分子的可溶性形式主要有两种产生机制:RNA选择性拼接形成mRNA及膜分子蛋白被体内脱落酶切割。为了探究人sTim-3的产生机制,我们在人Tim-3基因的不同位置设计引物,分别扩增全长Tim-3及Tim-3分子mucin区和跨膜区(sTim-3不存在跨膜区)。收集20例健康人,19例慢乙肝患者和16例肝癌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TRIZOL提取RNA,逆转录后得到cDNA。RT-PCR扩增结果显示:所有标本中均只扩增出约1000bp的全长Tim-3 mRNA分子,并未检测到选择性拼接的sTim-3 mRNA。进一步收集经过anti-human CD3和anti-human CD28刺激的外周血免疫细胞,同上RT-PCR扩增,得到了相同结果。上述结果提示,人sTim-3可能不存在RNA选择性拼接形式,这与文献报道一致。新近文献报道:脱落酶ADAM10和ADAM17是介导sTim-3产生的主要脱落酶。为探讨ADAM10/17在人sTim-3产生中的作用,分别以ADAM10抑制剂GI和ADAM17抑制剂TAPI-1处理经过anti-CD3和anti-CD28刺激的外周血免疫细胞,4天后收集上清,ELISA检测sTim-3的水平。结果显示:抑制剂GI和TAPI-1均能显着降低T细胞sTim-3的产生水平,即人sTim-3可以由ADAM10和ADAM17介导产生。进一步qPCR结果显示:慢乙肝患者和肝癌患者ADAM10表达显着高于健康人(p<0.05),而ADAM17的表达在这叁种人群中没有显着性的差异,提示ADAM10介导sTim-3的产生可能在慢乙肝及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叁、sTim-3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研究1、sTim-3不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促进肝癌细胞表达膜Tim-3,进而促进肝癌细胞恶性增殖。为了探究sTim-3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利用体外合成的重组sTim-3蛋白处理肝癌细胞系HepG2、Huh7、Hepa1-6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系B16F10。CCK8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显示:sTim-3蛋白刺激上述细胞后并不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为验证上述结果,构建sTim-3慢病毒质粒pUltra-IL2sig-hsTim-3,叁质粒系统(辅助质粒:psPAx2和pMD2.G)包装慢病毒,收集病毒上清,感染B16F10-OVA细胞,流式分选后得到稳定表达sTim-3的B16F10-OVA细胞,空质粒pUltra包装慢病毒感染的B16F10-OVA细胞作为对照。CCK8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sTim-3不影响B16F10-OVA细胞的增殖。进一步通过EDU掺入实验验证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获得了相同结果。为获得更好的对照,进一步构建sTim-3 AAV病毒质粒pscAAV-EGFP2A-IL2sig-hsTim-3,叁质粒系统(辅助质粒:pHelper 和pAAV-DJ)包装AAV病毒,同上感染B16F10-OVA细胞,检测细胞增殖(pscAAV-GFP质粒包装AAV病毒为对照),结果显示:过表达sTim-3不影响B16F10-OVA细胞的增殖。2、sTim-3显着抑制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im-3作为免疫抑制受体抑制T细胞功能,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究sTim-3对于免疫细胞的影响,选择人外周血免疫细胞及OT-Ⅰ小鼠脾细胞为研究模型,进行体外刺激,检测sTim-3蛋白处理后T细胞功能。(1)sTim-3显着抑制人外周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新鲜分离人外周血免疫细胞经sTim-3蛋白预处理后,anti-human CD3和anti-human CD28刺激,2天后收集上清,ELISA检测上清中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的分泌。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较,sTim-3蛋白处理显着抑制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2)sTim-3显着抑制OT-Ⅰ特异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分离OT-Ⅰ小鼠脾细胞作为效应细胞,EL4细胞作为靶细胞,靶细胞分别与20pm、200pm、2nm OVA257-264抗原孵育1h后,再与效应细胞混合培养4-6h后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显示:sTim-3蛋白处理显着抑制OT-Ⅰ特异性T细胞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2的分泌。以上结果表明:sTim-3蛋白显着抑制T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3、sTim-3显着促进肿瘤的生长,降低小鼠的生存期为了探究sTim-3的体内抗肿瘤活性,使用上述经过流式分选后稳定表达sTim-3的B16F10-OVA细胞进行小鼠皮下成瘤实验,每只小鼠皮下注射2x105个B16F10-OVA细胞(不表达sTim-3的B16F10-OVA细胞为对照),动态监测小鼠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以及小鼠的生存曲线。结果显示:sTim-3显着促进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并降低小鼠的生存期。由于sTim-3并不影响肿瘤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因此我们推测sTim-3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促进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为了验证这一假说,分离上述小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流式检测结果显示:sTim-3过表达显着降低了小鼠肿瘤浸润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数量。进一步以PMA和离子霉素刺激新鲜分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和NK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sTim-3过表达显着抑制T细胞分泌TNF-α,并显着降低NK细胞产生TNF-α、IFN-γ和Granzyme B的能力。四、sTim-3发挥作用不依赖于膜型Tim-3分子为了探究sTim-3发挥作用是否依赖于膜型Tim-3分子,在Tim-3 KO小鼠中进行荷瘤实验。同上皮下接种过表达sTim-3的B16F10-OVA细胞,不表达sTim-3的B16F10-OVA细胞为对照。动态监测小鼠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以及小鼠的生存曲线。结果显示:sTim-3过表达促进了 Tim-3 KO小鼠体内黑色素瘤的生长,并明显降低了小鼠生存期,提示sTim-3发挥促肿瘤作用不依赖于膜型Tim-3分子。综上,本研究首次发现消化系统肿瘤患者sTim-3的水平显着升高,并证实人sTim-3主要由ADAM10和ADAM17介导产生。体内外功能研究发现,sTim-3显着抑制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影响肿瘤微环境促进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细胞的生长。Tim-3 KO小鼠实验证实,sTim-3发挥作用并不依赖于膜型Tim-3分子。sTim-3如何发挥作用以及sTim-3与配体的作用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本研究首次发现sTim-3促进免疫抑制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作用,为揭示肿瘤发生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免疫检查点治疗提供了新机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07)

庞丽静[7](2019)在《小麦条锈菌效应蛋白Hasp190调控寄主免疫的分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小麦真菌病害。该病害发生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且毒性变异频繁,导致生产上的主栽品种相继丧失抗锈性,使条锈病的防治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深入解析小麦条锈菌的侵染及致病机理,对于小麦条锈菌的持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病原菌在侵染过程会分泌效应蛋白调控寄主的免疫防卫反应促进病菌的侵染。本实验在小麦条锈菌吸器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筛选获得候选效应蛋白基因Hasp190,进一步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明确其互作靶标并解析其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的功能,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开发新的病害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asp190的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Hasp190基因的ORF全长834 bp,编码277个氨基酸,N端1-23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无跨膜结构,无Pfam已知保守结构域,其等电点(pI)为5.74,分子量为27.98kDa。利用酵母蔗糖酶缺陷系统验证Hasp190信号肽具有分泌功能。通过qRT-PCR对条锈菌侵染小麦过程中Hasp190的表达量进行分析,Hasp190在病原菌侵染6-48 h显着上调表达,在48 h达到最高点,表达量提高约540倍,表明Hasp190可能在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Hasp190的靶标筛选及互作验证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得到Hasp190的候选互作靶标小麦转录因子TaASR2,并通过pull down,双分子荧光互补及免疫共沉淀进一步证实Hasp190与TaASR2之间存在物理互作。通过烟草瞬时表达系统显示,TaASR2与Hasp190均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但当两者同时在烟草中表达时,两种蛋白大部分都进入细胞核,只有少量留在胞质,表明Hasp190与TaASR2的相互作用可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3.TaASR2的功能解析ASR蛋白是一类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家族蛋白,大多作为转录因子发挥功能,利用qRT-PCR对TaASR2进行表达特征分析,发现其在病原菌侵染24 h时表达量上调5倍左右,表明TaASR2可能参与小麦在病菌侵染前期的防御反应。通过转录激活功能验证,发现TaASR2具有转录激活功能且转录激活结构域位于N端。利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沉默TaASR2基因,并在沉默区段接种CYR23条锈菌种后,小麦叶片的坏死斑明显减少,并通过组织统计分析发现在48 h和120 h,由条锈菌侵染导致的坏死面积和H_2O_2积累明显减小,由此表明TaASR2可能为抗病相关基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唐梦凡[8](2019)在《小檗碱调控miR-31-5p-Th17/Treg免疫网络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小檗碱(Berberine,BBR)对叁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 solution,TNBS)/乙醇(1:1)灌肠法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辅助性T细胞17(T-helper cell17,Th17)/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Treg)免疫网络平衡的调节作用,以探讨BBR治疗UC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治疗UC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大鼠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建立UC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将5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柳氮磺吡啶(SASP,320mg/kg·d)组、模型(TNBS)组、空白对照(Control)组、小檗碱低剂量(BL,24mg/kg·d)组、小檗碱高剂量(BH,72mg/kg·d)组5组,Control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给药7d,给药剂量均为10mL/kg·d,实验期间密切观察并记录大鼠一般情况、大便情况、体重,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治疗7天后,禁食1天,于第9天处死大鼠,腹主动脉采血并收集大鼠结肠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 and eosin,HE)观察并评价结肠组织学评分(histological score,H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adsorption assay,ELISA)测定血清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17A、IL-21、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测结肠组织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磷酸化蛋白(Phosphorylation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P-STAT3)、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etinoid-related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gamma t,RORγt)、STAT5、P-STAT5、叉状/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rkhead/winged helix transcription factor p3,Foxp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NA Isolation and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中miR-31-5p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及DAI指数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TNBS组大鼠DAI指数明显增高(P<0.01);经治疗,与TNBS组相比,各治疗组DAI评分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与DAY3相比,DAY7的SASP组、BL组及BH组DAI指数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参数检验)。实验过程中Control组无死亡,TNBS组死亡1只,SASP组死亡2只,BH组死亡3只,BL组无死亡。2.大鼠结肠HE染色及HS评分结果表明:TNBS组光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病变深度达全层,隐窝破坏或结构改变,腺体排列紊乱,部分表面上皮脱落。TNBS组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1),各治疗组结肠组织病理评分低于TNBS组,以BH组尤甚(P<0.05或P<0.01)。3.大鼠血清ELISA结果表明:TNBS组大鼠IL-17A、IL-21含量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1),TNBS组大鼠IL-10、TGF-β含量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1),经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血清中的IL-17A、IL-21明显低于TNBS组(P<0.05或P<0.01);IL-10、TGF-β明显高于TNBS组(P<0.05或P<0.01)。4.大鼠结肠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TNBS组STAT3、P-STAT3、RORγt均显着增高(P<0.01),P-STAT5、Foxp3均显着降低(P<0.01),STAT5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各治疗组STAT3、P-STAT3、RORγt含量与TNBS组相比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STAT5、P-STAT5、Foxp3含量与TNBS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5.大鼠结肠PCR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TNBS组大鼠结肠miR-31-5p表达含量明显增高(P<0.05),经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结肠miR-31-5p表达含量较TNBS组明显降低(P<0.01),各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BBR能够缓解TNBS/乙醇诱导的UC大鼠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BBR可通过miR-31-5p-Th17/Treg免疫网络轴调控各种炎性因子、蛋白及miRNA表达,对TNBS/乙醇诱导的UC大鼠发挥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贺婕妤[9](2019)在《精氨酸调控猪肠道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体通过TBK1-IRF3信号通路启动先天免疫反应的信号传导,释放IFNβ以抵抗外部病毒的感染。营养刺激可能是我们想到的一种方法,但我们对精氨酸如何刺激以及其作用原理并不清楚。研究表明精氨酸调节哺乳动物生理学的关键方面至少部分源于精氨酸激活mTORC1的能力,进而参与很多调控,而CASTOR1是mTORC1途径中精氨酸的感知蛋白。在本研究中,研究了精氨酸激活抗病毒先天免疫TBK1-IRF3信号是否经过Castor1-mTORC1信号途径。IPEC-J2细胞系被我们用来作为检测精氨酸抗病毒天然免疫活性的模型,荧光定量的结果表明0.4mM、2mM、4mM的精氨酸均上调了IFNβ和RIG-I的表达,抗病毒实验也证明了0.4mM精氨酸抑制了VSV病毒的复制。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精氨酸激活了TBK1-IRF3信号通路来发挥抗病毒作用。在这里,我们使用了TBK1抑制剂,并构建了IRF3敲低细胞系用以验证,结果显示二者均明显抑制了IFNβ的表达。鉴于Castor1不仅是精氨酸的受体和感知蛋白,还会对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起抑制作用,我们构建了Castor1敲低细胞系,同样检测了IFNβ的表达情况,我们发现Castor1抑制了其表达。同样,抗病毒实验结果与此一致,Castor1增加了VSV病毒复制。我们还研究了mTORC1信号通路,在这里我们用Western-blotting检测了其下游蛋白S6K的磷酸化情况。精氨酸确实通过Castor1激活了mTORC1。为了验证Castor1-mTORC1参与了精氨酸激活TBK1-IRF3信号,从而启动抗病毒天然免疫,我们在IPEC-J2细胞中添加了mTORC1抑制剂,检测了IFNβ在mRNA水平的表达和IRF3在蛋白水平的磷酸化情况,二者结果均显示,抑制剂确实抑制了TBK1-IRF3信号通路,同时使用Castor1敲低细胞系检测了IRF3在蛋白水平的磷酸化表达,结果与mTORC1抑制剂一致,Castor1同样抑制了IRF3的磷酸化。综上所述,这证明了mTORC1对于精氨酸激活TBK1-IRF3信号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的实验数据也为将来继续深入研究精氨酸在天然免疫方面的机制以及为探究其它营养素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葛,韩根成[10](2019)在《免疫检查点分子与天然免疫稳态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分子PD-1、CTLA-4为靶点的免疫干预策略为相关疾病的诊治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Tim-3、LAG-3及TIGIT等免疫相关分子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新一代免疫治疗靶点,其相关药物研究也已经进入Ⅱ期或Ⅲ期临床研究阶段。大多数的研究重点关注免疫检查点分子对T细胞耐受的影响,而近来的研究表明Tim-3、PD-1等免疫检查点分子在天然免疫稳态调控中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天然免疫细胞通过调控微环境影响或决定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方向及结局,靶向天然免疫细胞的干预策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干预策略如何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天然免疫细胞稳态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本综述主要阐述Tim-3等免疫检查点分子调控天然免疫稳态的机制及意义,一方面旨在更全面地了解该类免疫检查点分子的作用机制,另一方面也为拓展该类靶点的临床应用提供新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免疫调控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疟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虫媒传染病。宿主促炎和抑炎反应需要精细调控,以达到在快速清除病原体的同时避免免疫病理损伤的目的。近年来免疫检查点分子(ICM)在抗肿瘤、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给疟疾抗感染免疫研究,包括疟疾慢性感染和重症疟疾的免疫辅助治疗带来了新的启示。研究表明,在疟原虫慢性感染过程中,阻断ICM信号有助于恢复宿主免疫应答,加速清除疟原虫;在疟原虫急性感染导致的重症疟疾中,适度强化ICM信号,可降低宿主免疫应答,有助于缓解宿主体内免疫病理损伤。本文就ICM调控在不同原虫虫感染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调控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李群星,文书琼,陈一辰,王茜,程斌.免疫负调控分子Pik3ip1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反应的机制探究[C].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2].王军,沈燕,李悦,赵亚.免疫检查点分子调控在疟原虫感染与免疫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9

[3].刘永振.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调控DNA受体信号通路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4].王克荣.汉坦病毒动态调控自噬流拮抗宿主固有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研究[D].西北大学.2019

[5].王香香.亮氨酸调控猪肠道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6].彭加丽.免疫检查点分子可溶性形式sTim-3调控肿瘤免疫应答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9

[7].庞丽静.小麦条锈菌效应蛋白Hasp190调控寄主免疫的分子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唐梦凡.小檗碱调控miR-31-5p-Th17/Treg免疫网络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分子机制研究[D].陕西中医药大学.2019

[9].贺婕妤.精氨酸调控猪肠道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10].李葛,韩根成.免疫检查点分子与天然免疫稳态调控[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

标签:;  ;  ;  ;  

免疫调控分子论文-李群星,文书琼,陈一辰,王茜,程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