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再东方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以色列,电影,再东方学,萨布拉
再东方化论文文献综述
关鹤[1](2013)在《以色列电影中的再东方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以色列国于1948年建国,地处亚、欧、非叁大洲交界处,自古以来就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历史及政治地缘成为世界的中心。以色列与东亚文化之间虽然存在巨大差异,但却不乏友善的沟通与为互相学习所做的热情努力。以色列电影对于国内学者和电影受众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通过以色列电影来了解以色列的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是学者研究以色列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选择了以色列电影中的东亚形象作为分析对象。考虑到以色列特殊的文化认同,本文将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与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学者提出的“再东方学”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并引入了“萨布拉”这一曾经作为以色列集体身份认同的文化概念,运用符号学分析中潘诺夫斯基的图解分析工具对今年来两部以色列电影《面条》(2007)和《尺码问题》(2009)进行分析,试图回答东方学在以色列语境中的启示、以色列电影中的东亚形象究竟是如何建构的以及以色列电影中的东亚形象与以色列身份政治之间的关系这叁个主要问题。经过分析,本文指出以色列电影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再东方化”现象,以色列电影中的两对主要矛盾——东西对立与新旧对立——共同作用于以色列电影中关于身份政治的协商。虽然以色列电影中对于东亚形象的再现颇具再东方学的话语,视角又具有局限性,但是却不乏友善的沟通与热情学习的努力。以色列对东亚文化的了解还处于很浅显的水平,虽然对充满异质性的东亚文化充满兴趣,但是已掌握的知识却非常有限,特别是对东亚语言、社会制度、风俗和传统的了解十分欠缺。而填补这些空白领域的,仍然是带有隐伏的东方学隐喻的对于东方他者的想象。尽管如此,以色列与东亚文化之间的交流存在很多民间大使,例如对东亚题材感兴趣的电影导演、精通东亚语言的旅行者和居住在以色列的亚裔公民都能够成为积极沟通以色列与东亚社会的重要桥梁。他们的努力将会使以色列对于东亚社会和文化略显苍白的理解逐步丰富起来,并且切实的解决跨文化沟通中的诸多障碍与困难。(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4-01)
孙毅[2](2010)在《从“被东方化”到“再东方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林风眠早期从艺经历到留欧学成后,中年变法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从事实上看林风眠不是去欧洲学习东方艺术的,而是到了西方后受到老师的启发及艺术环境的熏陶逐渐喜欢上东方艺术的,结合他的绘画、理论、生活与教学的各个方面来研究林风眠的东西融合论的形成与发展。把他的中西绘画融合的逐步演化分成叁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留学期,这是绘画融合的准备阶段,也是对中西艺术传统的感悟和嫁接阶段,此时他的传统融合绘画还处于一种摸索、徘徊状态。具体说,留学期是形成理智与情感平衡的传统融合论时期,这个时期的传统融合具有社会化和艺术化双重价值标准。第二个时期办学时期是推行艺术社会化,是绘画风格逐渐成熟的时期,对于这一时期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研究。第叁个阶段在重庆是他对绘画融合论的实验阶段,也是对中西传统的消化和扬弃阶段,主要精力集中在绘画技法、材料和图式的物质融合层面,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本文来源于《云南艺术学院》期刊2010-05-01)
许佳[3](2008)在《《蝴蝶君》:解东方化与再东方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蝴蝶君》是美国着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获得了美国戏剧界声名显赫的托尼奖,由此奠定了黄哲伦作为华裔剧作家在美国戏剧界的地位。自在美国百老汇上演以来,《蝴蝶君》凭借其引人入胜的剧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同时学术界也对这部戏剧展开了广泛评论,评论视角涉及东方主义理论、同性恋研究、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以及其它理论。然而,国内外对这部剧作的评论更多集中在东方主义的理论视角上,但即使同样使用东方主义视角,评论家们的看法也有着很大的分歧。绝大多数运用东方主义理论分析《蝴蝶君》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剧作是对传统东西方关系的颠覆,但是也有评论家认为这部剧作强化了其企图解构的东方主义特征。本文基于前人对《蝴蝶君》的研究,提出《蝴蝶君》是剧作家黄哲伦对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东方主义幻想进行解东方化的尝试,然而,黄哲伦的这种尝试最后以失败告终,因《蝴蝶君》中对东方形象的大量丑化使该剧作最终对东方形象进行了再东方化,呈现出浓厚的东方主义特征。进而,本文借助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对《蝴蝶君》中的东方主义形象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剧作在其表层对《蝴蝶夫人》的颠覆下,细节所表现出的东方主义特征。最后本文得出结论,《蝴蝶君》与其剧作家的创作动机相背离的东方主义特征正是黄哲伦自身对东方矛盾心态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08-04-01)
张明亮[4](2005)在《“调和论”的实质是“再东方化”——关于林凤眠艺术中的“形象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林风眠本人在各种理论文章中,以各种方式表达他的艺术观念——“中西艺术调和论”(以下简称“调和论”),这样,在对林风眠艺术的学术研究中,也就顺理成章地把他视为中国20世纪美术史中“调和论”艺术道路上的伟大先行者和开拓者。然而在艺术上,林风眠的“调和论”的实质和真正内涵是“再东方化”。所谓“再东方化”,简单地说是指林风眠在艺术创作和理论思考的过程中,站在西方现代艺术及其“东方化”倾向的立场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资源,在艺术作品中重铸中国东方形象的形象实践方式。(本文来源于《艺术·生活》期刊2005年03期)
再东方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林风眠早期从艺经历到留欧学成后,中年变法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从事实上看林风眠不是去欧洲学习东方艺术的,而是到了西方后受到老师的启发及艺术环境的熏陶逐渐喜欢上东方艺术的,结合他的绘画、理论、生活与教学的各个方面来研究林风眠的东西融合论的形成与发展。把他的中西绘画融合的逐步演化分成叁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留学期,这是绘画融合的准备阶段,也是对中西艺术传统的感悟和嫁接阶段,此时他的传统融合绘画还处于一种摸索、徘徊状态。具体说,留学期是形成理智与情感平衡的传统融合论时期,这个时期的传统融合具有社会化和艺术化双重价值标准。第二个时期办学时期是推行艺术社会化,是绘画风格逐渐成熟的时期,对于这一时期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研究。第叁个阶段在重庆是他对绘画融合论的实验阶段,也是对中西传统的消化和扬弃阶段,主要精力集中在绘画技法、材料和图式的物质融合层面,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再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东方化论文参考文献
[1].关鹤.以色列电影中的再东方化现象[D].复旦大学.2013
[2].孙毅.从“被东方化”到“再东方化”[D].云南艺术学院.2010
[3].许佳.《蝴蝶君》:解东方化与再东方化[D].四川外语学院.2008
[4].张明亮.“调和论”的实质是“再东方化”——关于林凤眠艺术中的“形象实践”[J].艺术·生活.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