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构模型固结论文-周济兵,王秋生,薄欣欣

本构模型固结论文-周济兵,王秋生,薄欣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本构模型固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间隔应力比,热力学,超固结,本构模型

本构模型固结论文文献综述

周济兵,王秋生,薄欣欣[1](2019)在《基于广义热力学改进的超固结黏土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统一硬化模型假设体积塑性功一半耗散,一半储存。如果定义同一回弹线与等向压缩线和临界状态线交点对应的有效体积应力比值为间隔应力比,则统一硬化模型间隔应力比为2,但不同土的间隔应力比并不总是为2。基于广义热力学理论,引入间隔应力比对塑性功的耗散和储存进行重新分配,提出了一个基于统一硬化参数改进的超固结土本构模型,并通过与饱和藤森黏土叁轴压缩和拉伸试验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9期)

张勇,饶淳淳,董皇帅,胡敏云[2](2019)在《重塑软黏土固结排水叁轴试验和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固结排水叁轴剪切试验,分析了重塑饱和软黏土在固结排水条件下叁轴剪切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基于硬化参量与应力路径无关的基本假定,根据曲线积分中的格林公式,构建了新的屈服方程,并建立了一个适合于重塑饱和软黏土的本构模型。采用MATLAB软件编写计算程序,利用新建的重塑软黏土本构模型,对所采用的重塑软黏土和文献报道的Fujinomori黏土的固结排水叁轴剪切试验进行理论计算。将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可得出结论:新建的本构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重塑饱和软黏土的固结排水叁轴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可以较好地描述重塑软黏土在排水条件下的强度与变形特征。(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王秋生,周济兵[3](2019)在《基于广义热力学的超固结土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广义热力学基本理论,通过考虑塑性剪切变形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塑性自由能的形式储存,并且该部分自由能与超固结度相关,结合修正剑桥模型的热力学函数形式建立了适用于超固结土的自由能函数和耗散函数。该耗散函数与当前应力状态无关,相关联流动法则仍然适用。由建立的耗散函数和自由能函数,推导了弹塑性本构关系的屈服函数、流动法则、硬化定律。通过4种不同超固结土的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11期)

陈建平[4](2019)在《番禺软土固结蠕变试验与本构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软土主要分布在长叁角洲、珠叁角洲、渤海湾以及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其明显的蠕变特性对实际工程中的工后沉降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围海造陆的不断兴起大型建设工程迅速发展,许多实际工程的基础修筑在软弱的地基上,软土地基会发生的蠕变变形,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会影响到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能够建立准确、真实的描述软土蠕变变形的本构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工程实践中软土变形的发展。本文以广州番禺原状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维固结蠕变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出发,探究软土蠕变变形机理,研究软土蠕变本构模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论有如下几点:(1)对番禺天然软土进行固结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轴向应力作用下,番禺软土的蠕变变形都会随时间增长而增大,但在不同轴向应力下各蠕变应变量的增长幅度不同。在分别加载过程中,随着轴向应力的增大,番禺原状土样的孔隙比e不断降低,土样的压缩变形量逐渐增加。番禺软土是一种具有黏弹塑性特性的软土,其塑性变形随着轴向应力的提高而显着。(2)对番禺原状土样和固结蠕变后土样进行SEM(扫描电镜)试验,采用IPP(Image Pro Plus)图像处理技术对SEM图像进行处理,发现番禺原状土样的微观结构主要是以蜂窝状结构和基质状结构为主,土体颗粒接触方式主要为边-边接触和边-面接触;软土在蠕变过程中,土体颗粒和孔隙大小的变化都遵循大孔隙优先改变原则,颗粒和孔隙的轮廓变得“圆滑”且形状趋向于扁圆形。番禺软土在蠕变后,颗粒的定向性变得更有序,孔隙的定向性变得混乱。(3)从宏微观的角度出发,基于前文的蠕变试验成果,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结合宏观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特征,分析番禺软土在荷载作用下的蠕变变形机理。番禺软土蠕变属于衰减型蠕变,会出现衰减蠕变阶段和稳定蠕变阶段。软土蠕变过程中,微观结构从无序状态历经过渡到有序(定向)状态,到宏观层面体现出另外一种无序状态的过程;蠕变影响因素较多,在研究软土蠕变机理时,选择合理的时间尺度和变形尺度尤其重要。(4)根据番禺软土蠕变变形曲线的分析,将蠕变变形划分为叁部分:线性黏弹性变形、线性黏塑性变形和非线性黏塑性变形。通过对番禺软土的应力与应变等时蠕变曲线分析,发现番禺软土蠕变具有非线性蠕变特性,基于半理论半经验的建模思路,提出了番禺软土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不同固结试验条件下的蠕变变形,其计算结果与软土蠕变试验数据吻合程度较高,说明所建立的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能较好的描述番禺软土的蠕变变形特征。通过对珠海金湾软土固结蠕变变形的预测,非线性蠕变模型拟合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程度较好,证明了该本构模型适用于描述珠叁角地区软土蠕变特性。(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胡小荣,董肖龙,陈晓宇[5](2019)在《正常固结原状饱和黏性土的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研究了正常固结饱和原状黏性土的本构模型。其中,相对完整状态采用基于原状黏性土的理想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来表征;完全调整状态则是基于临界状态土力学框架,将修正剑桥模型与叁剪强度准则相结合而建立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来表征。为了更好地反映黏性土的黏聚力影响,提出了等量代换法和坐标平移法两种处理方法,并作了对比研究。针对基于临界状态土力学框架和扰动状态概念建立的原状土本构模型为平均应力、广义剪应力与体应变、广义剪应变间的关系且无屈服函数显式表达式,提出了一个将其叁维化的方法。叁维化后的原状黏性土本构模型为空间内6个应力分量和6个应变分量之间的关系,更便于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土体变形分析及有限元编程。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对正常固结江西原状饱和红黏土土样作了固结排水和固结不排水条件下的常规叁轴压缩试验和K0固结试验,并与模型计算结果作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江西原状饱和红黏土的力学和变形特性。另外,用所提模型对江西原状饱和红黏土进行了真叁轴压缩数值模拟实验,探讨了中间主应力对其力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间主应力及其影响系数对土的变形、孔隙水压力、强度均有影响;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在相同剪应力的作用下,土体剪应变随中间主应力影响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轴向应变条件下,孔隙水压力随中间主应力影响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固结排水条件下,在相同平均正应力作用下,土体体应变随中间主应力影响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轴向应变条件下,土体体应变随中主应力影响系数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路德春,李晓强,梁靖宇,杜修力[6](2019)在《基于特征应力的正常固结土叁维弹塑性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特征应力空间中,Drucker-Prager形式的强度准则可以合理描述岩土类材料的真叁维强度特性,即特征应力具有以各向同性形式的表达式描述岩土类材料各向异性力学特性的功能。在特征应力空间中,利用插值函数法直接提出了正常固结土的新的屈服函数,结合笔者已在特征应力空间中提出的塑性势函数,直接建立了正常固结土的真叁维弹塑性本构模型。模型只有7个材料参数,每个参数均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可利用室内试验简单确定。通过模型功能分析以及与文献中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表明,本文模型可简单合理地描述正常固结土的真叁维变形与强度特性,并且可简化为修正剑桥模型。(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董肖龙,胡小荣,陈晓宇[7](2018)在《正常固结原状饱和黏性土的叁剪统一结构性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扰动状态概念,采用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来表征原状黏性土的相对完整状态,将叁剪统一强度准则与修正剑桥模型相结合来表征原状黏性土的完全调整状态,提出了饱和原状黏性土结构性本构模型。通过坐标平移法确定的破坏应力比使所提出模型能够反映全应力状态变化下的强度区间效应和拉压差,也能够描述黏聚力在土体受力过程中的作用。为验证所提出模型的正确性,以江西原状饱和红黏土为试验土样,做了排水和不排水条件下的常规叁轴压缩试验,将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江西原状饱和红黏土的力学和变形特性。(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胡小荣,董肖龙,陈晓宇,胡勃阳[8](2018)在《超固结饱和黏性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叁轴试验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饱和超固结黏性土现有的下加载面修正剑桥模型破坏应力比为定值,不能反映土体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强度特性存在差异这一问题,为了更好地反映应力状态变化对破坏应力比的影响,基于叁剪统一强度准则确定超固结土的破坏应力比。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超固结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能够描述土体受力时的中间主应力效应、应力区间效应、拉压差影响。基于该本构模型作了常规叁轴压缩条件下超固结饱和黏性土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反映不同超固结比下土的变形、剪胀、孔隙水压力变化特性和规律。利用该本构模型模拟了排水和不排水条件下的真叁轴压缩试验,得到了相应的应力-应变特性曲线。(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吴刚,杨庆[9](2018)在《水力–力学耦合的超固结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的隐式积分算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固结非饱和土经常出现于工程实践中,表现出复杂的力学性质。从已有的非饱和土水力–力学耦合的本构模型出发,将超固结的影响加入到了模型中,使模型可以考虑超固结对非饱和土力学性质的影响。超固结非饱和土本构方程的求解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给出了该超固结非饱和土水力–力学耦合模型的隐式积分算法和本构模型的一致切线模量,并对该算法进行验证,证明了该算法的正确性,最后采用该算法对某非饱和土质边坡在地下水位上升的情况下进行有限元分析。(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胡小荣,董肖龙,胡勃阳,陈晓宇[10](2017)在《饱和超固结黏性土的叁剪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饱和超固结黏性土现有下加载面修正剑桥模型中破坏应力比为定值、土体黏聚力为零,以及不能准确反映不同应力状态下土的强度差异这些问题,基于叁剪统一强度准则以及应力坐标平移法得到了扩展破坏应力比,其特点是能更好地反映应力状态变化以及土体黏聚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饱和超固结黏性土的叁剪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能描述土体受力时的中间主应力效应,应力区间效应和拉压差影响,同时也能更好地考虑土体黏聚力的影响.基于该模型对ABAQUS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对江西赣南崩岗土常规叁轴压缩条件下力学特性作了模拟和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土体不同超固结比下的变形、剪胀、孔隙水压力变化特性.并利用其模拟了饱和超固结黏性土在不排水和排水条件下的真叁轴和常规叁轴压缩试验特性.(本文来源于《固体力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本构模型固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室内固结排水叁轴剪切试验,分析了重塑饱和软黏土在固结排水条件下叁轴剪切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基于硬化参量与应力路径无关的基本假定,根据曲线积分中的格林公式,构建了新的屈服方程,并建立了一个适合于重塑饱和软黏土的本构模型。采用MATLAB软件编写计算程序,利用新建的重塑软黏土本构模型,对所采用的重塑软黏土和文献报道的Fujinomori黏土的固结排水叁轴剪切试验进行理论计算。将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可得出结论:新建的本构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重塑饱和软黏土的固结排水叁轴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可以较好地描述重塑软黏土在排水条件下的强度与变形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构模型固结论文参考文献

[1].周济兵,王秋生,薄欣欣.基于广义热力学改进的超固结黏土本构模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张勇,饶淳淳,董皇帅,胡敏云.重塑软黏土固结排水叁轴试验和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3].王秋生,周济兵.基于广义热力学的超固结土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19

[4].陈建平.番禺软土固结蠕变试验与本构模型分析[D].广州大学.2019

[5].胡小荣,董肖龙,陈晓宇.正常固结原状饱和黏性土的本构模型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19

[6].路德春,李晓强,梁靖宇,杜修力.基于特征应力的正常固结土叁维弹塑性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9

[7].董肖龙,胡小荣,陈晓宇.正常固结原状饱和黏性土的叁剪统一结构性本构模型[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8

[8].胡小荣,董肖龙,陈晓宇,胡勃阳.超固结饱和黏性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叁轴试验模拟[J].应用力学学报.2018

[9].李吴刚,杨庆.水力–力学耦合的超固结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的隐式积分算法及其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18

[10].胡小荣,董肖龙,胡勃阳,陈晓宇.饱和超固结黏性土的叁剪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17

标签:;  ;  ;  ;  

本构模型固结论文-周济兵,王秋生,薄欣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