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动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调制比,微动磨损,固体润滑膜,微动磨痕
微动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琪,代明江,韦春贝,刘凤美,熊敏[1](2019)在《调制比对MoS_2-Ti/Cu-Ni-In多层膜微动磨损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钛合金表面的抗微动磨损性能,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钛合金(TC4)表面沉积了不同调制比(2∶1、1∶1、1∶2)的MoS_2-Ti/Cu-Ni-In多层固体润滑膜(调制周期均为2μm)。利用扫描电镜、划痕仪、XRD、维氏显微硬度计、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3D表面轮廓仪对多层膜的形貌、结合力、物相、硬度、抗微动磨损性能、磨痕形貌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oS_2-Ti/Cu-Ni-In多层膜交替结构清晰,结构致密,在12000个微动循环周期后,测得MoS_2-Ti/Cu-Ni-In多层膜在调制比为工艺2∶1、1∶1时,多层膜的室温平均微动系数分别为0.071、0.065,其最终磨损总量分别为0.087mm~3、0.045mm~3,多层膜具有良好的抗微动磨损效果。(本文来源于《金属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辛小翠,王云霞,王梦娇,阎逢元[2](2019)在《纳米锌填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微动摩擦磨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热压烧结法制备不同含量纳米锌填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材料,采用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干摩擦条件下纳米锌含量对复合材料微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对复合材料断面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磨损表面及钢球进行表征,探讨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纳米Zn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当纳米Zn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低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且对偶钢球表面形成连续的转移膜;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添加锌纳米颗粒,可以提高UHMWPE复合材料的微动摩擦磨损性能,当纳米锌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低的摩擦因数和最优的耐磨损性能。(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05期)
邵晨[3](2019)在《TC4合金微动转变过渡区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具有比强度高、抗腐蚀性强等优势,被大量应用在装备制造及工程领域,然而钛合金较差的摩擦磨损性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工业应用上的扩展,因而研究钛合金摩擦磨损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钛合金微动转变过渡区的研究可以探究不同状态下磨损机理的差异,为选择减缓磨损的合理措施提供一定的依据,充实了对微动转变过渡区及钛合金摩擦磨损特性的研究。本文以TC4合金微动转变过渡区摩擦磨损特性为研究目的,使用SRV-IV微振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对球/平面接触的钢球GCr15/TC4合金摩擦副在100N法向载荷下进行不同位移幅值的磨损试验。对试验后得到的不同状态下的体积磨损量、磨损系数曲线、摩擦系数曲线、磨痕表面轮廓、磨痕表面及亚表层形貌进行分析,得到固定条件下微动转变过渡区的位移幅值范围,分析微动、微动转变过渡区及往复滑动状态下TC4合金摩擦磨损特性的差异。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本文试验条件下,通过磨损系数变化曲线得到的微动转变过渡区位移幅值范围是100μm~175μm。2、微动状态的体积磨损量远小于往复滑动状态,体积磨损量在微动转变过渡区快速增加。磨痕深度及宽度在微动转变过渡区迅速增加,基体损伤加剧,磨痕轮廓线由曲折转为平缓。3、微动、微动转变过渡区及往复滑动状态的摩擦系数变化曲线具有不同的特点。微动状态下,摩擦系数曲线表现出阶段性的转变,并且随着位移幅值的增长摩擦系数值不断上升;往复滑动状态下,摩擦系数波动剧烈且摩擦系数曲线变化相似,几乎重合;微动转变过渡区摩擦系数曲线变化介于微动状态及往复滑动状态之间。4、微动、微动转变过渡区及往复滑动状态的磨损机理具有极大的差异。微动状态下,磨损机理为粘着磨损及疲劳剥层,并伴有一定的氧化磨损及塑性变形,表面疲劳损伤是材料破坏的主要原因;往复滑动状态下,磨损机理主要是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及表面严重的塑性变形,粘着磨损作用减弱,表面严重的塑性变形是材料破坏主要原因;磨损机理在微动转变过渡区发生改变,由剧烈的粘着磨损转变为磨粒磨损及表面塑性变形,氧化磨损不断增强并造成基体破坏更加严重。5、在微动转变过渡区初始阶段,覆盖磨痕表面的第叁体层可以有效减缓摩擦磨损,随着位移幅值的增加,第叁体层只能覆盖磨痕部分区域,在表面形成凸起。这种第叁体层不仅无法减缓摩擦磨损,甚至会造成更严重的基体损伤。(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1)
王梦娇,王云霞,范娜,王秋凤,阎逢元[4](2019)在《海水环境下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微动磨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RV-IV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在干摩擦和水溶液介质中微动振幅对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利用叁维轮廓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试样的磨痕深度、磨损体积和磨痕表面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摩擦下,随振幅增加微动运行区域发生了由部分滑移区向滑移区的转变,摩擦因数随振幅的增加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磨痕深度和磨损体积随振幅的增加而增大,磨损机制由局部氧化磨损、局部疲劳磨损转变为氧化磨损、黏着磨损和剥落磨损;水溶液中,海水中摩擦因数随振幅的波动较去离子水中的大,且海水中由于存在腐蚀与磨损交互作用,磨痕深度和磨损体积也都比去离子水中的略大,磨损机制主要是轻微氧化磨损、磨粒磨损伴随疲劳磨损。(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02期)
李琪,代明江,韦春贝,侯惠君,刘凤美[5](2018)在《MoS_2-Ti/Cu-Ni-In多层膜的制备及其高温抗微动磨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钛合金表面的高温抗微动磨损性能,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TC4钛合金表面沉积了总厚度约为6μm的Mo S_2–Ti/Cu–Ni–In多层固体润滑膜,并与单层MoS_2–Ti与Cu–Ni–In膜进行对比。利用扫描电镜、压痕仪、X射线衍射仪、维氏显微硬度计、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和叁维表面轮廓仪对固体润滑薄膜的形貌、结合强度、物相、显微硬度、350°C下的微动磨损行为和磨痕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o S_2–Ti/Cu–Ni–In多层膜交替结构清晰,致密,在12 000个微动循环周期后的摩擦因数稳定在0.266左右,最终磨损总量为0.357 mm~3,都比2种单层膜小,具有良好的高温抗微动磨损性能。(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8年21期)
赵伦,何晓聪,张先炼,丁燕芳,刘洋[6](2018)在《TA1钛合金自冲铆接头力学性能及微动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以TA1自冲铆接头为研究对象,基于拉伸-剪切和疲劳试验分析了接头的力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从微观层面研究了接头的拉伸-剪切失效机理、疲劳失效机理及微动行为。结果表明:拉伸-剪切失效模式为铆钉腿部从下板拉脱,铆钉颈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断裂。疲劳失效模式主要为上板断裂失效,其疲劳极限约为1.18kN。疲劳裂纹从上板与铆钉头接触部位萌生,在持续微动磨损及疲劳循环应力作用下,沿板厚和板宽方向不断扩展,直至接头疲劳断裂。微动磨损的剧烈程度直接影响接头疲劳失效模式。上板与铆钉头接触区的微动磨损源于板宽W区域,随着微动过程的不断进行,逐步向板长L区域扩展。(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20期)
屈盛官,杨章选,赖福强,和锐亮,付志强[7](2018)在《渗铜量对铁基粉末冶金气门座圈材料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压制-烧结-熔渗工艺,制备一种高性能铁基粉末冶金气门座圈材料,在SRVⅣ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比研究不同渗铜量下材料的微动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渗铜量的增加,试样密度、硬度及压溃强度显着提高,摩擦因数与磨损体积降低,磨损机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未渗铜或渗铜量低时,试样磨损机理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及疲劳剥落;渗铜量为10%(质量分数,下同)的试样磨损机理为轻微磨粒磨损和疲劳剥落;渗铜量为15%的试样表现出最优抗微动性能,仅有轻微黏着磨损;当渗铜量达20%时,试样力学性能下降,磨损体积增大,磨损机理转变为以黏着磨损为主。渗铜后的试样抗微动磨损性能更优异。(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8年07期)
薛超凡,于敏,姚举禄,姬科举,戴振东[8](2018)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低温条件下的微动摩擦磨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FT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以PH13-8Mo不锈钢为配副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在低温-45,-20℃以及室温条件下探讨了法向载荷、微动频率和微动振幅及试验时间对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微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法向载荷、微动频率和振幅、试验时间以及温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均非常显着.在-45℃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均高于室温时的摩擦系数.法向载荷和温度对复合材料磨损量的影响显着.在相同的温度下,复合材料磨损量随法向载荷的增大而增加;在相同的法向载荷下,-45℃时,复合材料的磨损量较室温时的大,其磨损区域萌生出较多的微动裂纹,疲劳剥落现象较明显,其微动磨损机制以疲劳磨损为主;而在室温下,其磨损表面主要为表面树脂的刮痕以及少量的微动裂纹,其微动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星星[9](2018)在《具有零刚度特性的常力微动平台设计、建模与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常力机构广泛应用于振动保护、隔振缓冲、静力平衡和重力补偿等领域,为了满足精密工程领域对常力的需求,使其更好的应用于微操作、微定位等精密工程领域,避免过大的接触力对一些微小零件尤其是易损物体造成损伤和破坏,基于柔顺机构设计具有零刚度特性的常力微动平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采用正负刚度组合原理设计了叁种一维常力平台和一种二维常力平台,并对一维常力平台进行了性能优化和结构改善,主要内容如下:针对传统常力机构存在的运动副间隙、装配误差和摩擦磨损等问题,采用正负刚度组合原理设计了一种基于柔顺机构的常力微动平台。平台是利用直梁正刚度和双稳态梁屈曲行为产生负刚度实现其零刚度特性。平台由对称的直梁、双稳态梁和刚性连接块组成,直梁和双稳态梁通过连接块并联连接。采用伪刚体法和椭圆积分法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建立反映常力平台力学性能的理论模型。通过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示所建立的模型能准确反映常力微动平台的力学性能。基于所建立的力学模型,提出一种提高平台常力运动范围和承载能力的优化设计方法。制作样机对该平台力学性能进行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平台能在输出位移范围为[0.6-1.7]mm内保持约48 N常力,说明常力平台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和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为了解决零刚度常力微动平台的正负刚度匹配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具有线性力学关系的正负刚度结构形成零刚度常力平台的设计思路。为了形成零刚度结构,分别设计了Z字型和梯形两种力-位移关系为线性的正刚度结构。将所设计的两种正刚度结构与具有线性负刚度力学特性的双稳态梁结构进行组合,设计了两种新型的常力微动平台。采用伪刚体方法建立了正刚度结构的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采用线性的正负刚度匹配原理确定平台的结构参数。制作样机并与具有非线性力学关系的正刚度结构平台进行比较分析,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平台的常力范围可达2.4 mm,比非线性结构组成的平台增大了1.3 mm,说明了常力平台设计的可行性。所提出的方法为常力微动平台设计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易的设计思路。为了解决常力平台在运动过程中的单一常力行程问题,使其适用于需要不同常力范围的场合,设计了叁种具有两个常力范围的常力微动平台。用同一线性正刚度结构分别与两个不同的负刚度结构进行组合得到了具有两个常力范围的常力不可调平台;用两个正刚度结构与两个负刚度结构组合设计了可调常力大小的两行程常力可调平台;用一个线性正刚度结构与具有两个负刚度区域的两级负刚度结构并联组合得到了具有两个常力范围的连续两行程常力平台。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级负刚度结构的多行程常力平台的设计思路。对所设计的平台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说明了所设计的两行程常力平台的有效性。制作了平台样机对该平台力学性能进行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平台分别在[1.3-4.8]mm和[6.7-9.5]mm范围内具有常力性能,验证了所提出的两行程常力平台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为多行程常力机构的设计提供一种思路。针对一维常力微动平台运动维度受限,难以应用于多维运动场合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并联式二维常力微动平台。平台由对称的正刚度结构、负刚度结构、导向结构和解耦结构组成,在单一方向上由一个双稳态梁负刚度结构和叁个复合梁正刚度结构并联形成零刚度以实现常力行为。有限元分析和理论结果表明该平台能实现两个方向的常力运动,且具有良好的解耦性能。制作了平台样机并对该平台力学性能进行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二维常力微动平台在[1.6-4.0]mm范围内具有常力性能,说明了所设计的二维常力平台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8-05-20)
刘秀波,周仲炎,翟永杰,乔世杰,徐江宁[10](2018)在《热处理对激光熔覆钛基复合涂层组织和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温度热处理对激光熔覆钛基复合涂层组织和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TA2钛合金表面制备40%Ti-25.2%TiC-34.8%WS_2(质量分数)复合涂层,将涂层分别置于300,500℃和700℃真空中保温1h,分析热处理前后涂层的显微组织和微动磨损耐磨性能。结果表明:未经过热处理涂层及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涂层的主要物相均为α-Ti,(Ti,W)C_(1-x),TiC,Ti_2SC和TiS。未热处理及经过300,500℃和700℃热处理1h涂层的显微硬度分别为1049.8,980.7,1143.3HV_(0.5)和1190.7HV_(0.5)。经过700℃热处理1h涂层表现出优异的微动磨损性能,磨损机理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微动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热压烧结法制备不同含量纳米锌填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材料,采用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干摩擦条件下纳米锌含量对复合材料微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对复合材料断面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磨损表面及钢球进行表征,探讨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纳米Zn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当纳米Zn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低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且对偶钢球表面形成连续的转移膜;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添加锌纳米颗粒,可以提高UHMWPE复合材料的微动摩擦磨损性能,当纳米锌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低的摩擦因数和最优的耐磨损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动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李琪,代明江,韦春贝,刘凤美,熊敏.调制比对MoS_2-Ti/Cu-Ni-In多层膜微动磨损性能影响[J].金属功能材料.2019
[2].辛小翠,王云霞,王梦娇,阎逢元.纳米锌填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微动摩擦磨损性能[J].润滑与密封.2019
[3].邵晨.TC4合金微动转变过渡区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4].王梦娇,王云霞,范娜,王秋凤,阎逢元.海水环境下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微动磨损性能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9
[5].李琪,代明江,韦春贝,侯惠君,刘凤美.MoS_2-Ti/Cu-Ni-In多层膜的制备及其高温抗微动磨损性能[J].电镀与涂饰.2018
[6].赵伦,何晓聪,张先炼,丁燕芳,刘洋.TA1钛合金自冲铆接头力学性能及微动行为[J].材料导报.2018
[7].屈盛官,杨章选,赖福强,和锐亮,付志强.渗铜量对铁基粉末冶金气门座圈材料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8
[8].薛超凡,于敏,姚举禄,姬科举,戴振东.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低温条件下的微动摩擦磨损性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8
[9].陈星星.具有零刚度特性的常力微动平台设计、建模与性能分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8
[10].刘秀波,周仲炎,翟永杰,乔世杰,徐江宁.热处理对激光熔覆钛基复合涂层组织和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