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之学论文-任国瑞

姓氏之学论文-任国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姓氏之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姓氏起源,流变,姓氏学,姓氏辨类

姓氏之学论文文献综述

任国瑞[1](2015)在《中国姓氏起源、流变与姓氏学概述——《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姓氏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母系氏族社会,先有姓。至父系氏族社会始有氏。此后至春秋时代,氏尊而姓微。战国时代姓与氏通用而不分贵贱。秦汉及以后,姓氏合二为一或并言。具体的姓氏来源成千上万。迄今姓氏有两万余个,按逻辑归纳有17类,其分布以中国为主,遍及世界193个国家。历代因门阀与赋税的需要,皆重姓氏学。姓氏学研究发轫于春秋(以《世本》为代表),兴起于两汉,继起于东晋南北朝(以南朝梁和北朝北魏为代表),兴盛于唐宋,复兴于明,鼎盛于清,全盛于当代(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始)。《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一书具有四个特点和两大价值。值得一读。(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5年10期)

孟永林[2](2012)在《乾嘉学者张澍姓氏学刍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乾嘉学者张澍为清代姓氏学的集大成者,他筚路蓝缕穷其一生研究中国历代姓氏,所着《姓氏五书》,体例严谨,珠玑贯穿,方法独到,既博且新,不但勤于辑撰,而且考证精审严密。张澍以独到的眼光,坚韧的毅力,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治学能力,对中国古代姓氏的错乱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系统性的厘清订正。其姓氏学研究不但具有创发性,而且学术价值及其影响极大。(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2年05期)

罗容海[3](2011)在《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与宋代姓氏学及姓氏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姓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语》中晋国胥臣言,"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是为姓氏之始。叁代之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中华姓氏体系基本确立,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郡望、堂号、门阀等特定的概念或制度,姓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发(本文来源于《寻根》期刊2011年01期)

吴建华[4](2009)在《徽州叶姓的源流——兼论区域姓氏研究与中华姓氏学、宗族史、谱牒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叶姓是目前中华姓氏中人口排名第49位的大姓,也是徽州的一个古老大姓,名列明代《新安名族志》。它从东汉末年叶望由中原南迁,后裔移入徽州,以后逐渐漫布江南和南方。作为徽州名门望族,徽州叶姓宗支渐渐发达,人才辈出,文化昌盛,社会影响增大,为叶姓的繁衍流布、社会文化声誉提高,做出了极大贡献。徽州叶姓发展的例子,一定程度上具有徽州宗族姓氏发展的共性。中华姓氏学与中国宗族史、谱牒学同出一源,关系密切,却又有着明显区别,以徽州叶姓的起源和流布过程为例,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图有助于姓氏学、宗族史和谱牒学的研究、理解与传播。(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期刊2009年00期)

宋馨[5](2006)在《姓氏文化是一门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众多姓氏研究专家显着不同的是,袁义达坚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姓氏分布与种族遗传的关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袁义达说,中国姓氏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而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其的研究,不(本文来源于《周口日报》期刊2006-11-01)

宋馨[6](2006)在《寻根 育根 扎根》一文中研究指出姓氏文化为什么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张新斌认为,这与寻根文化热度不减有关。而姓氏文化节的本质特点就是根文化。 张新斌认为,要把寻根文化做大;首先要有我们的寻根文化品牌与基地。(本文来源于《周口日报》期刊2006-11-01)

叶九如[7](1994)在《“赵钱孙李”能成为一门学问吗?——谈姓氏谱牒之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是《百家姓》开头的两句,《百家姓》有一段时间在民间被当作儿童的识字读本,那上面一个个的字,就同阿拉伯数字一样,本身并无什么意思,至多只是告诉你有这样一些姓而已;然而倘若有人告诉你说,研究“赵钱孙李”,也能成为一门学问,你也许就要觉得有点奇怪了。 所谓研究赵钱孙李,自然不是指对《百家姓》这本书的研究,而是指对于姓氏的产生、发展,以及与姓氏有关的宗法、制度、门阀谱牒、地理人文、语言音韵等方面的研究,倒是确实构成一门集历史、民俗、文化于一炉的独特学问。(本文来源于《电大教学》期刊1994年04期)

曹涛[8](1985)在《中国的姓氏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姓氏学的研究,历史悠久,典籍浩繁。上古口耳相传的姓氏流源因无文字,无法稽核证实,只能依从后世史书的补叙。周代各诸侯国的史官,均对本国诸侯的世系作了详尽的记载。据说春秋时,周之史伯,鲁之众仲,晋之胥臣,郑之公孙挥,楚之观射父,皆善言族氏,但没有着述。其中古老的侯国,还对最早的氏族源头作了追述。例如陈国为虞舜之后,妫姓,出于颛顼氏。杞、鄫、越叁国,夏禹之后,姒姓,也出于颛顼氏。宋国为殷商之后,子姓,出于高辛氏等。这些国家的史料,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湮没。但还可以从《尚书》、《春秋》、《左传》、《诗经》等先秦经籍中,寻觅到一些踪迹。所有这些有关姓氏起源的资料,应属于史学研究的范畴,还不能算是研究姓氏的姓氏学。姓氏学作为一门专门学问来研究,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统一寰宇之后,为了能使刘姓的统治国祚久长,办法之一就是要为自(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学院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5年01期)

李锡厚[9](1982)在《试论姓氏之学与门阀制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姓氏之学的书籍,在目录书上是归入史部谱牒类的。在魏晋隋唐时期,姓氏学——谱学——是与当时盛行的门阀制度互为表里而存在的。门阀制度作为一种反动、腐朽的特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早已消亡了,当其盛行之际由官方编纂的一大批姓氏典籍,绝大多数也早已不传。因此,我们探讨姓氏学与门阀制度的关系,只能较多地依靠间接的资料。本文试图透过官方姓氏之学的兴衰,探讨门阀制度形成、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1982年01期)

姓氏之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乾嘉学者张澍为清代姓氏学的集大成者,他筚路蓝缕穷其一生研究中国历代姓氏,所着《姓氏五书》,体例严谨,珠玑贯穿,方法独到,既博且新,不但勤于辑撰,而且考证精审严密。张澍以独到的眼光,坚韧的毅力,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治学能力,对中国古代姓氏的错乱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系统性的厘清订正。其姓氏学研究不但具有创发性,而且学术价值及其影响极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姓氏之学论文参考文献

[1].任国瑞.中国姓氏起源、流变与姓氏学概述——《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序[J].艺海.2015

[2].孟永林.乾嘉学者张澍姓氏学刍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2

[3].罗容海.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与宋代姓氏学及姓氏教育[J].寻根.2011

[4].吴建华.徽州叶姓的源流——兼论区域姓氏研究与中华姓氏学、宗族史、谱牒学的关系[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9

[5].宋馨.姓氏文化是一门科学[N].周口日报.2006

[6].宋馨.寻根育根扎根[N].周口日报.2006

[7].叶九如.“赵钱孙李”能成为一门学问吗?——谈姓氏谱牒之学[J].电大教学.1994

[8].曹涛.中国的姓氏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

[9].李锡厚.试论姓氏之学与门阀制度的关系[J].齐鲁学刊.1982

标签:;  ;  ;  ;  

姓氏之学论文-任国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