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大肠埃希氏菌论文-MUJEEB,UR,REHMAN

牦牛大肠埃希氏菌论文-MUJEEB,UR,REHMAN

导读:本文包含了牦牛大肠埃希氏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菌特性,大肠埃希氏菌,鱼腥草,牦牛

牦牛大肠埃希氏菌论文文献综述

MUJEEB,UR,REHMAN[1](2018)在《青藏高原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致病性和基因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条件性致病菌,一般人畜呈无症状感染,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威胁人畜生命安全的并发症。反刍动物是致病性E.coli最重要的宿主之一。牦牛(Bos grunniens或Yak)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特有的反刍动物,也是当地牧民主要肉食品来源。目前,由于药物的滥用,导致大肠杆菌耐药性不断产生,耐药基因不断被发现。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指出研究和评估食用性动物(如牦牛)的抗菌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和致病因子(Virulence factors)对于公共卫生安全非常重要。现在临床上关于细菌耐药性的监测还不够全面,对动物耐药研究还没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并且关于青藏高原地区牦牛大肠杆菌耐药性报道也较少。因此,本研究开展对青藏高原地区牦牛大肠杆菌中致病基因、遗传谱系、血清型和抗生素抗性模式的研究,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牦牛肉食品安全性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如下:1.青藏高原地区散养牦牛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研究在我国散养牦牛中关于抗生素耐药性、血清型、遗传谱系和相关毒力特征的研究还未见详细的报道,为系统的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大肠杆菌耐药机制,本研究开展了青海地区腹泻牦牛中分离出来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表型、基因型、毒力因子、遗传谱系和血清型的可能关联和分布,以及对未接触过抗生素的西藏地区半山区放牧的健康牦牛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青海省腹泻的牦牛分离出的大肠杆菌菌株中,大多数菌株是多重耐药(97%),并且具有至少有一个毒力基因。而在西藏健康牦牛分离的488个大肠杆菌株中,其中大约31.1%的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我们观察到10个毒力基因中,其中sfa在腹泻牦牛中最为常见(96.9%)。而且,Omp A(30.2%)和etr A(23.1%),blaCTX-M(27.6%)和blaTEM(14.4%)分别是西藏健康牦牛中主要流行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两个区域中一些抗性表型和毒力基因之间呈现显着的正相关(P<0.05,OR>1)。分离出来的大肠杆菌菌株主要属于遗传谱系A(Phylogroup A,接近70-80%)和血清型(Serogroups)O91和O145。重要的是,我们注意到阳性选择的印迹在青藏高原牦牛上通过各种最大似然模型推测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ESBL)产生的CTX-M基因中含有单核苷酸多肽(SNPs)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牦牛作为致病性E.coli的宿主,携带多种致病基因和抗性表型。因此,临床医生和相关部门必须确保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以避免这些微生物通过粪便传播给农场工人和食品加工者。2.食用型动物体内耐抗生素大肠杆菌整合子和相关基因盒的特性为进一步调查在散养健康动物群体中耐药性和毒力特性的分布情况,我们分别从中国散养的牦牛、仔猪和鸡体内分离出大肠杆菌耐药菌株,并研究了耐药菌株中整合子和ST131基因的出现频率,同时识别出隐藏在整合子基因中的基因盒。我们一共检测了432株至少表现出一种抗生素耐药性的大肠杆菌菌株,利用PCR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DNA测序、接合实验、质粒分析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等实验手段识别整合子基因及其相关基因盒。在432株耐药菌株中有29株(6.7%)扩增出了整合子基因。其中,含有1级整合子的有26株(6%),含有2级的有3株(0.7%)。同时,在6个可变区(Variable regions,VRs)内检测到6种不同的基因盒,分别是drf A1,drf A12,aad A1,aad A2,sat1和orf F。其中drf A1+aad A1组合是最常见的,在26个中有12个1级整合子(46.1%)发现了该类组合。另外,只有1个2级整合子包含1个基因盒,其余2个则还未确定VRs。值得注意的是,从散养健康动物群体内发现了17种序列类型(Sequence types,ST),其中6种可能是新型ST。最后的接合实验也证实有4种不同类型的1级整合子转移入受体菌株,其质粒大小在20kb到30kb之间。我们在超过6%的耐药大肠杆菌菌株中检测到了整合子和ST131基因。因此,需要采取一定预防措施来防止食用型动物群体中移动性耐药基因决定簇的扩散,并对其实施监控。3.牦牛源大肠杆菌菌株对小鼠致死性试验为了解从健康牦牛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的致病性,采用皮下注射感染小鼠模型来观察具有不同血清型和遗传谱系的大肠杆菌分离株毒力及致病性。这些菌株分离自西藏地区较少使用抗生素的健康牦牛,检测菌株至少含有一种毒力基因(与Ex PEC或In PEC致病型相关,属于不同的遗传谱系:A、B1、B2和D)。结果发现,23%的感染大肠杆菌分离株的小鼠引起致死性感染。此外,大多数致死菌株属于遗传谱系A(65%)和血清型O60或O101(35%)。遗传谱系B1、血清组O60和O101与致死性状态存在统计学上关联(P<0.05)。而且,致死性大肠杆菌分离株和所有其他细菌毒性特征之间存在正相关(OR>1)。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西藏散养健康牦牛粪便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具有潜在的毒力,表明健康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也能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要引起重视。4.鱼腥草提取物对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和耐药调节为了研究鱼腥草提取物(Houttuynia cordata water extract,HCWE)对携带有Acr A基因(大肠杆菌的多药外排系统)的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大肠杆菌菌株的抑菌活性,我们对至少抗叁种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耐药菌株进行HCWE抑菌活性试验。并采用琼脂扩散技术、试管稀释法和实时PCR分析方法,对Acr A基因的抑菌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和Acr A基因转录水平进行了HCWE抑菌活性评价。试验结果显示:具有抗菌活性的HCWE在500mg/m L和50 mg/m L浓度下,对多重耐药的E.coli的抑菌区域直径(Zone diameter of inhibition,ZDI)最大是29mm和最小是13 mm。HCWE针对具有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分离株的MIC和MBC分别为400mg/m L和500mg/m L。此外,当采用25mg/m L、50mg/m L和100mg/m L浓度的HCWE培养E.coli时,Acr A基因的表达水平以一种剂量依赖的方式递减(分别是0.39倍、0.29倍和0.16倍)。这些结果表明,鱼腥草水提取物对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具有非常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它能作为一种抗多重耐药病原体的抗菌药物替代品,并且对该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综上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散养牦牛大肠杆菌耐药检出率较高,并且牦牛在危险的病原菌及多抗药基因的携带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与之相关的原因有许多,可能包括抗性基因的正向选择,联合选择,频繁使用自然资源以及在治疗中无限制地使用抗菌药物等。而且,散养健康牦牛源大肠杆菌遗传谱系A和血清型O60或O101菌株具有致病性,对人畜的生命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在研究中尝试使用中草药(鱼腥草水提取物)作为一种合成抗生素的替代品,它对抗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鲁志平,色珠,姚海潮,曾江勇,吴金措姆[2](2010)在《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黏附素及胞外蛋白酶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牦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西藏-9903)和大肠埃希氏菌标准菌种(C83907)黏附素的测定,红细胞凝集谱测定试验表明,西藏-9903只能凝集家兔红细胞,血凝谱窄,凝集价为29,C83907能凝集家兔、鸡、鸭、猪红细胞,血凝谱广,凝集价分别为29、211、28、28;通过对西藏-9903菌株和C83907进行菌毛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黏附试验,结果表明,每一个乳兔小肠上皮刷状缘细胞至少能吸附7个菌细胞,二者均能较强或强黏附于刷状缘细胞上。胞外蛋白酶活性试验检测结果为西藏-9903菌株和C83907检测均为阳性,说明黏附素及胞外蛋白酶是牦牛大肠埃希氏菌重要的毒力因子,此研究为该病的防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0年04期)

鲁志平,曾群辉[3](2009)在《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对牦牛大肠埃希氏菌进行培养特性、形态染色、鞭毛检查、血凝性、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抗原性、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同时用大肠埃希氏菌标准菌种C83907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牦牛大肠埃希氏菌培养后,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光滑型和粗糙型两种类型的菌落;在5%绵羊鲜血琼脂平板上无溶血现象;形态染色为G-杆菌;具有运动性;对家兔红细胞表现出强凝集,而对牦牛、绵羊、马、鸡、猪、鸭的红细胞不凝集;能发酵大多数糖类;其O抗原血清型为O26、O142、O148和O158混合型;用牦牛大肠埃希氏菌油乳剂疫苗两次免疫家兔14d后检测抗体效价,抗体效价≥28;将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的培养物,肌肉注射家兔具有致病性。(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09年11期)

鲁志平,曾群辉,杨晓丹[4](2009)在《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进行培养特性、形态染色、鞭毛检查、血凝性、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抗原性、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同时用大肠埃希氏菌标准菌种C83907做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可形成光滑型和粗糙型两种类型的菌落,在5%绵羊鲜血琼脂平板上无溶血现象;具有运动性,对家兔红细胞表现出强凝集,而对牦牛、绵羊、马、鸡、猪、鸭的红细胞不凝集,能发酵大多数糖类;其O抗原血清型为O26、O142、O148和O158混合型;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的培养物对家兔具有致病性,用牦牛大肠埃希氏菌油乳剂疫苗2次免疫家兔14d后检测抗体效价,抗体效价≥28。(本文来源于《现代畜牧兽医》期刊2009年07期)

索朗斯珠,旦巴次仁,曾群辉,查果,朱国玉[5](2009)在《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在动物体内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对牦牛的免疫原性,将24头试验牦牛随机分成3组,1组牦牛接种批号"200501"疫苗,2组牦牛接种批号"200502"疫苗,3组牦牛接种批号"200503"疫苗。每批疫苗按接种方法又分为两组,1组在每头牦牛颈部皮下初次免疫接种1mL,14日时再次免疫接种疫苗2mL。2组在每头牦牛颈部皮下免疫接种1mL,不进行二次免疫。疫苗接种前、接种后和再次接种疫苗后3、6、9、12个月分别在试验和对照牦牛耳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微量凝集试验,测定疫苗在牦牛体内的抗体效价,观察免疫牦牛血清中抗体效价持续时间和规律;其结果是再次免疫组牦牛免疫至12个月,抗体效价为2.408~3.010,抗体效价仍然很高,牦牛体内抗体水平下降速度较慢。牦牛对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期可达12个月以上。而一次免疫组抗体效价有所下降,到12个月时效价很低;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对牦牛的免疫原性确实,为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7-01)

鲁志平[6](2009)在《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是严重危害牦牛养殖业的重要疾病,据统计,该病发病率为10.1%,死亡率为2.5%,致死率为45.0%。由于血清型复杂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同时对牦牛肠道正常寄居的菌群造成不良影响,给防制工作及牦牛的健康状况带来了巨大困难和影响。基于此,很有必要对该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找出发病规律及致病机理,为该病的防制打下了良好基础。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西藏-9903),经常规方法培养、形态染色、鞭毛的运动性检查、菌毛电镜观察等,其培养特性和形态特征均与标准大肠埃希氏菌菌种(C83907)相似,符合大肠埃希氏菌特征。经生理生化鉴定,其结果也均符合本菌特性。西藏-9903和C83907对家兔肌肉接种,均具有高致病性,致死率均为100 %。分别从致死家兔的肝、脾、肾、肺、心血和淋巴结中分离回收到与接种相同的细菌。以西藏-9903和C83907致死家兔的心血涂片、革兰氏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可以看出西藏-9903及C83907对血细胞表现为强吸附,每一个血细胞均吸附13个左右的西藏-9903或C83907。通过玻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测定出西藏-9903的血清型为O26、O142、O148和O158混合型。通过对西藏-9903菌株和C83907黏附素的测定,红细胞凝集谱测定试验表明,西藏-9903只能凝集家兔红细胞,血凝谱窄,凝集价为29,C83907能凝集家兔、鸡、鸭、猪红细胞,血凝谱广,凝集价分别为29、211、28、28;通过对西藏-9903菌株和C83907进行菌毛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黏附试验,结果表明,每一个乳兔小肠上皮刷状缘细胞至少能吸附7个菌细胞,二者均能较强或强黏附于刷状缘细胞上。应用兔回肠结扎试验对西藏-9903菌株和C83907的产LT的能力进行检测,发现二者结果均为阳性,说明均具备产生LT的能力,因此,我们用SDS-PAGE法对两者提纯后的LT进一步检测是可靠的,通过SDS-PAGE电泳图谱可看出,二者分子量均为25 000Da和12 500Da两个区带,分别是LT的A、B两个亚单位的分子量。胞外蛋白酶活性试验及溶血素测定试验,前者西藏-9903菌株和C83907检测结果为阳性,后者测定均无溶血素产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选用西藏-9903菌株制备牦牛大肠埃希氏菌多价油佐剂甲醛灭活疫苗,经各项质量检查为合格,进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可诱导家兔、牦牛产生特异性抗体,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该疫苗为预防该病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期刊2009-05-01)

杨晓丹[7](2009)在《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蜂胶疫苗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疫苗的研究只有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铝胶佐剂疫苗,但是铝胶佐剂疫苗易冻结而失效,而蜂胶佐剂疫苗由于其良好的防冻性,能有效的解决在西藏高原低温条件下疫苗的运输和贮藏问题。因此研制蜂胶疫苗可以在西藏高原条件下有效地预防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本研究首先选用山东与四川两种蜂胶进行试验,两种蜂胶均按蜂胶与乙醇的比例1∶2、1∶4、1∶5、1∶6、1∶8分别进行提取;经蜂胶乙醇提取物的防冻试验结果表明:蜂胶与乙醇的比例1∶4、1∶5、1∶6和1∶8所提取的蜂胶乙醇提取物,在-28~-30℃时72h未结冰;经蜂胶乙醇提取比例试验结果表明:蜂胶与乙醇的比例1∶5进行提取,为最佳蜂胶与乙醇提取比例,且山东蜂胶提取物的效果优于四川蜂胶。因此,作者选用山东蜂胶,按蜂胶与乙醇1∶5的比例提取的提取物,加入乳化剂和无离子水配制了3批蜂胶佐剂(蜂胶的含量分别为20mg/mL、30mg/mL、40mg/mL)。选用西藏-9903牦牛大肠埃希氏菌菌株,进行菌液培养、纯粹检验、活菌计数、甲醛灭活及无菌检验,按照1份灭活的菌液加入1份蜂胶佐剂,充分混匀后,于4℃静置过夜后为蜂胶疫苗,同此方法配制3批蜂胶疫苗,编号为200801、200802和200803(蜂胶含量分别为10mg/mL、15mg/mL、20mg/mL),进行分装及成品检验。结果表明,3批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蜂胶疫苗:经无菌检验为阴性;经物理性状检验为:静置后上层是乳黄色液体,下层为土黄色沉淀,振荡后呈均匀混浊液;经安全性试验表明对家兔和西藏牦牛进行了初次接种和再次递增剂量的接种均是安全的;经免疫效力试验表明对家兔和西藏牦牛均有效,免疫后机体产生的抗体效价在2.70927 log2~3.61236 log2之间,具备免疫保护能力,并且根据家兔免疫效力抗体消长规律,免疫6个月后,家兔仍然具备免疫保护能力。经防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蜂胶含量的增高,防冻效果越好。200801批蜂胶疫苗在-18℃易结冰,而200802批蜂胶疫苗在-18℃24h不结冰,200803批蜂胶疫苗在-18℃15d不结冰。通过对3批蜂胶疫苗的免疫效力试验和防冻试验的结果分析表明,3批疫苗的免疫效果差异不显着;并且200802批蜂胶疫苗的乙醇含量较200803批蜂胶疫苗低,并能满足在西藏高原条件下的低温运输,故为首选。200802批蜂胶疫苗与铝胶疫苗和油乳剂疫苗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铝胶疫苗的免疫效果略低于蜂胶疫苗和油乳剂疫苗,铝胶疫苗易冻;油乳剂疫苗的免疫效果略高于蜂胶疫苗和铝胶疫苗,但不易注射和难以吸收;而蜂胶疫苗的免疫效果介于铝胶疫苗和油乳剂疫苗之间,蜂胶疫苗可以防冻、易注射和易吸收,故对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的预防,作者首选蜂胶疫苗。所以,蜂胶疫苗的研制成功将为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的预防提供临床依据,为疫苗在西藏低温条件下推广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期刊2009-05-01)

杨晓丹,曾群辉[8](2009)在《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蜂胶疫苗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制备了3批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蜂胶疫苗。制备了蜂胶佐剂和培养基,进行了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的菌液培养、纯粹检验、活菌计数、灭活及无菌检验,配苗、分装及成品检验。3批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蜂胶疫苗无菌检验为阴性;物理性状检验为:静置后上层是乳黄色液体,下层为土黄色沉淀,振荡后呈均匀混浊液;经家兔安全检验结果为安全;经家兔效力试验,免疫后家兔抗体效价≥2.709 lg2,对家兔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蜂胶疫苗经防冻试验证明,随着蜂胶含量的增高,防冻效果越好。本试验为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09年02期)

索朗斯珠,旦巴次仁,查果,曾群辉,朱国玉[9](2008)在《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的区域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俗称“牦牛瘦死病”。该病在那曲地区广泛流行,主要引起牦牛高热、寒颤、精神不振、食欲废绝、喘气、呼吸困难、呻吟、下痢等,病程较长的可见神经症状,先是兴奋不安,后沉郁、昏迷以至死亡。其中牦牛最典型的特征是下痢,部分有水样粪便,有的为带泡沫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草食动物》期刊2008年02期)

赵晓玲,普旺堆,曾群辉[10](2008)在《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疫苗保存12个月抗体效价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灭活疫苗对实验动物家兔进行疫苗稳定性(保存期)测定。4批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批号分别为200401、200501、200502、200503,将这4批疫苗4℃保存3、6、9、12个月后,分别接种试验兔,每批接种5只。初次接种疫苗0.5mL/只,14d再次接种疫苗1.0mL/只。每次设对照组5只,注射肉汤,其剂量和方法与试验兔相同。疫苗接种前和再次接种疫苗后21d分别在试验和对照家兔耳静脉采血,用微量凝集试验进行抗体效价检测。通过抗体检测表明,疫苗保存了3、6、9、12个月后接种兔,采血测免疫抗体效价为2.709~3.612。同时对照组全部死亡。证明这些疫苗存放12个月能有效保护家兔免受大肠杆菌攻击。(本文来源于《湖北畜牧兽医》期刊2008年02期)

牦牛大肠埃希氏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对牦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西藏-9903)和大肠埃希氏菌标准菌种(C83907)黏附素的测定,红细胞凝集谱测定试验表明,西藏-9903只能凝集家兔红细胞,血凝谱窄,凝集价为29,C83907能凝集家兔、鸡、鸭、猪红细胞,血凝谱广,凝集价分别为29、211、28、28;通过对西藏-9903菌株和C83907进行菌毛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黏附试验,结果表明,每一个乳兔小肠上皮刷状缘细胞至少能吸附7个菌细胞,二者均能较强或强黏附于刷状缘细胞上。胞外蛋白酶活性试验检测结果为西藏-9903菌株和C83907检测均为阳性,说明黏附素及胞外蛋白酶是牦牛大肠埃希氏菌重要的毒力因子,此研究为该病的防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牦牛大肠埃希氏菌论文参考文献

[1].MUJEEB,UR,REHMAN.青藏高原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致病性和基因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2].鲁志平,色珠,姚海潮,曾江勇,吴金措姆.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黏附素及胞外蛋白酶的测定[J].西藏科技.2010

[3].鲁志平,曾群辉.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西藏科技.2009

[4].鲁志平,曾群辉,杨晓丹.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现代畜牧兽医.2009

[5].索朗斯珠,旦巴次仁,曾群辉,查果,朱国玉.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在动物体内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6].鲁志平.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西藏大学.2009

[7].杨晓丹.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蜂胶疫苗的研制[D].西藏大学.2009

[8].杨晓丹,曾群辉.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蜂胶疫苗的研制[J].中国兽药杂志.2009

[9].索朗斯珠,旦巴次仁,查果,曾群辉,朱国玉.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的区域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2008

[10].赵晓玲,普旺堆,曾群辉.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疫苗保存12个月抗体效价测定[J].湖北畜牧兽医.2008

标签:;  ;  ;  ;  

牦牛大肠埃希氏菌论文-MUJEEB,UR,REHMAN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