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通过性论文-王志平,孙喜冬

车辆通过性论文-王志平,孙喜冬

导读:本文包含了车辆通过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路边石,通过性,停车位,CATIA

车辆通过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平,孙喜冬[1](2018)在《基于CATIA的车辆相对于路边石通过性的参数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对公司周边不同路段的路边石高度进行了统计,然后根据统计结果利用CATIA软件制作出可快速推算不同车型通过各类路边石的最小离地间隙的简易参数化几何模型,此简易几何模型可为新开发车型的通过性参数提供参考,在提高车辆通过性以及相对于其他车型竞争力的同时,还能为用户进出位于路边石上的临时停车位提供便利。(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19期)

李世武,张召丽,杨春苇,田铮,韩丽鸿[2](2018)在《坡道行驶车辆通过性分析与路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测距传感器采集的坡道信息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坡度识别算法,建立了坡道最优通过路径规划模型。首先推导测距传感器采集量与坡度的函数关系,进而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坡度;然后获取车辆几何失效系数,确定汽车失效的临界条件;最后将采集的坡道信息转化为障碍空间进而建立避障模型,利用A~*算法规划最佳路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规划路径与理论最优路径的误差在1°内的置信概率为96.7%,该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预定功能。(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22期)

田宇[3](2018)在《基于ADAMS的某8×8车辆通过性仿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有关多轴越野车通过性的研究主要依靠试验手段,且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很慢。目前,运用虚拟样机软件分析通过性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通过该方法研究通过性的成果也不够深入。由于多轴越野车在各种地形下必须具备良好的通过性,且通过垂直障碍能力是衡量其通过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主要是运用虚拟样机软件ADAMS仿真分析某8×8车辆越垂直台阶、水平壕沟能力。本文以某型8×8车辆为研究对象,在ADAMS/CAR中搭建整车的各个子系统,包括:双前桥转向系统、各桥悬架系统、钢板弹簧系统、FTire轮胎系统、车身系统以及适用于越障分析的动力传动系统,将各个子系统装配搭建成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基于路面系统的样车越障越壕能力的仿真与分析。首先,仿真得出在不同路面附着系数下样车的最大越障高度和越壕宽度,分析路面附着系数对越障越壕能力的影响。对样车越障越壕动态过程做了细致的分析。其次,建立带有轴间差速器的动力传动系统,仿真样车在对开路面上的行驶状况,结果表明样车在对开路面上行驶具有通过性,并验证了轴间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悬架系统的样车越障越壕能力的仿真与分析。分别重新匹配各桥减振器阻尼、钢板弹簧刚度,在不同的阻尼、板簧刚度组合下,得到样车最大越障高度和越壕宽度。并分析阻尼、板簧刚度对样车越障高度、越壕宽度影响。基于柔性车架的样车越障越壕能力的仿真与分析。在有限元软件Hypermesh中生成车架的MNF文件,在ADAMS中建立柔性车架整车模型。仿真得出了柔性车架样车的最大越障高度和越壕宽度,分析柔性车架对越障越壕能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黄晗[4](2017)在《深空探测车辆筛网轮牵引通过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月球探测正在成为各国深空探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月球车作为月面探测的工具平台,在巡视勘测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月球表面的特殊环境和探测车辆的自身特点如:月表为松软地面;月表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的1/6;探测车辆重量轻、尺寸小等原因导致探测车辆容易沉陷、打滑甚至不能前进。因此,深入研究月面环境下的探测车辆牵引通过性能,对于探测车辆的性能评估及面向月球的高通过性行走机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筛网轮具有网状胎面结构,可以避免尘土的堆积存留,具有结构轻便和转向阻力小等优点,被应用于月球和火星探测任务中。月面探测车辆的牵引性能是其通过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外关于筛网轮在松软地面通过性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另外,限于设备条件,大多数的月球车单轮土槽试验研究是以地球重力加速度下的轮上载荷为试验条件,针对月面低重力的轻载荷条件下轮壤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深入研究轻载荷条件下筛网轮与月壤的相互作用,对于提高和保障月球车在月面的通过性能、保证深空探测任务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月面低重力环境,基于地面力学理论方法,以模拟星壤性能测试整备和整车土槽试验整备方法研究为基础,开展的主要研究包括:研制轻型轮壤土槽试验系统,以JLU-2b型模拟月壤为试验介质,开展轻载荷条件下单轮承压特性和牵引通过性研究,建立修正的承压和沉陷模型;基于相似理论研制缩比模型样车,基于地面机器系统理论方法开展模型车牵引性能力学模型研究,建立轮壤相互作用的沉陷和挂钩牵引力预测模型;基于轮辙图像信息提取车轮滑转率和表观沉陷技术指标,分析不同滑转率条件下模拟月壤状态、轮上载荷对车轮实际沉陷和表观沉陷影响规律,建立低重力环境下实际沉陷预估模型;开展模拟月壤力学状态非参数化识别方法研究;基于模拟月壤力学特性估计成果,进行车轮沉陷的评估与验证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模拟星壤的整备方法及其冲击特性研究。进行了模拟星壤性能测试整备和轮壤土槽试验整备方法研究。整备中以非参数化的密实度对模拟星壤进行分级,包括松散、自然、密实叁种状态;得到了模拟星壤整备结果的容重和贯入阻力评估方法。容重评估方法中,容重测量相对误差不超过3.4%。贯入阻力评估方法中,模拟月壤松散状态、自然状态和密实状态模拟月壤贯入阻力最大值分别约为300kpa、600kpa和1500kpa,相对误差不超过10%,试验中模拟月壤包含了真实月壤圆锥指数上下限,整备后的模拟月壤可以用于相关土槽试验研究。基于模拟星壤整备工艺,以戈壁砂壤、石英砂、jlu-1b和jlu-2b型模拟月壤、jlumars-1型模拟火星壤、tj-1型模拟月壤为试验对象,进行六种试验介质自然和密实状态下冲击特性试验。对比分析不同试验介质及其状态下足垫冲击深度、加速度和冲击力,建立了冲击深度关于冲击高度和足垫直径的模型。轻载荷条件下筛网轮通过性能研究。分析了准静态条件下筛网轮承压特性曲线,发现筛网轮沉陷较普通圆柱轮的大,最大静沉陷平均提高了15.2%,试验土壤的颗粒大小、形态及分布对筛网轮承压曲线影响明显;建立了修正的承压模型,进一步推导了筛网轮的修正静沉陷模型。对承压模型进行验证,总体相对误差不超过13.6%。分析了筛网轮沉陷特性,松散状态下筛网轮沉陷较自然状态平均提高了15.4%。筛网轮沉陷随载荷增加而增加,沉陷平均增加率为15.2%;建立了沉陷与轮上载荷和行驶速度的二元线性方程。分析了筛网轮牵引特性,模拟月壤状态对筛网轮驱动扭矩的影响较圆柱的明显,随着模拟月壤由松散状态变为自然状态时,筛网轮驱动扭矩和挂钩牵引力分别平均提高了14.4%和16.7%;圆柱轮驱动扭矩和挂钩牵引力较筛网的大,分别平均提高了45.2%和32.3%;筛网轮牵引效率最大值0.29,对应的滑转率分别为21.2%,圆柱轮在滑转率为17.9%时,牵引效率达到最大值0.21;当滑转率达到60%时,筛网轮牵引效率低于0.13,为保证月球车具有较好的通过性能,车轮滑转率控制在20%左右较为安全。基于相似理论的模型车通过性研究。分析了不同试验介质下模型车沉陷行为和牵引特性。模型车在模拟月壤上行驶时,车轮沉陷和最大挂钩牵引力均较在石英砂上的大;基于地面力学理论,采用轮壤接触应力分布的线性化方法,建立了轮壤相互作用挂钩牵引力预测模型,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均值为8.6%;分析了行驶速度和坡度对模型车通过性影响规律,模型车各车轮滑转率随着坡度增加而增加,滑转率随坡度呈现二次关系,速度对滑转率影响明显较坡度的小,各车轮滑转率随速度的平均波动误差分别为9.0%(前轮)、8.9%(中间轮)和8.7%(后轮);模型车前轮和中间轮沉陷均随滑转率的增加而增加,且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后轮沉陷则明显较前轮和中间轮的小,沉陷最大值为13.6mm(车轮半径的18.1%);当坡度为20°时,前轮和中间轮的滑转率达到65%,此时车轮扰动坡面模拟月壤出现滑坡现象,模型车的通过性变得较差,模型车可能进入危险工况;当坡度为25°时,前轮和中间轮沉陷分别为33.1mm(车轮半径的44.1%)和33.9mm(车轮半径的45.2%),滑转率接近90%,模型车在试验中的极限爬坡角度为25°,考虑到能量消耗以及安全的通过性能,模型车巡视坡度在20°以内较为安全。基于轮辙非接触测量的模型车沉陷行为研究。进行了不同滑转条件下模型车牵引通过性土槽沉陷试验,重点研究模型车后轮轮辙,基于轮辙形貌非接触测量,提取车轮滑转率和表观沉陷;分析了模拟月壤状态、载荷和滑转率对模型车前轮和后轮实际沉陷及表观沉陷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载荷因素对实际沉陷和表观沉陷的影响较模拟月壤状态的影响大;建立了模型车前轮实际沉陷关于载荷和滑转率的指数预估模型,及实际沉陷关于载荷和滑转率的二元二次预估模型,模型预测的沉陷均方根误差不超过2.4mm,平均相对误差在10%以内;建立了模型车前轮实际沉陷关于表观沉陷和滑转率的二元二次预估模型,及后轮实际沉陷关于表观沉陷的线性预估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的均方根误差不超过2.1mm,平均相对误差在15%以内;分析了载荷、表观沉陷和滑转率估计误差对沉陷预估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载荷估计误差对模型预测精度影响较小,相对误差不超过9.9%;滑转率估计误差对模型预测精度影响在12.1%以内。模拟月壤力学特性和沉陷行为评估方法研究。分析了巡视器的移动分系统技术参数中对车轮实际沉陷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包括表观沉陷、载荷和滑转率,提取出了20个二元及叁元标识量,及其识别准则,利用标识量对模拟月壤力学状态非参数化识别,得到了基于遥测量的模拟月壤力学状态评估方法;分析了各标识量对模拟月壤力学状态识别正确率和保守率,得到模拟月壤力学状态识别的较优标识量和较优识别准则;验证评估结果表明,利用滑转率作为估计模拟月壤力学状态的标识量成功率不高,准确率只有50%,保守成功率仅67%;以轮上载荷及表观沉陷量作为标识量的识别效果最好,准确成功率为83%,保守成功率100%;分析了沉陷评估方法步骤,开展了模拟月壤沉陷行为评估方法研究,不同模型估计值与实际测量值偏差范围在-6.3mm~3.0mm,模型预测沉陷值与实际沉陷相对误差不超过18.5%,均方根误差不超过3.2mm,本研究所采用的沉陷模型和预估方法能够较好地对在轨当前区域的车轮沉陷量进行评估。本文建立了月壤/车轮沉陷模型,构建了月壤力学特性和沉陷行为评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月壤参数辨识、深空探测车辆通过性预估,为面向低重力环境的深空探测车辆地面试验、性能评估以及对在轨巡视器的地面任务支持提供技术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仇宁川[5](2017)在《基于视觉的车辆通过性驾驶辅助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刮擦、碰撞、侧翻等交通事故困扰众多驾驶员。针对此类事故开发的驾驶辅助设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车辆环境信息采集和系统分析计算。传统的车道环境采集设备有超声波雷达,但其在遇到通行难度大的路面时效果不佳,而且不能直观的给驾驶员操作提示。同时系统的分析计算量比较大,对硬件设备要求高。为了降低辅助设备的成本,减小占用空间,增强实用性,摄像头成了非接触性获取外界信息最常见、廉价和可靠的方式,基于路径规划的转向控制算法也能减少系统运行开销。本文研究和设计一个车辆安全通过辅助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交互式视觉行驶区域确定,转向控制策略和车辆倾覆估计叁个功能模块。本文采用4个170度广角摄像头,通过图像的畸变矫正和图像拼接技术得到车身四周的360度全景图像,在路宽较小,转向精准度要求高的极端通行路段,系统能够给驾驶员一个直观的视角。系统设计的基于图像的人机交互可协助驾驶员标注可通行区域。为了提高系统的智能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特征的Hough车道线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检测出城市环境中采集的视频中的车道线,能够适应晴天,雨天,白天和夜晚不同气候和光照条件。当系统自动识别的车道线、可通行区域及危险区域与真实情况有差别时,可通过人机交互,对可通行区域和危险区域进行精确调整标注。提出一种基于路径规划的转向控制策略。通过摄像头标定测距,能够得出车辆姿态和周边环境位置关系,将它们量化成数学关系后,通过系统计算分析得出车辆的通行方案,系统将规划的行驶轨迹转化成车轮转向角,再量化成方向盘操作幅度,如向左打方向盘一圈半等直观信号。相比遗传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的转向控制具有计算开销小的优势,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在路径规划时无需寻求唯一的最优解,仅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寻找合理的路径,无需遍历计算所有的可行方案。提出一个结合双目测距的车辆倾覆估计方法。车辆在恶劣的通行路段,遇到前方有障碍物,驾驶员又不方便下车查看时,系统可通过双目摄像头的叁维信息还原,计算出障碍物的最高尺寸,车辆采取底盘通行和单侧车轮骑跨通行的可能性,将他们量化成倾覆系数告知驾驶员。结合驾驶员考试科目二项目对车辆进行了实地测验,对车辆的运动轨迹分析和数学建模,通过系统警告和提示,保证了车辆的顺利通过。在生活中,如果有类似提示警告,能够有效的减少交通事故中的刮擦与侧翻。在车辆即将发生违法变更车道和碰撞刮擦时,提前给出操作提示和危险警告。大型车辆加装灯光投影设备,结合方向盘的实时转向角数据,将内轮差危险区域投射到路面,给该区域内的行人和车辆警告提示,可以有效减少驾驶员盲区所造成的车祸。(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18)

刘文龙,徐延海,杨吉忠,王孔明,吴晓[6](2016)在《悬挂式单轨车辆曲线通过性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悬挂式单轨车辆曲线运行平稳性和舒适性容易受到线路设计因素影响的特点,采用虚拟样机仿真平台对其曲线通过性进行了研究。首先,较系统的分析了悬挂式单轨车辆的结构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模拟悬挂式单轨车辆橡胶轮胎的轮胎模型;然后,参照悬挂式单轨车辆单节完整的拓扑图建立动力学仿真模型;最后,进行了典型工况下的悬挂式单轨车辆的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在曲线通过安全限速内,导向轮受力随着车辆速度的增加几乎呈线型增长;而随着曲线轨道距离的增大导向轮径向受力基本保持不变。不同曲线半径工况下,曲线通过平稳性预测结果:垂向平稳性指标最大值为2.24,横向平稳性指标最大值为2.15,二者数值均在我国国家标准《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实验鉴定规范》(GB/T 5599-1985)规定的平稳性等级2.5以内;垂向最大加速度为0.64 m/s2,横向最大加速度为0.45 m/s2,轮重减载率最大值为0.56,均符合国际联盟颁布的《铁路运输国际标准》(UIC 505)规定。表明利用虚拟样机技术仿真平台建立的单轨车辆模型能够较好的应用于车辆的曲线通过性的评价,并能进一步应用于后续运行特性研究当中。(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姚禹[7](2016)在《基于履带—地面耦合系统的低速履带车辆通过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面通过性是评价履带车辆的重要指标,是履带车辆在各个领域能否被广泛应用的基础。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地形、地貌差别较大,给履带车辆通过性的深入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本论文以“超湿地型履带推土机通过性研究”为工程背景,对履带-地面力学中通过性的问题展开研究,探索未知土壤力学特性,预测履带车辆对未知地面的通过能力,进而丰富履带-地面力学理论。以往研究中甚少建立诸如负重轮承重、间距等与履带沉陷深度及接地比压之间数量关系的履带-地面耦合系统数学模型。此外,现有的土壤力学特性参数的获取是针对单一土壤类型基于实验得到的,但实际履带车辆所行驶的土壤类型可能是混合型,且土壤力学特性参数是时变的。故此,已有的方法无法很好地解决这类土壤力学特性参数时变的履带-地面耦合系统通过性问题。本文旨在解决上述难题,阐明履带-地面耦合机理,建立表征土壤信息和履带车辆关键信息的履带-地面耦合系统数学模型。基于履带-地面耦合系统数学模型,建立履带-地面耦合系统通过性评价体系,并提出一种履带-土壤力学特性参数实时估计方法,该估计方法既考虑了行驶中土壤类型突变对参数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又考虑了相似土壤类型力学特性参数缓变对系统鲁棒性的影响。基于以上思想,论文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有:(1)建立了履带-地面耦合系统数学模型。对履带-地面耦合系统进行了机理分析,揭示了履带-地面耦合系统的机理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履带-地面耦合系统数学模型包含了履带-地面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表征履带环、驱动轮、负重轮等对土壤的力学关系。(2)基于履带-地面耦合系统数学模型,建立履带车辆通过性评价体系。在该评价体系中,分析履带车辆的通过性和土壤的可行驶性,并定义了履带车辆通过性评价指标。该评价指标可以考虑滑移和履刺效应等履带车辆因素和土壤弹性模量等地面土壤因素对履带车辆通过性的影响。(3)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强跟踪滤波算法,并对算法的收敛性给出了理论证明。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改进强跟踪的双滤波器,该双滤波器可以改变时变次优渐消因子的表征顺序,提高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进而提高算法的估计精度。将提出的改进强跟踪滤波算法和卡尔曼-改进强跟踪的双滤波器应用到履带-地面耦合系统的履带-土壤力学特性参数估计中,解决了土壤力学特性参数时变而导致模型不确定性的问题。(4)项目从工程实际出发,对超湿地型履带推土机进行履带-地面耦合机理分析,提取履带-地面耦合关系中的关键履带-土壤力学特性参数,建立表征松软地面土壤信息和超湿地型履带推土机关键信息的履带-地面耦合系统数学模型。然后,提出基于履带-土壤力学特性参数估计的超湿地型履带推土机通过性评价体系。并将理论评价指标与试验方法相结合,对土壤圆锥指数进行试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土壤圆锥指数的影响,进而分析各因素对土壤可行驶性的影响。最后,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结合土壤圆锥指数的数据,对超湿地型履带推土机的履带-地面耦合系统和通过性评价体系进行修正,从而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工程实际应用。本论文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实际工程背景和理论挑战性的研究工作。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从理论上围绕履带-地面力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履带-地面耦合系统进行履带-地面耦合系统机理分析与建模、通过性评价体系和履带-土壤力学特性参数估计等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从工程上着力解决超湿地型履带推土机通过性的问题,提高超湿地型履带推土机的牵引性能。本文研究成果对丰富和发展履带-地面力学理论,及对履带-地面力学通过性研究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效益。(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杨帆[8](2016)在《基于车轮力测试的车辆地面通过性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围绕车辆地面通过性评价系统中试验方法、理论模型及评价方法叁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实现军用车辆地面通过性的有效评价,切实提高军用车辆地面通过性能。针对其中所涉及的若干关键问题,首先研究了车辆地面通过性实车试验方法,提出并搭建了实车测试系统,实现了轮壤相互作用关键参数的有效测量;在实车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车辆地面通过性理论模型研究,围绕典型理论模型—半经验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致力于其中滑转沉陷问题及土壤特性参数实时获取问题的研究,以此来改进半经验模型并提高其模型精度及实用性,并用于预测地面通过性评价指标;通过引入统计学习方法,提出了统计预测模型,为准确预测车辆地面通过性评价指标提供了另一种可行思路;最后对车辆地面通过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多评价指标融合评价方法,并构建了车辆地面通过性评价体系,实现了通过性的有效评价,并用于指导实际评价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针对车辆地面通过性试验方法主要局限于模型试验而实车试验缺乏的现状,提出并搭建了一套以车轮力传感器为核心,辅以轮速传感器、GPS等车载传感器的实车测试系统,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系统软硬件设计。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进行了硬地面与软地面场地试验,试验结果充分验证了实车测试系统的有效性及可靠性,试验中获取的大量实车试验数据为车辆地面通过性理论模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2)针对半经验模型中已有滑转沉陷模型适用性不明确的现状,基于实车试验数据,对典型滑转沉陷模型在军用车辆应用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高斯牛顿迭代法及遗传算法,提出了滑转沉陷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实现了模型参数的准确估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型适用性分析,选定了适用于本应用的最优模型,切实提高了半经验模型的模型预测精度,为实现车辆地面通过性评价指标的准确预测打下了基础。(3)为实现土壤特性参数的实时获取,围绕土壤特性参数在线估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面类型识别的土壤特性参数在线估计模型。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模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都能够得到保证,配合实车测试系统,很好地实现了土壤特性参数的实时获取,从而提高了半经验模型的实用性,为通过性评价工作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来源。(4)针对车辆地面通过性理论模型尚存在局限性的现状,以实车试验数据为基础,引入了统计学习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相关向量机的挂钩牵引力统计预测模型。试验结果充分证明了统计预测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对比半经验模型,不仅降低了模型复杂度且提高了模型预测精度,为实现车辆地面通过性评价指标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另一种可行思路。(5)针对车辆地面通过性评价策略及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分析并选定了军用车辆地面通过性实用评价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推理理论的多指标融合评价方法,给出了车辆地面通过性的综合性评价;在总结及串联全文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军用车辆地面通过性评价体系,实现了通过性的有效评价,对实际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31)

魏风[9](2016)在《车辆地面通过性测试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车辆的使用已经遍及到军事、农业、林业等各个领域,为了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驾驶环境,车辆的地面安全可通过性能更是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希望能有一系列的安全评价标准或者是评价系统来指导他们快速无伤害的通过各种平坦或者是非平坦路面。为了满足大众需求,车辆的地面可通过性研究便成为一个国内外研究学者普遍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车辆的地面可通过性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提前感知车辆对未知路面的可通过性能,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已知的地面参数特性来选择最佳的行驶方案。本论文从研究车辆的力学性能以及其他车辆行驶状态参数两方面入手设计与车辆地面通过性测试系统相应的软硬件模块来获取测试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采集、显示、存储以及建模分析。系统硬件设计主要包括各个模块所需传感器的设计及选型、数据的发射及接收。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括数据的采集与控制以及数据的去噪、显示和存储等。为了更精确的表达各系统参数之间的内在规律性,本文决定对采集到的与通过性有关的系统参数进行数学建模来分析这些参数与通过性的内在联系。为了验证车辆地面通过性测试系统的可靠性,本文对该测试系统进行了实车试验,并将通过试验得到的与通过性相关的系统参数使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学建模分析,经过试验及分析,进一步证明该车辆地面通过性测试系统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27)

宁介雄,杨勇[10](2016)在《多轴车辆平衡悬架机构及整车通过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叁轴平衡板簧悬架的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多轴车辆的整车悬架系统。分析了板簧刚度匹配、质心位置等因素对整车静轴荷分配的影响,并建立轮胎模型和路面谱进行整车的运动学分析,对整车的轴荷平衡性能和通过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本文来源于《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期刊2016年02期)

车辆通过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测距传感器采集的坡道信息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坡度识别算法,建立了坡道最优通过路径规划模型。首先推导测距传感器采集量与坡度的函数关系,进而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坡度;然后获取车辆几何失效系数,确定汽车失效的临界条件;最后将采集的坡道信息转化为障碍空间进而建立避障模型,利用A~*算法规划最佳路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规划路径与理论最优路径的误差在1°内的置信概率为96.7%,该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预定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辆通过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平,孙喜冬.基于CATIA的车辆相对于路边石通过性的参数化分析[J].汽车实用技术.2018

[2].李世武,张召丽,杨春苇,田铮,韩丽鸿.坡道行驶车辆通过性分析与路径优化[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3].田宇.基于ADAMS的某8×8车辆通过性仿真与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8

[4].黄晗.深空探测车辆筛网轮牵引通过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7

[5].仇宁川.基于视觉的车辆通过性驾驶辅助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2017

[6].刘文龙,徐延海,杨吉忠,王孔明,吴晓.悬挂式单轨车辆曲线通过性仿真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姚禹.基于履带—地面耦合系统的低速履带车辆通过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8].杨帆.基于车轮力测试的车辆地面通过性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6

[9].魏风.车辆地面通过性测试系统设计[D].东南大学.2016

[10].宁介雄,杨勇.多轴车辆平衡悬架机构及整车通过性分析[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6

标签:;  ;  ;  ;  

车辆通过性论文-王志平,孙喜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