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昭君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昭君,文学形象,五山文学,《和汉朗咏集》
昭君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姚晶晶[1](2019)在《试论王昭君文学形象在日本的流布》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传奇故事在文学长河中璀璨夺目,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蜚声海外,尤其在日本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影响深远。众所周知,日本汉文学发轫于中国,经历了王朝时代的辉煌,步入中世时期后,其主要特征是以僧侣为创作主体。由禅僧们开辟出日本中世(本文来源于《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王陌潇[2](2019)在《精美展现昭君形象的复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21日至24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的大型舞剧《昭君出塞》在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上演。这部歌剧自2016年在国内首演以来赢得了众多好评,此次作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的文化交流品牌“中华风韵”的作品之一来到纽约,让国外观众领略了中国舞剧的风采(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4-15)
刘颖[3](2019)在《昭君形象演变的历时性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昭君形象出自班固《汉书》,后不断变化丰富。元代马致远《汉宫秋》、当代作家郭沫若《王昭君》以及曹禺《王昭君》均因不同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对昭君形象做了大胆创新。本文通过对昭君题材历史剧进行历时性考察,分析了昭君形象演变的内部原因。探讨归纳前辈作家创作历史剧的经验和方法,或许可为当下历史剧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魏悦洋[4](2018)在《人生乐在相知心——浅析王安石《明妃曲》中王昭君形象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世称"王荆公体"。王诗代表作之一《明妃曲二首》,久经传唱而不衰。本文将通过对《明妃曲二首》与历代昭君诗歌进行对读,体会王安石所塑造的王昭君之形象,同时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文学观,以走近《明妃曲二首》中作者所寄予的深思、走近其精神世界,获得关于人生的一点启示。(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14期)
王琳深[5](2018)在《浅析王安石《明妃曲》与杜甫《咏怀古迹》(其叁)——王昭君形象再考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对王昭君最早的记载在《汉书·匈奴传》中,当年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进入宫中但入宫数年不得皇上宠幸,正适逢单于要求和亲,汉元帝同意赐给他五个宫女。当汉元帝朝见五女之时,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于是昭君出塞就在历史中流传开来。(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9期)
王世巍[6](2018)在《《汉宫秋》昭君艺术形象的士人本质——兼论王国维的悲剧品评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宫秋》所刻画的昭君艺术形象,突破了此前以"哀怨"为核心的主题表现。通过儒家君子、士人精神的注入,马致远笔下的王昭君其实就是其自身思想的投射。正是基于士人化的昭君形象,《汉宫秋》才如王国维所说,展现出了一股"雄劲"之力。然而,由于其自身以及时代的原因,王国维虽然感知到了这股儒家精神,却在悲剧品评中抛弃了文化根基。(本文来源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杜娟[7](2017)在《文献学视角浅析王昭君形象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自汉代至今的漫长岁月里,王昭君的形象被文人们的笔墨和民间丰富的想象力滋养,广泛流传并被不断改易、增删、矫饰,本文旨在选取不同历史时期,记载昭君形象的几个文献版本,在比较中探究其形象演变及原因。一、历史形象的文献综述关于昭君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历史学家班固(32-92)的着作《汉书》<元帝本纪>,<匈奴传>及<西域传>中,可称为其形象之「母本」:竟宁元年(公元前35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10期)
周爱金[8](2017)在《昭君怨否?——古诗中的“昭君”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先被冷落汉宫多年,后又出塞和亲,客死异乡,留下一支凄凉的琵琶曲和一个哀伤的词牌——《昭君怨》。故杜甫名作《咏怀古迹》(见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这样形容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只是,昭君的心里真的只剩下怨吗?古往今来,文人士子们众说纷纭。昭君形象打上了他们的感情烙印,姿态各异,大致来看,不外乎以下(本文来源于《读写月报》期刊2017年25期)
王娅[9](2017)在《从新旧两首作品谈王志信艺术歌曲人物形象的塑造——以《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志信至今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民族声乐作品,叙事性歌曲的创作在其创作领域中十分重要,这些优秀的声乐作品展现出了词、曲作者对音乐形象及人物性格的把握、刻画的非凡创作能力。文章以《昭君出塞》及《文成公主》两首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王志信在叙事歌曲创作中对音乐形象及人物性格的塑造手法。(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7年06期)
宋敏[10](2017)在《论时代思潮与王昭君文学形象的嬗变——以《琴操》、《汉宫秋》、郭沫若《王昭君》、曹禺《王昭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昭君出塞"的故事始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创作母题,从魏晋到现代,后世带着各自时代的价值观、时代思潮及文人的情感倾向等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昭君出塞"故事。考察不同时代的王昭君的文学形象,实际上是考察特定时代的文人思想和历史语境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期刊2017年03期)
昭君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3月21日至24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的大型舞剧《昭君出塞》在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上演。这部歌剧自2016年在国内首演以来赢得了众多好评,此次作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的文化交流品牌“中华风韵”的作品之一来到纽约,让国外观众领略了中国舞剧的风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昭君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姚晶晶.试论王昭君文学形象在日本的流布[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9
[2].王陌潇.精美展现昭君形象的复杂性[N].文艺报.2019
[3].刘颖.昭君形象演变的历时性考察[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4].魏悦洋.人生乐在相知心——浅析王安石《明妃曲》中王昭君形象书写[J].汉字文化.2018
[5].王琳深.浅析王安石《明妃曲》与杜甫《咏怀古迹》(其叁)——王昭君形象再考究[J].长江丛刊.2018
[6].王世巍.《汉宫秋》昭君艺术形象的士人本质——兼论王国维的悲剧品评观[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8
[7].杜娟.文献学视角浅析王昭君形象的流变[J].中国文艺家.2017
[8].周爱金.昭君怨否?——古诗中的“昭君”形象[J].读写月报.2017
[9].王娅.从新旧两首作品谈王志信艺术歌曲人物形象的塑造——以《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为例[J].音乐创作.2017
[10].宋敏.论时代思潮与王昭君文学形象的嬗变——以《琴操》、《汉宫秋》、郭沫若《王昭君》、曹禺《王昭君》为例[J].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