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赵英男[1](2021)在《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对护理服务受限的认知 ——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深入了解ICU护士对护理服务受限的认知现状、理解和看法,以及护理服务受限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ICU护士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实施护理服务受限的过程。探究从护士角度提出减少护理服务受限的策略,为进一步的干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研究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最大差异目的抽样法选取长春市某三甲医院的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得吉林大学护理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以及研究对象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调查,应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数据。在访谈了18名ICU护士后,数据达到饱和结束调查。访谈文本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整理、编码资料,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最后形成主题,研究期间数据收集与分析同时进行。结果:通过对18名ICU护士的深入访谈和文本分析,形成“护理服务受限的经历体验”,“护理服务受限的决策过程”和“减少护理服务受限的策略”三个核心主题。1.“护理服务受限的经历体验”包括5个次主题:(1)护理服务受限的认识程度:大多数护士对护理服务受限的名词及概念不了解;(2)护理服务受限的发生条件:护士的个人特质,领导的管理能力,与医生的有效协作,复杂的工作环境均会影响护理服务受限;(3)护理服务受限的实质内容:在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一些排序靠后的生活护理(床上擦浴、口腔护理、翻身等),治疗性护理(气压泵治疗、康复护理、实时监测等)以及保护性护理(擦拭消毒床边器械、穿隔离衣)的实施经常受到限制;(4)主观感知的结局:护士没有意识到护理服务受限带来的不良后果;(5)不同班次的差异:不同班次护理服务受限发生率高低存在差异。2.“护理服务受限的决策过程”包括4个次主题(1)评估资源与工作特性;(2)拟订本班的护理计划;(3)贯彻制定的时间规划;(4)评价护理服务受限。3.“减少护理服务受限的策略”包括3个次主题(1)提升职业素养;(2)文化资源供给;(3)规范管理模式。结论:4.1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18名三甲医院的ICU护士进行深度访谈,得出了“护理服务受限的经历体验”、“护理服务受限的决策过程”、“减少护理服务受限的策略”三个主题,丰富了护理服务受限的相关研究。4.2 ICU工作负荷重且时间紧张,因此ICU护士可能会有更丰富的护理服务受限体验,本研究揭示了ICU发生护理服务受限的影响因素和内容,然而大多ICU护士对护理服务受限的术语不了解,也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而且对于护理服务受限导致的结果,有些护士认为其不会对病人造成影响,而有些护士也仅仅表示出担忧,没有意识并重视到护理服务受限对病人及自身造成的不良结果。对于白天和夜间护理服务受限的差异,不同护士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结果弥补了以往的研究空白,并为以后护士的培训和学习内容提供了建议。4.3护理服务受限的决策过程包括评估护理任务的紧急性,还需要评估实施条件包括物质和时间资源以及病人的病情。依据评估结果制定确定病人需要何种护理,并做出优先规划。在实施优先计划过程中,采取加班,团队合作,降低护理质量,组织护理等策略减少护理服务受限,而且现实中护士还承担了非护理以外的工作,增加了工作负荷。有些护士认为护理服务受限这一现象是一种综合策略,而有些护士认为这是忽略或者不重视即忽略了某些护理对病人的重要性。本研究对决策过程的探究,可以深化研究者对护理服务受限发生的理解。4.4从护士角度提出了减少ICU护理服务受限的策略,为以后制定减少护理服务受限,提高护理质量的干预计划提供可靠性建议及依据。
陈红[2](2021)在《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期开展干预研究奠定基础。2.评价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干预效果,为叙事教育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丰富国内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方法。[方法]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关怀能力量表(CAI)、自制一般资料情况调查表编制调查问卷,于2019年7月对我校护理学院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2016级共694名护生进行资料收集。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叙事教育干预研究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通过网络查询收集教学素材,以解释性现象学和人性关怀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叙事教育教学程序,通过专家论证最终确立叙事素材和教学方案。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9月~2020年12月选择我校护理学院2018级全日制护理本科大三学生215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入学时学校的随机分组方案,将一大班共108人作为实验组,二大班共107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类型是随机对照实验性研究,以《护理心理学》为教学平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叙事教育进行教学。教学结束,采用关怀能力量表(CAI)、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教学满意度评价、课程成绩、半结构化访谈、反思日记对比分析等质性和量性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叙事教育的干预效果。采用SPSS 25.0对量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olaizzi资料分析法分析质性资料。[结 果]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状:护生的CAI评分为181.70±16.94,显着低于国内外常模分值(P<0.001),关怀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单因素分析结果:CAI得分在参加社会活动情况、与母亲关系、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4个因素的差异上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是否担任职务、与父亲关系、与老师关系3个因素的CA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及与母亲关系。2.叙事教育干预研究(1)专家论证结果: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叙事教育教学程序及方案无修改内容,部分叙事素材需要修改语句和补充内容,最终构建了叙事教育教学6程序及初步建立了符合心理护理教学的素材库。(2)均衡性比较结果:两组护生在一般资料情况、CAI及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的总分和各维度得分的差异上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关怀能力量表(CAI)得分结果:①组间比较:叙事教育干预后,CAI总分和3个分维度的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在总分、理解及勇气维度的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耐心维度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内比较:实验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CAI总分、各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CAI总分和3个分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得分结果:①组间比较:叙事教育干预后,量表总分、八个分维度的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除S3(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维度外,其余7个维度得分、总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5(协助满足基本需要)、S8(帮助解决困难)两个维度的得分、总量表得分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②组内比较:实验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量表的总分、各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量表的总分、S1(灌输信念和希望)、S2(健康教育)、S4(科学解决健康问题)、S6(提供良好环境)、S7(促进情感交流)等5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3个分维度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教学满意度、课程成绩比较:①实验组护生对教学评价中各项条目的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②实验组、对照组的平时成绩为90.64、85.75,得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83、85,综合成绩分别为85.97、85.09,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教学反馈:对实验组护生的半结构化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3个主题: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态度、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评价、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改进意见;任课教师也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出了 3个方面的反馈。(7)反思日记对比分析结果:教学结束后,两组护生的反思日记所表达内容内容均涉及到以下4个主题:意识到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理解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增强同理心;树立职业信念。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护生反思日记的内容还涉及感知和学习人文关怀、对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反思及体会职业价值3个主题。[结论]1.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关怀能力总体水平为中等偏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参加社会活动情况、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与母亲关系,其中前两者对护生的关怀能力有显着影响;其他影响因素为是否担任职务、与父亲及老师关系。2.本研究构建的叙事教育教学6程序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叙事教育对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效果显着,但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发现了需要改进的问题,为今后叙事教育的完善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借鉴意义。
米钰[3](2021)在《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系统、科学的量表构建程序,构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从而为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价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提供指导和依据。同时,在此基础上,探讨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与自我效能、组织支持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期干预和提升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提供支持。方法第一阶段:通过文献回顾法、焦点小组访谈法以及德尔菲法初步确立量表各级指标(预测版本)。并利用该量表和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3~6月对安徽省某所三级甲等医院727名临床护士进行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26份),经项目分析和第一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量表的施测版本。第二阶段: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7~10月对安徽省某4所三级甲等医院2036名临床护士正式施测(回收有效问卷1861份),进行第二次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形成量表的应用版本。第三阶段:采用横断面调查和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7~9月对安徽省23所一级医院、56所二级医院、54所三级医院10239名护理人员,运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应用版本)、自我效能感量表、组织支持感量表通过电子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239份,有效回收问卷9182份,有效回收率为89.68%。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第一阶段:经文献回顾法、焦点小组法、德尔菲法和预调查后,形成了以知识与经验、技能与能力、综合素质为主要框架的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的施测版本,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90个。其中,2轮德尔菲法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55,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611、0.635(P<0.01)。预调查未删除任何条目,只是调整个别条目的归属和对因子名称进行重新命名。第二阶段:经正式施测后,形成了以知识与经验、技能与能力、综合素质为主要框架的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的应用版本,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89个。其中,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3个分量表均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其中知识与经验、技能与能力、综合素质的各拟合指数分别为:卡方自由度比值(X2/df)分别为2.169、2.829、2.836,比较拟合指数(CFI)分别为0.999、0.971、0.991,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分别为0.035、0.044、0.044,规范指数(NFI)分别为0.998、0.956、0.986,拟合优度指数(GFI)分别为0.993、0.857、0.957。量表(应用版本)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7;知识与经验,技能与能力、综合素质3个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65、0.983、0.934;量表的折半信度和CVI分别为0.811、0.943。第三阶段:护理人员自我效能和组织支持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9.45±6.16)和(48.49±11.26)。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得分为(78.08±11.38),处于中等水平。同时,健康教育胜任力在年龄、工作年限和职称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健康教育胜任力与自我效能感和组织支持呈显着正相关(P<0.001)。自我效能感与组织支持呈显着正相关(P<0.001)。组织支持对健康教育胜任力具有直接的积极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组织支持和健康教育胜任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336,占总效应51.45%。结论本研究最终形成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共包括3个分量表,89个条目。其中,“知识与经验”分量表包括2个维度(“医学知识”和“经验”),共8个条目;“技能与能力”包括5个维度(“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估”,“科学研究和创新”,“沟通”,“领导和管理”),共59个条目;“综合素质”包括3个维度(“社会角色”,“个人特质和动机”,“职业忠诚度”),共22个条目。并经严格信效度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同时,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组织支持和健康教育胜任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卢冬梅[4](2020)在《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卫计委近年不断要求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护患纠纷日趋严重,分析其因之一应该归结于目前的护理教育更侧重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出来的护士生难以达到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本研究选取南宁市四所医学院校对三年制高职和2+3五年制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同时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在问卷调查中设计编制《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包含《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人文关怀量表(CAI)》两个部分,通过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030份。在访谈调查中,访谈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被调查的四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三学生(实习生)中以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12人,二是从南宁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选取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长和带教老师共8人,采用质性研究半结构化访谈方法进行面对面一对一访谈,以了解高职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对病人实施关怀的情况,同时收集他们关于当前学校或临床实习医院在人文关怀教育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南宁市高职护生CAI总分为178.88±18.35,处于国外常模的低分段水平(CAI总分<203.1),处于国内常模的中等偏低水平(CAI总分介于210.53-171.55之间),同时在CAI的认知、勇气、耐心三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国内外常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5)。通过相关分析得知,影响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因素包括:年级、政治面貌、学制、生源性质、是否第一志愿报读、是否自主自愿报读、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从业意愿、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担任班干部、参加实践活动次数、家人及自身健康状况、是否有照护病患的经历、接受人文关怀培训的次数、对护理人文关怀知识的熟悉度、对自身人际沟通能力及关爱能力的认可度、所处关爱氛围等。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南宁市高职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的人文关怀表现不足,体现在其运用护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掌握的人文知识表浅和人文素质的不足导致与患者沟通的沟通能力不足,对患者实施的关怀有限;学校的人文关怀教育及临床护理带教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和发现的问题,本文对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建议学校提升人文关怀教育水平、政府提供法律政策支持、社会发挥正面舆论导向作用、学生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学校的各方面举措是重点。本研究在学校举措中展示了以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实践案例,并验证了该实践能有效提升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杨艳[5](2020)在《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医学回归人文是时代发展趋势,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是时代所迫,传统的医学人文教育方式难以解决医护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内化,难以激发真正从心底滋生对患者爱与关怀的职业精神,也难以让医护人员有具体举措真正进入患者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医学和护理的叙事转向为解决医学人文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让护患双方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在故事中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寻找生活的意义,获得心理成长,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改善了患者结局指标。近年来,叙事护理渐渐成为关注热点,但属于起步阶段,尤其临床叙事护理开展较少,尚在探索之中,缺乏科学、规范、系统及具有指导性的实践框架。目的从护士和患者角度了解和分析临床人文关怀实践的现状以及对叙事护理的认知和需求;分析国内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问题;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与实施方案;实施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并不断修正;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研究共分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结果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医学人文从理论到实践落地的困难,而叙事护理作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新方法在临床应用却缺乏科学、规范、系统的指导而质量效果不佳。第二阶段,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了解临床的人文护理实践现象以及对叙事护理的认知和需求;分析国内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问题;第三阶段,研究者应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构建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并通过小组头脑风暴构建实践方案;第四阶段,研究选择医院的肿瘤科与乳腺肿瘤外科实施叙事护理方案,运行中通过观察法、质性访谈法收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的反思共同进行模式与方案的修正;第五阶段,研究通过对叙事护理实践者、护理管理者、患者多角度的访谈,评价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对她们的作用和影响,并为今后更为广泛、深入的实践提出参考建议。在该行动中,采用院校结合方式,学校专家团队将前期研究成果(叙事护理课程)应用于临床护士叙事护理理论培训,为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行动的参与者包含了临床护士、护士长、护理管理专家和研究者本人。采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专家会议法。结果研究一,在临床人文关怀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肿瘤患者饱受身心的折磨,亟待护士关怀。护士观察到的患者叙事行为和患者自认为的叙事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表明患者潜意识有需求,并且在叙事之后有情绪释放后的一种轻松的体验,但从主观上认为,疾病之外许多内心的想法,家庭困扰等叙事是一件相对私密的事情,不适合告诉其他人,或者认为这些并非是护理人员职责范畴内的工作,因此往往压抑在心中。从护士的角度发现护士意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但缺乏能走进患者心灵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受限于人力资源、工作负荷等问题带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在对国内文献研究中可见,叙事护理临床实施主要为叙事医学在护理中的应用,且实施零散、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依据,可供他人借鉴的具体内容较少,而“叙事护理”作为从叙事医学理论中派生而来的新概念尚未应用于临床。研究二,通过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和专家会议法,构建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通过理论研究,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分为哲学基础层、方法层、操作层、技术层。该模式的哲学基础层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社会建构论和医学人类学理论。在该哲学思想支撑下,叙事护理注重的是“关系”;护患双方运用“语言”、“故事”来认知、理解、建构外部世界以及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护士与患者在共同面对疾苦时通过见证、解构、理解、共情、尊重、重构等方式与患者构建生命的意义。方法层的理论基础为叙事医学理论,其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提供了叙事能力培养、叙事活动类型设计的依据。操作层是基于叙事护理学理论下的叙事护理实践流程,为护士实施叙事护理提供了操作的步骤。技术层是在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关键技术,如外化、解构、技术文件、重构等。这些技术的理念和思想可为护理人员借鉴,但要具体实施叙事治疗则需经过心理学专业培训或认证。通过文献研究,借鉴了爱尔兰学者Buckley针对老年护理院叙事实践研究形成的叙事实践框架,纳入了“故事”、“先决条件”、“照护环境”、“照护过程”、“护理的叙事方面”等元素,经过整合、摒弃和调整形成了本研究的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框架。最后通过专家会议论证,对叙事护理过程进一步修订,将叙事护理过程中的要点归类与分层,形成态度方面、基本技术和专业技术三个类别。研究三,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实施成果:本行动研究经过两轮行动循环,开展了33学时叙事护理培训,举办了17次叙事护理能力培养的活动,改善了护理人员叙事护理知识匮乏,叙事能力不足,人文关怀流于形式的问题,营造了叙事护理环境与氛围,设计了“阅读人生”、“书写人生”、“故事分享”等叙事活动、建设了“心灵病房”叙事平台等,在此过程中,138名患者参与到自由写作和疾病故事写作。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丰富了临床人文护理实践的形式,让护士更自觉自愿、更有自信地走进患者世界,为其提供充满温情的护理,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度和满意度。与此同时,叙事护理改变了护士的态度与行为,提高了护士的职业认同。结论: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能有效地为护士践行人文关怀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方法。倾听患者故事丰富了护士对疾病、生命世界的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理解,从而尊重患者,给予安慰与鼓励,信心与支持,提供了直击患者心灵、有温度、有灵性的护理。患者在接受叙事护理后尊重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内心充满感激和信任,护患关系的良好互动使护士的职业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职业精神,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创新了人文护理实践方法,解决了医学人文“空壳化”“漂浮化”困境,丰富了护理学知识体系,临床人文护理的方法与技术。
江艳[6](2020)在《基于ADDIE模型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方案设计与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ADDIE教学模型,构建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具体目的如下:①采用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分析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现状及需求;②根据调查与访谈结果,结合文献研究,采用专家会议的方法构建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方案;③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类试验研究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最终提供一套基于临床儿科护士实际需求的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方案,提高临床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为临床实施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某儿童专科医院护士有关疼痛管理培训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2.采用质性研究,半结构访谈PICU护士疼痛管理培训需求。3.基于ADDIE教学模型,形成基于ADDIE教学模型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方案初稿,采用专家会议对初步拟定的方案进行论证,使方案合理化。4.采用类试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实施并评价培训干预方案,培训前后发放儿科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培训后参与者填写课程满意度调查,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组配对样本均数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的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528份,45.64%儿科护士表示接受过疼痛管理培训。儿科护士对疼痛管理培训内容需求较高的前三位依次为:疼痛测量和记录(4.55±0.65分)、术后疼痛治疗(4.52±0.66分)、对病人及家属的建议和健康教育(4.46±0.64分);最期望的培训时机是进入特定专科(69.13%),最期望的培训频率是每半年一次(36.74%),最期望的培训时长为1~2小时(60.42%)。2.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疼痛管理培训需求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共访谈7名PICU护士,归纳出4个主题:镇静镇痛评估培训需求、镇静镇痛药物培训需求、护患沟通与健康教育指导的培训需求、培训方式多样化的需求。3.12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专家参加培训方案专家论证,专家对培训方案的判断依据系数(Ca)为0.80,熟悉程度(Cs)为0.89,专家权威系数(Cr)为0.84,说明本次专家权威程度较高,结果可靠性较高。基于ADDIE教学模型的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内容包括儿童疼痛概述、儿童疼痛测量和记录、儿童疼痛治疗、儿童及家属建议和健康教育等;培训方式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采用讲座、操作示范、视频、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最后采用儿科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评价培训效果,自制培训课程满意度问卷评价研究对象对该课程的满意度。4.自身前后对照类试验研究结果: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问卷前测均分为16.20±3.54,后测均分为27.90±10.27,两组分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培训护士对课程内容、培训方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此课程对自己的帮助、教学难度、课程设置及整体评价的满意度分别为97.8%、97.8%、97.8%、97.8%、95.5%、97.0%、97.8%。结论:研究者所在医疗机构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需求仍较大;基于ADDIE教学模型的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方案可有效提高本机构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护士教学反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由于本研究为单中心调查及干预研究,因此临床应用时需结合自身培训现状与需求。
杨继星[7](2020)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向纵深,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愈发受到重视,但鉴于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等不争事实,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实施者角色,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潜在对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评价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理论现实价值。研究以体育教育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德尔菲、数理统计、熵值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健康教育能力评价研究基础上,依据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结合能力层次结构、学校健康教育教师素质、APHEO病人教育等理论基础,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及具体构建操作。得出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是指:以在校中小学生为教育对象,在具备牢固健康教育知识储备上、熟练掌握健康教育教学技能前提下,能够有效操作诊断、计划、干预及效果评价在内的学校健康教育系统工作,促进教育对象了解相关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使其行为利于健康化方向发展的综合能力,具有层次性、异同性、渗透性、集成性等特点。2.参考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原则、程序,结合查阅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能力研究的文献资料,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3个一级指标(知识储备、技能掌握、学校健康教育操作),8个二级指标(健康通识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基础教学技能、健康教育技能、教育对象诊断、干预计划制定、教育干预实施、教育效果评价),及其各自下分的38个三级指标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依据专家对指标重要程度评定结果,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知识储备0.216、技能掌握0.431、学校健康教育操作0.353;健康通识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基础教学技能、健康教育技能、教育对象诊断、教育计划制定、教育干预实施、教育效果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分别为0.490、0.510、0.643、0.357、0.158、0.252、0.352、0.238,可以确定培养学生健康教育能力时应着重健康教育知识、基础教学技能、操作教育干预实施等三方面。4.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前人经验方法,设计制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说明了评价标准表的注意事项、计分方法、评价等级等,并选取南京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一名样本学生进行了实例应用说明,结果显示该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等级为“一般”。
孟宪梅[8](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高琼[9](2019)在《信息化背景下护理本科内科护理学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有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对信息化环境下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课程进行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并实践,探讨有效提升护生综合能力与人文关怀素养的教学途径,为深化护理本科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抽签的方法抽取某高校护理本科专业三年级中的两个自然班共113名护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抛硬币随机决定其中一个班为对照组,另一个班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试验组采用同步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干预前,调查分析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是否具有可比性,在保证两组教学师资、教材使用、授课学时、教学进度一致的前提下实施教学干预。干预结束后,以组间对照、自身对照的形式比较分析两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和期末理论成绩变化情况,通过对试验组护生发放教学满意度评价表,并对参与师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评价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教学干预后,试验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9,P<0.05)。其中学习动机维度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3,P=0.195),其他维度(计划和实施、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得分及总分与对照组及自身干预前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9~4.023,P<0.05)。2.教学干预后,试验组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5,P<0.05)。3.教学干预后,试验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7,P<0.05),其中耐心(t=5.178,P=0.000)与认知(t=4.157,P=0.000)两个维度试验组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4.教学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生对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有较高的满意度评价。5.两组护生期末理论成绩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3,P=0.004)。6.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在师生群体中广受好评,授课教师对试验组护生的总体评价优于对照组。结论1.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教学效果良好,有利于提升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2.同步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衔接理论与实践,完成教学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3.同步实践教学模式获得师生较高的满意度评价,表明该模式行之有效,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王荣[10](2019)在《基于循证设计的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医改政策实施之后,国家对基层医院更加重视,二级医院从提高基础设施、改善就医环境、加强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建设,全国范围呈现出二级医院快速发展的新面貌。目前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设计处于模仿三级医院的阶段,缺乏结合二级医院这类中小型医院实际的设计实践,但二级医院从医院定位、学科分布、病种特征等都与三级医院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模仿的设计方法不仅会浪费医疗资源,对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效率的贡献也较小。本文基于循证设计的研究方法,循证设计是一种源于循证医学的设计思想,强调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设计,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包含策划、设计以及使用后评价阶段循环使用循证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收集数据来分析,指导设计,使得设计结果更加科学,更符合需要。循证设计包含许多科学研究方法,本文运用包括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护理单元设计以及循证设计的发展历程,然后对循证设计理论与应用以及护理单元设计要点进行基础研究,为后续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策略的总结以及实例的运用打下基础。通过基础理论和基于循证设计方法的循证调研,总结出包含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特点、设计的制约因素、循证设计要素和循证设计流程这四项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的策略,为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设计提供参考。最后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护理单元设计为实例,运用研究总结的循证设计策略,为其他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循证设计提供参考,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医院实际需要的护理单元。
二、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对护理服务受限的认知 ——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护理服务受限 |
1.2.2 重症监护病房 |
1.2.3 认知 |
1.3 国内外护理服务受限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护理服务受限现状 |
1.3.2 国内护理服务受限现状 |
1.4 研究范式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意义 |
1.8 可行性分析 |
第2章 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2.1 抽样方法 |
2.2.2 样本量 |
2.3 研究工具 |
2.3.1 研究者 |
2.3.2 研究器材 |
2.3.3 访谈提纲 |
2.3.4 田野笔记 |
2.4 数据收集 |
2.4.1 访谈前准备 |
2.4.2 访谈过程 |
2.5 数据分析 |
2.5.1 转录文本 |
2.5.2 资料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许可 |
2.8 研究路线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主题 |
3.2.1 护理服务受限的经历体验 |
3.2.1.1 护理服务受限的认识程度 |
3.2.1.2 护理服务受限发生条件 |
3.2.1.3 护理服务受限的实质内容 |
3.2.1.4 主观感知的结局 |
3.2.1.5 不同班次的差异 |
3.2.2 护理服务受限实践的决策过程 |
3.2.2.1 评估资源与工作特性 |
3.2.2.2 拟定本班的护理计划 |
3.2.2.3 贯彻制定的时间规划 |
3.2.2.4 评价护理服务受限 |
3.2.3 减少护理服务受限的策略 |
3.2.3.1 提升职业素养 |
3.2.3.2 文化资源供给 |
3.2.3.3 规范管理模式 |
第4章 讨论 |
4.1 护理服务受限的经历体验 |
4.1.1 名词概念的理解 |
4.1.2 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
4.1.3 结局的主观体验 |
4.1.4 不同班次的差异 |
4.2 护理服务受限的决策过程 |
4.2.1 准确而全面的评估 |
4.2.2 实施与评价的差异 |
4.2.3 不同程度护理受限 |
4.3 减少护理服务受限的策略 |
4.4 研究创新 |
4.5 局限性及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研究理论基础 |
5 研究内容和目的 |
6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 |
技术路线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叙事教育干预研究 |
技术路线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叙事教育在我国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研究现状 |
1.2.1 护理人员某一方面的健康教育胜任力研究 |
1.2.2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评价工具研究 |
1.2.3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1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的维度划分不明晰 |
1.3.2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评价工具现存在的不足 |
1.3.3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与自我效能、组织支持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明晰 |
2 操作性定义 |
3 理论基础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意义 |
6 技术路线图 |
研究一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的构建 |
1 基于文献回顾和焦点小组访谈法形成量表草案 |
1.1 文献回顾 |
1.1.1 检索数据库 |
1.1.2 检索词 |
1.1.3 检索时限 |
1.2 焦点小组访谈法 |
1.2.1 焦点小组访谈前准备及实施 |
1.2.1.1 确立访谈目的 |
1.2.1.2 制定访谈提纲 |
1.2.1.3 确定访谈对象 |
1.2.1.4 访谈人员、地点、时间等准备 |
1.2.2 访谈资料收集 |
1.2.3 资料整理分析 |
1.2.4 访谈结果 |
1.2.4.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
1.2.4.2 具体访谈结果 |
2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量表的预测版本 |
2.1 确定函询专家 |
2.1.1 专家纳排标准 |
2.1.2 专家人数 |
2.1.3 函询方式 |
2.2 确定函询问卷 |
2.2.1 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 |
2.2.2 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 |
2.3 量表指标筛选标准 |
2.4 统计处理 |
2.5 专家咨询结果 |
2.5.1 基本情况 |
2.5.2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 |
2.5.2.1 专家积极程度 |
2.5.2.2 专家权威程度 |
2.5.2.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2.5.2.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2.5.3 评价指标筛选结果 |
3 通过预调查形成量表的施测版本(第一次探索性因子分析)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步骤 |
3.4.1 项目分析 |
3.4.2 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 |
3.5 资料收集及质量控制 |
3.6 数据处理 |
3.7 研究结果 |
3.7.1 基本情况与量表得分情况 |
3.7.2 项目分析 |
3.7.3 第一次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 |
研究二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样本量计算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工具 |
3.1.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3.1.2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施测版本) |
3.2 研究步骤 |
3.2.1 项目分析 |
3.2.2 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 |
3.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
3.3 资料收集及质量控制 |
3.4 数据处理 |
3.5 伦理考虑 |
4 结果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4.2 项目分析 |
4.3 效度检验 |
4.3.1 结构效度 |
4.3.1.1 第二次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1.2 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
4.3.2 内容效度 |
4.4 信度检验 |
5 讨论 |
5.1 量表构建过程及意义 |
5.2 量表信、效度较高 |
5.3 量表内容系统、全面 |
研究三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的初步应用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样本量计算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工具 |
3.1.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3.1.2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应用版本) |
3.1.3 自我效能感量表 |
3.1.4 组织支持感量表 |
3.2 数据收集及质量控制 |
3.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社会人口学信息 |
4.2 自我效能,组织支持与健康教育胜任力之间的关系 |
4.3 自我效能在组织支持和健康教育胜任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
5 讨论 |
5.1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现状分析 |
5.2 组织支持积极提升健康教育胜任力 |
5.3 自我效能在组织支持和健康教育胜任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全文结论 |
1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1.1 创新性 |
1.2 局限性与展望 |
2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评价工具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Ⅰ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构建专家函询表(第1 轮) |
附件Ⅱ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构建专家函询表(第2 轮) |
附件Ⅲ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现状调查(预测版本) |
附件Ⅳ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现状调查(施测版本) |
附件Ⅴ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现状调查(应用版本) |
附件Ⅵ 伦理审查批件 |
(4)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的特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研究特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四)概念界定 |
1.人文 |
2.人文关怀及护理人文关怀 |
3.人文关怀能力及护理人文关怀能力 |
(五)相关理论 |
1.Watson的人性照护理论 |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二、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 |
(一)南宁市医学院校高职护理专业概况 |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1.调查对象 |
2.调查方法 |
3.调查结果 |
(三)访谈调查及结果分析 |
1.调查对象 |
2.调查内容 |
3.调查方法 |
4.调查结果 |
(四)调查发现的问题 |
1.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2.学生相关知识欠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4.学生相关实践经验欠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5.高职护理教育不足导致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三、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 |
1.社会对护理行业存在偏见 |
2.护理工作难度增加 |
3.学生思想素质欠佳 |
(二)学生相关知识欠缺的原因 |
1.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
2.学校教育教学不足 |
3.实习医院带教不足 |
(三)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 |
1.学生性格原因 |
2.网络社会影响 |
(四)学生相关实践经验欠缺的原因 |
1.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欠缺 |
2.学生难以获得早接触临床的机会 |
(五)学校及医院关怀氛围不足的原因 |
1.学校方面 |
2.医院方面 |
四、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对策 |
(一)学校方面的对策 |
1.加强人文关怀型师资队伍建设 |
2.完善人文关怀教育课程体系 |
3.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
4.打造第二课堂特色活动 |
5.营造人文关怀育人氛围 |
6.加强与医院的交流合作 |
7.学校对策的实践案例 |
(二)政府方面的对策 |
(三)社会方面的对策 |
1.网络媒体正向舆论引导 |
2.医院人文关怀文化示范 |
(四)学生个人的对策 |
五、结语 |
(一)结论 |
(二)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与设计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
五、收集资料的方法 |
六、分析资料的方法 |
七、伦理问题 |
八、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问题的确认 |
一、文献研究 |
二、临床情景调查与分析 |
三、总结 |
第四部分 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解决问题之道 |
一、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叙事护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三、叙事护理实践模式临床实施的策略研究 |
四、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形成 |
第五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临床应用 |
一、成立行动小组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第一轮行动过程(2016年4月~12月) |
四、第一轮行动的观察与反思 |
五、第二轮行动过程(2017年1月~7月) |
六、第二轮行动观察与反思 |
第六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
一、制定效果评价方案 |
二、实施结果分析 |
三、研究结论 |
第七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构建成果 |
二、开展叙事护理的关键因素分析 |
三、提升叙事护理效果的策略与方法 |
四、厘清不同方式的区别 |
五、研究的创新性 |
六、研究的局限性 |
七、研究成果的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伦理批件 |
附录二 叙事护理实践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
知情同意书(护士) |
知情同意书(患者) |
附录三 临床护理人员叙事护理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叙事护理实践入院宣传资料 |
附录五 “心灵病房”叙事平台中的患者故事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三、所获荣誉和奖励 |
致谢 |
(6)基于ADDIE模型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方案设计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操作性定义 |
1.3 理论基础 |
1.4 儿童疼痛管理临床培训研究现状 |
1.4.1 儿科护士疼痛管理临床培训方案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外疼痛专科护士培训现状 |
1.4.3 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调查工具 |
1.4.4 文献小结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ADDIE教学模型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课程设计 |
2.1 前期分析 |
2.1.1 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 |
2.1.2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疼痛管理培训需求的质性研究 |
2.1.3 小结 |
2.2 课程设计 |
2.2.1 确定教学策略 |
2.2.2 制定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课程初稿 |
2.2.3 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的专家论证 |
2.3 课程开发 |
2.4 课程实施 |
2.5 课程评价 |
第三章 基于ADDIE教学模型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课程的效果评价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设计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结语 |
4.1 主要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点 |
4.3 研究局限性 |
4.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文献综述 国内外儿科护士疼痛管理临床培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7)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德尔菲法 |
1.4.3 熵值法 |
1.4.4 数理统计法 |
1.4.5 问卷调查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健康教育 |
2.1.2 学校健康教育 |
2.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2.2.1 国内外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与健康教育的研究 |
2.2.2 国内外关于健康教育能力评价的研究现状 |
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3.1 能力结构理论 |
3.2 学校健康教育教师素质理论 |
3.3 APHEO病人教育理论 |
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概念、内涵及特点 |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概念 |
4.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内涵 |
4.3 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能力特点 |
4.3.1 集成性 |
4.3.2 层次性 |
4.3.3 异同性 |
4.3.4 渗透性 |
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5.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工作流程 |
5.4 初步评价指标体系的拟定 |
5.5 德尔菲法开展的基本情况 |
5.5.1 专家的基本情况 |
5.5.2 专家的积极性 |
5.5.3 专家的研究熟悉程度 |
5.5.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5.5.5 专家咨询问卷的信效度 |
5.6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指标合理性评定情况 |
5.7 第二轮专家咨询及指标重要性筛选情况 |
5.8 第三轮专家咨询问卷评价及指标筛选情况 |
5.9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6.1 权重计算方法的确定—熵值法 |
6.2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方法概述 |
6.3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思路 |
6.4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 |
6.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立 |
7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和要素分析 |
7.1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
7.2 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分析 |
8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的制作与应用说明 |
8.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的制作 |
8.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的应用说明 |
8.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的注意事项 |
8.2.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的计分方法 |
8.2.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的评价等级 |
8.2.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的实例说明 |
9 结论与不足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附录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附录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附录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案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一、田野研究 |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
一、明确方案主题 |
二、成立研究小组 |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质量控制 |
五、伦理考虑 |
六、研究结果 |
七、小结 |
第九部分 总结 |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9)信息化背景下护理本科内科护理学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 |
2.1 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2.2 内科护理学教学现状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意义 |
4.1 理论意义 |
4.2 现实意义 |
第一部分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 教学模式 |
1.2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 |
1.3 床边教学 |
1.4 自主学习能力 |
1.5 评判性思维 |
1.6 人文关怀能力 |
1.7 临床实践能力 |
2 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社会认知理论 |
2.3 情境学习理论 |
2.4 范例教学理论 |
2.5 自主学习理论 |
第二部分 内科护理学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
1 《内科护理学》课程分析 |
1.1 课程简介 |
1.2 教材分析 |
1.3 学情分析 |
2 内科护理学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要素 |
2.1 教学目标设计 |
2.2 教学内容设计 |
2.3 教学策略设计 |
2.4 教学过程设计 |
2.5 教学评价设计 |
3 内科护理学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工具 |
3.4 实施过程 |
3.5 统计分析 |
3.6 质量控制 |
3.7 伦理问题 |
3.8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一般资料情况 |
2 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
2.1 组间对照 |
2.2 自身对照 |
3 评判性思维能力比较 |
3.1 组间对照 |
3.2 自身对照 |
4 人文关怀能力比较 |
4.1 组间对照 |
4.2 自身对照 |
5 两组护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
6 教学干预后,试验组护生的教学满意度评价 |
7 访谈结果 |
7.1 学生访谈结果 |
7.2 教师访谈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2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护生评判性思维的形成 |
3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
4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生学习成绩 |
5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生专业课满意度 |
6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性 |
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基于循证设计的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框架 |
2 循证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
2.1 循证医学 |
2.2 循证设计理论概述 |
2.2.1 起源与发展 |
2.2.2 定义 |
2.2.3 三要素 |
2.2.4 优势 |
2.3 循证设计方法的实施步骤 |
2.3.1 确立循证设计的目标、建立项目团队 |
2.3.2 收集、整合信息获得最佳证据 |
2.3.3 寻找合理的设计理念并实施设计 |
2.3.4 记录设计过程并分享成果 |
2.4 循证设计在护理单元设计中的应用 |
2.4.1 国外 |
2.4.2 国内 |
2.5 本章小结 |
3 护理单元设计要点 |
3.1 护理模式和护理制度 |
3.1.1 护理模式 |
3.1.2 分级护理制度 |
3.2 护理单元与其他部门的联系 |
3.3 护理单元的规模和最大护理距离 |
3.3.1 护理单元的规模 |
3.3.2 最大护理距离 |
3.4 护理单元布局形式 |
3.5 护理单元功能分区 |
3.6 护理单元主要功能用房 |
3.6.1 护士站 |
3.6.2 病房 |
3.6.3 医辅用房 |
3.6.4 活动室 |
3.7 本章小结 |
4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调研 |
4.1 调研目的 |
4.2 调研时间及内容 |
4.3 调研对象 |
4.3.1 岐山县医院 |
4.3.2 扶风县人民医院 |
4.3.3 青岛市立医院本部 |
4.3.4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本部 |
4.4 调研总结分析 |
4.4.1 布局形式 |
4.4.2 功能分区及面积分配 |
4.4.3 各功能用房 |
4.5 本章小结 |
5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策略 |
5.1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特点 |
5.2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的制约因素 |
5.3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要素 |
5.4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循证设计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6 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 |
6.1 确立设计目标 |
6.1.1 现状分析 |
6.1.2 确立设计目标 |
6.1.3 确定主要设计问题 |
6.2 收集整合相关证据 |
6.2.1 护理单元现状 |
6.2.2 住院部护理工作流程 |
6.2.3 病人在护理单元内24 小时行为跟踪 |
6.3 实施设计方案 |
6.3.1 总平面布局 |
6.3.2 护理单元平面布局 |
6.3.3 功能分区及面积分配 |
6.3.4 主要功能组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总结 |
7.2 后续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文中插图及表格来源 |
四、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对护理服务受限的认知 ——质性研究[D]. 赵英男.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D]. 陈红.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自评量表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D]. 米钰.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D]. 卢冬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D]. 杨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基于ADDIE模型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方案设计与效果评价[D]. 江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杨继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信息化背景下护理本科内科护理学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高琼.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基于循证设计的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D]. 王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