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医学中的藏医药学

浅谈传统医学中的藏医药学

1西藏达孜区雪乡卫生院850115;2西藏自治区藏医院850000;3西藏达孜区雪乡卫生院850115

摘要:藏医药学是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藏医药学的存在,仿佛一颗明珠。藏族人们凭借自己智慧的力量,结合时代积累流传下来的经验,依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对抗恶劣环境和疾病,为藏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藏医药学对疾病治疗方法独特,疗效显著、制药工艺规范、理论知识完善、文献资料丰富等特点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也在世界传统医学之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传统医学;藏医药;地位

1藏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藏医药学属于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之为“甘露宝瓶”,在传统医学中,作为一颗璀璨的明珠。藏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发现的最早关于藏医的文物距今已有三千九百多年,可见其历史之久。在很早以前,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加之病原菌的侵入,很多人都受到了疾病的侵袭,人们为了对抗疾病,使种族能够得以延续,就开始慢慢学习掌握一些简易的医疗技术和药物使用方法。

《四部医典》作为藏医药学体系中代表性最为全面的一本著作,其涉及的医学面非常广泛,涵盖的基础理论非常多,实用性极强。《四部医典》里包含的内容有藏医里关于胚胎的知识,包含有对生理进行解剖的相关知识,有饮食在人体健康中所发挥的作用知识,藏医所使用的药物相关的作用知识,还包含临床上出现的各种疾病的具体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如何对疾病进行诊断,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和何种药物可以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等各方面知识。《四部医典》以藏族本土的医学理论作为基础,加之对其他民族医学理论和经验吸取,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和提高,最终形成的一本著名的医药宝典。《四部医典》不仅在藏民族医疗从业者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还对周边一些民族医药学如蒙古族、维吾尔族医学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2.藏医藏药具有的特色

(1)藏医学基础理论

在藏医中存在着“三大因素”,这三大因素是使人体得以形成,得以维持和最终消亡的基本因素,这“三大因素”是以“五大源”为基础,而世间万物都是由这五大源形成。藏医中的这“三大因素”包括了“隆”,“赤巴”和“培根”。这三个因素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组成的,所以它们的特性和功能存在着差异。不过三大因素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共同依靠彼此存在,相互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在藏医学看来,“五大源”及其在“五大源”基础上形成的“三大因素”,从根本来看,都是一种微粒结构,这种微粒结构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这种说法也被叫做“基础微粒说”。虽然藏医学中认为人体之所以患病,很大程度上和人体的“思维”,或者是“意识”有关,但从根本上来看,“五大源”及其在“五大源”基础上形成的“三大因素”才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微粒基本论”在藏医药学中的作用及其之大,无可替代。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时,藏医所使用的诊断方法为“望、触、闻”,“望”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舌苔颜色或尿液颜色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触”主要是通过手指触觉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观察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闻”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因和患者感受到的病症进行询问,通过询问结果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的方法。藏医在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时,所使用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通过对患者的饮食控制来进行治疗,通过日常行为控制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通过使用外用器械来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等。

(2)藏药学基础理论

藏药学在药物来源、性味、功效、用药法则上有独特理论。《月王药诊》首先提出五源学说和六味、八性、十七效的概念,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又进一步加以阐明,使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藏药学理论认为药物与五源有关,其性、味、效亦源于五源。它认为药物的生长源于五源(土、水、火、风、空),与当今所说的植物生态因子相似。即土为药物生长之本源;水为药物生长之汁液;火为药物生长之热源;风为药物生长之动力;空为药物生长之空间。五源缺一,药物不能生长,这就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关系。同时它又指出:一切药味都来自土、水、火、风、空五源。土与水成分大时则生出甘味;火与土成分大时则生出酸味;水与火成分大时则生出咸味;火与风的成分大时则生出辛味;土与风成分大时则生出涩味。这就是五源的成分偏盛与配合不同,随之产生药物的6种味道。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藏医药学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源学说来阐释药物之味的形成,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五源的效能土性偏盛的药具有重、稳、钝、柔、润、干之效,其作用是强筋骨、增生体力滋补强壮之效,主要治疗隆病;水性偏盛的药具有稀、凉、重、钝、润、柔、软之效其作用是滋润身体,使身体绵软而聚拢在一起,主要治疗赤巴病;火性偏盛的药具有热、锐、干、糙、轻、润、动之效,其作用是促进七大物质基础成熟,助消化,促吸收,增生体热,荣润肤色,主要治疗培根病;风性偏盛的药具有轻、动、寒、糙、燥、干之效,其作用是身体坚实而活动如常,促进精华等遍及全身,主要治疗培根与赤巴合并症;空性偏盛的药具有遍布于其它四源(土、水、火、风)生成之药中,其作用是遍性全身,增长空间,主要治疗隆、赤巴、培根聚合症。药物六味即甘、酸、咸、苦、辛、涩。甘、酸、咸、辛味的药能医治隆病;苦、甘、涩味的药能医治赤巴病;辛、酸、咸味的药能医治培根病。特别是甘味具有增强体力,补气固本,荣润肤色,开窍舒胸,生肌愈疮,干黄水的功效。酸味具有健胃消渴,增生体温,生培根之效。咸味具有熄风镇静,消烦渴,生赤巴,干黄水,增生血液,下死胎之效。苦味具有清血热,赤巴热,健胃舒胸,增生腹肌的功效。辛味具有增生胃热,消积化食,镇静催眠,驱除肠胃寄生虫之效。涩味具有通淋止泻,复苏开窍,荣润肤色,驱虫之效。

3.总结

藏医药学是藏族人民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也是对邻近区域其他兄弟医药中取长补短的成果,对自己的医疗技术进行补充和加强,最终让藏医药学在世界传统医学中站住了脚根,同时也逐渐更加发展壮大。藏医药学具有藏族人们自己的民族特色,而且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检验,证实了藏药医学的可靠性和价值,总的来说,藏医药学是一门体系完整,疗效显著,且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医药科学。

参考文献:

[1]玉多-云登贡布四部医典[M]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12月第2次印刷(藏文)

[2]玛哈亚纳,白若扎纳,赞巴西拉哈月王药诊[M]民族出版社2006年1月(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

[3]王璞,董燕飞,吴嘉瑞,盛晓光.藏医药学毒性理论的文献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05(15):18-20+58.

[4]毛继祖.藏医药学发展史简介[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12,04(22):91-103.

标签:;  ;  ;  

浅谈传统医学中的藏医药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