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语音象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绘本,翻译,语音象征,对应
语音象征论文文献综述
喻旭东,丁静[1](2019)在《儿童绘本语音象征及其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语音象征在儿童绘本中不可或缺,它构建了绘本特有的语言魅力,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创作原则。文章将绘本中常见的语音象征概括为叁大类:动物话语声音、动物行为声音和物体运动声音。提出儿童绘本中的语音象征可以采用对应和调整两种译法。对应是指译文和原文语音象征在能指上直接对应或在所指上间接对应;调整是指译文可对原文语音象征的语法或语义功能作出改变,将其转换为发音主体、音源动作或语用意向。(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抗抗[2](2017)在《浅谈语音象征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语音象征一直以来受到西方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它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甚微,但在文学领域,特别是诗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篇文章将重点探讨语音象征在英汉诗歌拟声词翻译领域中发挥的有效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7年09期)
何利平[3](2017)在《汉语语音象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究了语音象征在汉语中的表现。当代语言学普遍承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本质。然而,诸多研究发现语音和语义之间非任意性的本质。本文借鉴语音象征领域丰富的研究成果,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旨在探究汉语语音象征的存在性及其音义匹配模式,并对其潜在机制进行进一步剖析。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实验:通过音义匹配任务,分别考察外语者与汉语本族语者对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关系的主观感知,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t检验等进行分析,研究汉语语音象征是否存在及音义匹配的模式。此次研究得出以下四点结论:首先,汉语词汇中存在语音象征现象,外语受试者可以主观感知其音义对应关系。通过全面分析受试在实验中词汇音义匹配测试的结果,发现外语受试可以以高于随机水平的程度猜出汉语词义。其次,本研究在音义匹配过程中,发现声调是影响匹配结果的重要因素。在汉语拼音声调互换的情况下,受试音义匹配显得更容易一些。另外,由部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外语受试来说,部分汉语拼音的声调并非是理想的,如coarse和wide对应的汉语“粗”和“宽”更适合用低声调。再次,汉语本族语者在音义匹配过程中,主要遵循叁个模式,即元音象似、辅音象似以及声调象似模式。具体来说汉语元音[?]与表示“大”类意义相对应,元音[i]与表示“小”类意义相对应。就辅音象似模式而言,送气的辅音和鼻音[m]对应“大”类意义,不送气的辅音和鼻音[n]对应“小”类意义。对于声调象似,汉语声调阴平关联“小”类词的意义,去声则与“大”类词的意义有关。最后,研究发现在音义关联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身经验和隐喻特征来协调思维与外界的联系。人们倾向于借助声音和意义的对应关系来模拟自然界事物的声音、形状、运动状态和思维。普通话声调不是在历史偶然选择下产生的任意性符号,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声调的使用反映了人们对于世界认知的过程。声调的理据在于其在发音过程中通过其自身特征使得说话者更准确更逼真地模拟事物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孟晓琦[4](2015)在《汉法语音理据之语音象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据乃促发语言生成、变化、发展的动因,分布于语言符号的各个层面:语音、文字、形态、语义等。本文主要针对汉法语音理据中的语音象征现象进行梳理、对比和总结。对比发现,汉、法语音象征所表现出的语音理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原因在于人类原初对语音意义的感知基于相似的发音姿势,生理相似引发心理感知的相似。(本文来源于《法国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张保培[5](2014)在《基于英汉比较的语音象征研究——以辅音丛gl-/gr-的音义分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起源于拟声,拟声词是语言之根。通过汉英比较研究,将汉语语源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英语词汇音义分析,从语言发展的角度对gl-/gr-的音义及其分化作出解释:汉语"果蠃"源于原始人对果实之类圆形物体滚落时的声音/g-l-/的模仿,在英语里体现为联觉音组gl-/gr-,汉英语都可省去前音或后音而成为"果/g"或"蠃/l"。汉英是完全不同的语言,却有如此之大的相似之处,可以说明语言的共性。语源是语言共性的本源,只有语源研究才能说明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相信随着语源研究的深入,语言音义的理据性观点会更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席贻群[6](2014)在《学习英文的汉语母语者对英语语音象征词汇的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语音是语言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类所发出的声音经过一定的推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从古至今就一直存在音与义之间的争论,并出现了语言符号的任意说和理据说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语言符号的任意说指的是音与义之间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没有内在的联系,这一观点曾长期占主导地位。然而,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却发现语音与意义之间并不完全是任意的,他们把音与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关联的现象称为语音象征。17世纪以来,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语音是意义的表现,但是国内相关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当前,越来越来的汉语母语者开始学习英语,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汉语母语者在使用英语时是否也存在语音象征现象呢?他们能否利用语音象征来学习词汇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在某高校选取学英文的汉语母语者作为被试,这些被试都对英语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他们对英语语音象征词汇的意思进行猜测或辨认的成绩进而来分析汉语母语者是否也存在语音象征。本研究共包含叁个实验,使用的实验材料都是一些过时的英语单词,主要任务是了解被试在孤立呈现单词和在有语境这两种情况下对英语语音象征词汇的认知。在对汉语母语者进行语音象征词汇研究时,通过实验结果得到了一点重要的发现,即对于汉语母语者而言,在学习英语时语音象征也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汉语母语者在学习英语时也能充分利用语音象征来认知词汇。由于语言符号理据说的观点长期以来仍然缺乏具体的理论做支撑,通过本研究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肯定语言符号理据说的合理性,也希望能为后继的学者们深入研究语音象征提供一些实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孤立呈现单词的情况下,与非语音象征词汇相比,汉语母语者更容易猜测和辨认出英语语音象征词汇的意思;2.在有语境的情况下,与非语音象征词汇相比,汉语母语者更容易猜测出语音象征词汇的意思。此外,将语音象征这一特性和语境相结合,比单独使用语境或单独包含语音象征更有利于猜测英语语音象征词汇的意思;3.在学习英语时,汉语母语者存在语音象征;4.语音象征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在语言的教与学中都可以充分利用语音象征。(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4-06-01)
王紫麟[7](2014)在《中日两种语言中修饰“笑”的拟声拟态词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拟声拟态词是表达自然界和人的声音及样子的词汇,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带有韵律感的拟声拟态词是语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词群,它能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染力。日语的拟声拟态词十分丰富,在日语会话、文学作品、媒体节目中都会使用大量的拟声拟态词。中文也有拟声拟态词,它们被称为象声词。但是相对于日语来说,中文的拟声拟态词的数量比较少。“笑”是人类最基本的动作之一,对笑声和笑貌进行描述的拟声拟态词是非常丰富的,在语言生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论文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以拟声拟态词所特有的音的象征性及其词性的特征为中心,对两种语言中修饰“笑”的拟声拟态词的异同点进行论述。本论文分为六章进行论述,具体由以下内容构成:第一章序论,提出研究问题。第二章以先行研究为基础,明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第叁章通过查阅词典,将修饰“笑”的拟声拟态词进行提取和统计。第四章以前人的研究为参考依据,通过分析语料库的例句,论述两语言中修饰“笑”的拟声拟态词的语音象征性的异同点。第五章分别以叁上京子和李镜儿对两语言拟声拟态词词性的分类为依据,通过统计分析语料库的例句,论述两语言中修饰“笑”的拟声拟态词在词性方面的异同点。第六章阐述本论文的结论并提出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日中两种语言中修饰“笑”的拟声拟态词的数量都很多,二者在音的象征性和词性方面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本论文通过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相似点:1、语音象征性方面:首先,日中两种语言中带有母音「アa」的拟声词都表示声音较大、充满活力的笑声。而带有母音「イi」的拟声词表示的笑声声音要细小一些。其次,两种语言中浊音词比轻音词会给人更有力度的感觉。最后,两种语言中都有专门形容女子和小孩的笑声和笑貌的拟声拟态词。2、词性方面:首先,两种语言中关于笑的拟声拟态词都具有修饰动词的副词词性。其次,日语的拟声拟态词根据后接要素的不同可以形成多种词性,中文的象声词和不同要素组合,也可以构成不同的词性。最后,因为笑声是从口中发出的声音,所以可以作为说话内容直接进行引用。不同点:1、语音象征性方面:首先,中文的母音和子音整体数量上比日语的数量多。其次,在日语中,五个母音都有相对应的笑的拟声词,其中「ひひひ」的笑声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但是中文并非如此。最后,日语中有清浊音相对应的拟声拟态词,而中文没有。2、词性方面:首先,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不是单独一类词性,而象声词在中文里是一类词性。其次,在修饰动词的时候,日语的一部分拟声拟态词必须加助词「と」,而中文的象声词加不加助词“地”都可以。最后,日语拟声拟态词可作为副词、名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使用。而中文没有形容动词,只具有四种词性功能。(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张立昌,蔡基刚[8](2013)在《20世纪以来的语音象征研究:成就、问题与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语音象征研究历史悠久,但在过去一百年中,语音象征研究的迅速发展使其从一个以思辨为主的研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涉及语言学、心理学、语言教学等多个学科,以实验为主的严密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这为汉语语音象征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思路、严谨的方法和坚实的基础。本文着重介绍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语音象征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汉语语音象征研究的前景。(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王亚楠[9](2013)在《西南少数民族语言背景下语音象征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声音无处不在,可是常常被人们忽视,如果能够认真感受,会发现它的奇妙之处,人类所发出的声音在一定推论下都是有意义的,其他很多事物发出的声音在我们仔细推敲下也是同样有关联的意义,所以声音和意义的关联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关于声音和意义的关联这方面的争论从古至今延续了几千年,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任意说和理据说。以索绪尔为代表的支持前者,认为语音和意义之间是任意的关系;而Jespersen则支持后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语音和意义存在很大的关联,语言就是反射人的思维方式,这两种观点激励着学者们不断地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示语音在某种程度上是意义的表现,例如语音联觉和拟声词现象。那么这样的现象在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中是否存在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语音象征现象来诠释声音和意义的关联,这种现象包括联觉语音象征现象和直接的语音象征现象,也就是本文研究的联觉语音象征和拟声词现象。在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条件下研究这两种现象,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包括叁个小实验是研究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中是否存在语音联觉有关大小、快慢、软硬的现象,实验二是研究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中关于“虎”和“猫”的名称发音与拟声词之间的关联。在对西南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联觉研究过程中,不仅通过实验来进行分析,还通过物理、人文角度进行分析,多方面肯定了西南少数民族语言在某些条件下存在语音象征现象。本文并不是要完全反对语言任意性,而是想证明西南少数民族语言的某些词语符合联觉现象。由于语言理据性的观点长期以来还是缺乏理论做支撑,语言任意性占主导地位,因此想通过研究来从某个角度肯定语言理据性的存在,也为以后关于语言理据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另外,通过本文的研究还发现人类语言的同源性现象,把握少数民族语言、心理、文化以及它和汉语的联系,为少数民族语言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西南少数民族语言存在关于大小、快慢、硬软的语音联觉现象。2.对西南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联觉现象研究中肯定了语言理据性的存在。3.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中关于“虎”和“猫”名称的语音存在着拟声现象,并且在研究中肯定了语言同源性的存在。4.由语音象征引起的音义联想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或外语。(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3-04-15)
田野[10](2012)在《文体学和语音象征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体学研究各种文体语言表达方式和效果,文体分析可以从语音、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语音象征意义研究也是文本分析的一个方面,分析的内容主要是语音所表达的意义,从文体学出发,讨论语音象征的分类以及文体分析和语音象征。(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2年33期)
语音象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音象征一直以来受到西方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它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甚微,但在文学领域,特别是诗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篇文章将重点探讨语音象征在英汉诗歌拟声词翻译领域中发挥的有效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音象征论文参考文献
[1].喻旭东,丁静.儿童绘本语音象征及其翻译[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
[2].张抗抗.浅谈语音象征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
[3].何利平.汉语语音象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4].孟晓琦.汉法语音理据之语音象征[J].法国研究.2015
[5].张保培.基于英汉比较的语音象征研究——以辅音丛gl-/gr-的音义分化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6].席贻群.学习英文的汉语母语者对英语语音象征词汇的认知[D].鲁东大学.2014
[7].王紫麟.中日两种语言中修饰“笑”的拟声拟态词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8].张立昌,蔡基刚.20世纪以来的语音象征研究:成就、问题与前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
[9].王亚楠.西南少数民族语言背景下语音象征的认知研究[D].鲁东大学.2013
[10].田野.文体学和语音象征意义分析[J].学理论.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