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安置制度论文-王众,刘卫东

就业安置制度论文-王众,刘卫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就业安置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制度

就业安置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众,刘卫东[1](2019)在《新中国70年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制度的历史实践与探索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70年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制度的探索与实践,是中国退役军人安置史研究的重要课题。70年来,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制度在改革开放前后经历了1949—1957年制度初创、1957—1978年制度探索、1978—1987年制度体系形成、1987—2019年制度体系完善四个阶段,同时实现了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机构由协同到整合,安置政策由计划安置到市场调节、由统包统配到积极就业的两个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为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制度探索和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创造了政策条件,全面梳理以往就业安置的经验成就,对做好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庞红蕾[2](2019)在《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中就业及教育培训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对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的贡献以及因退役导致的环境变化对生活造成的影响,给予资金和服务的保障。完善、合理的退役士兵保障制度事关国家安全、军队建设和社会稳定。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经过建国至今近7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仍有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空间:士兵服役期间保障了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但现行安置政策下,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安置工作,其他组织、群体的参与几乎没有,无法带动社会整体对退役士兵群体的关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与发展,可转业士官的安置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办的做法,较少考虑转业士官就业能力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群体,年龄整体偏小、生存技能不足,退役后,短时间内接受补助金及教育培训后,集中进入社会,社会所需的就业能力很少有实质性的提高,对国家、社会而言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本文对我国退役安置制度中就业和教育培训政策进行梳理,借用相关理论,结合实际访谈结果,研究退役士兵在就业及教育培训方面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提出本文观点,即通过以下叁个步骤切实提升退役士兵就业能力: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各组织、经济体合力,建立退役士兵群体专属的就业平台,为退役士兵和用人单位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及渠道;二是政府“兜底”,取消直接安排工作的做法,而是为经过培训及提供就业渠道后仍不能顺利就业的转业士官提供公益性岗位;叁是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以切实提升退役士兵就业能力为妥善安置的核心目标。希望上述方法可一定程度上解决现行政策中转业士官与用人单位之间需求不匹配,退役士兵整体社会技能不足、就业渠道受限带来的就业难问题,进而提升退役士兵整体的就业能力,促进其个人及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27)

郝梁哲[3](2018)在《职工子女就业安置制度变迁的冲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国有企业对职工子女进行就业安置照顾由来已久,从20世纪50年代公开实行的“接班顶替”制度,到现在部分企业在招聘时仍在通过变通方式对职工子女实行政策上的倾斜或关照。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就业制度在企业内的转型与过渡中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在我国国有企业进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今天,研究企业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中所蕴含的冲突,对发现和解决单位制变革中潜在的矛盾与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东北地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D油田对职工子女的就安置制度变迁为背景,研究了职工子女就业安置制度中的冲突。研究显示D油田职工子女就业安置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引发了以下几种冲突,主要包括职工及其子女之间的代际冲突、职工落后的就业观念与市场化环境之间的冲突、职工子女的职业期望与企业落后的管理机制之间的冲突,以及制度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新、旧制度之间产生的冲突;笔者认为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职工及其子女的“单位人”身份与“市场人”身份的之间存在差异,企业制度的目的性价值与操作性价值之间存在着落差,企业从“计划”到“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着文化堕距;本研究提出通过职工子女提升个人技能、培育现代企业文化、政府发挥地方产业特色等不同途径,来化解这些冲突。本文是在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展开的,希望通过D油田在新制度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对其它正在经历相似改革情形的企业提供借鉴意义,为转变职工子女心态,走出就业困境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斌,王开广[4](2014)在《北京推广就业“托底”安置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王斌 见习王开广近日从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3年,北京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建立就业“托底”安置制度,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1%,城镇登记失业率低至1.21%。 据悉,2013年,北京在全市范(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4-01-25)

剪万兵[5](2009)在《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制度与社会发展同步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行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办法与新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城镇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通过开展这项研究,对于深入总结分析军人保障的社会现状,促进我国现行军人退役安置制度的合理化建设和完善,开拓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研究的新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立足于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用人机制的现实变化: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过渡;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变迁(公务员法规定进公务员要考试,进公检法要通过司法考试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民营外资企业对素质能力要求高。分析提出现行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制度面临的问题:行政强制安置方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矛盾;当前制度的均衡负担原则难以贯彻(如城乡二元安置方式、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安置责任的错位);安置对象知识结构素质与市场需求相矛盾。在全面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实行安置任务有偿转移;加大退役军人就业技能培训力度;设立退役军人创业基金;完善退役军人安置相关法规政策等。(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9-05-01)

薛丽培[6](2009)在《基于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制度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突出问题,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法和个案实证法,在正确把握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理论基础、客观分析全国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现状、剖析借鉴厦门市“金包银”工程促进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有效途径,提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介绍了问题的研究背景、方法和意义,阐述了基础理论和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夯实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制度变迁与实践分析。重点分析了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政策演变过程和安置模式,比较了货币安置、土地入股经营、留地安置、社保安置等四种解决方式的优缺点,得出了促进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才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和根本的结论。同时介绍了全国几种典型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以及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做法和经验。第叁部分,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制度创新:以厦门“金包银”模式为个案。全面解剖厦门市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经验,总结提炼该地区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方法与成效、经验与不足。第四部分,构建“征地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政府监管”四位一体的安置模式。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对新的安置模式进行了重新定位,分别从四个角度全面阐述我国在就业安置方面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改进。(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4-01)

邓作勇[7](2005)在《对我国失地农民优先就业安排的经济考察——工业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安置制度的博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对农业用地的征用中,由于制度安排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是非常不够的,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就成了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征用农用土地的权利主体间的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指出对失地农民的优先就业安置,是防止土地租金被占的一个有效的安排,能够较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期刊2005年07期)

就业安置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对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的贡献以及因退役导致的环境变化对生活造成的影响,给予资金和服务的保障。完善、合理的退役士兵保障制度事关国家安全、军队建设和社会稳定。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经过建国至今近7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仍有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空间:士兵服役期间保障了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但现行安置政策下,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安置工作,其他组织、群体的参与几乎没有,无法带动社会整体对退役士兵群体的关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与发展,可转业士官的安置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办的做法,较少考虑转业士官就业能力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群体,年龄整体偏小、生存技能不足,退役后,短时间内接受补助金及教育培训后,集中进入社会,社会所需的就业能力很少有实质性的提高,对国家、社会而言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本文对我国退役安置制度中就业和教育培训政策进行梳理,借用相关理论,结合实际访谈结果,研究退役士兵在就业及教育培训方面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提出本文观点,即通过以下叁个步骤切实提升退役士兵就业能力: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各组织、经济体合力,建立退役士兵群体专属的就业平台,为退役士兵和用人单位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及渠道;二是政府“兜底”,取消直接安排工作的做法,而是为经过培训及提供就业渠道后仍不能顺利就业的转业士官提供公益性岗位;叁是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以切实提升退役士兵就业能力为妥善安置的核心目标。希望上述方法可一定程度上解决现行政策中转业士官与用人单位之间需求不匹配,退役士兵整体社会技能不足、就业渠道受限带来的就业难问题,进而提升退役士兵整体的就业能力,促进其个人及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就业安置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众,刘卫东.新中国70年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制度的历史实践与探索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19

[2].庞红蕾.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中就业及教育培训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9

[3].郝梁哲.职工子女就业安置制度变迁的冲突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

[4].王斌,王开广.北京推广就业“托底”安置制度[N].法制日报.2014

[5].剪万兵.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制度与社会发展同步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6].薛丽培.基于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制度创新研究[D].厦门大学.2009

[7].邓作勇.对我国失地农民优先就业安排的经济考察——工业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安置制度的博弈分析[J].甘肃农业.2005

标签:;  ;  ;  ;  

就业安置制度论文-王众,刘卫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