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薄膜光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子晶体,硅纳米线阵列,有限时域差分法,太阳电池
薄膜光学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耿超,郑义,张永哲,严辉[1](2016)在《硅薄膜太阳电池表面纳米线阵列光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陷光结构的优化是增加硅薄膜太阳电池光吸收进而提高其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以硅纳米线阵列为代表的光子晶体微纳陷光结构具有突破传统陷光结构Yablonovith极限的巨大潜力.通常硅纳米线阵列可以用作太阳电池的增透减反层、轴向p-n结、径向p-n结.针对以上叁种应用,本文运用有限时域差分(FDTD)法系统研究了硅纳米线阵列在300—1100 nm波段的光学特性.结果表明,当硅纳米线作为太阳电池的减反层时,周期P=300 nm,高度H=1.5μm,填充率(FR)为0.282条件下时,反射率最低为7.9%.当硅纳米线作为轴向p-n结电池时,P=500 nm,H=1.5μm,FR=0.55条件下纳米线阵列的吸收效率高达22.3%.硅纳米线作为径向p-n结电池时,其光吸收主要依靠纳米线,硅纳米线P=300 nm,H=6μm,FR=0.349条件下其吸收效率高达32.4%,进一步提高其高度吸收效率变化不再明显.此外,本文还分析了非周期性硅纳米线阵列的光学性质,与周期性硅纳米线阵列相比,直径随机分布和位置随机分布的硅纳米线阵列都可以使吸收效率进一步提高,相比于周期性硅纳米线阵列,优化后直径随机分布的硅纳米线阵列吸收效率提高了39%,吸收效率为27.8%.本文运用FDTD法对硅纳米线阵列的光学特性进行设计与优化,为硅纳米线阵列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耿超,张永哲,严辉[2](2015)在《硅薄膜太阳电池表面纳米线阵列光学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陷光是增加硅薄膜太阳电池光吸收进而提高其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以光子晶体结构为代表的微纳陷光结构具有突破陷光结构Yablonovith极限的巨大潜力[1-2]。硅纳米线阵列作为一种有效的陷光结构可以通过改变其形状、结构等实现多种对光场的管理功能,增加对光的吸收效率。本文运用有限时域差分法(FDTD)研究硅纳米线阵列在300-1100 nm波段的吸收与反射特性。由图1可知与等同样厚度的硅薄膜相比,加入纳米线阵列能够有效提高其吸收效率,纳米线阵列周期为500nm,填充率为O.5时,其吸收效率为23.4%,而同等厚度的硅薄膜其吸收效率为19.4%,吸收效率提高了20.6%。同时分析了非周期性纳米线阵列的光学性质,与周期性纳米线阵列相比,直径随机分布和位置随机分布的纳米线阵列都可以使吸收效率提高,直径随机分布的纳米线阵列,经优化吸收率可提高39%。通过对纳米线阵列的光学特性模拟和分析,为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与制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TFC'15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21)
孟政,刘静,汪洪[3](2015)在《消影透明导电薄膜的光学设计与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玻璃两侧增加减反层,利用TFCalc软件优化设计得到消影增透透明导电薄膜:ITO/SiO_2/Nb_2O_5/玻璃/Nb_2O_5/SiO_2/Nb_2O_5/SiO_2。采用脉冲直流电源磁控反应溅射制备消影膜。测试表明,ITO面电阻为60Ω/□时,可见光平均透过率大于85%,颜色呈中性(|a~*|、|b~*|小于0.4),色差△a~*、△b~*小于0.5,因此该膜系可以有效减小触摸屏中透明导电薄膜受蚀刻与未受蚀刻区域之间的显示差异。(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玻璃科学技术年会论文专集》期刊2015-04-11)
涂晔,杨雯,杨培志,张力元,段良飞[4](2014)在《硅基薄膜迭层太阳能电池中间层的光学设计与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迭层结构是提高硅基薄膜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有效方法,然而子电池电流不匹配使其效率的提升受到限制。为了提高迭层电池的子电池电流匹配度,需选择合适的中间层材料。通过硅基薄膜迭层电池的中间层的光学设计和理论计算,获得了材料折射率与厚度的匹配关系:中间层材料折射率n选取范围为1.59~3.1,中间层厚度d的制备范围为125/n~175/n nm,最佳厚度d为150/n nm。最优中间层材料的折射率和厚度应为:n约为1.59,d约为94.3nm,采用这一条件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硅基薄膜迭层电池的子电池电流匹配度。从迭层电池中间层的光学特性方面入手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设计指导。(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张瑞[5](2014)在《基于严格耦合波分析法对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学设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学设计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以严格耦合波理论为分析方法,采用具有衍射特性的光栅和陷光特性的光子晶体的太阳能电池结构,延长了太阳能电池的光学路径,增加了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本文主要内容为:本文设计了一种矩形衍射光栅,采用的材料是导电材料氧化锡铟(ITO),其结构参数采用严格耦合波方法(RCWA)进行优化。随着不同的占空比和槽深度的衍射效率分别在TM偏振和TE偏振下的情况进行模拟,结果发现TE偏振下的衍射效率优于TM偏振下的衍射效率,因此本文对光栅结构的衍射属性的讨论选择TE模的情况。优化后的矩形ITO衍射光栅在TE偏振下,波长为0.6155~0.63um的范围内,入射角度在27-310范围内,其衍射效率均可达到90%以上。设计了一种异型布拉格背反射器(IDBR)结构的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通过平面波展开法(PWM)和RCWA对背反射器的能带和电池结构的光吸收分别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TM偏振下,400-700nm波长范围内优化后的电池结构的光吸收平均在90%左右;在TE偏振下,优化后的电池在400-700nm波长范围内的光吸收也比较高。太阳能电池中采用该异型布拉格结构的背反射器可以拓宽太阳电池对太阳光的反射波段,可以增加光吸收,可以提高太阳电池俘光能力。设计了一种新型嵌套叁角光栅结构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利用严格耦合波方法分别对太阳能电池的ITO层、a_Si层、ZnO层、Ag层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计算了结构优化后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计算结果表明:太阳能电池结构优化后的ITO增透膜与同等厚度平坦的ITO增透膜相比较,吸收率平均提高了25%左右。采用具有周期性光栅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的吸收率被提高了,尤其是在0.6-0.84μm的长波段,吸收率的增强在21.15-48.13%。此外,在0.3-0.84μm的宽频全角范围内,优化后的太阳能电池的吸收率均在90%左右;在入射波长分别为0.4μm、0.5μm、0.6μm、0.7pm,入射角为0-70。范围内,该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有接近1的高吸收率。(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4-03-01)
徐正元[6](2013)在《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光学设计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利用ASA(Advanced Semiconductor Analysis)光学模拟软件对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光学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利用玻璃衬底引入有绒界面,减薄TCO厚度,玻璃表面和TCO/P界面增加抗反射层等光学优化方法对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光学行为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3年01期)
贾兆阳,韩永生[7](2009)在《屏蔽紫外线LDPE透明包装薄膜的光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多种紫外线吸收剂在LDPE透明包装薄膜中的不同配方与配比实验,分析了透明薄膜屏蔽紫外线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将紫外线吸收剂与抗氧剂共用,对透明薄膜屏蔽200~400nm紫外线非常有效。(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09年04期)
贾兆阳,韩永生[8](2007)在《屏蔽紫外线LDPE透明包装薄膜的光学设计及其在油脂食品包装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透射光谱分析研究了自制可屏蔽紫外线LDPE透明包装薄膜的光学性质,并针对透明包装材料透光性对油炸椒盐花生氧化酸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描述其货架寿命的数学模型。(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07年02期)
薄膜光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高陷光是增加硅薄膜太阳电池光吸收进而提高其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以光子晶体结构为代表的微纳陷光结构具有突破陷光结构Yablonovith极限的巨大潜力[1-2]。硅纳米线阵列作为一种有效的陷光结构可以通过改变其形状、结构等实现多种对光场的管理功能,增加对光的吸收效率。本文运用有限时域差分法(FDTD)研究硅纳米线阵列在300-1100 nm波段的吸收与反射特性。由图1可知与等同样厚度的硅薄膜相比,加入纳米线阵列能够有效提高其吸收效率,纳米线阵列周期为500nm,填充率为O.5时,其吸收效率为23.4%,而同等厚度的硅薄膜其吸收效率为19.4%,吸收效率提高了20.6%。同时分析了非周期性纳米线阵列的光学性质,与周期性纳米线阵列相比,直径随机分布和位置随机分布的纳米线阵列都可以使吸收效率提高,直径随机分布的纳米线阵列,经优化吸收率可提高39%。通过对纳米线阵列的光学特性模拟和分析,为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与制作提供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薄膜光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耿超,郑义,张永哲,严辉.硅薄膜太阳电池表面纳米线阵列光学设计[J].物理学报.2016
[2].耿超,张永哲,严辉.硅薄膜太阳电池表面纳米线阵列光学设计研究[C].TFC'15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3].孟政,刘静,汪洪.消影透明导电薄膜的光学设计与制备[C].2015年全国玻璃科学技术年会论文专集.2015
[4].涂晔,杨雯,杨培志,张力元,段良飞.硅基薄膜迭层太阳能电池中间层的光学设计与计算[J].光学学报.2014
[5].张瑞.基于严格耦合波分析法对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学设计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4
[6].徐正元.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光学设计的模拟研究[J].电源技术.2013
[7].贾兆阳,韩永生.屏蔽紫外线LDPE透明包装薄膜的光学设计[J].包装工程.2009
[8].贾兆阳,韩永生.屏蔽紫外线LDPE透明包装薄膜的光学设计及其在油脂食品包装上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