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地云冷杉林论文-杨焕莹,宋建达,周焘,金光泽,姜峰

谷地云冷杉林论文-杨焕莹,宋建达,周焘,金光泽,姜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谷地云冷杉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谷地云冷杉林,叶面积指数,空间异质性,地统计学分析

谷地云冷杉林论文文献综述

杨焕莹,宋建达,周焘,金光泽,姜峰[1](2019)在《林分、土壤及空间因子对谷地云冷杉林叶面积指数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叶面积指数(LAI)的空间异质性对研究植物的生长状况、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至关重要,然而关于不同因素对解释LAI空间变异相对贡献率的报道尚少。该研究依托小兴安岭9.12 hm~2 (380 m×240 m)谷地云冷杉林固定样地,采用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了228个小样方(20m×20m)的LAI,基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LAI的空间异质性;测定了每个小样方的28个林分因子和10个土壤因子,利用主轴邻距法(PCNM)量化了空间因子,并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解析了林分、土壤、空间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对LAI空间变异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LAI在37 m尺度内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且在不同方向上LAI呈现相异的空间格局;3种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共同解释了LAI空间变异的50.4%,其中空间因子的贡献率最大,单独解释了LAI空间变异的25.5%;中等树(5cm<胸径≤10cm)的密度和主要树种(冷杉(Abiesnephrolepis)和云杉(Piceaspp.))的胸高断面积均与LAI显着正相关,质量含水率与LAI显着负相关。总体来看,空间自相关对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LAI空间异质性的决定作用明显强于林分因子和土壤因子。(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濮旭才[2](2018)在《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生物邻体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幼苗对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作用非常敏感,并且幼苗的动态变化对物种的分布及共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影响幼苗动态变化的内在机制对探索物种共存理论至关重要。本文依托于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12 hm2谷地云冷杉(Picea-Abies)林动态监测样地,基于6,256个幼苗在2011-2015年间的动态变化数据,研究了幼苗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并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的方法,分析了生物邻体(同种和异种)和生境异质性(地形和土壤)在幼苗存活及维持物种共存过程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调查到幼苗33种,分属于12科27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3属4种,被子植物11科24属29种;所有幼苗个体的高度级分布呈倒“J”型,并且在2011-2015死亡的幼苗高度级分布也成倒“J”型;5个主要乔木树种高度≤1.5 m的个体数量均较多,说明幼苗林下更新良好;(2)同种负密度制约效应在群落水平显着存在,尤其是冷杉(Abiesnephrolepis)和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两个优势种幼苗的存活率随同种邻体的增加显着降低;系统发育负密度制约在幼苗存活的过程中尤为关键,特别是对乔木、落叶、非耐阴、红松(Pinuskoraiensis)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幼苗的存活率随异种大树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增加会显着提高;在灌木和花楷槭(Acer ukuruduense)幼苗存活的过程中,生境异质性扮演更重要的角色;(3)另外,尽管同种负密度制约、系统发育负密度制约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显着,除了本研究所包含的变量,依然有大部分的变异未得到解释,说明在未来关于幼苗存活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将害虫、病原菌、食草动物、森林结构、物种功能性状和微气候等因子包含在内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4-01)

景鑫,段文标,陈立新,王婷,杜珊[3](2015)在《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主要种群及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了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1.5 hm2(100 m×150 m)固定样地内的物种组成和径级结构,用点格局方法分析样地内主要种群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以及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2 cm的乔木有13种,种群密度差异大,重要值在前4位的为臭冷杉、红皮云杉、白桦和花楷槭.种群的径级结构近似倒"J"形.臭冷杉和红皮云杉空间分布相似,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趋势为聚集-随机-均匀分布.白桦在≤40 m尺度为聚集分布,>40 m尺度变为随机分布,而花楷槭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除白桦和花楷槭两者间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为负相关以外,其余种群间均为小尺度上正相关、大尺度上负相关.臭冷杉和白桦种群间正相关的显着性强,其他种群间正相关性普遍较弱.样地内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表现为中小尺度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趋于随机分布.掘根形成的林隙形成木的空间点格局呈单峰型分布,随机、聚集和均匀3种分布均有出现.折干形成的林隙形成木的空间点格局分布整体波动不大,小尺度上在随机和聚集分布间交替出现,到大尺度则归于随机分布.两者间的空间关联性分析表明,≤32 m尺度为显着正相关,>32 m尺度为不显着的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景鑫,段文标,陈立新,王婷,张鑫[4](2015)在《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林隙边缘木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面调查32个林隙的358株云冷杉林林隙边缘木的胸径、树高、冠幅等的基础上,分析林隙边缘木的胸径级和高度级特征、偏冠率分布及其与林隙面积大小的关系;采用Weibull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分别对胸径级和高度级分布进行拟合,并用柯尔莫哥洛夫和卡方检验对其适合程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所调查林隙边缘木的胸径级不符合正态分布,但符合Weibull分布,林隙边缘木高度级既符合Weibull分布又符合正态分布;2)15.08%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65.36%的边缘木偏冠率在0.5~0.7之间,不同树种边缘木的特征差异极显着,单个林隙边缘木平均偏冠率与林隙面积大小无显着的线性关系;3)拥有10株边缘木的林隙比例最高,为21.88%,平均每个林隙拥有11.19株边缘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蔡慧颖,邸雪颖,金光泽[5](2015)在《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粗木质残体碳密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9.12 hm~2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粗木质残体(CWD)碳密度的基础特征,揭示其与林分因子和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谷地云冷杉林CWD碳密度为13.25 t C/hm~2,其中云杉(Picea spp.)、冷杉(Abies nephrolepis)、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和未知种的CWD碳密度分别为3.59、2.61、3.06和2.85 t C/hm~2。(2)不同腐烂等级下CWD碳密度呈近正态分布,多集中在Ⅱ和Ⅲ等级,分别占总量的42.7%和35.4%。不同径级的CWD碳密度也呈近正态分布,主要分布在30—40 cm和40—50 cm径级上。干中折断、拔根倒、枯立木和干基折断为谷地云冷杉林CWD碳密度的主要存在方式。腐烂等级为Ⅰ和Ⅴ的CWD中,拔根倒的碳密度最高,其他腐烂等级中均为干中折断的碳密度最高。(3)CWD碳密度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其随着林分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和胸高断面积的增加而下降,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林分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24期)

张觅[6](2015)在《小兴安岭凉水谷地云冷杉林群落结构与空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群落构建过程可以看作是区域物种库中的物种经过多层生境过滤和生物交互作用从而选入局域的一种筛选过程,在生境过滤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两个基本因素的驱动下,形成局域的群落结构和不同的空间格局,反映物种种群动态,维持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谷地云冷杉林是小兴安岭地区谷地的顶极群落,在我国温带植被类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凉水谷地云冷杉林9.12hm2动态监测样地,分析了群落物种组成和径级结构,并运用点格局方法分析16个主要物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密度制约效应在优势种不同生活史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利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来去除生境异质性的作用,并同时检验四个有关邻居作用的假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样地内木本植物共有44种,胸径≥1cm的独立个体35,656株,隶属于14科29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3属4种,被子植物13科26属40种,稀有种20种,偶见种11种。林冠层、林下层树种和优势种冷杉(Abies nephrolepis)与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的径级分布均呈倒“J”型,灌木层的径级分布呈“L”型。(2)利用点格局方法中的对关联函数计算主要物种叁个径级的聚集程度。主要物种小树(1 cm≤DBH<5 cm)在1-50 m尺度上主要呈现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聚集强度逐渐减小;中树(5 cm≤DBH<10 cm)随着尺度增大呈现出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变化;大树(胸径≥10 cm)则呈近似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3)利用点格局方法中的案例-对照设计及随机标记零模型来估计优势种的密度制约。优势种冷杉小树和中树与大树利用生境的方式均不同,而红皮云杉小树与大树利用生境的方式不同,中树与大树利用生境的方式相同;冷杉与红皮云杉的小树与中树均在1-30 m尺度上呈现相对于成年树额外的聚集,说明在小树到中树、中树到大树阶段,密度制约效应均起作用。(4)利用点格局方法构造检验统计量,改进随机标记零模型,考虑生境异质性的作用,检验邻居间相互作用。邻居组分中,邻居大小和邻居身份对于局部的竞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0-30 m尺度上,较大的邻居对于同种较小个体的负作用要强于异种邻居,证实了Janzen-Connell假说,并部分证实了空间隔离假说和大小非对称假说;不同生活史阶段的个体没有表现出沿尺度变化的同种或异种邻居作用的显着规律,所以没有证实异种短距离效应。结果表明,同种较大邻居的竞争作用是形成温带谷地云冷杉林优势种格局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5-04-01)

王婷,段文标,陈立新,荣立杰,景鑫[7](2015)在《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林隙形成木特征及植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6~8月,在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林1.5 hm A2的固定标准地内,调查了所有林隙形成木的树种、基径、胸径、树高、折断高度、形成方式、腐烂等级以及草本植物、灌木的种类、多度、高度、盖度,并计算了它们的丰富度和重要值。结果表明:掘根倒木为36株,干中折断和干基折断倒木分别为17株和6株。就Shannon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D)而言,均为掘根样地>干中折断样地>干基折断样地。在掘根和折干样方内,东北羊角芹的重要值均最大,分别为14.2、13.2。掘根样方内的优势种为水金凤和荨麻,折干样方内的优势种为乌头。在相同倒木腐烂等级条件下,掘根样方的物种丰富度均大于折干样方。干基折断和干中折断草本层植物的丰富度在东、南、西、北样方内均小于对照样方的,而掘根样方内却相反。(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刘志理,金光泽[8](2014)在《基于光学仪器法测定谷地云冷杉林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半球摄影法(DHP)和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两种光学仪器法(间接法)以及凋落物法(直接法),研究了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叶面积指数(LAI)的季节变化,并构建了不同季节直接法与间接法测定的LAI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期间,DHP测定的LAI比直接法测定值低估40%~48%,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的低估范围为15%~26%;不同时期直接法与DHP和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的LAI均显着相关,且均可合并为A、B、C 3类预测模型,可以分别预测5和11月,6、9和10月,7和8月的LAI.本研究结果可为高效、准确地测定针叶林LAI的季节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蔡慧颖,邸雪颖,金光泽[9](2014)在《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的碳密度与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地清查和异速生长方程法,量化了处于衰退状态的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的森林碳密度和生产力.结果表明:2011年森林碳密度总量为268.14 t C·hm-2,其中植被碳密度、碎屑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分别为74.25、16.86和177.03 t C·hm-2.2006—2011年,乔木层碳密度从80.86 t C·hm-2减少到71.73 t C·hm-2,主要树种冷杉、白桦、云杉和兴安落叶松的碳密度年均减少比例分别为0.5%、1.2%、2.7%和3.7%,毛赤杨、红松和花楷槭的碳密度年均增加比例分别为2.9%、3.9%和7.2%.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为4.69 t C·hm-2·a-1,地下部和地上部NPP比值为0.56,凋落物损失部分是总NPP的最大组分,所占比例为34.5%.森林生态系统中2个主要碳输出途径异养呼吸和粗木质残体分解的年通量分别为293.67和119.29 g C·m-2·a-1.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为55.90 g C·m-2·a-1.研究结果表明,处于衰退状态的谷地云冷杉林仍具有一定的碳汇功能.(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张觅,米湘成,金光泽[10](2014)在《小兴安岭凉水谷地云冷杉林群落组成与空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谷地云冷杉林是小兴安岭地区谷地的顶极群落,在我国温带植被类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凉水谷地云冷杉林9.12 hm2动态监测样地,分析了群落物种组成和径级结构,并运用点格局方法分析16个主要物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密度制约效应在优势种不同生活史阶段所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1)样地内木本植物共有44种,胸径?1 cm的独立个体35656株,隶属于14科29属;(2)林冠层、林下层树种和优势种冷杉与红皮云杉的径级分布均呈倒"J"型,灌木层的径级分布呈"L"型;(3)主要物种幼树Ⅰ(1 cm?胸径<5 cm)在1~50 m尺度上主要呈现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聚集强度逐渐减小;幼树Ⅱ(5 cm?胸径<10 cm)随着尺度增大呈现出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变化;成年树(胸径?10 cm)则呈近似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4)优势种冷杉幼树Ⅰ和幼树Ⅱ与成年树利用生境的方式均不同,而红皮云杉幼树Ⅰ与成年树利用生境的方式不同,幼树Ⅱ与成年树利用生境的方式相同;冷杉与红皮云杉的幼树Ⅰ与幼树Ⅱ均在1~50 m尺度上呈现相对于成年树额外的聚集,在尺度>5 m时,随着径级增大,这种额外的聚集逐渐减小,说明密度制约效应起作用.(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4年24期)

谷地云冷杉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幼苗对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作用非常敏感,并且幼苗的动态变化对物种的分布及共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影响幼苗动态变化的内在机制对探索物种共存理论至关重要。本文依托于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12 hm2谷地云冷杉(Picea-Abies)林动态监测样地,基于6,256个幼苗在2011-2015年间的动态变化数据,研究了幼苗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并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的方法,分析了生物邻体(同种和异种)和生境异质性(地形和土壤)在幼苗存活及维持物种共存过程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调查到幼苗33种,分属于12科27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3属4种,被子植物11科24属29种;所有幼苗个体的高度级分布呈倒“J”型,并且在2011-2015死亡的幼苗高度级分布也成倒“J”型;5个主要乔木树种高度≤1.5 m的个体数量均较多,说明幼苗林下更新良好;(2)同种负密度制约效应在群落水平显着存在,尤其是冷杉(Abiesnephrolepis)和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两个优势种幼苗的存活率随同种邻体的增加显着降低;系统发育负密度制约在幼苗存活的过程中尤为关键,特别是对乔木、落叶、非耐阴、红松(Pinuskoraiensis)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幼苗的存活率随异种大树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增加会显着提高;在灌木和花楷槭(Acer ukuruduense)幼苗存活的过程中,生境异质性扮演更重要的角色;(3)另外,尽管同种负密度制约、系统发育负密度制约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显着,除了本研究所包含的变量,依然有大部分的变异未得到解释,说明在未来关于幼苗存活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将害虫、病原菌、食草动物、森林结构、物种功能性状和微气候等因子包含在内是非常必要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谷地云冷杉林论文参考文献

[1].杨焕莹,宋建达,周焘,金光泽,姜峰.林分、土壤及空间因子对谷地云冷杉林叶面积指数空间异质性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9

[2].濮旭才.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生物邻体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8

[3].景鑫,段文标,陈立新,王婷,杜珊.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主要种群及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J].应用生态学报.2015

[4].景鑫,段文标,陈立新,王婷,张鑫.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林隙边缘木的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5

[5].蔡慧颖,邸雪颖,金光泽.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粗木质残体碳密度特征[J].生态学报.2015

[6].张觅.小兴安岭凉水谷地云冷杉林群落结构与空间格局[D].东北林业大学.2015

[7].王婷,段文标,陈立新,荣立杰,景鑫.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林隙形成木特征及植物多样性[J].植物研究.2015

[8].刘志理,金光泽.基于光学仪器法测定谷地云冷杉林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4

[9].蔡慧颖,邸雪颖,金光泽.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的碳密度与生产力[J].应用生态学报.2014

[10].张觅,米湘成,金光泽.小兴安岭凉水谷地云冷杉林群落组成与空间格局[J].科学通报.2014

标签:;  ;  ;  ;  

谷地云冷杉林论文-杨焕莹,宋建达,周焘,金光泽,姜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