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户外空间论文-张纬

高校户外空间论文-张纬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校户外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校园景观,户外空间使用状况,调研分析

高校户外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张纬[1](2019)在《民办高校校园户外空间使用状况调研——以武汉传媒学院“博雅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使用后评价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基本研究方法,对武汉传媒学院博雅园进行了景观调研。通过对使用人群的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博雅园的使用状况及设施、植被情况,得到了POE评价分析结论。为创造使用者满意的校园景观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提升武传校园景观的环境品质,使得校园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更加具有科学性。(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张琪[2](2019)在《哈尔滨高校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学生生活区是大学生课外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融合了学生的户外教学、休闲娱乐活动和校园精神传递于一体。在以往的高校生活区规划设计中,大都只考虑其建筑造型、组合等功能要求,主要解决大量学生在校住宿的问题。但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为达到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多方位综合人才,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交流合作。本研究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调研、深入访谈、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来探讨哈尔滨高校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环境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设计原则和优化策略,为营造出高品质的高校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环境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以哈尔滨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17所本科高校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为调研范围,重点关注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哈尔滨学院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环境并进行深入对比研究,通过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SPSS统计分析等方式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对比分析,从受测人群属性、活动情况、空间偏好、现状满意程度以及高校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环境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分析现状问题。发掘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方法,着重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从空间、边界、道路、植物、小品及服务设施这五个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着手从功能规划及物质空间、行为引导及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及校园精神叁个层面提出优化策略,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形式来扩大学生之间的使用,更充分地发挥其潜在的户外交往场所的作用。使高校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环境在学生成长期间发挥关键性的环境教育作用,对其今后的建设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琪,庞颖[3](2019)在《哈尔滨高校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满意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哈尔滨高校学生对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哈尔滨有代表性的一所综合性高校——黑龙江大学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实地深入访谈和面对面发放调研问卷并现场收回的方式研究,视觉景观对学生的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是舒适性和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9年04期)

郭苏明,李玘苏,俞紫洋,褚寒洁[4](2017)在《南京夏季高校户外空间组成要素与微气候舒适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校教学及活动形式丰富度的提高,高校校园户外空间愈发承载起教学、生活、交际等功能。研究选取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和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两所知名院校为代表,定点测量校园中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舒适度要素。通过数学分析手法探寻舒适度高低与校园户外空间组成要素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结果表明:户外空间的植物与水体能有效优化夏季微气候舒适度,空间形态对城市主导风向的作用显着,能够改变场地风力,空间下垫面材质对热辐射的吸收会影响户外空间的近地面温度。因此进行场地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立地条件与使用人群的舒适度体验,运用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优化户外空间微气候状况,提高人群对户外空间的好感度和使用效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籍仙荣,陆凤华,王亚平[5](2017)在《大学校园户外学习空间的声舒适性研究——以5栋山西高校图书馆的室外空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图书馆室外空间声舒适度评价的因素较多,本文采用声漫步、问卷调查和建筑物理参数测量的方法,对山西省叁所高校共五所校区的图书馆室外空间的声环境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声源类型对主观声舒适度评价有较大影响,还会影响到声压级和主观声舒适度的关系。景观评价和主观声舒适度评价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人们对安静的声环境有较高的偏好,而对于有舒适背景声的声环境,喜好性的选择则表现的较为多样化。本文还分析了建筑物理环境舒适度整体评价与各项物理量主观评价之间的关系,这些物理量是影响舒适度整体评价的主因子,但还有其它因素会对整体评价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声学》期刊2017年04期)

李怡[6](2017)在《高校校园户外交往空间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教园区和高校校区的建设源源不断,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也蓬勃发展。以往研究侧重于定性分析高校校园户外交往空间的规划设计理论,但高校校园户外交往空间评价体系的定量研究较为鲜见。本文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高校校园户外交往空间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叁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目标层,即高校校园户外交往空间评价;第二层次为一级因子层,由空间要素、景观要素、文化要素和设施要素4个一级因子构成;第叁层次为二级因子层,由空间易接近性等16个二级因子构成。通过AHP专家问卷,确定各因子权重,得到空间要素在高校校园户外交往空间评价中的重要性权重占据首位,文化要素重要性占据末位。将此评价体系应用于浙大紫金港校区户外交往空间评价,得出浙大紫金港校区校园户外交往空间总体模糊评判分值为3.74,评价等级为E4,属于较好水平,其中景观要素分值最高,二级因子中创意元素和网络覆盖程度分值最低,属于一般水平。利用行为观察法对浙大紫金港校区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发现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本研究建立的高校校园户外交往空间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01)

李玲[7](2015)在《基于环境心理学观点下的高校户外空间延展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现代高校学习的场所不再仅仅是课堂上,而是拓展到整个校园空间。高校户外空间是表达校园文化氛围、人性化等特征的综合载体。而我国高校很多历史悠久,加之近几年的高校扩招,高校在面临改建、扩建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而新建的校区空间有一些空间浪费等问题,这些使我国高校户外空间活力丧失殆尽。现代国外高校户外空间出现了很多新的设计形式,不再通过粗放的横向扩大占地面积来扩大校园使用面积,而是通过纵向的空间的开发和校园一体化设计等手段,这些新设计手法和思想的确立,给校园户外空间一个新的契机。空间的延展性不仅是户外空间面积上的延展、主要研究的是空间功能和组织形式的再重组,或创造一种新的功能和组织形式。这也是笔者研究高校户外空间延展性的重点研究方面。本文通过文献收集和分析、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以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分析现在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延展性研究,并分析出空间延展性的设计原则,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分析这些原则和方法在实际设计中的体现。论文总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并对探究的成果提出畅想。第二章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介绍环境心理学相关知识,包括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环境心理学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第二部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行为特点进行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以及呈现出新的特点。第叁章对现代校园重新定义,介绍高校户外空间的分类,现在高校户外空间发展趋势,以及现阶段高校户外空间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我们的反思。第四章、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第四章主要介绍空间延展性的相关概念,以及高校户外空间延展性研究的内容,从环境心理学的环境知觉和领域性与边界两个方面,研究现代高校户外空间中的设计要点。最后在环境心理学指导下,总结出高校户外空间延展性研究的设计原则。第五章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北林和北大户外空间,结合第四章总结出的设计原则,介绍北林户外空间在空间延展性方面的研究。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希望能对校园户外空间活力营造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6-15)

霍冰心[8](2015)在《助老目标下高校住区户外休闲空间多代际共享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高校退休教职工的老龄化率也随之不断攀升。离退休教师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参与户外休闲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住区户外休闲空间与他们日常生活及休闲活动密切相关。然而,高校住区大多建于建国初期,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户外休闲空间存在年久失修,品质低下,无法满足住区内部不同人群活动需求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为高知老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丰富的户外休闲活动,营造“多代际共享”的户外休闲空间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梳理了高校住区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在对高校住区户外休闲空间居住主体构成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代际人口进行界定和分类,总结了户外休闲空间对居住主体的重要性;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剖析,概括出不同构成主体户外休闲活动的内容及特征。其次,选取西安四所高校住区为研究对象,从区位、整体概况、户外休闲活动空间现状、重要节点空间及多人群活动现状等四个方面调查了不同人群在高校住区户外休闲空间中的使用现状,通过问卷访谈总结其对户外休闲空间使用的满意度及需求。第叁,通过对选取的19个户外活动空间的横向比较分析,归纳提炼了不同代际人群活动特征,户外休闲活动空间特征,多代际共享的人群活动及空间特征,进而梳理总结了多代际共享户外休闲空间存在的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两个层面的问题。最后,针对多代际共享户外休闲空间存在的问题,指出助老目标下高校住区户外休闲空间多代际共享遵循的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独特性、趣味性、复合型等六条设计原则;从规划和设计两个层面提出多代际共享户外休闲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并对户外休闲空间的功能构成及各要素的设计要点进行重点论述。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提出助老目标下高校住区户外休闲空间多代际共享策略,从而为不同代际人群提供舒适、安全、有趣味的户外娱乐场所,创造适宜代际间共享的休闲空间,并为今后同类课题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迪。(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赵成功[9](2015)在《高校校园户外开放空间社会共享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和全社会资源共享的热切需求,校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只为校内人员提供学习生活的平台,校园众多的优良资源更多的被要求为全社会所共享。本文以校园户外空间愈加开放并为社会所共享利用这一现象为研究目标,首先整理了国内外高校户外开放空间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研究现状和理论总结。同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等手段对南京市老城区内十所高校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外来活动人群的活动规律、行为特征以及现阶段各校园空间的开放现状等。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总体分析,归纳总结校园基于开放性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总体而言,优势必定大于劣势,机遇多于挑战。开放化共享是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并且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于外来人员的行为活动以及开放现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同时,本章对十所高校中选取的外来人员活动最为集中的30处样地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总结校园整体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呼应关系、校园内部功能分区的合理安排与调整。从校园管理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的强化校园管理的手段和策略。最后对于校园的进一步开放以及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进一步融合做出总结,强调校园环境的开放以及场地设施的共享化利用是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校园需创造多层次空间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交流,同时,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校园规划中来也将加强校园与社会的物质及能量交换。(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孟静[10](2014)在《基于大学生活动行为的高校户外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校园不仅仅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场所,更是同学们兼顾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小社会。而随着高校人口的不断扩张,我国很多位于城市内部的高校校园和很多城市一样,承载着越来越重的人口压力并呈现高密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在校园中的户外活动空间越来越有限,户外活动的意愿越来越弱,长此下去将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加无法发挥大学校园的作用和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大学生活动行为的角度出发,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校园空间有着实际且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改善大学生校园户外环境为目的,以大学生的活动行为作为户外空间建设的依据,首先分析了当前的教育背景和大学生户外活动情况;其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做了全面的问卷调查,对城区人口密集的高校户外空间现状和学生的户外活动情况也进行了实地观察。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活动行为和高校户外空间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从管理层面、规划层面和设计层面对高密度校园户外空间的营造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方法,概括如下:(1)校园建设的公众参与和局部的更新改造;(2)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集中化、立体化布局;(3)设计应与功能相符,合理利用景观元素,营造出舒适活力的校园环境。(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4-05-01)

高校户外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校学生生活区是大学生课外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融合了学生的户外教学、休闲娱乐活动和校园精神传递于一体。在以往的高校生活区规划设计中,大都只考虑其建筑造型、组合等功能要求,主要解决大量学生在校住宿的问题。但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为达到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多方位综合人才,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交流合作。本研究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调研、深入访谈、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来探讨哈尔滨高校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环境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设计原则和优化策略,为营造出高品质的高校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环境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以哈尔滨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17所本科高校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为调研范围,重点关注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哈尔滨学院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环境并进行深入对比研究,通过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SPSS统计分析等方式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对比分析,从受测人群属性、活动情况、空间偏好、现状满意程度以及高校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环境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分析现状问题。发掘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方法,着重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从空间、边界、道路、植物、小品及服务设施这五个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着手从功能规划及物质空间、行为引导及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及校园精神叁个层面提出优化策略,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形式来扩大学生之间的使用,更充分地发挥其潜在的户外交往场所的作用。使高校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环境在学生成长期间发挥关键性的环境教育作用,对其今后的建设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校户外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张纬.民办高校校园户外空间使用状况调研——以武汉传媒学院“博雅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9

[2].张琪.哈尔滨高校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环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3].张琪,庞颖.哈尔滨高校学生生活区户外空间满意度研究[J].江西建材.2019

[4].郭苏明,李玘苏,俞紫洋,褚寒洁.南京夏季高校户外空间组成要素与微气候舒适度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

[5].籍仙荣,陆凤华,王亚平.大学校园户外学习空间的声舒适性研究——以5栋山西高校图书馆的室外空间为例[J].应用声学.2017

[6].李怡.高校校园户外交往空间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7

[7].李玲.基于环境心理学观点下的高校户外空间延展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8].霍冰心.助老目标下高校住区户外休闲空间多代际共享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9].赵成功.高校校园户外开放空间社会共享化探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

[10].孟静.基于大学生活动行为的高校户外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标签:;  ;  ;  

高校户外空间论文-张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