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野猪湖,沉积物,水生植物残体,总氮
磷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生,黄孝湘,汪殿蓓,吴正家,崔雪梅[1](2019)在《孝感市野猪湖沉积物及水生植物残体中的氮、磷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孝感市野猪湖6个采样点30 cm沉积物柱样中沉积物及水生植物残体中总氮(TN)和总磷(T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TN的含量均以Ⅰ号点最高,说明氮可能主要来自于河流的汇入。沉积物的TN和TP在垂向分布上,与沉积深度相关不显着。水生植物残体的TN与沉积深度相关不显着;但TP在垂向分布上,6个点的0~5 cm段的TP平均含量都高于25~30 cm段,TP与沉积深度呈显着负相关,即沉积年代越晚,TP含量越高,沉积年代越早,TP含量越低。研究认为,湖泊沉积物中的水生植物残体可作为湖泊营养化过程中的一种证据材料,对研究浅水湖泊的营养变化过程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维翔,姜春露,郑刘根,安士凯,陈永春[2](2019)在《淮南采煤沉陷区积水中氮、磷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淮南矿区9个矿井开采形成的沉陷积水为研究对象,分为夏冬两季取样测试,分析氮、磷等水质指标含量、季节与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潘一矿、谢桥矿和顾桥矿3个矿井沉陷区积水多年来氮、磷变化趋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氮、磷污染较严重,TN浓度夏季较冬季高出55. 33%,而TP浓度冬季较夏季高出21. 05%,人类活动的季节变化以及降水的季节分布差异是TN季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温度和水体中动植物的吸收释放是TP季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刘庄矿、顾桥矿、潘叁矿等沉陷区TN含量较高,而TP含量在研究区呈现出中部及东部较高,西部较低的特征;开放型沉陷区(潘一矿和谢桥矿)积水中TN含量无升高趋势,TP含量有所降低;封闭型沉陷区(顾桥矿沉陷区)积水中氮、磷含量均明显上升。(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孙标,杨志岩,赵胜男,朱永华,田卫东[3](2019)在《哈素海湖底沉积物氮磷分布特征及潜在的资源化利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沉积物中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资源化利用潜力,采集了哈素海湖底的20个沉积物样品,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哈素海湖底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分别为0.15~2.14 g/kg、49.01~177.14 mg/kg、0.30~0.45 g/kg、11.91~23.53 mg/kg,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差异表现较大。从垂向分布特征来看,全氮、碱解氮含量呈现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与近年来向湖泊水体中输入的氮量明显增加有关,而全磷、有效磷含量在垂向分布上并无明显变化,表明近年来外源输入的磷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与其他湖泊对比分析,哈素海湖底泥资源化利用潜力较大,具有一定的农业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2期)
李肖正,李宝,屈杰,林政全,李凯旋[4](2019)在《山东武河人工湿地对磷净化的长效性及其内源磷分布与释放》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湿地运行的长效性值得关注,以山东省武河人工湿地为例,2017年10月选取10个和4个代表性采样点分别采集原位水样和柱状沉积物样,对该湿地正常运行10年后,其对水体磷的净化效果和沉积物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内源释放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河人工湿地运行10年后,对水体磷仍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净化效率在50%左右,出水口总磷(TP)浓度为0.29 mg L-1,符合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4个沉积物柱样均显示,沉积物各磷形态含量大小顺序为:无机磷(IP)>钙磷(Ca-P)>铁铝结合态磷(Fe/(Al-P)>不稳定态磷(LP)>有机磷(OP),IP含量最高,约占总磷的69%~95%,OP含量极低,与湿地来水息息相关;在IP中,沉积物Ca-P含量最高,表现为较为稳定的特性;空间分布上,不同点位各磷形态含量差异显着,进水口较近区域含量较高,垂向上,除Ca-P外,其他磷形态含量总体呈现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湿地来水影响明显。静态释放实验表明,湿地不同点位沉积物磷的内源释放速率差异明显,4个点位总磷的沉积物-水界面释放速率分别为-1.98、-9.32、-11.99和-8.65 mg m-2d-1,均以吸附为主,距离进水口较近区域,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有所降低,这对人工湿地的长期运行具有指导意义。相关性分析表明,除Ca-P外,沉积物其他磷形态同有机质(LOI)表现出较好相关性,沉积物磷形态和LOI来源相对一致,主要为临沂城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尾水,受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卢珏安,谌书,蒋卉,王彬,郑睿[5](2019)在《叁峡水库典型支流水体氮磷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叁峡库区典型支流澎溪河与香溪河水体营养盐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于2017年5月和11月分别对两条河的水体进行采样研究,分析了水体氮磷的含量与时空变化趋势并评价了两条支流沉积物的污染状况.结果为:澎溪河水中的TP含量范围为0. 01~0. 18 mg/L,均值为0. 07mg/L,TN含量范围为0. 45~2. 29 mg/L,均值为1. 22 mg/L;香溪河水中TP含量范围0. 04~0. 31mg/L,均值为0. 15 mg/L,高于澎溪河,可能由于香溪河磷矿资源丰富,TN含量范围0. 20~1. 46mg/L,均值为0. 73 mg/L.澎溪河TN浓度以及香溪河TP浓度丰水期浓度相比枯水期偏高,且香溪河TN/TP比值表明丰水期比枯水期营养水平更高,澎溪河NH4+-N/NO3--N比值表明丰水期营养水平更高.沉积物间隙水中,除了香溪河丰水期TP浓度低于上覆水,澎溪河、香溪河间隙水中其余指标浓度均值均高于上覆水,沉积物表现为营养盐的"源",其中氨氮释放的趋势最大.对澎溪河、香溪河沉积物进行污染评价发现,澎溪河、香溪河存在较明显的有机氮污染,而两条支流的有机指数则表明沉积物在不同水期有差异,丰水期时沉积物受到有机污染,而枯水期时沉积物则无有机污染,处于较清洁~尚清洁的两种类型之间.研究结果表明,两条典型支流澎溪河和香溪河上覆水中丰水期比枯水期营养水平更高,沉积物表现为营养盐的内源,且部分处于清洁状况,部分受到了有机污染,受污染状况呈现季节性波动.(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赖月婷,吴如林,龚开晟,谢蓉蓉,李家兵[6](2019)在《闽江口湿地沉积物各形态磷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湿地植被、理化性质等对沉积物磷的各赋存形态的影响,评价闽江口湿地污染程度和潜在环境风险。2017年在闽江河口湿地由陆向海选取4个采样点,用SMT法提取各形态磷,测定分析了闽江口湿地沉积物各形态磷变化规律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有机磷含量为0.176~0.369mg/g,约占总磷的32.03%;而无机磷含量为0.308~0.666mg/g,占总磷66.49%;总磷含量为0.491~0.998mg/g,其污染指数为0.819~1.618,总体上为轻度污染。各形态磷在不同植被类型沉积物中含量分布不同,其中沉积物有机磷含量芦苇最高,扁穗莎草最低;无机磷中的钙磷含量则是互花米草最少,短叶茳芏和扁穗莎草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类型;而铁铝磷含量是互花米草远高于其他植物;因总磷受无机磷影响较大,以致无机磷含量与总磷含量分布相似,均是扁穗莎草最高,芦苇最低。沉积物中钙磷与容重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含水率呈极显着正相关,有机磷含量与有机质呈极显着正相关;总磷与含水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电导率呈显着负相关。以上现象可能由植被类型与生长阶段、理化性质、陆源物质、水文环境、凋落物、人类生产活动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导致。(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赵庆雷,信彩云,王瑜,王佳,刘奇华[7](2018)在《稻麦轮作区连续秸秆还田和施肥条件下砂姜黑土无机磷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对砂姜黑土无机磷的影响,基于实施多年的秸秆还田与施肥定位试验,设置了常规施肥+秸秆全量还田(HN_1)、常规施肥量50%+秸秆全量还田(HN_4)、不施肥+秸秆全量还田(HN_0)、常规施肥+秸秆移除(N_1)、常规施肥量50%+秸秆移除(N_4)、不施肥+秸秆移除(N_0)处理,采用田间取样与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磷的剖面分布及累积特点。结果表明,同等化肥施用水平下,秸秆还田较秸秆移除显着提高了土壤Ca_2-P和Fe-P的含量,提高幅度最高达219.05%和51.35%,两种形态无机磷占无机磷总量的百分比也显着提高;Ca_8-P和Al-P含量整体上有所降低,Ca_(10)-P含量显着降低,无机磷总量有所提高。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无机磷的活化效果随化肥施用量的减少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秸秆还田不施化肥使土壤Ca_2-P、Ca_8-P、Al-P和Fe-P含量显着降低。与秸秆移除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促进了Ca_(10)-P等潜在磷源的转化和分解。Ca-P(Ca_2-P、Ca_8-P、Ca_(10)-P)和Fe-P所占比例最高,为供试土壤无机磷的主要构成形态。常规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速效磷(Olsen-P)含量的快速提升,常规施肥量50%条件下秸秆还田促进了表层土壤Olsen-P的提升,而无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Olsen-P含量的提升无明显效果。土壤Ca_2-P、Ca_8-P、Al-P和Fe-P与土壤Olsen-P的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表明4种无机磷与土壤Olsen-P关系密切,可能为土壤有效磷的重要来源。因而,秸秆还田不施化肥会加速土壤无机磷的耗竭,秸秆还田与化肥合理配施,可通过将缓效态无机磷转化为Ca_2-P和Fe-P等高活性无机磷,提高土壤供磷能力。(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李莹杰,王丽婧,李虹,欧阳美凤[8](2019)在《不同水期洞庭湖水体中磷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水期洞庭湖水体中磷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别于2016年1~12月对洞庭湖湖区及其入湖河流共18个代表性监测断面采集水样,分析了样品中各形态磷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总体上,洞庭湖水体中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和磷酸盐(DPO)均表现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枯、平水期湖区水体磷质量浓度由西向东增加,丰水期由西向东减少.时间分布上,东、西洞庭湖和出湖口水体中各形态磷质量浓度季节性分布差异明显,西洞庭湖表现为丰水期大于枯、平水期,东洞庭湖和出湖口表现为枯、平水期大于丰水期.形态组成上,与叁峡水库蓄水前不同,洞庭湖湖区及其入湖河流水体中磷以溶解态为主,DTP是TP的主要形态,DPO是DTP的主要形态.洞庭湖水体中悬浮颗粒(SS)和磷的分布有一定的协同性,各水期SS和磷质量浓度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因此认为SS是洞庭湖水体中磷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南嘴断面、大小西湖断面、东洞庭湖湖区等区域受周边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水体磷污染较重,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倪大伟,王妍,刘云根,侯磊,杨桂英[9](2018)在《普者黑湿地小流域土壤总磷分布及污染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普者黑湿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农田0~5cm、草甸0~5cm及湖滨湿地0~5、5~10、10~15cm的土壤样品,分析干、湿季土壤总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平分布上,干季表层土壤总磷含量为农田>草甸>湖滨湿地,湿季表层土壤总磷含量为农田>湖滨湿地>草甸;在垂向分布上,干、湿季土壤总磷含量分布一致,均为表层富集明显。(2)流域内土壤总磷含量均为湿季大于干季。(3)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水平方向上,干、湿季农田与草甸表层土壤总磷均为重度污染,垂直方向上,干季湖滨湿地土壤总磷均为轻度污染,湿季均为重度污染。总体而言,普者黑流域湿季土壤磷污染程度较干季高。(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8年12期)
张倩,韩贵琳,柳满,阳昆桦,刘强[10](2019)在《贵州普定喀斯特关键带土壤磷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普定喀斯特关键带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6月采集了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剖面,包括农田、灌丛、次生林、草坡和弃耕地,分析了土壤剖面总磷、有效磷的分布特征,并讨论了有机碳、总氮、p H值和团聚体组成等理化性质对总磷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磷和有效磷含量均随深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在剖面0~30 cm处剧烈降低,30 cm以下减少趋势减缓。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耕地表层土壤总磷和有效磷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可能受人为干扰活动的影响。除次生林外,其他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土壤总磷和有效磷含量与总氮、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农田土壤相关性最好。土壤磷素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控制,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供磷状况,提高农作物对磷素的吸收。土壤团聚体粒径以大团聚体占优势,土壤总磷和有效磷含量与大团聚体组分呈正相关。土壤大团聚粒径组分的增加促进了磷素的积累。(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磷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淮南矿区9个矿井开采形成的沉陷积水为研究对象,分为夏冬两季取样测试,分析氮、磷等水质指标含量、季节与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潘一矿、谢桥矿和顾桥矿3个矿井沉陷区积水多年来氮、磷变化趋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氮、磷污染较严重,TN浓度夏季较冬季高出55. 33%,而TP浓度冬季较夏季高出21. 05%,人类活动的季节变化以及降水的季节分布差异是TN季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温度和水体中动植物的吸收释放是TP季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刘庄矿、顾桥矿、潘叁矿等沉陷区TN含量较高,而TP含量在研究区呈现出中部及东部较高,西部较低的特征;开放型沉陷区(潘一矿和谢桥矿)积水中TN含量无升高趋势,TP含量有所降低;封闭型沉陷区(顾桥矿沉陷区)积水中氮、磷含量均明显上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杨明生,黄孝湘,汪殿蓓,吴正家,崔雪梅.孝感市野猪湖沉积物及水生植物残体中的氮、磷分布特征[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9
[2].张维翔,姜春露,郑刘根,安士凯,陈永春.淮南采煤沉陷区积水中氮、磷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环境工程.2019
[3].孙标,杨志岩,赵胜男,朱永华,田卫东.哈素海湖底沉积物氮磷分布特征及潜在的资源化利用探讨[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4].李肖正,李宝,屈杰,林政全,李凯旋.山东武河人工湿地对磷净化的长效性及其内源磷分布与释放[J].土壤通报.2019
[5].卢珏安,谌书,蒋卉,王彬,郑睿.叁峡水库典型支流水体氮磷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赖月婷,吴如林,龚开晟,谢蓉蓉,李家兵.闽江口湿地沉积物各形态磷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19
[7].赵庆雷,信彩云,王瑜,王佳,刘奇华.稻麦轮作区连续秸秆还田和施肥条件下砂姜黑土无机磷分布特征[J].草业学报.2018
[8].李莹杰,王丽婧,李虹,欧阳美凤.不同水期洞庭湖水体中磷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19
[9].倪大伟,王妍,刘云根,侯磊,杨桂英.普者黑湿地小流域土壤总磷分布及污染风险评价[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8
[10].张倩,韩贵琳,柳满,阳昆桦,刘强.贵州普定喀斯特关键带土壤磷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