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兔儿风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菊科,兔儿风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兔儿风属论文文献综述
冯发进,许志玲,张前军,尹震花,康文艺[1](2015)在《兔儿风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菊科Compositae兔儿风属Ainsliaea植物是我国民间广泛使用的传统中药。该属植物含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倍半萜内酯及其苷类成分。此外,还有叁萜、黄酮、甾体、酚酸、长链脂肪酸及挥发油等成分。目前国内外对该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杏香兔儿风品种,该文将对兔儿风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5年07期)
王蓉,汤滢溪,尚小雅[2](2012)在《兔儿风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近叁十年国内外的文献报道,本文对兔儿风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化学成分主要有萜类、甾体、黄酮类、苯丙素类等;此属中多个种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胃溃疡和止血等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此属植物提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2年07期)
叶康,刘启新,邓懋彬[3](2012)在《中国菊科兔儿风属一新分布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分布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的菊科(Compositae)兔儿风属(Ainsliaea Miller)一新分布种龟甲兔儿风(Ainsliaea apiculata Sch.-Bip.),系国内首次报道。(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任琛,袁琼[4](2012)在《华南地区3种兔儿风属植物(菊科-帚菊木族)的细胞学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报道了华南地区兔儿风属(Ainsliaea DC.)(菊科-帚菊木族Asteraceae-Pertyeae)3种植物共4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中长穗兔儿风(A.henryi Diels)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2n=16m+8sm;叁脉兔儿风(A.trinervis Y.C.Tseng)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核型公式为2n=16m+10sm;莲沱兔儿风(A.ramosa Hemsl.)2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6,核型公式为2n=26=22m+4sm。所有居群的染色体由大到小逐渐变化,核型没有明显的二型性。这些结果表明兔儿风属植物确有x=12和x=13两个基数,其中x=13可能是该属的原始基数。(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范香媛[5](2011)在《兔儿风属的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兔儿风属(Ainsliaea DC.)隶属于菊科(Asteraceae)帚菊木族(Mutisieae Cass.)。兔儿风属为典型的亚洲属,其分布地为从阿富汗至日本的广阔地域。中国是其主要分布区。之前各国的植物学家对该属的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自Beauverd的Ainsliaea专着出版后近一百年来,该属有合法命名(包括新名和新组合)的种类增加到109个,但其分类学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中国植物志》第79卷中仅将据其叶片在茎上的分布将其分为叁组,此种分类方法其依据的性状过于单一,有很大的人为性。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完善和普及,分子系统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论文以分子学方法,对兔儿风属的属下系统关系进行研究,以检验以叶片在茎上的位置为依据的属下分类系统是否合理,并为本属建立较为合理的属下分类系统。方法:采用DNA提取试剂盒(Plant Genomic DNA Kit,biomid Beijing)以及改进的CTAB法进行总DNA的提取。以通用引物对ITS、psbA-trnH、matK、trnL-rpl32四个片段进行扩增。PCR产物以试剂盒纯化后,作为测序反应的模板,加入Bigdye等进行测序反应。反应产物纯化后送至系统中心,用ABI PRISM 3730XL测序仪进行测序。用ContigExpress对正反双向引物的所测序列进行校正和拼接,用ClustalX version 1.83进行对位排列,然后用BioEdit (Hall 1999)进行手工校正。即MP(maximum parsimony,最大简约法)、BI (Bayesian inference,贝叶斯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四个片段均成功扩增,大多可成功测序,但在A.ramosa中ITS无法成功测序。psbA-trnH在有些居群中存在poly结构,导致其后区域峰图产生套峰而需反向测序。单一序列所得系统发育树中,psbA-trnH由于序列长度稍短,所得结果有大多数种类属下关系未得到解决,支持率稍低。其它叁个片段对属下关系解决较psbA-trnH较好,但也有未尽之处。联合序列所得系统发育树将本属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与对应种的地理分布相对应。结论:《中国植物志》关于兔儿风属的属下分类系统并不合理,没有反应出其系统发育关系。其根据叶片在茎上的聚集方式将本属其分为叁组的划分方法与分子系统学结果相冲突。由几个片段的系统发育树可得,兔儿风属在属下分为两个区系,即中国-日本区系和中国-喜马拉雅区系。(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罗艺萍,赵兴堂,羊晓东,赵静峰,李良[6](2009)在《兔儿风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兔儿风属(Ainsliaea)植物在民间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咳喘、咽喉痛、肠炎、痢疾、泌尿疾病、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等症。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该属植物,从化学成分和药理学方面对兔耳风属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09年08期)
王继梅[7](2009)在《兔儿风属(菊科)的细胞学和叶表皮微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兔儿风属(Ainsliaea DC.)隶属于菊科(Asteraceae)帚菊木族(Mutisieae Cass.),共有49种,19个变种,分布于从阿富汗到日本的广大地区,中国是该属的主要分布区,有37种,其中有26个种是中国特有的。兔儿风属属于菊科植物的基部类群,呈现典型的东亚分布式样。该属的研究对于探讨菊科植物的早期演化和东亚植物区的分化具有重要意义。兔儿风属的细胞学证据(包括染色体的基数和倍性)和叶表皮微形态学证据对于解决兔儿风属的分类学问题(种的界限、属下的系统划分)和演化(多倍化是否参与了高山地区的物种形成)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国内对于上述两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薄弱。举例来说,横断山区的兔儿风属物种最为丰富,发生了明显的适应辐射,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报道其中任何一种的细胞学证据,我们对多倍化是否参与了横断山区的物种形成仍一无所知。因此从细胞学和叶表皮微形态的角度对本属及近缘属做了研究,旨在为兔儿风属的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新的证据。1).兔儿风属一共研究了18种1变种74个居群的染色体实验,确定该属的染色体数基数为12或13,均为二倍体,没有发现多倍体。18个种里面,除杏香兔儿风A.fragrans,宽叶兔儿风A.latifolia的染色体数目有报道外,其余16种1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属于初次报道,它们是:心叶兔儿风A.bonatii,宽翅兔儿风A.latifolia var.platyphlla,长柄兔儿风A.reflexa,A.hypoleuca,厚叶兔儿风A.crassifolia,大头兔儿风A.macrocephala,细穗兔儿风A.spicata,云南兔儿风A.yunnanensis,黄毛兔儿风A.fulvipes,灯台兔儿风A.macroclinidioides,纤枝兔儿风A.gracilis,异叶兔儿风A.foliosa,腋花兔儿风A.pertyoides,紫枝兔儿风A.smithii,吴氏兔儿风A.wuana,秀丽兔儿风A.elegens,叁脉兔儿风A.trinervis等16种1变种。a.我们综合比较了我国华东、华南等低山地区和西南横断山等高山地区兔儿风属在染色体倍性上的变异,发现多倍化没有参与兔儿风属高山地区物种的形成(speciation)。横断山区的快速物种分化只在二倍体水平上发生。这可能与横断山区极其丰富的小生境(habitat)有关。b.兔儿风属染色体数基数有两种:12和13,这两种基数的转化可以通过罗宾逊易位来实现。这两种基数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表明在兔儿风属内罗宾逊易位可能多次发生。由于兔儿风属的染色体属于小染色体(小于2μm),难以进行准确的核型分析,探讨这两种基数的转化的机制需要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实验。2)研究了兔儿风属的姐妹群帚菊属(Pertya Sch.-Bip.)1种2变种3个居群的细胞学证据,发现其染色体基数是x=13,为二倍体。3)初次报道了蚂蚱腿子属(Myripnois Bunge)1种1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为:4x=52,其染色体基数可能是x=13,初步认为是四倍体。4).从叶表皮微形态对本属及近缘属做了研究。对我国帚菊木族4属26种1变种的叶表皮进行了光镜观察。研究发现气孔器普遍存在于叶的下表皮,少数种的上表皮也有分布,气孔器主要为十字型和无规则型两种类型。帚菊木族上叶表皮的形态特征与下叶表皮有些差异,气孔周围副细胞数目有些不同,据此可以将该族叶表皮分为6种类型。首次在吴氏兔儿风和细穗兔儿风的上表皮发现气孔。气孔器的大小种内变化不大,种间有一定差异。叶表皮微形态可以用于兔儿风属部分种类的划分。(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钱义咏[8](2000)在《云南兔儿风属一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A NEW SPECIES OF AINSLIAEA FROM YUNNANQIAN Yi-yong(Forestry Bureau of Simao Administrative Office. Simao 665000, China)Keyw(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姚振生,谭绍凡,曹岚,姚煜[9](1999)在《江西省兔儿风属药用植物资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查和文献查证,确认江西省兔儿风属植物有11种,其中7种为药用植物,3种为江西新分布。(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1999年01期)
邹亚邦,何顺志[10](1998)在《贵州省兔儿风属药用植物的种类与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搞清贵州省兔儿风属药用植物的情况。方法:收集资料与实地调查。结果:搞清贵州省兔儿风属药用植物共有16种1变种的分布、环境及药用情况,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结论:调查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兔儿风属植物。(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1998年07期)
兔儿风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近叁十年国内外的文献报道,本文对兔儿风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化学成分主要有萜类、甾体、黄酮类、苯丙素类等;此属中多个种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胃溃疡和止血等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此属植物提供参考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兔儿风属论文参考文献
[1].冯发进,许志玲,张前军,尹震花,康文艺.兔儿风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5
[2].王蓉,汤滢溪,尚小雅.兔儿风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2
[3].叶康,刘启新,邓懋彬.中国菊科兔儿风属一新分布种[J].西北植物学报.2012
[4].任琛,袁琼.华南地区3种兔儿风属植物(菊科-帚菊木族)的细胞学研究(英文)[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2
[5].范香媛.兔儿风属的系统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6].罗艺萍,赵兴堂,羊晓东,赵静峰,李良.兔儿风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9
[7].王继梅.兔儿风属(菊科)的细胞学和叶表皮微形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8].钱义咏.云南兔儿风属一新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
[9].姚振生,谭绍凡,曹岚,姚煜.江西省兔儿风属药用植物资源[J].中药材.1999
[10].邹亚邦,何顺志.贵州省兔儿风属药用植物的种类与分布[J].中国中药杂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