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利什曼原虫论文-王华民,Soong,Lynn

亚马逊利什曼原虫论文-王华民,Soong,Lynn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马逊利什曼原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体外培养,间接免疫荧光

亚马逊利什曼原虫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民,Soong,Lynn[1](2006)在《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的体外培养及其抗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体外培养方法,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其抗原特异性。方法小鼠皮损组织处获得的无鞭毛体(Al)、由前鞭毛体转化来的无鞭毛体(Ap)、J774.G8巨噬细胞来源的无鞭毛体(Aj)置于改良后的Schneider’sDrosophila培养基,pH4.6、33℃条件下培养,取培养物光镜下观察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结果叁种不同来源无鞭毛体体外培养物光镜检查形态相似,均与纯培养获得的无鞭毛体一样。与无鞭毛体特异性蛋白P-8和P-4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叁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均出现阳性,且浓度与部位相似。而前鞭毛体与抗P-8单克隆抗体(mAb)染色呈弱阳性反应,与抗P-4单克隆抗体呈阴性反应。相反,GP-46/M-2McAb与前鞭毛体染色呈强阳性反应,与无鞭毛体仅呈弱阳性反应。结论在33℃条件下,用改良的Schneider’sDrosophila培养基进行无鞭毛体体外培养获得成功。用阶段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法可鉴定亚马逊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06年05期)

王华民[2](2005)在《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的体外培养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亚马逊利什曼原虫体外培养体系以获得大量的无鞭毛体供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证明前鞭毛体转化的无鞭毛体的抗原特异牲、基因表达水平及对宿主的感染特性。方法:我们通过改良培养基,将小牛血清从20%提高到50%,在体外将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并在体外纯培养。然后对叁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动物皮损来源、J774巨噬细胞感染来源及前鞭毛体转化)进行鉴定:用特异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对不同来源无鞭毛体(P-4和P-8)及前鞭毛体(GP-46/M2)进行染色检测原虫特异性抗原的表达;设计了编码P-4、GP-46及β-微管蛋白的特异引物,用于RT-PCR分析;同时比较了叁种来源的无鞭毛体的巨噬细胞感染特性。结果:叁种来源的无鞭毛体经光镜检查显示相近的形态学特征;用特异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法对叁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P-4和P-8)及前鞭毛体(GP-46/M2)进行鉴定。P-4和P-8单克隆抗体对叁种无鞭毛体的染色呈阳性,而且浓度及部位相似。而前鞭毛体仅与P-8单克隆抗体(mAb)有较弱的阳性反应。P-4mAb则无阳性反应。相反,GP-46/M2单克隆抗体与前鞭毛体呈强阳性反应,却不与无鞭毛体出现强阳性反应;用RT-PCR分析叁种来源的无鞭毛体均观察到P-4的特异性带,且浓度相似,而在前鞭毛体中则几乎测不到。相反,在前鞭毛体中则GP-46特异性带的高表达(325bp),叁种来源的无鞭毛体却是弱表达。另外,叁种来源无鞭毛体对巨噬细胞的感染率均接近100%。结论:通过温度改变(提高)将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后,将培养基小牛血清的浓度提高到50%,使无鞭毛体在体外纯培养并长期传代。建立了亚马逊利什曼原虫体外培养体系。叁种来源的无鞭毛体在形态学上、在抗原特性方面、P-4基因水平上、对巨噬细胞感染物性方面都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从前鞭毛体转化而来的鞭毛体可作为良好的无鞭毛体的丰富来源。供进一步在免疫学等方面对亚马逊利什曼原虫的体内及体外研究。(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05-03-28)

成军,钟彦伟,刘妍,杨继珍,董菁[3](2001)在《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化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克隆亚马逊利什曼原虫 (L.ama)无鞭毛体蛋白 (am astin)的编码基因 ,并对其同源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我们首次克隆的硕大利什曼原虫 (L.m ajor)无鞭毛体蛋白的编码基因 ,设计并合成核苷酸序列特异性引物 ,以亚马逊利什曼原虫基因组 DNA为模板 ,以多聚酶链反应 (PCR)技术扩增无鞭毛体蛋白的编码基因 DNA片段 ,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以及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 克隆了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编码基因 ,含有单一开放读框 ,长度为 5 5 2 bp,编码的无鞭毛体蛋白由 183个氨基酸残基 (aa)组成。亚马逊利什曼原虫与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编码基因之间高度同源 ,在核苷酸与氨基酸残基序列水平上的同源性分别为 96 %和 94%。结论 首次实现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学杂志》期刊2001年03期)

陈溥林[4](1988)在《温度对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株(Leishmania mexicana amazonensis)引起的仑鼠病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墨西哥利什曼原虫是一种亲皮寄生虫,能引起局部或弥散性皮肤病变。以往曾观察到在20只接种毒力很强的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株的仑鼠中有15只未产生皮肤病变。经分析认为可能是因为亚马逊株对环境温度十分敏感。为证明这一点,作者进行了系统研究。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株取自德里国立传染病研究所。实验用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虫龄均为6天。实验共进行3次。(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期刊1988年04期)

张龙兴[5](1984)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对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亚种无鞭毛期的摄入和杀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鞭毛期利什曼原虫仅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作者试图用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作为原虫的宿主,以研究两者的关系。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亚种取自感染的金色仓鼠,取下其非溃疡性的足垫皮组织,在洛克氏液中捣碎,离心,弃去组织碎片,收集原虫。再以洛克氏液1,000g离心洗涤10分钟,共3次。最后混悬于HamF10液内备用。从正常人获得成纤维细胞株,保存于含15%灭活小牛血清的Ham F10中,并置于含5%CO_2,37℃的孵箱内培养。在培养瓶或盖玻片上培养单层成纤维细胞,24小时后,按10∶1的比例加入利什曼原(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期刊1984年01期)

瞿靖琦[6](1979)在《用纤维素柱分离细胞内的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变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细胞内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小体)的生化方面研究很少,主要是由于难以取得宿主细胞内的无鞭毛型原虫。本文报告了一种分离纯净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变种的简便和快速的方法。无鞭毛型原虫是从接种鞭毛体培养物3~8周的仓鼠的非溃疡型结节中分离而得。仓鼠用乙醚杀死后,取其结节切成小块,(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期刊1979年04期)

亚马逊利什曼原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亚马逊利什曼原虫体外培养体系以获得大量的无鞭毛体供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证明前鞭毛体转化的无鞭毛体的抗原特异牲、基因表达水平及对宿主的感染特性。方法:我们通过改良培养基,将小牛血清从20%提高到50%,在体外将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并在体外纯培养。然后对叁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动物皮损来源、J774巨噬细胞感染来源及前鞭毛体转化)进行鉴定:用特异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对不同来源无鞭毛体(P-4和P-8)及前鞭毛体(GP-46/M2)进行染色检测原虫特异性抗原的表达;设计了编码P-4、GP-46及β-微管蛋白的特异引物,用于RT-PCR分析;同时比较了叁种来源的无鞭毛体的巨噬细胞感染特性。结果:叁种来源的无鞭毛体经光镜检查显示相近的形态学特征;用特异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法对叁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P-4和P-8)及前鞭毛体(GP-46/M2)进行鉴定。P-4和P-8单克隆抗体对叁种无鞭毛体的染色呈阳性,而且浓度及部位相似。而前鞭毛体仅与P-8单克隆抗体(mAb)有较弱的阳性反应。P-4mAb则无阳性反应。相反,GP-46/M2单克隆抗体与前鞭毛体呈强阳性反应,却不与无鞭毛体出现强阳性反应;用RT-PCR分析叁种来源的无鞭毛体均观察到P-4的特异性带,且浓度相似,而在前鞭毛体中则几乎测不到。相反,在前鞭毛体中则GP-46特异性带的高表达(325bp),叁种来源的无鞭毛体却是弱表达。另外,叁种来源无鞭毛体对巨噬细胞的感染率均接近100%。结论:通过温度改变(提高)将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后,将培养基小牛血清的浓度提高到50%,使无鞭毛体在体外纯培养并长期传代。建立了亚马逊利什曼原虫体外培养体系。叁种来源的无鞭毛体在形态学上、在抗原特性方面、P-4基因水平上、对巨噬细胞感染物性方面都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从前鞭毛体转化而来的鞭毛体可作为良好的无鞭毛体的丰富来源。供进一步在免疫学等方面对亚马逊利什曼原虫的体内及体外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马逊利什曼原虫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华民,Soong,Lynn.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的体外培养及其抗原性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

[2].王华民.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的体外培养及鉴定[D].山西医科大学.2005

[3].成军,钟彦伟,刘妍,杨继珍,董菁.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化与序列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1

[4].陈溥林.温度对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株(Leishmaniamexicanaamazonensis)引起的仑鼠病变的影响[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88

[5].张龙兴.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对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亚种无鞭毛期的摄入和杀伤作用[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84

[6].瞿靖琦.用纤维素柱分离细胞内的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变种[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79

标签:;  ;  ;  ;  

亚马逊利什曼原虫论文-王华民,Soong,Lynn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