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丝厄德里奇论文-李梦琪

路易丝厄德里奇论文-李梦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路易丝厄德里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路易丝·,厄德里克,儿童文学,印第安文化特质,自然

路易丝厄德里奇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琪[1](2019)在《路易丝·厄德里克儿童文学中的印第安文化特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儿童文学有众多作品以印第安人为主要内容。然而,这些作品大多扭曲并刻板化印第安人形象,错误地表征印第安文化,其结果,现代儿童阅读这些作品会深化种族偏见,错误地认知印第安文化。厄德里克在其儿童文学桦皮树小屋系列中,试图刻画真实的美国印第安人形象,展现其真实文化图景。其体现的印第安文化系以万物有灵且众生一体的自然观为特质。该系列的《桦皮树小屋》和《沉默游戏》这两部故事生活文化背景基本保持原始风貌,故本文选取这两部为研究对象,探究厄德里克如何将美国印第安人的自然观编织入其儿童文学,表征印第安文化,指出厄德里克在儿童文学领域进行的文化修正突显了对儿童的生态教育。论文主体包括叁章,从叁个方面论述了印第安文化特质:美国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敬畏,美国印第安人与动物的和谐统一关系,以及美国印第安女性传递文化的作用。引言介绍了所研究作品的主要内容,说明以印第安人自然观为切入点对印第安文化进行文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一章梳理了有关两部小说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指出本研究的可行性。第二章从美国印第安人的土地观,他们与土地的物质和精神联系叁个方面分析两部小说所展示的大地灵母的印第安文化特色,促进儿童珍重土地的观念养成。第叁章剖析了小说中动物的灵性,指出厄德里克在儿童文学中表征万物有灵且众生一体的自然观,有利于儿童形成人与动物共生共存的观念。第四章分析小说中两位女性长者在引领儿童认识自然中的作用,指出厄德里克通过女性角色传递印第安文化给子孙后代,向读者呈现真实的印第安文化。论文结论强调路易丝·厄德里克在其儿童小说中表征印第安文化,同时为儿童读者呈现了美国印第安人万物有灵且众生一体的自然观,这对培养儿童的生态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3)

刘相廷[2](2018)在《近十年国内路易丝·厄德里克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是国内厄德里克研究的转折点,《爱药》中译本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学者对厄德里克作品的关注,此后涌现出了大量的厄德里克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国内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试图发现国内厄德里克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35期)

王卓[3](2018)在《论路易丝·厄德里克诗歌的边界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在小说创作上的辉煌成就遮蔽了她的诗歌的独特魅力,使其诗歌创作长期被学界忽视。事实上,诗歌创作伴随着厄德里克文学创作生涯的始终。与小说相比,诗歌更直接地体现了厄德里克的"调和"观,并在她的边界书写中实现了拆解地理疆界、模糊历史边界、杂糅心理境界的"去殖民"理想,同时建构起一个当代印第安人的情愫和生命安居期间的动态的、诗意的文化空间。(本文来源于《英语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马媛[4](2018)在《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圆屋》神话原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路易丝·厄德里克是美国当代印第安女作家,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第二次大潮的代表人物。厄德里克的作品聚焦美国印第安族裔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生活,展现多元文化的社会图景。小说《圆屋》(The Round House)延续其一贯风格,揭示印第安族裔的生活现状,荣获201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星期日快报》评论道:“厄德里克对印第安保留地细致入微的描述,使《圆屋》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2012)本论文运用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借鉴弗莱依据古典神话及《圣经》提供的分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及叙事结构,找出《圆屋》中对应的原型人物、原型主题和原型叙事。本论文以《圆屋》中出现哪些原型以及如何在文本中呈现两个研究问题,分别在第叁章叁组原型人物即索尼娅和夏娃、乔和俄瑞斯忒斯、杰拉尔丁和伊菲革涅亚;第二章叁组原型主题,即善与恶、罪与赎、死亡与再生以及第四章作品中的原型叙事结构,即U形结构展开论述。本文通过对原型人物、原型主题,原型结构的分析表明《圆屋》的解读是对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适切性的论证,证明弗莱“向后站”的观点。弗莱指出,西方文学中的人物、主题、叙事结构等创作心理的同构性源自古典神话及《圣经》的影响,而《圆屋》正是此类作品的典型例证。同时,本论文解读过程中呈现出的印第安部落境况及其部落女性的安全问题引人深思。(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26)

陈金星[5](2018)在《神话与当代印第安生存经验的书写——路易丝·厄德里克《羚羊妻》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路易丝·厄德里克的《羚羊妻》运用了多视角叙事,并继承了印第安口头叙事传统。"编珠"是贯穿整部小说的核心意象。"编珠"意象包含对立互补、万物联结、命运编织等含义。通过结合神话、历史与现实,厄德里克书写了印第安文化的裂变与聚合,书写了中生代印第安人的情感变迁以及新生代印第安人的迷惘与成长。小说还批评了"温迪戈"式思维,并表达了印第安人的文化自信。(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林媛媛[6](2018)在《爱的“拉罗斯”:心灵的救赎与公正的弥补——评路易丝·厄德里克小说《拉罗斯》》一文中研究指出《拉罗斯》是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继《鸽灾》、《圆屋》之后的最新力作,小说延续了作者对治愈心灵创伤和公正问题的探讨,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美国现实社会敏锐的洞悉。本文探讨了主人公"拉罗斯"作为印第安传统文化救赎心灵,弥补司法公正不足的媒介,用自己的爱和包容,架起了沟通两个濒临崩溃家庭的桥梁,使两家父母充满内疚和仇恨的心灵得到救赎,使不完全的公正得到弥补。厄德里克通过《拉罗斯》的创作向世人展现了印第安文化具有治愈心灵创伤,弥补司法公正不足的独特魅力。(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09期)

徐丛辉[7](2017)在《路易丝·厄德里克《踩影游戏》中的异质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本土裔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小说《踩影游戏》描写了当代印第安女性在多元文化社会和家庭中的觉醒和抗争。小说呈现了不同形式的异质空间,在文化异质空间的镜像审视下,印第安女性摆脱双重"他者"身份束缚,游走在真实和虚幻的异质空间,探索个人生存之路。同时,对身处主流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夹缝中创作的厄德里克而言,这个亦真亦幻的"中间地带"也是她所追寻的文学创作空间。(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曾骏[8](2017)在《论路易丝·厄德里克《圆屋》中的成长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路易丝·厄德里克,作为当代美国印第安部落的故事讲述者,在美国文学界早已响誉蜚声。其作品《圆屋》获得了 201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桂冠,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探索美国印第安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应对生存困境的现代主义成长小说。小说书写了主人公从成长到成熟过程中对抗司法不公与文化困惑的一连串事件,以及由此而引发对族裔身份的思索。主人公经过一系列探寻之后,产生了坚定的信念——即成为印第安裔群体中的一员。厄德里克通过对青少年成长主题的关注,揭示了少数族裔青少年在自我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普遍和特殊的成长困境,并为其指明了成长方向,饱含着她对真正印第安精神的传承与期许。作者通过刻画主人公乔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感,在成长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寻求公平、正义,启示读者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再认识,通过准确的自我定位,获得成熟与发展。本文试图从成长主题角度研究《圆屋》,发掘主人公乔作为少数族裔青少年对文化身份的认知过程。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成长困境和成长模式的分析,揭示其建构自我的过程及确立自我身份的成长——即探讨少数族裔青少年如何认识自我,如何确立族裔身份,如何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平衡。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文献综述介绍了厄德里克之前小说和《圆屋》的国内外主要的批评反应和研究现状,并进行回顾、阐述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理论基础。第二章分析作品《圆屋》,视其为现代主义成长小说。通过对成长小说概念、内涵和发展的梳理,说明现代主义成长小说具有与经典成长小说不同的特点。第叁章审视在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成长困境或社会背景。文化冲突、种族歧视以及部落法和联邦法之间的不协调,成为主要影响《圆屋》中青少年成长成熟的因素。第四章关注主人公的成长模式,即探讨少数族裔青少年如何认识自我,如何确立族裔身份,如何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平衡。结论部分重申论文的意义,指出成长意味着能给予生命以意义以及发现它的价值所在。(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5)

杨远颖[9](2017)在《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历史复数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作品《痕迹》和《鸽灾》中,美国印第安代表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以印第安视角重新审视部落历史,并将印第安视角融入历史叙事之中。对美国印第安历史中颇受争议的土地政策、宗教同化和寄宿学校教育以印第安人视角进行文学重述。在小说中,土地政策只是白人掠夺资源的策略,宗教同化迫使印第安人经受痛苦的心灵折磨,寄宿制学校则是为灭绝印第安文化而建。厄德里克在作品中呈现出的历史版本将美国官方对印第安历史的记载置于疑云之下。可见,不同的视角下记叙的历史是不同的。在其历史叙事中,厄德里克运用后现代主义的复调叙事对印第安部落历史进行多元化呈现。厄德里克运用不同身份和价值观的独立叙事者,巧妙地安排多重叙述,使其在文本结构下成为巴赫金所提出的“宏观对话”。厄德里克在两部作品中一反以往作品中对部落世家的纠葛和语言自反性的关注,而是直击印第安人在历史中遭受的不平等和欺骗。她对历史唯一性的否认从理论上指导读者重新认知印第安历史。本文从文本内容和叙事方式两方面剖析厄德里克在作品中暗含的历史观点。文本解读背后是新历史主义和解构主义奠定的理论支撑。新历史主义提出历史属于文学,解构主义打破了二元对立地看待历史。厄德里克的历史观兼具两者之长,提出历史的真实性无法判断,个体有权对历史进行解读,而多重解读有助宏观掌握历史,追寻历史真相。(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4-01)

蓝云春,余慧珍[10](2016)在《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女性观探析——以《爱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爱药》是路易丝·厄德里克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一经出版即获众多奖项并引发评论家大量关注。但迄今为止,作者的女性观尚未引起评论界的足够重视。女性在印地安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家庭,也是部落的重要支柱。小说中玛丽和露露在家庭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体现了厄德里克对女性善良贤惠、守护家庭等传统美德的珍视和弘扬。另外,通过分析《爱药》中忠诚捍卫部落传统、守护族人利益的露露和在西方文化入侵下迷失了自我的琼的不同命运,本文说明了坚守族人文化身份、守护传统是印第安女性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32期)

路易丝厄德里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8年是国内厄德里克研究的转折点,《爱药》中译本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学者对厄德里克作品的关注,此后涌现出了大量的厄德里克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国内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试图发现国内厄德里克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路易丝厄德里奇论文参考文献

[1].李梦琪.路易丝·厄德里克儿童文学中的印第安文化特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

[2].刘相廷.近十年国内路易丝·厄德里克研究述评[J].文教资料.2018

[3].王卓.论路易丝·厄德里克诗歌的边界书写[J].英语研究.2018

[4].马媛.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圆屋》神话原型解读[D].新疆大学.2018

[5].陈金星.神话与当代印第安生存经验的书写——路易丝·厄德里克《羚羊妻》解读[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6].林媛媛.爱的“拉罗斯”:心灵的救赎与公正的弥补——评路易丝·厄德里克小说《拉罗斯》[J].北方文学.2018

[7].徐丛辉.路易丝·厄德里克《踩影游戏》中的异质空间[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曾骏.论路易丝·厄德里克《圆屋》中的成长主题[D].浙江师范大学.2017

[9].杨远颖.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历史复数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10].蓝云春,余慧珍.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女性观探析——以《爱药》为例[J].名作欣赏.2016

标签:;  ;  ;  ;  ;  

路易丝厄德里奇论文-李梦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