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冰龙捷(昆明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云南昆明650000;广州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182)
摘要: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被称之为医学之本。随着医学的发展,仅仅从疾病的形态学表现、亚细胞水平的功能变化来理解、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远远不能满足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需要。本文结合我们在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了分子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展开论述。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课程;分子病理学;教学实践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都对培养高级医学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适应新形势、跟上科学的发展,我们率先开始在2002级统招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分子病理学》课程,至今已有7年。在开课教学的过程中,在摸索中前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些经验,使选修分子病理学课程的人数逐年递增,获得了研究生和导师的一致好评。
一、课程设置定位准确
病理学是从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形态变化及相关器官的功能损害入手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为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从更微观、更直接的角度理解疾病的可能,从此也发展出许多与之相关的分支学科。
分子病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疾病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相互渗透形成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水平上,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技术及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是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前沿,也给传统病理学注入了生机。
分子病理学属于前沿学科、边缘学科,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结合传统病理学基础,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门新学科属于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今后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从开始我们就高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开设,争取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来进行课程的逐步建设,这样才能适应国内外的科研形式。所以分子病理学的教学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必须将学科的理论发展、实验技术发展和医学研究生今后的科研实践相结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人员的科研水平、承担教学任务的实验室规模和硬件配置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分子病理学课程由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牵头,主要由年轻的高水平人才组成教学队伍,这些年轻教师都是活跃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的骨干,对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密切关注,了解其动态,能够跟上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发展的脚步,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内容紧盯前沿
分子病理学的基础是分子生物学。众所周知,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中最具活力的带头学科之一。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新技术、新平台的出现与应用与分子生物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相辅相成。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坚持做到与分子病理学发展结合起来,紧跟世界研究的一流成果,尽量使教材的编写与学科的发展之间的时间差更小。换言之,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知识作简单、填鸭式的讲述,那么势必造成分子病理学失去自身的特色,在内容上容易与分子生物学出现重复,更重要的是与学科发展脱节,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知识还没有应用于实践已经落后了。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求每个授课教师在每次分子病理学开课前,必须对相关内容的新进展进行查阅,更新相关内容。为了保证知识更新,我们还与病原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及形态学实验中心、学院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每周一次的学术讲座,鼓励年轻教师、留学归国人员在讲座上将国际上学科最新的动态介绍给大家。长期坚持这样的学术活动,使分子病理学的课程内容丰富、新颖,使授课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得到提高,课程水平得到保证,受到了导师、研究生等的一致好评。
同时,我们也不定期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文献综述讲座对理论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对一些已经有较明确的研究方向的学生,选择让他们就其研究方向,结合教材进行文献综述。在此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他们往往可以对理论知识及相关实验技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在研究生的理论课程教育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经过几年工作后再回到课堂学习的研究生,还是应届直接考研的学生,在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中都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迫切想了解科研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但自身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却非常薄弱,对今后自己可能的科研方向没有一个较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往往觉得与自己即将开始的科研工作脱节;如果对实验技术进行比较详尽的介绍,学生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作支撑,也无法将实验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这样的现状决定了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分子病理学课程,必须将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当中穿插实验内容,才能让同学对比较抽象的理论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联合了病原微生物、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及形态学实验研究中心、学院医学科研中心等多个课程相关的部门,共同商讨,挑选出若干与分子病理学课程关系较为密切的实验技术及相关理论部分,在实验室组织教学,让同学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完成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争取每项实验都能由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来完成实验操作,这样学生也能够对实验中一些简单的基础操作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分子病理学教学中需要总结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近8年的分子病理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还有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教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的统一、师资力量与学生期望的差距、教学重点与现实的偏差等有待解决,如果单纯用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来解决,教学的效果还不能达预期的要求,有待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参考文献:
[1]李静.关于完善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若干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吴捷,孙梅,胡树春.儿科课间实习方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5).
[3]苏红英,张白凌.病理学实验课多样化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