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周期结构论文-袁艳萍,陈海达,李东方,张成宇,刘志

金属周期结构论文-袁艳萍,陈海达,李东方,张成宇,刘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周期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快激光,亚波长表面周期结构,孵化效应,脉冲个数

金属周期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袁艳萍,陈海达,李东方,张成宇,刘志[1](2019)在《孵化效应对超快激光诱导金属钛表面周期结构的形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研究了超快激光诱导亚波长周期结构表面形貌的变化和调控,利用1 064 nm皮秒激光和800 nm飞秒激光辐照金属钛,通过改变脉冲个数和激光辐照方式,研究孵化效应在亚波长表面周期结构产生过程中的影响。研究发现:1)亚波长周期结构区域、烧蚀区域和亚波长表面结构周期均随着皮秒激光脉冲个数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增加相同的脉冲个数,因孵化效应的作用使其增幅不同;2)改变激光辐照方式可有效增大亚波长表面周期结构面积的同时可制备更精细的亚波长周期结构:亚波长周期结构区域和烧蚀区域直径在辐照方式为N=500+1000和N=1000+500情况下均有增大,同时前序脉冲个数较少后序脉冲个数较多的情况下(如N=500+1000),增幅更大;N=500+1000和N=1000+500辐照情况下其亚波长表面周期小于N=1500的情况。由此可知,综合考虑脉冲个数、激光辐照方式和孵化效应的影响,通过分序两步法可有效调控亚波长表面周期结构的形貌,提高亚波长表面周期结构的制备效率和质量,可高效制备高质量大面积一致性亚波长表面结构。(本文来源于《应用激光》期刊2019年04期)

李超军,叶雅思,唐洁[2](2019)在《BIM技术在船闸金属结构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船闸金属结构在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中的特点,结合大源渡二线船闸等湘江沿线大型船闸实例,基于BIM技术,对方案设计、计算分析、优化设计、施工图设计、可视化技术交底、施工可视化指导、现场安装施工模拟、成本精确计量、运维数据资料管理、3D指导与学习管理和设施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与论述。结果表明:在船闸金属结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BIM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与充分利用,对于提高设计、施工、运维管理信息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赖丹,李思进[3](2018)在《企业生命周期、股权结构与成本效率——基于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探究了股权结构对成本效率的影响机理。运用SFA方法对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2011—2016年的成本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股权结构与成本效率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有利于有色金属行业成本效率提升的针对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安排对成本效率的影响程度随生命周期呈动态变化,成熟期和衰退期的股权集中度与成本效率存在较显着的U型曲线关系,成长期和衰退期大股东控制能力与成本效率均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会计之友》期刊2018年22期)

巨妍[4](2018)在《3d过渡金属复合物电子结构、氧化态周期律及催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主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3d过渡金属与2,6-二亚胺-吡啶配合物[ML_2]~(2+)(M=Sc-Zn,L=2,6-二亚胺-吡啶)的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确定并揭示了各个化合物的氧化态以及化学成键情况。并初步探讨了3d金属与2,6-二亚胺-吡啶叁齿配合物[ML]~(2+)在CO_2电催化反应中的反应机理。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选取的理由和意义。第二章简要介绍了相关的理论计算方法、基组选择和所使用的理论计算化学软件。第叁章基于DFT方法,重点研究了化合物[ML_2]~(2+)(M=Sc-Zn)的几何结构,电子构型和化学成键等。不同自旋多重度下的计算结果表明,各个化合物的基态分别为:单重态的[FeL_2]~(2+)和[ZnL_2]~(2+);二重态的[ScL_2]~(2+)、[CoL_2]~(2+)和[CuL_2]~(2+);叁重态的[TiL_2]~(2+)、[CrL_2]~(2+)和[NiL_2]~(2+);四重态的[VL_2]~(2+)和六重态的[MnL_2]~(2+)。另外,我们得出了Sc、Ti和Cr在该类化合物中的氧化态为+III,而其余的3d金属氧化态在此类化合物中的氧化态均为+II。且前3d过渡金属(Sc、Ti、V、Cr)螯合2,6-二亚胺-吡啶的复合物的相关研究是第一次报道。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该类配合物的化学成键特征,我们给出了3d金属原子(Sc-Zn)和配体中氮原子(N)的径向分布图,并做了能量分解分析(EDA),综合两者的分析可以得知,金属与配体的有效重迭越来越少,中心金属氧化态逐渐下降,金属-配体键(M-N)表现出明显的共价性特征。第四章主要探讨了以3d前过渡金属Sc化合物作为催化剂,CO_2电催化还原反应的反应机理。研究表明,在质子耦合电子传输(PCET)作用下,我们得到了生成*CO和*HCOOH(“*”代表物种的活性吸附位点)的反应通道,并发现生成*HCOOH的反应通道为优势反应通道。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讨论了优势反应通道的反应机理。通过对[ScL]~(2+)催化还原CO_2的机理研究发现,CO_2可被还原得到CH_4和CH_3OH,但是生成这两种产物的反应路径也为竞争反应,且生成CH_3OH的反应通道更占优势。(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凯军[5](2017)在《飞秒激光在金属表面诱导高空间波数周期条纹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诱导材料表面周期条纹结构因具有多种潜在的应用价值(如制备光栅、彩色金属、仿生材料表面等)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随着飞秒激光的出现,材料表面在激光的诱导下不仅形成低空间波数周期条纹结构(0.5<(43)/?),而且还形成远小于入射激光波长的高空间波数周期条纹结构((43)/?<0.5)。一方面,虽然许多理论开始用于解释高空间波数周期条纹结构的形成,但是有关其形成机理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另一方面,金属比半导体和电介质材料表面更难形成高空间波数周期条纹结构的原因仍不够清楚。因此研究金属表面高空间波数周期条纹结构的形成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800 nm的飞秒激光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下诱导高纯度的铁膜、铁、钛、镍、铜和铝表面的实验结果。发现所有金属表面都形成低空间波数周期条纹结构,但是只有铁和钛表面有高空间波数周期条纹结构形成。且铁膜表面形成周期为150-230 nm的高空间波数周期条纹结构,铁块表面形成周期为230 nm的高空间波数周期条纹结构。钛表面同时形成垂直激光偏振方向(220-340 nm)和平行激光偏振方向(100±10 nm)的高空间波数周期条纹结构。结合二次谐波、表面等离子体和Sipe理论对实验中不同金属表面各种周期条纹的形成进行分析,发现金属和表面氧化层交界面上形成的等离子体在周期条纹结构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结合材料的光学、热学参数和实验结果分析,发现热扩散率和反射率越低的材料表面更容易形成高空间波数周期条纹结构。通过在不同金属表面制备高空间波数周期条纹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分析不同材料(半导体、电介质和金属)表面周期条纹结构的形成规律和机理,而且有利于制备更好的结构功能性器件。(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29)

陆晓元[6](2016)在《周期纳米金属阵列结构的等离激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微纳金属结构的等离激元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质,获得了广泛研究。这些微纳结构包括金属纳米颗粒、纳米环、纳米棒(或者纳米条)等,在传感器等光学器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等离激元结构和入射电磁场波矢量的表面分量满足匹配条件时,金属微纳结构中的电子就会以入射光的频率振荡,从而形成局域表面等离激元谐振,电磁场被局域在临近微纳结构的表面并获得增强。因此,等离激元微纳结构可以用于电场增强和折射率传感等,能够显着地增强对低浓度生物分子的探测能力。本论文研究了叁种不同纳米金属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特性,包括:带有金属底板和电介质中间层的纳米狭缝金属光栅结构、纳米狭缝腔和微腔耦合结构、带有金属底板和电介质中间层的金属纳米环阵列结构。具体来说,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能增强太赫兹电场的一维纳米狭缝金属光栅-电介质-金属叁层结构。研究发现金属光栅厚度和狭缝宽度在趋肤深度以下时,光栅的周期、狭缝宽度、中间电介质层的厚度决定了电场增强效果,通过改变这些参数可以对太赫兹电场增强的倍数进行调节。该结构可以对太赫兹电场进行有效增强,从而在太赫兹波传感测量中具有潜在应用。2.研究了一种顶层周期单元为纳米金属环阵列的金属-电介质-金属叁层结构,揭示了其在红外波段的完美吸收特性。研究发现,由于间隙等离激元谐振机制,谐振波长位置强烈地依赖纳米环表面覆盖样品的折射率。随着样品折射率的增大,该结构的吸收系数几乎不变,呈现完美吸收,谐振波长出现红移,并与折射率变化呈线性关系,可以作为高灵敏度折射率传感器。并仔细研究了不同的电介质中间层如SiO2、TiO2、TiN、Al2O3,以及不同的金属材质,如Au、Ag、Al、Cu,对传感性能的影响。该结构在红外波段的完美吸收特性使其可作为折射率传感器应用于化学和生物传感。3.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晶格谐振的金属-电介质-金属结构实现窄带吸收体。该结构包括周期金属纳米环阵列、金属底板、中间电介质层,其吸收性能主要取决于这些结构的尺寸。它具有窄线宽和完美吸收的优点,吸收率可以达到90%、吸收带宽小于10 nm。金属纳米结构表面周围环境的折射率对表面晶格谐振的影响明显,利用这个性质将其作为折射率传感器应用,其灵敏度可达S=500 nm/RIU,体灵敏度品质因子FOM=25,比间隙等离激元谐振机制的相应因子大一个数量级,表面灵敏度品质因子可达FOM=0.42,比间隙等离激元谐振机制的相应因子大一倍。4.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窄带完美吸收的金属纳米狭缝腔耦合微腔的金属-电介质-金属的周期结构,它包含一个带有纳米狭缝的金属光栅、电介质中间层、金属底板。该结构中每个周期中有一个纳米狭缝,可以在实现完美吸收的同时对光的电场进行增强。金属光栅的厚度、电介质中间层的厚度、纳米狭缝的宽度是影响吸收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该结构不但可以实现窄带吸收而且可以在微小体积中获得巨大的电场增强。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折射率传感器,其品质因子可以达到25。这种折射率传感器能够用于生物探测、医疗传感等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期刊2016-06-01)

曹海洋[7](2016)在《金属纳米圆柱形周期结构的散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光子学及纳米科学的迅速发展,光学元器件不断向集成化与小型化发展。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具有使金属与自由空间交界处场强的局域增强的效应,从而可以突破光的衍射极限,实现对光波传输的控制。由于纳米结构的光学特性不仅由材料特性、尺寸大小和周期结构决定,还与激励源的波长有关,故对纳米光子学的研究与一般电磁学的研究方法也有所差异。本文将着重介绍呈圆柱形层状分布的纳米线周期模型。本文首先构建了单层圆柱形纳米线周期模型,应用边界条件方法建立单根纳米线入射场与散射场之间的关联T矩阵,通过Graf加法定理实现求解全局坐标系下圆柱形纳米线模型的近场分布,并仿真计算该结构的近场分布特性,以此验证了此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在对金属-介质纳米线周期结构模型的研究中,利用Lorentz Drude-模型确定金属(Ag)的相对介电常数与入射波长的对应关系,选取合适的激励波长,观察并分析近场分布特性,从公式的理论推导入手,分析圆柱形周期结构产生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叁种原因:(1)纳米线模型的材料特性;(2)多根纳米线模型的几何构型及相互之间的耦合作用;(3)层状阵列之间的干涉影响。并通过计算散射截面和吸收截面分析此周期结构的远场散射特性。最后在研究单层结构纳米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精确而严格的公式计算与推导,建立了多层金属-介质纳米线周期结构理论模型,以两层金属-介质纳米线结构为例,分析其近场分布及远场散射特性,进一步表征了多层状周期性结构具有方向性与“传导性”,为设计和制造光学天线、太阳能电池等光学器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维军[8](2016)在《特殊金属纳米周期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光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新研究表明,图案化金属纳米结构在入射光照射下,可被激励出共振性的表面等离激元,将光场限制在纳米尺度,从而极大地突破光衍射限。由于所使用的图案化表面等离激元/表面电子密度波其结构尺度受所作用的金属原子结构、能量耗散和光散射等影响,将为纳光子与纳光电子装置的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纳尺度光汇聚和能量输运新方法。本文开展了金属纳米周期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光学特性研究,设计和制作了四种特殊的周期性纳米结构,采用两种不同的纳米工艺分别制成了金属纳米周期结构原理样片;分析了在傅里叶显微红外仪下的反射率属性以及在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下的近场发光特性,观察到了极为明显的纳尺度光场增强与突破光衍射限物理效应。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从表面等离激元的局域性和能量增强性出发,分析了能耗、质量因子、色散关系和激发方式等因素及其互作用属性,讨论了经典的金属自由电子气模型和频域有限差分模拟方法的适用性和可扩展性,论述了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在突破光衍射限方面针对高密度磁光存储的两种应用方式;结合工艺及测试设备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应用表面等离激元推动纳光子及纳光电子装置发展的可行性;2、基于仿真并通过数据分析,论证了使用光反射率衡量表面等离激元强度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纳尺度图形的结构要素、材料构成、基底配置和占空比等在有限光频谱范围内对反射率的影响;3、在开展金属纳米周期结构仿真的基础上设计了四种图形结构,分别采用电子束光刻和聚焦离子束微纳加工方法制成原理样片,对比分析了两种工艺方法的有效性;4、利用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和近场光学检测技术,观察测量了四种纳图形结构的反射率特性,获得在633nm可见光和10.274μm红外光激励下的近场光学特性,验证了仿真的可靠性和整套流程的合理性,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李阜徽[9](2016)在《金属Mg的基面层错及虚拟长周期序结构的相转换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在稳定状态下材料所具有的微观结构对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有很大的决定作用。然而,在实际应用领域完美的晶格结构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工业应用领域所研究的材料的微观结构中总是存在一些缺陷。一般而言,材料中存在的缺陷通常有:点缺陷(位错)、线缺陷(层错)及面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结构的力学性能。其中位错是材料中最基本的一种缺陷,并且层错的形成也会与部分位错的滑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人们对材料中位错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深入的层次。然而,有些材料中层错的研究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材料中层错的一些性质,我们主要选取金属Mg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研究了金属Mg中的基本基面层错和长周期堆垛序列结构,其中长周期堆垛序列结构本质上就是由基面层错所组成的多层错序列结构,也是当前在实验上和理论是致力于探索和研究的一类新型的微观结构。长周期堆垛序列结构的发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Mg及其合金塑性差的这一力学性能,同时也为其在现代工业领域进一步的应用起到了促进和拓展的作用。具体的内容如下:(1)基面层错及其相互转换机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上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从理论的角度对金属Mg中的基面层错(I_1、I_2、E和T2)做了详细的研究,并得出了这些基面层错的稳定层错能和不稳定层错能。通过与先前的理论值和实验值相比较,我们的计算结果与之吻合的很好。另外,我们还研究了基面层错之间的想换转换机制。通过分析相转换过程中所伴随的广义层错能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应的原子滑移示意图,我们发现相转换过程中所跨过的能量势垒的大小与原子滑移过程中相邻原子层之间原子的排列情况有关。同时,由能量曲线的变化情况来看,同一种转换机制的正逆两个方向上的相转换所对应的能量势垒的大小是不同的。例如:I_1?E的相转换过程跨过的势垒大小是0.073 J/m2,而实现E?I_1的相转换所跨越的能量势垒是0.56J/m2,这说明转换机制E?I_1的实现过程要比I_1?E的实现过程困难一些。(2)长周期堆垛序结构之间相转变的转换路径通过第一性原理的研究,我们主要研究了长周期堆垛序列Mg之间的相互转换机制。通过对各种长周期堆垛序列结构的堆垛特征的仔细观察,并结合密排六方(hcp)金属晶格结构的滑移特性,我们在理论上系统地研究了这些长周期序列结构之间发生相转换的具体的转换路径,并给出了转换路径下相应的原子滑移示意图。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以实现相应相转换过程的转换路径所对应的广义层错能曲线的变化情况来研究相应的转换机制。与此同时,我们还讨论了真空层对长周期堆垛序列结构之间相转换过程实现的难以程度的影响。另外,在分析相转换过程所对应的滑移路径时,我们根据长周期堆垛序列的堆垛特征提出了两种潜在的原子滑移模式(S mode和M mode)。对于具有多条转换路径的相转换机制,我们通过比较转换过程中所对应的广义层错能曲线的能量势垒的大小来实现路径的优化。在路径优化过程中,由于在没有真空层的情况下转换机制2H?6H_2、6H_1?6H_2、14H_4?14H_2以及14H_4?14H5在M滑移模式所揭示的转换路径下所对应的广义层错能曲线的能量势垒和其在S滑移模式下所揭示的转换路径中所对应的广义层错能曲线的能量势垒大小一致,因此,在没有真空层的情况下,M和S两种滑移模式所揭示的转换路径对这些转换机制具有等效性。然而,在考虑真空层的情况下,这些相转换机制在M滑移模式所揭示的转换路径下实现相转换时所对应的广义层错能曲线的能量势垒远远大于其在S滑移模式下实现相转换时所跨越的势垒值。由此可见,在考虑真空层的情况下,由S滑移模式所揭示的转换路径对这些相转换机制来说是比较优化的。对2H?6H_1和14H_1?14H3而言,不论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考虑真空层,其在M滑移模式所揭示的转换路径下实现相转换时所对应的能量势垒值远小于其在S模式下的能量势垒值。类似地,18R1?18R2和14H_2?14H5在M滑移模式所揭示的转换路径下实现相转换时所对应的能量势垒值远大于其在S滑移模式下实现相转换时所对应的能量势垒值。因此,对于这些相转换机制来说,真空层只影响到转换过程中能量曲线基本形状的变化情况,而对路径的优化过程并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4-01)

张靖宇,李智华[10](2015)在《飞秒激光偏振角及入射角对金属表面周期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飞秒激光对金属Cu、Ag材料表面的烧蚀作用源于飞秒激光超高强的脉冲功率密度,基于表面散射波模型的理论,在实验上探究P偏振飞秒激光偏振角和入射角对金属表面周期性微纳光栅结构的影响.首次通过偏振角及入射角的双重改变,得到入射角阈值规律,并且得到斜入射时光栅周期随入射角增大的事实.(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金属周期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船闸金属结构在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中的特点,结合大源渡二线船闸等湘江沿线大型船闸实例,基于BIM技术,对方案设计、计算分析、优化设计、施工图设计、可视化技术交底、施工可视化指导、现场安装施工模拟、成本精确计量、运维数据资料管理、3D指导与学习管理和设施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与论述。结果表明:在船闸金属结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BIM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与充分利用,对于提高设计、施工、运维管理信息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周期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袁艳萍,陈海达,李东方,张成宇,刘志.孵化效应对超快激光诱导金属钛表面周期结构的形貌影响[J].应用激光.2019

[2].李超军,叶雅思,唐洁.BIM技术在船闸金属结构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J].水运工程.2019

[3].赖丹,李思进.企业生命周期、股权结构与成本效率——基于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之友.2018

[4].巨妍.3d过渡金属复合物电子结构、氧化态周期律及催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8

[5].刘凯军.飞秒激光在金属表面诱导高空间波数周期条纹结构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

[6].陆晓元.周期纳米金属阵列结构的等离激元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6

[7].曹海洋.金属纳米圆柱形周期结构的散射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

[8].李维军.特殊金属纳米周期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光学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9].李阜徽.金属Mg的基面层错及虚拟长周期序结构的相转换第一性原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6

[10].张靖宇,李智华.飞秒激光偏振角及入射角对金属表面周期结构的影响[J].河南科学.2015

标签:;  ;  ;  ;  

金属周期结构论文-袁艳萍,陈海达,李东方,张成宇,刘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