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乌尔禾组油藏论文-覃建华,屈怀林,赵逸清,刘红现,丁艺

下乌尔禾组油藏论文-覃建华,屈怀林,赵逸清,刘红现,丁艺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乌尔禾组油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特低渗透,裂缝,砾岩,应力敏感

下乌尔禾组油藏论文文献综述

覃建华,屈怀林,赵逸清,刘红现,丁艺[1](2016)在《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水淹体四维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块状特低渗透砾岩油藏水淹特征及水淹规律,并利用加密井水淹层解释结合动态分析定量描述了水淹体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进一步讨论了该类油藏的水驱机理,且对该区油藏的长期双线性渗流模型、裂缝控制水驱方向、水驱速度差异、裂缝的应力敏感性等进行了讨论。现场应用该成果,控制注水取得较好成效。(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6年26期)

李想,肖春林,袁述武,徐恒,董兴旺[2](2015)在《特低渗透砾岩油藏渗流机理研究——以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二迭系下乌尔禾组砾岩油藏属于低孔-特低渗油藏,受储集层严重非均质性影响,油藏生产表现为油井初产高、递减快、压力保持水平低,注水效率低,注水见效慢等特征。针对特低渗透砾岩油藏储集层的非线性渗透规律、应力敏感性,油、水两相渗流规律以及水驱油和渗吸采油的特征进行研究,深入认识特低渗透砾岩油藏渗流机理,掌握油藏递减原因,明确油藏开发机理,指导油藏后期加密调整工作,并结合储集层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明确如何保证注水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天然气》期刊2015年01期)

袁述武,邱争科,张有印,邓世坤,李婷[3](2014)在《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北部控藏因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早期构造运动活跃,断裂比较发育,油气聚集带主要沿大断裂带分布[1]。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北部受克乌-大断裂影响,次生断裂发育。在探明含油面积外构造高部位部署评价井,试油结果为水层,油水关系比较复杂,控藏因素不清。通过高精度二次开发叁维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影响该控藏因素有两种:(1)断裂控制油气成藏的纵向分布,南白碱滩断阶带发育多条断裂,南白碱滩1号断裂由于长期活动,对油气没有形成有效的封堵性,南白碱滩2、3号断裂为控藏断裂。(2)有利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八区北部与530井区下乌尔禾组发育独立的沉积扇体,其扇顶、扇中部位砂体厚度大、物性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天然气》期刊2014年01期)

王睿恒[4](2013)在《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泡沫驱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八区乌尔禾组油藏在开发中后期,出现水窜现象严重、裂缝发育区水淹程度高以及平面和纵向上开发不均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基于文献调研,研究泡沫驱驱油机理,并总结泡沫驱在矿场中的实施状况。从油藏动态分析入手,结合油藏工程方法,评价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开发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在系统深入认识油藏开发规律的基础上,基于统计归纳法,从多个方面分析,对注采井网有效性进行评价。以前期分析为基础,针对特低渗透油藏建立概念模型,分析油藏的特征参数,提出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方法。选择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南部乌2段实验区,建立实际油藏地质模型,进行历史拟合,开展泡沫注入参数优化并与加密调整方案进行对比。论证了泡沫驱在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应用的优越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1)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裂缝吸水特征明显,水淹区有明显的“区、带、段”特征,水淹体不断扩大;(2)油藏开发呈明显的平面及纵向不均衡性;四次加密后油藏初步建立有效水驱体系,并且压力恢复明显,油井产能稳定,但暴露出注采不对应、平面及纵向动用不均等问题;(3)论证了泡沫驱在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的适用性,并优化出一套适合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的泡沫注入参数:注气量为50000m3/d,泡沫浓度为5kg/m3,泡沫以连续注入的方式生产。与加密方案对比,泡沫驱方案显示出优越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3-06-01)

传平[5](2013)在《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老井重复压裂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裂缝性油藏,由于该油藏具有低压、低渗、且天然裂缝比较发育的特点,给老井重复压裂带来了比较大的难度。针对该油藏开发现状,对注水见效形态和方向及裂缝主体走向进行研究,给合现有压裂工艺,为这类老井的有效压裂提供了选井思路与压裂工艺技术配套的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3年06期)

李民河,吕道平,寇根,李震,夏洪强[6](2012)在《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突进特征分析——以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裂缝发育,尤其是垂向上的裂缝延伸高度较大。实验区内4个井组的井间示踪剂监测结果表明,示踪剂产出持续时间短,产出曲线尖而陡,注入水主要沿东西方向上的井排突进,甚至推进到二线和叁线油井,且推进速度快,注水波及系数较小。注采井之间主要靠裂缝进行连通,且注采井之间的裂缝发育的规模和类型差异较大,注采井之间裂缝连通的条数从1条到几条不等,裂缝在不同层位之间的沟通作用致使层间窜流显像普遍存在。当注采井之间没有裂缝连通时,注入水就会聚集在注水井井底附近形成一个新的水体。(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阴国锋,徐怀民,陶武龙,李林,张广群[7](2011)在《基于有效储层识别的砾岩储层综合评价——以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岩心分析入手,根据岩相及电性标志,确定了研究区的砾岩有效储层类型和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叁次加密调整阶段的分级累产参数确定了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的储层划分标准。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全区储层分为4类,Ⅰ类储层最好,Ⅳ类储层最差。基于储层分类结果,实施了井网4次加密试验,结果表明:储层预测厚度的误差率在5%以内,储层类型符合率达到80%,设计产能达标率在90%以上。该方法的应用为进一步认识和评价特低渗透砾岩储层及油田四次加密井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同类油藏。(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1年03期)

阴国锋,徐怀民,张广群,陶武龙,张兵[8](2011)在《砾岩油藏裂缝特征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裂缝分布复杂、孔隙度低、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综合岩心、测井、生产动态资料分析油藏裂缝特征、控制因素及其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提出了裂缝型砾岩油藏开发调整的措施建议。首先从岩心及成像测井资料分析入手,确定了砾岩储层发育的裂缝类型及特征。然后通过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应力场变化及沉积岩石类型与裂缝形成的关系,揭示了裂缝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确定了裂缝主要走向,总结了裂缝的分布规律及平面展布形态。最后结合注采井组的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裂缝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提出了裂缝型砾岩油藏在注采井网调整、加密井设计、注水参数选取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分析结果表明,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既是油气富集程度和油井产能高低控制因素,又是导致油藏水淹水窜、高含水开发的主要因素。而采用注采井排与裂缝走向的夹角在45°左右、低注水量的小井距五点法线状注水的井网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特低-低渗透裂缝型砾岩油藏的开发效果,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1年15期)

于霞,覃建华,吴让彬,吴新平[9](2010)在《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行列注水试验区开发试验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是特低渗透、微裂缝发育的巨厚层块状砾岩油藏。1979年采用反九点法面积井网试验开发,经历了叁次加密,实现了全面注水开发,由于八区下乌尔禾组加密后,地层压力下降快、见水未见效井较多,稳产基础差。为寻求合理注采井网,为提高注水开发效果提供依据,论证现有注采井网方式调整的可行性,建立水压驱动,2006年10月在256井断裂上盘中部采矛盾突出的八个井组开展行列注水试验。试验开展3年来结合油井配套措施,有效地扩大了注水波及体积、减缓压力下降及递减,行列开采形势有所改观。对比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上盘4+5井网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天然气》期刊2010年03期)

于霞,邓琴,吴新平,吴让斌[10](2010)在《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小井距试验开发效果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是特低渗透、微裂缝发育的巨厚层块状砾岩油藏。1979年采用反九点法面积井网试验开发,,井距从550m加密到275m,实现了全面注水开发。"九五"后仍存在采油速度低、见效程度低、压力保持程度低等问题,于2004年在油藏中部4+5两套加密井网的迭加区开展了小井距试验,由275m×388m反九点加密为138m×195m反九点,后期转为五点井网平行裂缝方向注水。同时,控制单井注水量,采用点弱面强的注采政策,试验五年以来通过井网加密调整改善水驱控制程度,缩小井距、提高压力梯度使低渗透率油层充分动用起来,小井距开发在油田生产中后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天然气》期刊2010年02期)

下乌尔禾组油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二迭系下乌尔禾组砾岩油藏属于低孔-特低渗油藏,受储集层严重非均质性影响,油藏生产表现为油井初产高、递减快、压力保持水平低,注水效率低,注水见效慢等特征。针对特低渗透砾岩油藏储集层的非线性渗透规律、应力敏感性,油、水两相渗流规律以及水驱油和渗吸采油的特征进行研究,深入认识特低渗透砾岩油藏渗流机理,掌握油藏递减原因,明确油藏开发机理,指导油藏后期加密调整工作,并结合储集层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明确如何保证注水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乌尔禾组油藏论文参考文献

[1].覃建华,屈怀林,赵逸清,刘红现,丁艺.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水淹体四维描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

[2].李想,肖春林,袁述武,徐恒,董兴旺.特低渗透砾岩油藏渗流机理研究——以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5

[3].袁述武,邱争科,张有印,邓世坤,李婷.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北部控藏因素探讨[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4

[4].王睿恒.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泡沫驱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5].传平.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老井重复压裂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

[6].李民河,吕道平,寇根,李震,夏洪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突进特征分析——以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

[7].阴国锋,徐怀民,陶武龙,李林,张广群.基于有效储层识别的砾岩储层综合评价——以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J].特种油气藏.2011

[8].阴国锋,徐怀民,张广群,陶武龙,张兵.砾岩油藏裂缝特征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J].科技导报.2011

[9].于霞,覃建华,吴让彬,吴新平.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行列注水试验区开发试验效果[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0

[10].于霞,邓琴,吴新平,吴让斌.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小井距试验开发效果技术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0

标签:;  ;  ;  ;  

下乌尔禾组油藏论文-覃建华,屈怀林,赵逸清,刘红现,丁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