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浦熙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浦熙修,新闻作品,女性,人物报道
浦熙修论文文献综述
向宏悦[1](2018)在《浅析浦熙修女性人物报道的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浦熙修是我国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的着名女,从事新闻工作将近二十年。期间不仅采写了大量抗日救亡新闻,还编写大量社会新闻。浦熙修采写的女性人物报道可分为活跃在人们视线里的女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远道而来的外国女友人叁大类。在这些新闻作品中,浦熙修传达了其关于女性的平等、公正和自由的思想。这些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为变动的外部环境和其内心的独立意识两方面。作为历经抗战和解放的,浦熙修的新闻作品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作为杰出的女性新闻人,其关于女性人物的报道也为人瞩目。然而目前国内关于浦熙修的研究为数不多,而且主要是关注其生平经历,或者将目光集中于其新闻精神和新闻作品的分析上,对于其女性人物报道的研究甚少。本文旨在以第一手资料为蓝本,立足于对浦熙修女性人物报道作品的研究,浅析其女性新闻观点及其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的着眼点和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8年05期)
徐廷华[2](2016)在《浦熙修与罗隆基无果的爱情》一文中研究指出浦熙修,1910年出生于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是中国现代女新闻中的佼佼者。以其工作勤奋、文思敏捷着称新闻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在重庆和南京任《新民报》、采访部主任等职,为宣传中共坚持抗战和揭露国民党反动面目,写了大量的新闻和特写,被称为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即彭子冈、浦熙修、杨刚、戈扬)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浦熙修因一个人的情感而历经劫难,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个人就是罗隆基。初识罗隆基(本文来源于《钟山风雨》期刊2016年03期)
成青青[3](2015)在《浦熙修的新闻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传媒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精神遇到极大挑战。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应具备怎样的新闻精神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新民报》女浦熙修的新闻实践和作品进行分析,探讨新闻应该具备的新闻精神。寻根究底、不畏强暴的求真精神探寻新闻背后的新闻,还原事实的本来面貌,让受众充分了解事件的真实状况,这是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精神,也是其责任与义务。1抗日(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5年18期)
马克烈[4](2015)在《浦熙修的叔祖父浦泳先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纪》杂志2014年第1期有姚芳藻女士《浦熙修罗隆基的爱情与惆怅》一文,这两位民盟的名人令我想起了我的入盟介绍人浦泳先生,顿时,他那一缕银须、一丝微笑,那一根拐杖又浮现在我眼前。浦泳和浦熙修都是上海嘉定人,且属同一家族,两人相差一岁,但按辈分浦泳是浦熙修的叔祖父,好几篇文章里写成叔父有误,浦泳先生的子女、侄辈为增字排行,均学有所长。1966年初,我刚从仁济医院下放到嘉定南翔医院(本文来源于《世纪》期刊2015年01期)
姚芳藻[5](2014)在《浦熙修罗隆基的爱情与惆怅》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初识浦二姐1946年4月,我进《联合晚报》工作不久,一天,总编辑陈翰伯约我们全体晚上去四马路酒家参加宴会,欢迎重庆来的客人,一共近十桌。场面不小,参加者许多都是抗战胜利后从重庆归来的新闻工作者。陈翰伯与《新民晚报》总编辑赵超构还等在楼下大门口迎接客人。这使我感到这位客人一定很了不起,6时许客人来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客人与两位总编辑谈笑着走上楼来。原来是位女客。看她的年龄,大约30左右,还很年轻。虽不是大眼睛双眼皮,但双眸十分秀气,还有两只深深的酒窝,很是迷人。直直的头发,小方格的旗袍外面套一件深色(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4年07期)
姚芳藻[6](2014)在《浦熙修罗隆基的爱情与惆怅》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初识浦二姐1946年4月,我进《联合晚报》工作不久,一天,总编辑陈翰伯约我们全体晚上去四马路酒家参加宴会,欢迎重庆来的客人,一共近十桌。场面不小,参加者许多都是抗战胜利后从重庆归来的新闻工作者。陈翰伯与《新民晚报》总编辑赵超构还等在楼下大门口迎接客人。这使我感到这位客人一定很了不起,6时许客人来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本文来源于《世纪》期刊2014年01期)
郦千明[7](2013)在《坐过班房的浦熙修》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新民报》的浦二姐浦熙修原籍江苏省嘉定县(今属上海市),出生于1910年10月29日。父亲浦友梧在北洋政府交通部做会计科员,收入不高,仅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浦熙修自幼聪慧,念完小学、初中后,顺利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但刚念完一年级,就因为经济困难辍学了。以后,她一边在小学当代课老师,一边坚持学习,终于如愿考上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一直读到大学毕业。(本文来源于《文史天地》期刊2013年09期)
杨耀健[8](2012)在《民盟女浦熙修》一文中研究指出浦熙修(1910-1970),女,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曾任北京志成中学教师,《新民报》、采访部主任,香港《文汇报》南京特约。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编辑兼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全国政协文中资料研究委员会文教组副组长,民盟第二、叁届中央候补委员和北京市委常委兼副秘书长,是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着有《新疆纪行》等。(本文来源于《公民导刊》期刊2012年11期)
刘环环[9](2011)在《浦熙修的新闻理念与新闻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到1947年,中华民族时局混乱、社会事件风起云涌。浦熙修此时作为《新民报》第一名女,成为这段不寻常的岁月中诸多重大场面及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记录者。这十年,因之也成为浦熙修新闻从业史上最为光辉、多产的十年。(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1年33期)
樊婷婷[10](2011)在《民营报刊视域下的激进女报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束半封建半殖民地阶段,经过二十多年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发展,民国中后期的中国社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程,救亡图存、民主自由成为时代的主题。总体来说,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社会渐趋文明和进步,体现在女性身上,就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成为知识分子,并且,她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获得文化知识以后,投身到社会中自谋生路,甚至像男性一样,步入相对辛劳、艰苦的行业,担负起服务大众的艰巨任务。本文的研究对象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就是这个时候成长起来的女报人。被成为“叁剑客”的叁位女报人,和民国时期勃勃生机的民营报业一起从微不足道到众所周知,从众多同行中渐渐脱颖而出,出类拔萃,最终成为佼佼者,成为时代的印记。本文从时代背景作为切入点,对和研究对象相关的历史阶段的概况做简单分析,再对研究对象“叁剑客”成为女报人的过程和所做的突出成就进行梳理,寻找她们叁位具有共同点的部分,试图找出她们被称为“叁剑客”的时代原因、自身原因和行业原因等各种因素。第一章从宏观的角度探寻民国中后期女报人能够成为时代中不可或缺一部分人群的原因。第一部分包括分析民国中后期女子受教育水平、国家民族的时代需求、报刊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的职业平台等几个方面,寻找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等女报人能从事新闻事业的社会大背景。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本文的研究主体对象从事新闻工作的媒介环境,即民营报业的种种和“叁剑客”有关的情况,试图找寻民营报纸给女报人带来的职业机会,分析《新民报》和《大公报》两份民营报纸的发展脉络和对雇佣女性报人的态度等,研究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叁位女报人能够在这两家报纸取得职业资格并作出成就的从业环境方面的因素。第二章重点分析“叁剑客”在女报人之路成长和成熟的历程,从教育背景、家庭背景、文学素养几个方面分析她们自身能够从事报人职业的原因,再分析她们走上新闻事业这个舞台的契机。然后分析叁位女报人在各自供职报纸当中的优秀表现,呈现她们作为女报人的职业素养和共同特点。第叁章主要是梳理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优秀的新闻作品,从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两个阶段,分别找到她们叁位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分析她们在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及在作品上的体现,勾勒她们笔下塑造的社会和人物形象,看她们怎样用手中的笔来表现现实,呈现给读者什么样的现实社会和她们的作品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在行业中的影响。本章主要采用的是文本分析的方法,归纳了“叁剑客”诸多优秀新闻作品当中的代表性作品,直观呈现她们叁位女报人的业务成就,并结合传播效果分析她们的新闻稿件在当时社会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留下的光辉。第四章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分析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叁位在民营报业中、在国统区成长起来的女报人,和《新民报》、《大公报》有着怎么样的互动关系,她们和解放区、“孤岛”上海等非国统区的女、女报人相比较,存在什么样的差别,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找寻“叁剑客”独特身份认同。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做宏观归纳,总结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叁位女报人在民国中后期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所展现的报人风采和所代表的这一类激进报人的特点。她们激进,但不偏执,因为她们从来都是用事实做文章,用真相表达观点。她们从抗战时期走到解放战争时期,再到之后的新中国,始终坚持用手中的笔为武器、为工具,给读者提供全面、真实的报道,把一个报人的职责做到尽量完美。身处民国中后期的历史语境,站在民营报刊的广阔平台,“叁剑客”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把她们作为女性、作为知识分子、作为报人的种种身份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她们所有的聪明才智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展示。相对于政党报纸的女报人,她们有着更为广阔的视角和对底层百姓的关照,相对于“孤岛”大都市上海的时髦女,她们有着更为专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追求。(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1-05-01)
浦熙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浦熙修,1910年出生于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是中国现代女新闻中的佼佼者。以其工作勤奋、文思敏捷着称新闻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在重庆和南京任《新民报》、采访部主任等职,为宣传中共坚持抗战和揭露国民党反动面目,写了大量的新闻和特写,被称为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即彭子冈、浦熙修、杨刚、戈扬)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浦熙修因一个人的情感而历经劫难,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个人就是罗隆基。初识罗隆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浦熙修论文参考文献
[1].向宏悦.浅析浦熙修女性人物报道的思想[J].东南传播.2018
[2].徐廷华.浦熙修与罗隆基无果的爱情[J].钟山风雨.2016
[3].成青青.浦熙修的新闻精神[J].青年.2015
[4].马克烈.浦熙修的叔祖父浦泳先生[J].世纪.2015
[5].姚芳藻.浦熙修罗隆基的爱情与惆怅[J].读书文摘.2014
[6].姚芳藻.浦熙修罗隆基的爱情与惆怅[J].世纪.2014
[7].郦千明.坐过班房的浦熙修[J].文史天地.2013
[8].杨耀健.民盟女浦熙修[J].公民导刊.2012
[9].刘环环.浦熙修的新闻理念与新闻实践[J].青年.2011
[10].樊婷婷.民营报刊视域下的激进女报人研究[D].安徽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