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格里格,培尔金特,晨景,民族乐派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论文文献综述
王鲲[1](2017)在《传承与创新,色彩性与哲理性的水乳交融——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第一首“晨景”配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资本主义革命的影响,北欧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了民族文化兴起的现象。"[1]北欧地区民族文化的兴起也使得北欧地区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他们致力于在严肃音乐的创作中融入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元素,使当地的民族民间音调得以在通过系统的富有逻辑的专业创作技法所创作的作品中大放异彩,从而被世人所熟知。那么在这些作品中,特别是以管弦乐队形式来创作的作品中,各种民间音乐元素怎样与作品的配器技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有机融合?作品中的配器技术和理念在继承传统原则的基础上又有哪些创新和独到之处?各种不同的音乐元素怎样通过不同的配器手段得以在作品中碰撞出更加璀璨的火花?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组中的"晨景"在这些方面给予了我们更深层次思考和研究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7年17期)
李雪韵[2](2016)在《从双钢琴演奏艺术中简析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钢琴演奏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钢琴演奏形式,是两位演奏者分别在两架钢琴上协同演绎同一首作品。除了它的艺术特色外,这种形式对演奏者合奏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益处。双钢琴演奏的魅力正是在于让演奏者与听众既能体味到不同见解的独到之处,同时还能感受到两位演奏者在配合的默契程度、高度和谐的典雅之风。正因为双钢琴演奏属于互动协调的艺术,其发展历程也随着高雅艺术的成熟而不断演进。据史料考证,双钢琴艺术可以追溯至16世纪末17世纪初,历史上许多着名音乐家都曾为双钢琴留下了经典之作,并有许多交响乐、组曲等被改编成双钢琴曲,使之家喻户晓。本文从双钢琴的演奏艺术方面入手,运用音乐理论分析和实践演奏的方法对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双钢琴版本进行细致的研究,又通过对格里格的生平,作曲特点和风格的研究,还有对戏剧作家易卜生的了解,总结出此曲的创作特点,演奏中该处理的要点。本文对双钢琴合作艺术的研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演奏前后应注意的事项作出论述。对双钢琴的摆放位置也有所研究,并指出双钢琴演奏的魅力所在。(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宗宇晖[3](2015)在《浅析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的艺术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文中,作者对格里格的《佩尔金特》组曲第一乐章《晨景》在结构、音乐及配器上的做出分析,并对其独有的艺术特色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5年10期)
梁莹[4](2015)在《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晨景的作曲技法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培尔·金特》组曲,是格里格为亨利·易卜生的诗句所做的配乐,是具有鲜明的格里格特点的一部作品,在保持挪威民间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又借鉴了欧洲其他民族的音乐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创作特色。本文主要从曲式,配器等作曲手法来分析这首曲子带给我们无尽的审美感受。(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5年04期)
徐琳[5](2011)在《从暴风骤雨之夜归来——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二组曲第叁段《海上风暴之夜》的主题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响组曲《培尔·金特》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本文来源于《音乐时空》期刊2011年10期)
孙小慧[6](2009)在《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配器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格里格是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艺术上除了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优良传统和创作成果外,还努力探索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使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体现了民族的感情和气质。他的作品以小巧精炼,诗情画意,爽朗清新见长。特别是《培尔.金特》管弦乐组曲,更是以它独具匠心的写作,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本论文主要对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配器进行分析。本论文共分叁章:第一章介绍格里格及其音乐创作。第二章逐个研究《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各个乐章的配器写作特点。第叁章综述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配器的运用及特点,包括乐队编制、乐器使用,音乐进入等方面的研究。本论文在对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配器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时,力图挖掘他立足于本民族音乐创作以及在传统写作基础上大胆创新的精神。(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6-01)
张瑞琼[7](1995)在《北欧的明珠 民族乐派的典范——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及他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一文中研究指出爱德华·哈格路普·格里格(1843—1907)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民族音乐家、挪威的民族乐派奠基者。他的作品深深植根于祖国的土壤,始终贯串着祖国的主题。挪威的山川秀丽景色民间日常生活习俗及宗教仪式,民间神话中的荒诞不经的想象无一不在他的作品中反映。格里格青年时代到德国菜比锡音乐学院留学,回国后,就研究挪威的民间故事、民歌、戏曲,成就卓着,在欧美赢得很高的声誉,被德国钢琴(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1995年03期)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双钢琴演奏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钢琴演奏形式,是两位演奏者分别在两架钢琴上协同演绎同一首作品。除了它的艺术特色外,这种形式对演奏者合奏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益处。双钢琴演奏的魅力正是在于让演奏者与听众既能体味到不同见解的独到之处,同时还能感受到两位演奏者在配合的默契程度、高度和谐的典雅之风。正因为双钢琴演奏属于互动协调的艺术,其发展历程也随着高雅艺术的成熟而不断演进。据史料考证,双钢琴艺术可以追溯至16世纪末17世纪初,历史上许多着名音乐家都曾为双钢琴留下了经典之作,并有许多交响乐、组曲等被改编成双钢琴曲,使之家喻户晓。本文从双钢琴的演奏艺术方面入手,运用音乐理论分析和实践演奏的方法对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双钢琴版本进行细致的研究,又通过对格里格的生平,作曲特点和风格的研究,还有对戏剧作家易卜生的了解,总结出此曲的创作特点,演奏中该处理的要点。本文对双钢琴合作艺术的研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演奏前后应注意的事项作出论述。对双钢琴的摆放位置也有所研究,并指出双钢琴演奏的魅力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论文参考文献
[1].王鲲.传承与创新,色彩性与哲理性的水乳交融——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第一首“晨景”配器分析[J].北方音乐.2017
[2].李雪韵.从双钢琴演奏艺术中简析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D].辽宁师范大学.2016
[3].宗宇晖.浅析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的艺术特色[J].北方音乐.2015
[4].梁莹.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晨景的作曲技法浅析[J].北方音乐.2015
[5].徐琳.从暴风骤雨之夜归来——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二组曲第叁段《海上风暴之夜》的主题形象分析[J].音乐时空.2011
[6].孙小慧.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配器技术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
[7].张瑞琼.北欧的明珠民族乐派的典范——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及他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J].黄河之声.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