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最短自然发火期论文-康文杰,周亮宇,王德明,李金帅

煤最短自然发火期论文-康文杰,周亮宇,王德明,李金帅

导读:本文包含了煤最短自然发火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炭开采,最短自然发火期,煤自燃特性,氧化动力学

煤最短自然发火期论文文献综述

康文杰,周亮宇,王德明,李金帅[1](2019)在《煤最短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煤最短自然发火期预测方法存在操作复杂、耗时费力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煤最短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方法。通过煤自燃特性的氧化动力学测试获得煤氧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参数,利用线性拟合建立了煤自燃倾向性判定指数和绝热氧化时间的函数关系;根据F-K热自燃理论,建立了煤绝热氧化时间和特征尺寸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以上函数关系推导出煤最短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模型。基于该方法获得的煤最短自然发火期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该方法耗时少、操作简单,适合大量煤样的最短自然发火期预测。(本文来源于《工矿自动化》期刊2019年05期)

孙喜贵,徐长富,姚海飞,张群,吴海军[2](2016)在《门克庆煤矿3-1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短自然发火期是衡量煤自然发火危险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科学地测试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以门克庆3-1煤层为研究对象,利用煤的绝热氧化反应装置,测试了煤样升温过程中各种气体的生成量,确定了3-1煤的交叉点温度,并根据生成的CO与CO2键能值计算氧化升温过程中的放热量,再根据差示扫描量热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时煤的比热容,进而分段计算达到交叉点温度所需要的时间。结果表明:门克庆煤矿3-1煤自燃倾向性等级属于I类,最短自然发火期43d,为煤矿制定有效防灭火措施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矿开采》期刊2016年04期)

王德明,亓冠圣,戚绪尧,辛海会,仲晓星[3](2014)在《煤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的快速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煤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确定煤的自燃倾向性是一种科学、可靠的鉴定方法。但由于在实验室测试煤在绝热条件下的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周期长,难以实现测试的标准化,此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研究煤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的快速测试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确定70℃时煤样罐出气口的氧气体积分数(C70)与交叉点温度(Tcpt)是分别能体现出煤在低温缓慢氧化阶段及快速氧化阶段氧化升温特性的特征参数。通过程序升温测试煤低温氧化过程的特征参数C70指标和Tcpt指标,实现了煤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的快速测试。基于程序升温测试得到的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与绝热测试结果的一致性表明了此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及基于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确定煤的自燃倾向性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李雨佳,李增华,刘震,赵楠,季淮君[4](2012)在《孙疃煤矿10煤最短自然发火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孙疃煤矿10煤最短自然发火期,通过对煤自然发火期确定方法的比较分析,确定实验条件下最短自然发火期的计算模型;对孙疃煤矿10煤层煤样在不同温度段的吸氧速度、失水量、解析瓦斯含量进行测定,进而分段计算了达到临界温度需要的时间,确定该煤层的最短自然发火期,为制定防灭火措施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2年12期)

杨永良,李增华,高思源,唐一博,刘震[5](2011)在《煤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定量测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防治煤炭自燃,预测煤体最短自然发火期是非常必要的.以绝热圆柱形煤柱为物理模型,建立了煤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预测模型,利用实测的煤自燃基本参数,通过解算分析了漏风速度、粒度等参数对煤自然发火期的影响规律,最终准确测试了6个矿井不同煤体的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结果表明:随漏风速度的增大,煤自然发火期先减小后增大;煤体粒度越小,最佳风速呈线性增大;随煤体粒度的增大,最佳风速条件下的自然发火期先减小后增大;煤体自燃倾向性越高,最短自然发火期越短;以张集肥煤为例,自然发火的最佳粒度为1~3mm,最佳漏风速度为0.001 1m/s,其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为26d.(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朱云辉,程功林,方良才,夏仕伯[6](2010)在《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对煤自然发火期建立的数学模型复杂,给定参数太多,应用起来十分困难,准确度不高;运用固相能量守恒定律判定煤炭最短发火期技术建立简便实效的数学模型,并与使用TGA/SDTA851 e同步热分析仪所得的数据进行拟合,对煤的实验最短发火期的进行测算,提高了短发火期预测的精度,对我国研究煤自燃预测预报和煤炭自燃预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杨永良[7](2009)在《煤最短自然发火期测试及煤堆自燃防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自燃火灾严重威胁着煤炭生产和储运的安全,给煤炭产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有效的防治煤炭自燃,研究煤炭自燃特性,确定煤最短自然发火期,并提出合理的煤自燃防治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准确测定煤自燃过程中的基本参数是进行自然发火规律研究的前提。本文依据传热学、传质学及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煤低温氧化过程中主要参数测试的理论方法及相关实验系统,包括煤体氧化放热强度、导热系数、氧气扩散系数、渗透系数、耗氧速率及活化能等参数。其中,自行设计组建的煤氧化放热强度测试实验系统,实现了快速准确测定的目标。利用实验系统准确测定了各参数,分析了粒度、温度、煤变质程度等因素对上述参数的影响,并给出了影响函数,为不同条件下煤自燃特性研究提供了基础。以绝热圆柱形煤柱为物理模型,建立了煤实验条件下最短自然发火期计算模型。利用实测的煤自燃基本参数,通过解算分析各影响因素与自然发火期的正交关系,准确测定了煤最短自然发火期。结果基本与煤体自然发火实际情况一致,验证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该方法耗时短,适用于大批量煤样测试的要求。建立了煤堆二维空间自热升温数学模型,采用FLUENT软件进行了数值解算,研究了煤堆的自热氧化规律,模拟所需参数均为实验测得;结果揭示在自热过程中气流均从煤堆下部流入,上部流出,并掌握了煤堆内部高温点分布规律;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抑制煤堆自燃新方法——煤堆下部表面覆盖细煤预防自燃。为考察细煤覆盖煤堆下部表面抑制自燃效果,对细煤覆盖煤堆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分析了细煤覆盖煤堆内部的气体渗流及氧气分布规律,通过与原煤堆比较分析,综合考察了细煤覆盖对煤堆自热规律的影响。同时建立了煤堆升温实验台,对覆盖不同厚度细煤煤堆沿水平方向的空气扩散和沿竖直方向的空气热对流的二维空间传热、传质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与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覆盖细煤阻碍了煤堆内部的氧气补充,从而有效的抑制了煤堆自燃。最后,将细煤覆盖煤堆自燃抑制方法应用到现场进行了大型煤堆试验,成功抑制了神华最易自燃煤堆的发火。没有覆盖细煤的煤堆在很短的时间内(18 d)即发生了自燃,而覆盖1 m厚细煤的煤堆历时123 d最高温度仅为59.9℃。并得出了煤堆高温区域移动规律,分析了环境温度及大气风速对煤堆自燃的影响。该论文有图79幅,表23个,参考文献137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09-06-01)

朱建芳,秦跃平,李俊鸿[8](2007)在《薛村矿2号煤最短自然发火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薛村矿2号煤取样进行了升温氧化实验,测定了升温过程中各种气体的生成量。并根据生成这些气体的键能值计算了氧化升温过程中的放热量,再由DSC实验测定的不同温度下煤的比热容,分段计算了达到临界温度需要的时间,进而确定了煤层的最短自然发火期,测定结果与实际统计的自然发火期比较符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07年03期)

邓军,陈晓坤,翟小伟,罗振敏[9](2004)在《煤最短自然发火期灰色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不同煤层自然发火期实验测试结果和宏观可测定的、表征煤自身氧化放热性的常用指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确定蓄散热条件下的煤最短自然发火期GM(0,5)的灰色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相对误差为1.45%,最大相对误差为-21.27%,能真实地反映出煤层自燃性与煤的灰分、挥发分、硫分和含氧量等的影响关系,可定性用于煤自然发火期的预测。(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叶振兴,戴广龙[10](2004)在《煤堆最短自然发火期解算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准确地预报煤层自然发火期,在总结前人对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解算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煤与氧反应的热平衡方程导出了煤最短自然发火期解算模型及实验方法,提出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解算模型。经2个试验工作面观测验证,预测准确率达到69%~88%,说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是正确的,预测方法对现场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能源技术与管理》期刊2004年04期)

煤最短自然发火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最短自然发火期是衡量煤自然发火危险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科学地测试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以门克庆3-1煤层为研究对象,利用煤的绝热氧化反应装置,测试了煤样升温过程中各种气体的生成量,确定了3-1煤的交叉点温度,并根据生成的CO与CO2键能值计算氧化升温过程中的放热量,再根据差示扫描量热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时煤的比热容,进而分段计算达到交叉点温度所需要的时间。结果表明:门克庆煤矿3-1煤自燃倾向性等级属于I类,最短自然发火期43d,为煤矿制定有效防灭火措施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煤最短自然发火期论文参考文献

[1].康文杰,周亮宇,王德明,李金帅.煤最短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方法[J].工矿自动化.2019

[2].孙喜贵,徐长富,姚海飞,张群,吴海军.门克庆煤矿3-1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实验研究[J].煤矿开采.2016

[3].王德明,亓冠圣,戚绪尧,辛海会,仲晓星.煤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的快速测试[J].煤炭学报.2014

[4].李雨佳,李增华,刘震,赵楠,季淮君.孙疃煤矿10煤最短自然发火期研究[J].煤炭技术.2012

[5].杨永良,李增华,高思源,唐一博,刘震.煤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定量测定方法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

[6].朱云辉,程功林,方良才,夏仕伯.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7].杨永良.煤最短自然发火期测试及煤堆自燃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

[8].朱建芳,秦跃平,李俊鸿.薛村矿2号煤最短自然发火期的研究[J].中国矿业.2007

[9].邓军,陈晓坤,翟小伟,罗振敏.煤最短自然发火期灰色预测模型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4

[10].叶振兴,戴广龙.煤堆最短自然发火期解算数学模型[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

标签:;  ;  ;  ;  

煤最短自然发火期论文-康文杰,周亮宇,王德明,李金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