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互动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频博客,符号互动论,网络互动
互动论论文文献综述
姚蓉,张伟豪[1](2019)在《符号互动论下的“视频博客”研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视频博客是指用户通过最简单的拍摄设备拍摄自己的日常生活琐事,并以视频的方式上传到网上,记录生活并传递信息的一种新型网络日志。文章基于符号互动论理论,分别从语言及身势符号互动、"拟剧论"前台与后台的转换、"镜中我"的人际互动叁个方面对视频博客的拍摄以及发布的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视频博客和之前的博客一样,在继续变革着人们的网络互动行为方式。从微观社会学的视角理解和探索视频博客,对视频博客的发展以及理解人们的互动方式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莫莹,胥兴春[2](2019)在《米德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儿童规则意识的社会性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规则意识是儿童开展活动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导向,是适应人类文明社会而发展的产物。循着米德符号互动论的视角,规则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其本身就具有社会性的本质。儿童规则意识表征着儿童社会性的生成与发展,影响着儿童积极人际关系的结果,是儿童与集体进行社会互动适应发展的基础和调适剂,促使儿童在关注自我利益下处理好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了一种超越性的共同发展。(本文来源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红缨,丁静[3](2019)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锦鲤”走红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发"锦鲤"祈求好运,成为一种网络流行文化。在网络空间,网民赋予了"锦鲤"符号意义;通过网络平台转发、评论等方式实现"锦鲤"符号意义的互动传播;在文化认同与情绪共鸣中共享"锦鲤"符号意义。本文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从符号意义的预设与生成、互动与传播、认同与共享叁个层面分析"锦鲤"走红现象,分析网民参与网络文化的心理与行为。(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9年10期)
王红成,张之佐[4](2019)在《礼制与政治的互动:论明嘉靖孔子祀典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祀典改革既是嘉靖时期礼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以"皇祖初建之制"为理论依据推行革新政策的成功案例。孔子祀典改革与"大礼议"关系密切,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延续。经过这次改革,强化了父子在纲常伦序中的核心地位,论证了世宗保持与兴献王的父子关系的正确性,同时建立起洪武祖制尤其是"皇祖初建之制"的绝对权威,完成了嘉靖革新的理论建设。(本文来源于《运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倪超苹[5](2019)在《符号互动论视域下的象征性姿态研究——以2岁半至3岁的亲子音乐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改变,音乐学习的年龄逐渐下移。亲子音乐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刚刚起步,理论研究较少,教学模式与教材、教学方法都亟待提高。本文以亲子音乐课程中2岁半至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将象征性姿态作为教学手段加入亲子音乐课程中,通过两个对比组的观察描述及访谈,初步探索象征性姿态在婴幼儿亲子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成果。(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9年14期)
赵苛苛[6](2019)在《从主我到客我:儿童规则意识的社会性生长阐释——基于米德符号互动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作为社会人与建构者,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对儿童自我构建的规则与儿童规则意识的社会性发展有着更深刻的视角认识。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表征着儿童社会性的生长力量,是儿童人格健全的前提,是儿童终身发展的至高追求。(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7期)
秦朝森[7](2019)在《脱域与嵌入:叁重空间中的小镇青年与短视频互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与各类新媒体互动而日益凸显的小镇青年作为研究对象,可发现小镇青年群体存在于物理、网络、心理叁重空间中,他们的身心往来于不同的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漂泊"成为心理常态,"脱域"作为其存在方式,流动性与媒介化在使他们"脱域"的同时,也为嵌入提供了可能。既有的群体依然发挥着坐标系作用,一种基于共同兴趣的亚文化群体借助各类媒介正在形成并在媒介的逻辑下生存,"虚拟社区"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共处模式,有利于他们重新"嵌入",这种多空间、多属性的存在映射着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倩,宋涛,彭静[8](2019)在《符号互动论视域下“翻转课堂”的应用——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符号的概念、教学符号的范围和意义两个方面概述符号互动论。简要介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从师本互动、生本互动、师生互动叁个方面探究符号互动论视域下"翻转课堂"的符号互动意义。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为例,探讨符号互动论视域下"翻转课堂"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9年15期)
周琬謦,李泽彧[9](2019)在《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探究——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场域中充分运用语言(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文字、案例、公式、实物、教具、模型、标本、实验、声音、图像、视频、活动等符号,通过讲授、演示、互动等方式实现有效互动、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是教师胜任课堂教学所需的讲授能力、演示能力和互动能力的有机结合。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构建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为课堂教学能力的可视化分析、量化与质性评价、提升与发展等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南。(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丁红艳[10](2019)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微信朋友圈使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人际交往的方式,人们利用符号在社交平台进行符号表意、角色扮演、自我呈现、意义解读、维系情感这一系列行为。人们在社交平台进行的社交行为,可以分为在观众面前展示自我的前台行为、隔离观众的后台行为以及强弱关系人群交叉产生混合交往场景的中区行为。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用户逃离、符号异化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运用社交平台更好地与他人展开良性互动,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虚拟民族志、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传播学、心理学、符号学等相关知识,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互动现状做了详细调查与分析。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在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分析微信朋友圈的用户使用心理、角色扮演、互动符号、互动行为和反馈这个过程;第二章运用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得到60人微信朋友圈样本625条,对所得的625条样本涉及的话题类别与互动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目前社交平台的人际互动多为浅层次互动,理性与深度缺失;交往目的出于对情感与资源的获取;互动量取决于话题所蕴含的情感能量、内容的关己性与双方关系强弱程度。个体的自我展示和情感反应来自于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个体在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后对好友的反应总是有所期待——个体的自我身份能否得到他人肯定,会影响自身的情感体验。第叁章依据调查与访谈结果发现,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在传播内容和互动行为方面存在着符号狂欢、语境消解、交往碎片化、群体性孤独等问题。第四章从理论层面提出促进社交平台良性互动的建设性意见:人们在社交平台进行交往时,可以通过情境定义来把控人际情境和社交情境、进行自我监管与印象管理、认知符号,理解他人意图定点、提高自我呈现内容的情感表现力以及拓展社交场景以延展关系流五个方面来实现社交平台与好友的良好互动。媒介演变的特点是逐渐强调个人,促进个体的自我表达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即使社交媒体可以给人提供交往的便利,人际情感的维系仍然需要现实的身体在场交往。这样现实和虚拟之间的鸿沟才能真正缩小,人际关系才能更加亲近。(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9)
互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规则意识是儿童开展活动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导向,是适应人类文明社会而发展的产物。循着米德符号互动论的视角,规则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其本身就具有社会性的本质。儿童规则意识表征着儿童社会性的生成与发展,影响着儿童积极人际关系的结果,是儿童与集体进行社会互动适应发展的基础和调适剂,促使儿童在关注自我利益下处理好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了一种超越性的共同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动论论文参考文献
[1].姚蓉,张伟豪.符号互动论下的“视频博客”研究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莫莹,胥兴春.米德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儿童规则意识的社会性发展[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
[3].王红缨,丁静.符号互动论视角下“锦鲤”走红现象分析[J].新闻知识.2019
[4].王红成,张之佐.礼制与政治的互动:论明嘉靖孔子祀典改革[J].运城学院学报.2019
[5].倪超苹.符号互动论视域下的象征性姿态研究——以2岁半至3岁的亲子音乐教学为例[J].黄河之声.2019
[6].赵苛苛.从主我到客我:儿童规则意识的社会性生长阐释——基于米德符号互动论视角[J].戏剧之家.2019
[7].秦朝森.脱域与嵌入:叁重空间中的小镇青年与短视频互动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
[8].李倩,宋涛,彭静.符号互动论视域下“翻转课堂”的应用——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为例[J].英语教师.2019
[9].周琬謦,李泽彧.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探究——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10].丁红艳.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微信朋友圈使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