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肌炎论文-陈尚周,周发琼

多肌炎论文-陈尚周,周发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肌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肌炎,皮肌炎,YKL-40,相关性

多肌炎论文文献综述

陈尚周,周发琼[1](2019)在《血清YKL-40水平与多肌炎/皮肌炎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血清YKL-40水平与多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的相关性。方法:纳入99例确诊为PM/DM患者和87例健康者(对照组)。ELISA检测血清YKL-40水平,记录患者临床相关指标。以肌病活动性视觉模拟评分评估疾病的活动性,以发生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disease,ILD)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结果:PM/DM患者血清YKL-40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YKL-40水平与视觉模拟评分(r=0.65,P<0.01)、C反应蛋白(r=0.33,P<0.01)、红细胞沉降率(r=0.65,P<0.01)、铁蛋白(r=0.62,P<0.01)呈正相关。PM/DM患者中合并ILD患者血清YKL-40水平显着高于非IL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KL-40可用于评估ILD的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2,P<0.01)。结论:血清YKL-40水平可用于评估PM/DM的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莫家鹏,覃伟[2](2019)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与多肌炎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与多肌炎(polymyositis,PM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56例新诊断为PM的患者作为PM组,健康体检人群13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PM组患者PLR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156.3±87.8 vs 104.3±30.4,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LR与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比率,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378,P=0.005;r=0.421,P=0.030;r=0.321,P<0.001);PLR与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83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LR与PM具有独立相关性,其OR值为1.017 (95%CI 1.003~1.031;P=0.015)。PLR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56(95%CI0.637~0.824,P<0.001)。结论:PLR与PM具有一定相关性,PLR可作为诊断PM的临床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孙何花[3](2019)在《多肌炎/皮肌炎患者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变化与联合小剂量IL-2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比较多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2.分析多肌炎/皮肌炎患者外周淋巴细胞亚群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3.观察使用小剂量IL-2联合疗法对多肌炎/皮肌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4.比较使用小剂量IL-2联合方案与传统治疗方案治疗多肌炎/皮肌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方法:1.选取147例PM/DM患者作为研究观察组,收集12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受试者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计数及PM/DM患者的病程、血常规、肝肾功能、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等指标。2.116例PM/DM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传统治疗的患者作为传统治疗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小剂量重组人IL-2(50WIU/次皮下注射1次/日连用5日)治疗的31例患者作为IL-2治疗组。3.用改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并记录所有健康受试者和PM/DM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分析外周淋巴细胞亚群与PM/DM发病的可能关系以及与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4.比较传统治疗组和联合小剂量IL-2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ESR疾病活动指标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传统疗法联合小剂量IL-2治疗前后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IL-2对多肌炎/皮肌炎患者外周淋巴细胞的影响。5.对两组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进行比较,同时记录患者在使用联合小剂量IL-2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评价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共147例PM/DM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男性41例,女性106例,年龄11-78岁,平均(52.2±14.5)岁;健康对照组共128例,男性41例,女性87例,年龄30-70岁,平均(48.89±9.87)岁。两组受试者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M/DM患者的T细胞、NK细胞及CD4~+T细胞、CD8~+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等诸多外周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3.PM/DM患者的VAS评分和ESR等疾病活动度指标与诸多外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呈负相关,包括T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P<0.05)。4.共116例PM/DM患者接受传统的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纳入传统治疗组。该组中男性32例,女性84例,年龄11-78岁。31例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了连续5天的小剂量IL-2治疗,纳入IL-2治疗组。该组中男性9例,女性22例,年龄21-7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用药前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较传统治疗组,联合使用IL-2的患者用药前ESR更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ESR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使用IL-2联合治疗的患者VAS评分下降程度更显着(P<0.05)。6.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用药前后无显着差异,IL-2联合治疗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尿素氮、肌酐等虽较基线值均有所变化,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多肌炎/皮肌炎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减少。2.外周淋巴细胞亚群与多肌炎/皮肌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相关。3.联合使用小剂量IL-2较传统免疫抑制治疗可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病情,同时也可一定程度的恢复多肌炎/皮肌炎患者自身免疫耐受。4.联合使用小剂量IL-2可安全有效的改善患者病情。(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4-20)

杨伊莹,左晓霞,朱红林,刘思佳[4](2019)在《皮肌炎/多肌炎表观遗传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是一组罕见的异质性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慢性肌无力、肌肉疲劳及骨骼肌单个核细胞浸润[1]。IIM亚型包括皮肌炎、多肌炎、包涵体肌炎以及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2],临床上以皮肌炎、多肌炎最为常见。多肌炎是以肌肉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累及皮肤时称为皮肌炎。IIM年发病率较低,为(1. 16~19)/1 000 000[3],(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莫选菊,张晓,彭继海,刘璋来,张曼[5](2019)在《肌力训练对稳定期皮肌炎/多肌炎病人躯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肌肉力量训练对稳定期皮肌炎/多肌炎病人肌力、躯体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77例稳定期皮肌炎/多肌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接受12周中低强度的肌力训练。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病人的肢体肌力、躯体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观察组上臂肌力增强0.10~0.41级,双大腿肌力增强0.60~0.86级(P<0.05);对照组上臂肌力增强-0.12~0.21级;双大腿肌力增强0.36~0.49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前10次坐-立体位训练(STS10)测试时间为(18.29±5.09)s,干预后为(15.12±3.58)s;干预前PF为(57.11±15.88分)分,干预后为(67.10±10.50)分;干预前健康评价调查表(HAQ)评分为(1.12±0.59)分,干预后为(2.11±0.10)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干预后STS10测试时间、躯体功能、HAQ及SF-36问卷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低强度肌力训练能提升稳定期皮肌炎/多肌炎病人的肢体肌力,改善其躯体功能,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刘楚,沈晓雯,昌晓霞,李茜,郭雨凡[6](2019)在《多肌炎合并肺减缩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肌炎合并肺减缩综合征(SLS)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肌炎合并SL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出现头晕,伴胸闷、咳嗽,全身乏力,肌肉骨骼酸痛明显,按压疼痛加剧,抗SSA/Ro抗体阳性,胸部CT平扫示:左上肺炎症,双下肺纤维灶。诊断为多肌炎,予泼尼松治疗后改善。患者1个月后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活动时上述症状加重,胸部CT示:两肺炎性病变,右肺微小结节,两侧胸膜增厚。胸透下动态观察见右侧膈肌抬高,随呼吸运动幅度减小。肺功能检查提示1秒用力呼气容积、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偏低,存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考虑在多肌炎的基础上出现了SLS。给予激素联合抗生素、氨茶碱、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好转。结论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膈肌抬高,存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体积缩小而肺实质正常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系统症状,可考虑为多肌炎合并SLS,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茶碱类等联合治疗,预后不一。(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9年01期)

平雯雯,梅焕平[7](2018)在《肌炎特异性抗体与皮肌炎/多肌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和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是一类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皮肤、骨骼肌、肺等多个器官。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发现许多自身抗体与疾病的临床特征具有明显相关性,这些自身抗体包括肌炎特异性抗体(myositis specific autoantibodies,MSAs)、肌炎相关性抗体(myositis associated autoantibodies,MAAs)以及组织特异性自身抗体。MSAs包括抗氨酰tRNA合成酶(本文来源于《实用老年医学》期刊2018年02期)

任大卫,黄求理[8](2014)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多肌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多肌炎早期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一医院临床确诊为多肌炎的17例患者两侧大腿的MR图像,包括T1WI、T2脂肪抑制像、扩散加权成像(DWI)等多序列横轴面、冠状面图像,由3位高年资影像科医生对诊断初期病变程度、治疗后效果等进行盲法评估。结果 17例患者两侧大腿的MR图像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尤其在T2脂肪抑制像、DWI图像中表现为病变肌肉肿胀、信号不同程度增高;此类信号异常与临床严重程度、疗效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 DWI在多肌炎早期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多肌炎是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特点是以对称性累及四肢带肌为主的肌组织炎症、变性,其病因尚不明确[1]。临床主要诊断依据为:对称性肌无力、肌萎缩等典型临床表现、血清肌酶含量增高、特征性肌电图叁联征及肌组织活检。其中肌组织活检对于多肌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磁共振成像应用于多肌炎的诊断与疗效观察正逐步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尤其是T2脂肪抑制技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等MR成像技术的采用,使多肌炎诊断增加了一项较为可靠的手段。(本文来源于《2014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07-10)

周夏俊,陈升东,管阳太[9](2013)在《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样表现多肌炎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1例脊髓灰质炎幸存者的临床资料、体格检查和电生理、病理结果,探讨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post polio syndrome,pps)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名52岁因"右下肢、双上肢无力进行加重2月余"入院的女性患者首次就诊的临床资料、体格检查和电生理结果,以及病理和电生理的随访结果。结果:该患者因"右下肢、双上肢无力进行加重2月余"入院,既往有脊髓灰质炎病史,CK2023u/l,肌电图提示慢性神经源性损害肌电改变,累及上下肢肌,脊髓前角细胞损害可能。部分被检肌见不规则和多相波增多,并行肌肉活检证实为多肌炎,经治疗1年后复查肌电图提示未见明显不规则波和多相波。结论:有很多疾病在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中的表现类似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的诊断,因此pps的诊断需要除外其它疾病。(本文来源于《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期刊2013-09-07)

丁雯霞[10](2013)在《抗MDA5抗体在皮肌炎/多肌炎中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ermatomyositis/polymyositis)患者血清中一种新型的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5, MDA5)抗体,并分析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明确抗MDA5抗体与皮肌炎/多肌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预后的关系,以及抗体的浓度与病情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65例皮肌炎/多肌炎患者血清及临床资料,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皮肌炎/多肌炎患者血清中的抗MDA5抗体,比较抗MDA5抗体阳性与阴性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不同亚组间治疗前抗MDA5抗体相对浓度,以及抗MDA5抗体相对浓度与病情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1)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均为皮肌炎患者;(2)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中甲周红斑(P=0.009)、Gottron疹(P=0.019)、皮肤破溃(P=0.019)、肺间质病变(P=0.001)发生率较抗MDA5抗体阴性组高,而抗核抗体阳性率(P=0.002)及肌酶(P<0.05)较抗MDA5抗体阴性组低。(3)皮肌炎患者有肺间质病变组(P=0.000)与难治性组(P=0.001)抗MDA5抗体浓度较无肺间质病变组和非难治性组高。(4)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血清抗体相对浓度与病情变化之间未发现明显相关趋势。结论:(1)抗MDA5抗体在皮肌炎患者中检出率较高;(2)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常出现典型皮肌炎皮疹,且肌酶较低;(3)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常合并肺间质病变,预后不佳。(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05-01)

多肌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与多肌炎(polymyositis,PM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56例新诊断为PM的患者作为PM组,健康体检人群13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PM组患者PLR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156.3±87.8 vs 104.3±30.4,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LR与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比率,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378,P=0.005;r=0.421,P=0.030;r=0.321,P<0.001);PLR与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83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LR与PM具有独立相关性,其OR值为1.017 (95%CI 1.003~1.031;P=0.015)。PLR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56(95%CI0.637~0.824,P<0.001)。结论:PLR与PM具有一定相关性,PLR可作为诊断PM的临床生物标志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肌炎论文参考文献

[1].陈尚周,周发琼.血清YKL-40水平与多肌炎/皮肌炎的相关性[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

[2].莫家鹏,覃伟.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与多肌炎的相关性[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

[3].孙何花.多肌炎/皮肌炎患者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变化与联合小剂量IL-2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9

[4].杨伊莹,左晓霞,朱红林,刘思佳.皮肌炎/多肌炎表观遗传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5].莫选菊,张晓,彭继海,刘璋来,张曼.肌力训练对稳定期皮肌炎/多肌炎病人躯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

[6].刘楚,沈晓雯,昌晓霞,李茜,郭雨凡.多肌炎合并肺减缩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J].江苏医药.2019

[7].平雯雯,梅焕平.肌炎特异性抗体与皮肌炎/多肌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18

[8].任大卫,黄求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多肌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C].2014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9].周夏俊,陈升东,管阳太.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样表现多肌炎1例[C].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2013

[10].丁雯霞.抗MDA5抗体在皮肌炎/多肌炎中的临床意义[D].中南大学.2013

标签:;  ;  ;  ;  

多肌炎论文-陈尚周,周发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