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概念论文-陈康令,潘忠岐

国际关系概念论文-陈康令,潘忠岐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关系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中华文明,一,势

国际关系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陈康令,潘忠岐[1](2019)在《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研究:指向、起点和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的大多数国际关系理论无法摆脱西方中心的视角,既缺乏来自非西方世界的核心概念、代表性观点等要素,也无法很好地解释冷战和平结束、中国和平发展等新的国际关系现实。中国实力的提升促进了中西方平等对话,而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的形成也有其独特的逻辑和历史起点。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以现有的历史和哲学研究为基础,进行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的研究。这项研究的核心目标是选取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历史悠久、反映中国人战略思维、在现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没有、在当代仍然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经典概念,如"一""势""礼"等。在结合国际关系实践并同既有理论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理论构建将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具有重要价值。这项研究的具体路径是:第一,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的"说文解字";第二,探索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古今联系";第叁,与西方相近概念的"中西比较";第四,构建国家间互动的新型分析框架;第五,考察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9年08期)

汤伟[2](2016)在《实践驱动的国际关系核心概念的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1.国际关系核心概念的泛化概念是理论构建的前提,无论基于美国经验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还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都需要核心概念,好的核心概念不仅包容足够的经验现象,一定条件下还成为学者、学派核心思想的结晶,譬如"国际社会"概念就成为英国学派的标签,"规范"是建构主义的主旨,由此新的理论构建过程也一般是核心概念的生成、重新(本文来源于《国际关系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王高阳[3](2016)在《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和解”:一个概念性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和解是国际关系中除了冲突与合作之外另一种典型的国家间互动样式。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前,和解研究并没有引起国际关系学界的足够重视。随着冷战的结束,一个"和解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和解逐渐从国际关系的边缘走向中心。为了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和解",有必要建立一个尽可能全面的概念性框架。"和解"的概念基础包含了和解的主体、方式、程度以及目标。和解的主体是那些历史上经历长期痛苦体验的国家。从和解的方式来看,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和解的最终实现都必须包含政府和民众两个维度。另外,和解并非是一个全有全无,而是一个有着不同程度、层次的概念。和解的目标是实现两国关系的友好与和谐化。"和解"概念本身又可以衍化出不同的理解方式:作为结果的和解、作为过程的和解以及作为外交政策的和解等。和解具有多重指向: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问题,还牵涉复杂的权力政治以及身份认同问题。从和解的构成性要素来看,战略安抚可以有效地缓解双方的安全担忧,道歉、赔偿、宽恕以及时间等任何一项要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足够具有说服力的因果机制解释,然而这些要素又都或多或少与和解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6年02期)

苏长和[4](2015)在《互联互通:理解国际关系的新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国际政治教科书提供的一个新词汇。自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后,“一带一路”一词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媒体界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一带一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12-08)

卢林[5](2015)在《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和现实政策——探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几个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篇针对我刊2013年第四期的特稿"有关现实主义理论发展新趋势的争鸣笔会"的商榷文章,对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及其理论是否能解释当代国际关系"新"发展给出了不同的解读。笔者从哲学、社会科学和现实政策等叁个层次或领域,系统讨论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与政策过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希望借此为进一步的理论争鸣和学术探讨建立一个平台。(本文来源于《国际关系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宋伟[6](2014)在《核心概念创造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21世纪以来,西方和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面都呈现出一个停滞的局面,但两者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西方学界,一个相对普遍的共识是,宏观的国际关系理论建构已经基本完成,国际体系的叁大要素——实力结(本文来源于《国际政治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刘丰[7](2014)在《概念生成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生成是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生产的基本维度,也是进行理论构建和创新的重要方式。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实践表明,提出全新概念、重新界定既有概念及概念的跨学科引入和转换是实现理论创造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一些中外学者尝试发掘源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经验、反映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概念和话语,运用它们来修正根植于西方经验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的不足,由此展现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概念在丰富国际关系理论知识体系方面的价值和潜力。中国概念的发掘与植入需要遵循概念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基本原则,在强调中国经验和文化传统特殊性的同时,也应注重社会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共通性,以便让中国概念适用于解释更加广泛的国际政治现象和对外政策行为。(本文来源于《国际政治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宋伟[8](2013)在《“核心概念的创造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12月7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核心概念的创造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者围绕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学者所创造的核心概念,并比较这些概念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核心概念的异同,提出如何及是否可能创造出符合社会科学(本文来源于《国际政治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杨明星[9](2013)在《国家形象概念的国际关系学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国际传播学、历史文化学和政治学对其分别有定义和描述,但各有不同的侧重和特点。国际关系学力图涵盖叁种学科的要点,从对国家形象的政治学本源"威望"的理解与分析出发,用建构主义理论重新定义国家形象。重新定义更加有助于认清国家形象的构成因素和地位,明确国家形象理论对引导政府决策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影响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的制定,改善国际关系现状,提高国家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最终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王瑞成[10](2013)在《从《海国图志》看“海国”与“中国”概念的生成——全球、海国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中国”定位与新主体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源在鸦片战争后编撰的《海国图志》,在获取"海国"新知的同时,也开始反观自我。在来自西洋的天文和地理知识以及新的文明观基础上,开始改变天圆地方、中国中心的观念,将中国定位为宇宙地球和文明社会之一员;通过对海国尤其是西洋国家这一"他者"的全面了解,将"自我"认知从天朝开始转向与"海国"对应的"中国"。而海外强国自四面八方蚕食以往天朝之天下、迫近并打败中国的事实,不仅勾勒出中国的实际空间范围,且显现出其生存空间的危机。在新的"中国"自我定位和主体意识之上,魏源提出了学习海国的主张,形成国防建设和外交的初步方略,试图从内部勾画出作为近代国家的中国未来的方向。《海国图志》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从天朝到中国转变过程中近代"国家"观念的发生以及不同于"中国与西方"的"中国与海国"概念的初步生成。这是晚清最重要的观念变化之一。(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3年02期)

国际关系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国际关系核心概念的泛化概念是理论构建的前提,无论基于美国经验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还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都需要核心概念,好的核心概念不仅包容足够的经验现象,一定条件下还成为学者、学派核心思想的结晶,譬如"国际社会"概念就成为英国学派的标签,"规范"是建构主义的主旨,由此新的理论构建过程也一般是核心概念的生成、重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关系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1].陈康令,潘忠岐.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研究:指向、起点和路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

[2].汤伟.实践驱动的国际关系核心概念的泛化[J].国际关系研究.2016

[3].王高阳.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和解”:一个概念性框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

[4].苏长和.互联互通:理解国际关系的新概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5].卢林.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和现实政策——探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几个概念[J].国际关系研究.2015

[6].宋伟.核心概念创造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14

[7].刘丰.概念生成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J].国际政治研究.2014

[8].宋伟.“核心概念的创造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研讨会综述[J].国际政治研究.2013

[9].杨明星.国家形象概念的国际关系学界定[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0].王瑞成.从《海国图志》看“海国”与“中国”概念的生成——全球、海国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中国”定位与新主体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3

标签:;  ;  ;  ;  

国际关系概念论文-陈康令,潘忠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