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双标论文-童丹

免疫组化双标论文-童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组化双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双标记技术,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免疫组化双标论文文献综述

童丹[1](2019)在《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双标记在PTLD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双标记技术在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诊断中的可行性与最优实验操作方案。方法选择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病理科2018年1月-2019年4月诊断为PTLD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种实验顺序先后进行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双标记技术染色,观察染色效果。结果在四个实验组中,先行免疫组化,后行原位杂交并且采用微波修复的实验组双染色成功:组织结构完整,胞核染色为紫黑色,胞膜染色为红色,两种显色对比差异明显,背景干净。结论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双标记技术,可在一张切片上直接地判断是否有EB病毒感染,以及阳性细胞是T细胞还是B细胞,对PTLD组织学诊断有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城乡企业卫生》期刊2019年11期)

叶敏,韩昱晨,项珍珍,徐波尔[2](2019)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简称免疫组化双染)检测TTF-1和CK5/6以及p40和Napsin A两组抗体,其可以分别在一张切片中同时观察到肺腺癌和肺鳞癌的表达,根据这些表达的细胞分布和构型,有利于对肿瘤组织学结构的判读,从而更容易做出肺癌类型诊断。本实验应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进行,操作简单,染色结果理想,染色后切片保存方便,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于汪营,杨静,安晨[3](2019)在《CD10和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在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诊断中的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研讨CD10和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在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随机从该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肾疾病患者116例进行讨论,根据患者疾病分组,对照组中共35例肾小球微小病变,研究组(81例)中包含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21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5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2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免疫组化双染色法肾活检,标记CD10和CD34,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肾小球系膜基质和细胞CD10、CD34表现为(-),颜色为无色;肾小囊上皮细胞,壁层CD10表现为(+++),颜色为红色,脏层CD10(+++),颜色为红色;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CD34(+++),颜色为棕色。肾小球系膜基质和细胞呈显着增生状,毛细血管基膜中存在系膜基质,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增生突出,挤压血管管腔。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CD10、CD34检测结果均与病理结果相符。结论肾活检病理光镜检查包含马松染色、六胺银染色、过碘酸雪夫反应染色、苏木精-伊红等染色,联合CD10、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有利于提升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的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程书亚[4](2018)在《E-cadherin与Podoplanin免疫组化双染法在口腔鳞状细胞早期浸润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腔癌是发生在人体组织中的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增口腔癌患者约30万人,死亡人数约15万人,中国每年新增患者约48万人,死亡人数约22万人。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口腔癌的发病率在人类可知的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六位,而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作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所有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80%,且近年来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口腔鳞状细胞癌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很容易向周围组织侵袭,故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0%左右,因此早期发现并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在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口腔鳞状上皮可以发生从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到鳞状细胞癌的变化,这是肿瘤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根据细胞的异型程度、异型细胞所累及上皮层的层次及有无浸润,分为正常口腔鳞状上皮(normal oral epithelial,NOE)、口腔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OED)、口腔鳞状上皮原位癌(squamous carcinoma in situ,SCIS)及OSCC。而OED与早期OSCC在临床症状上并无明显区别,但其治疗方法却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活检标本中确定组织是否为OSCC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在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常常因为组织切面等原因,对OED和OSCC的诊断出现鉴别困难的情况,这就要求人们通过不懈的探索,寻求适宜的方法来对疾病的诊断进行协助判断。近期的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有很大的联系。E-cadherin是EMT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E-cadherin蛋白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行为,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减少是一种恶性标志,它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或SCC的侵袭性周边表达降低,对OSCC的诊断有重要意义。Podoplanin可以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或促进肿瘤细胞形成伪足,参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目前已在多个系统多种恶性肿瘤中发现了podoplanin表达的现象,包括OSCC。E-cadherin表达的缺失被认为是肿瘤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而podoplanin却可以在缺乏钙黏蛋白转变的情况下诱导肿瘤的发生。两者的协同作用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给临床病理医师提供更加精准的方法,本课题采用免疫酶组织化学双重染色(免疫组化双染)的方法,检测口腔不同病变鳞状上皮组织中E-cadherin和podoplanin的表达情况,探索二者的免疫组化双染法在口腔鳞状上皮不同类型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判断其是否有助于早期浸润癌的判断。目的检测E-cadherin和podoplanin在口腔鳞状上皮不同类型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的免疫组化双染方法在口腔鳞状细胞早期浸润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筛选2011年1月—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黏膜组织214例。经病理诊断,包含正常鳞状上皮组织(NOE)3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OED)66例,原位癌(SCIS)组织45例,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73例。2.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检测所有组织中E-cadherin和podoplanin的表达。3.筛选出17例在原病理诊断中对有无早期浸润现象诊断困难的口腔鳞状上皮病变的病例,运用上述检测方法检测可疑浸润区的两种指标的共同表达情况,并对这些病例进行随访,追踪病变进展情况。4.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和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进行多组(n≥3组)率的两两比较时,用Bonferroni方法校正检验水准α,即P<2α/n(n-1)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免疫组化双染切片中,93.3%的NOE和65.2%的OED组织中E-cadherin正常表达的同时podoplanin表达阴性;在35.6%的SICS组织中E-cadherin正常表达的同时podoplanin表达阳性;在54.8%的OSCC组织中出现E-cadherin表达降低的同时podoplanin表达阳性。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病变的加重,E-cadherin表达减弱而podoplanin阳性表达的概率逐步增加。4组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76,P<0.05)。2.用此免疫组化双染实验方法对以上17例鳞状上皮原位癌伴可疑浸润的样本进行检测,其中有5例(29.4%)出现了与OSCC一致的表现,对这17例进行随访或再次活检发现以上5例均确诊为OSCC。而可疑浸润区的着色与其它组织的明显不同,可能有助于对早期OSCC的快速识别。3.在不典型增生伴局灶癌变的样本中,癌变处组织的免疫组化双染结果出现E-cadherin正常表达的同时podoplanin表达阳性或E-cadherin表达降低的同时podoplanin表达阳性,这与未癌变处组织的免疫组化双染表达明显不同。4.统计学分析发现E-cadherin在OED和OSCC中着色部位的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348,P<0.0167),即在OED中多在细胞膜中表达,在OSCC中多呈细胞膜表达降低或阴性的现象;但在细胞质中的表达,叁组之间并无显着的差异。结论1.采用免疫组化双染的方法联合检测E-cadherin和podoplanin在口腔鳞状上皮病变中表达,有助于不同鳞状上皮病变的病理诊断及鉴别。2.联合E-cadherin和podoplanin的免疫组化双染法可提高早期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及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伴局灶癌变的确诊率。3.免疫组化双染的方法有助于协助临床病理医师更快速地定位可疑浸润区,提升诊断效率。(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3-01)

司成,曾智,占承志[5](2017)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淋巴瘤亚型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淋巴瘤亚型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例淋巴瘤患者和12例淋巴增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取患者淋巴组织,经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CD3、CD20/CD45RO、CD79a表达水平,并比较其在淋巴瘤和淋巴增生患者的表达阳性率。结果:B细胞的CD20阳性显红色、CA79a阳性显棕色;T细胞的CD3阳性显棕色、CD45RO阳性显红色。淋巴瘤患者CD3、CD20/CD45RO、CD79a检测阳性率为82.61%(19/23),明显高于淋巴增生患者的25.00%(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双染技术用于淋巴瘤患者CD3、CD20/CD45RO、CD79a检测的阳性率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7年21期)

刘景城,林建龙,胡洁[6](2017)在《宫颈细胞块Ki-67/P16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ASC-US分流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宫颈细胞块Ki-67/P16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ASC-US分流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省二医院)接受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检查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192例患者宫颈细胞中P16、ki-67的表达。结果在细胞块中检测宫颈细胞Ki-67、P16的表达,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出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阳性表达分别为24.0%、69.2%、85.7%、100.0%。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阴性表达分别为76.0%、30.8%、14.3%、0.0%。结论 Ki-67/P16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有助于ASC-US患者分流管理,能提高ASC-US判读的准确性,降低高级别宫颈病变的漏诊率。(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7年18期)

石克[7](2017)在《P16与Ki-67免疫组化双染在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宫颈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影响着全球女性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据统计,2012整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527,600例,年死亡数为265,700例。2014年美国大约有12,360例新发的宫颈癌病例,其中4,020例患者死亡。在发展中国家,该病的发生率及其导致的死亡率均远高于发达国家,且发病率逐年呈年轻化趋势,故政府及医疗体系应加强对宫颈癌的早期筛查与防治的重视。宫颈上皮可以发生鳞状上皮化生,根据细胞形态是否成熟又分为成熟型和不成熟型。其中,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immature metaplasia,IM)可以发展为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进而可能恶变成浸润性癌。即使部分宫颈SIL可能消退或逆转,并不发展为恶性病变,但做好早期的诊断和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往往因为IM与SIL容易混淆而出现鉴别困难的情况,而且宫颈SIL的级别和程度的判定也缺乏明确的客观准则和有效的诊断标准。但这两种病变的生物学性质以及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却有差异,这就需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等辅助手段来协助诊断。大量研究表明,P16蛋白在IM、子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具有诊断意义。Ki-67是一种代表增殖指数的核抗原,通常在正常及IM组织的宫颈鳞状上皮中,Ki-67主要局限表达于基底层及副基底层细胞,而在LSIL组织中Ki-67主要表达于鳞状上皮的下1/3,随着SIL级别的升高,Ki-67的表达呈增强趋势,在HSIL组织中,可有鳞状上皮上层细胞着色。为了给临床病理医师提供更加准确、快捷的辅助诊断手段,本课题分别应用免疫酶组织化学单染(免疫组化单染)及免疫酶组织化学双重染色(免疫组化双染)的方法,检测不同病变的宫颈上皮组织中P16和Ki-67的表达以及共同表达情况,探索免疫组化双染方法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级诊断中的价值。目的1.检测P16、Ki-67在不同病变的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的各自表达情况,探讨P16及Ki-67的表达水平在鉴别不同宫颈组织病变上的价值。2.检测P16、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共同表达情况,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在该类病变病理诊断及程度分级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1.筛选2011年1月—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患者的宫颈活检组织137例。经病理诊断后,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组织15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3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90例。2.运用免疫组化单染检测所有组织中P16和Ki-67的表达情况,运用免疫组化双染检测所有组织中P16和Ki-67是否有共同表达及表达是否有差异。3.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和χ~2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单染切片中,P16在IM组织中呈阴性;LSIL组织中,P16呈不连续、灶状分布,阳性强度比较弱,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宫颈鳞状上皮层的下1/3;HSIL组织中,P16呈鳞状上皮中下2/3层甚至全层连续、弥漫强阳性。P16在IM、LSIL及HSIL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62.50%、92.2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5,P<0.05)。2.在单染切片中,Ki-67在IM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基底细胞或副基底细胞;在LSIL组织中则主要表达于鳞状上皮的下1/3层细胞;在HSIL组织中Ki-67阳性细胞可分布于鳞状上皮的中下2/3层甚至全层,本研究中IM、LSIL及HSIL组织中Ki-67阳性细胞数的均值分别为7.21%、16.41%、43.4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7,P<0.05)。3.在双染切片中,与单染切片比较的结果表明,双染未导致P16、Ki-67阳性信号的丢失。P16阳性区域中,Ki-67阳性细胞数的均值为35.14%,P16阴性区域中,Ki-67指数均值为7.68%,且随着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病变程度的加重,P16/Ki-67同时表达的情况逐渐增多,在IM、LSIL及HSIL组织中两者共表达率分别为0、51.35%、96.0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9,P<0.05)。结论1.本实验验证了P16和Ki-67在宫颈不成熟鳞化及不同级别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联合P16和Ki-67有助于将宫颈不成熟鳞化与鳞状上皮内病变鉴别开。2.P16和Ki-67在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共同表达与病变级别呈正相关,表明免疫组化双染可应用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诊断和分级。同时由于其在诊断效率方面的优越性,使它比常规免疫组化方法具有更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石磊,朱绚丽,杨海生,陆欢,洪玉萍[8](2017)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肺及前列腺肿瘤活检组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肺及前列腺活检组织中的应用。方法采用Roche的双染试剂盒,对35例肺活检组织和29例前列腺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双染/叁染。结果肺活检组织中,免疫组化双染与单染的符合率为95%(19/20),其中腺癌为80%(4/5),鳞癌为92.9%(13/14),腺鳞癌100%(1/1);前列腺肿瘤活检组织中,免疫组化叁染与单染的符合率为90%(18/20)。结论免疫组化双染技术能对肺和前列腺恶性肿瘤进行准确诊断,同时可解决活检组织量少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刘洪博,王文智,刘艳彩,刘学刚,邱雷[9](2016)在《应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探讨乳腺原发性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染色方法,该方法可在一张切片上同时检测两种抗原的表达情况。利用该技术探讨乳腺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衡水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11-01-01-2015-12-31诊断的4例原发性乳腺腺鳞癌,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CK5/p63)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乳腺腺鳞癌组织中的SM-MHC、p63、CK5、CK34βE12、EGFR、p53、ER、PR、C-erbB-2表达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治疗979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其中乳腺腺鳞癌患者4例(0.408%),中位发病年龄55岁。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A期1例,ⅡB期1例。患者经乳腺B超、外科查体、术中肿物活检冷冻病理诊断为乳腺癌,4例患者均行乳腺改良根治术。术后1例给予吡柔比星+多西他赛方案治疗;1例行环磷酰胺+吡柔比星方案治疗。1例患者术后9d猝死;另1例C-erbB-2强阳性患者,先给予吡柔比星+多西他赛方案治疗,然后转院进行靶向治疗。随访至2016-01-31,3例患者均无复发转移。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染色成功。结论乳腺腺鳞癌属于乳腺化生性癌,发病率低,肉眼观呈囊性是其特征之一,免疫组化SM-MHC、p63、CK5和CK34βE12组合有助于乳腺腺鳞癌的诊断。治疗多采用乳腺改良根治术,术后辅助化疗,对于淋巴结阳性患者应行术后放疗。(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6年22期)

刘洪博,王文智,邱雷,刘艳彩,刘铁刚[10](2016)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肿瘤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病理学诊断技术发展至今,已进入到传统解剖、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以及原位杂交等分子技术相互补充、综合应用的新阶段。免疫组化技术在我国开展已有叁十多年,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充实和改进,新技术也逐渐增加。免疫组化单一染色方法由于提供组织信息有限,且着色在2张或多张切片上,位置分离,加大了病理医师对结果判读的难度。双染技术可以弥补单一染色的不足,该技术可在同一切片上同时或先后进行两种不同染(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免疫组化双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简称免疫组化双染)检测TTF-1和CK5/6以及p40和Napsin A两组抗体,其可以分别在一张切片中同时观察到肺腺癌和肺鳞癌的表达,根据这些表达的细胞分布和构型,有利于对肿瘤组织学结构的判读,从而更容易做出肺癌类型诊断。本实验应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进行,操作简单,染色结果理想,染色后切片保存方便,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组化双标论文参考文献

[1].童丹.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双标记在PTLD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

[2].叶敏,韩昱晨,项珍珍,徐波尔.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3].于汪营,杨静,安晨.CD10和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在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诊断中的意义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9

[4].程书亚.E-cadherin与Podoplanin免疫组化双染法在口腔鳞状细胞早期浸润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8

[5].司成,曾智,占承志.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淋巴瘤亚型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7

[6].刘景城,林建龙,胡洁.宫颈细胞块Ki-67/P16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ASC-US分流中的应用研究[J].系统医学.2017

[7].石克.P16与Ki-67免疫组化双染在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7

[8].石磊,朱绚丽,杨海生,陆欢,洪玉萍.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肺及前列腺肿瘤活检组织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9].刘洪博,王文智,刘艳彩,刘学刚,邱雷.应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探讨乳腺原发性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

[10].刘洪博,王文智,邱雷,刘艳彩,刘铁刚.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肿瘤分析中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

标签:;  ;  ;  ;  

免疫组化双标论文-童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