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沟”的社会正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1](2021)在《代际理论视域下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基于对T镇中学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从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颁布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在为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而努力。但实际上,物质资源的倾斜并没有让乡村教师扎根乡村场域,向往进城的逃离倾向成为当下大部分乡村教师的真实写照。密切关注乡村教师群体内部的生存状况俨然已经成为研究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抓手。然而,处于同一学校场域内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称的乡村教师展现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诉求难免会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身份认同现状。鉴于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不同年龄阶段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幸福生活。这将对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振兴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代际理论视域下,以家乡T镇中学的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工作生活世界展开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之后按照“年代世代”的划分方法,将乡村教师划分为“60后”“70后”“80后”“90后”四个微群体。通过剖析四代乡村教师的生命历程及思想流变,挖掘其背后隐藏的“身份认知”“身份情感”“身份职责”和“身份关系”,以此展示四代乡村教师多元复杂的身份认知与情感价值体验,打破了对乡村教师的泛化性与刻板性概述。对本研究而言,首先,厘清代际理论的内涵及发展是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剖析不同代际乡村教师观念迥殊和代际差异的理论依据。其次,田野调查的性质决定了本研究需要对T镇中学教师们的工作生活场域,包括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变迁以及T镇中学的发展面貌等会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的地域因素做出介绍。研究通过记叙和分析教师们的成长经历、职业态度、同事关系及其流露出的情感表达全方位呈现了四代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总体来看,在网络时代中成长起来的“90后”乡村教师开始进入了职业早期,他们工作认真但又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迷茫;经历了改革开放新观念冲洗的“80后”乡村教师开始重新审自我身份,他们希望被公平对待,力争取得更多的成就;处于教学攻坚期的“70后”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程度较低,他们一部分处于热情消散求稳定的状态,一部分力图抓住机遇评上高级职称。以上三代教师均表示只要有机会,一定会选择考进县城。迈过艰苦岁月,如今面临退休的“60后”乡村教师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及职业评价则给出了“满意”、“还不错”的答案。此外,访谈中还暴露出了职称评选不公、乡村教师人际关系冷淡,同事相处出现代内倾向性与代际间隔阂性等问题。来自社会外部变迁造成的代际差异、学校场域的人文环境及教师个人的性格特征无不影响着四代乡村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知。研究指出,社会应注重价值引领与相关政策的导向作用;乡村学校应聚焦人文环境建设,关心不同代际教师的诉求;乡村教师个人应探寻提高自我身份认同的内生力,以此增强乡村教师群体的身份认同进而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彭玉婷[2](2017)在《冲突性话语视角下的初中师生代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代沟理论以来,诸多的国内外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代沟问题进行了研究。与传统上由于文化和价值观差异而导致的代沟不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成长起来的00后初中生与教师之间的代际冲突之间具有新的特点。之前的学者们在诸如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层面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但是在语言层面进行研究的不多。因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必要对师生之间的代沟进行语言层面上研究。揭示师生间代沟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并研究二者间的内在关系。本文运用费尔克劳夫批评性话语分析和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下会话分析的理论框架,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语料,对两组00后初中生与初中教师的冲突性话语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冲突的形成与原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了二者对话之间的权力变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1)在师生的冲突性话语中,教师所使用的祈使句和疑问句的比例远高于学生。教师在师生间的对话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在研究的个案中,师生间的权力关系是动态的,变化的。这种权力关系的变化促使了师生间话语冲突的发生,代沟由此产生。3)文章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师生间的权力关系,运用了“文化反哺”理论来研究师生间话语权力的转换,研究发现文化反哺能够改变师生间会话的权力关系,有助于缓和代际冲突。最后得出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1)正视新形势下代沟对班主任工作的影响。2)善于运用会话策略,通过正确使用语气结构和策略性地改变话语秩序,来缓和师生间的话语冲突
孙丹[3](2016)在《教育学视域下初中生亲子代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的安定祥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家庭的和谐息息相关。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亲子关系,他们之间的良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的融洽,也间接影响到社会。代沟也叫做代际差异,是两代人由于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在价值理念、行为取向上表现出差异、隔阂甚至冲突的一种现象。代沟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代沟现象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相伴相随。虽然远古时期存在代沟,但不明显也不剧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却随之出现问题,青年一代与老年一代之间的代沟开始越演越烈。尤其在家庭生活中,传统的家长权威以及“老子说一儿子不敢说二”的关系开始崩塌,潜在的亲子代沟以及外显的亲子冲突日益加剧。这些虽然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过程,但都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实现。建立融洽平等的亲子关系,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家庭教育建设的重要课题。初中阶段是人生第二次“断乳期”,此时的他们成人感意识和自我同一性开始建立,再加上在校时间增多,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敏感、隔阂甚至对立。见诸报端的某某杀母案、离家出走案也大都发生在这个阶段,因此探究初中阶段的“亲子代沟”,更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人的本质之一就是可教育性。鉴于此,本研究意从教育学的立场出发,探究初中生的亲子代沟问题。本研究采取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随机选取无锡市G中学220名学生,对其及父母进行抽样配对调查,同时还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家庭作为考察对象,深入了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情况,从中了解出现亲子代沟的主客观原因,并在相关的理论基础上试图找到实现亲子和谐的教育路径及策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亲子代沟,其中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方面的代沟最为明显,这也证实了以往研究中老一代与年轻一代差异的表述。研究还发现,子女的性别、年级以及父亲的年龄对亲子代沟的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亲子代沟的影响因素中,亲子之间沟通频率的减少、冲突频率的增加、了解的欠缺、倾听的匮乏以及沟通满意度的降低都会造成代沟的出现甚至是加剧。一般代沟问题严重的家庭,往往存在“教育者”(父母)错位或缺位、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措施陈旧、教育环境缺失、教育评价不一致等问题。而对于亲子沟通良好的家庭来说,他们的显着特点是:1.家庭教养方式为民主型。2.父母能够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3.家庭教育目标相对一致。4.双方了解深入,沟通频繁。并且,父母能够跟随时代脚步,愿意并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基于调查结果,本研究也提出相应的教育路径与策略:一是通过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方面的作用;二是通过父母与子女开展自我教育,最终实现亲子和谐。结语部分还特别强调要以开放的态度,接纳代沟、利用代沟、将代沟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代沟甚至冲突中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进一步推进和谐亲子教育、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
张祖群[4](2015)在《跨越代沟:《变形计》揭示的社会问题》文中指出以社会学中"代沟"理论为基础,回应中国情景下的城市内代沟、城乡代沟、东西区域代沟问题。在梳理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阶段基础上,对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变形计》进行评价。《变形计》对底层城市民众与乡村边缘人群报以人性关怀,以互换思维,凸显了影视节目的"人文主义"精神。该节目意义在于通过节目互换与实地参与使得问题少年真正得以"矫正",同时记录转型时期中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青少年教育中某些负面案例,让观众理解
贾月[5](2013)在《后喻文化背景下我国代沟现象微探》文中指出后喻文化背景下,我国代沟现象出现新的特点,即代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代际影响的相互性、代际评价的理解性、代沟影响的双重性。代际间要正视和理解代沟,相互尊重,共同致力于代沟弱化;亲代和子代要提高各自的媒介素养,拓展沟通渠道;淡化文化的区别化、对象化,构建代际间沟通平台;长者和教师在与子代的沟通中要注重方法的艺术性;子代要学会反思和换位思考,主动关心亲代的娱乐和生活。
何泉,车明明[6](2013)在《从“三喻文化”视角解读《喜福会》母体文化的传承方式》文中研究说明迄今为止,对于小说《喜福会》的研究大多囿于对作品本身的结构、意义以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进行阐释,而对于作品中所透出的文化传递的本质挖掘甚少。"三喻文化"理论为小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基点,有助于分析移民华裔美国家庭对母体文化的传承方式,解读小说中女儿们所蕴含的文化传承的意义。
周明宝[7](2012)在《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的嬗变及其和谐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代际关系是表征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关系。我国传统的代际关系是基于孝道伦理和接力型代际交换的关系状态,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代际关系呈现出新的走向,代际关系中的资源流转模式出现了嬗变,代际互动中代际依赖程度在下降,代沟现象凸现,人际关系呈现碎片化,社会新生群体的文化反哺能力不断增强。当前要深入分析衡量代际关系和谐的标准,积极探索建立正向的代际关系。
周明宝[8](2012)在《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嬗变》文中认为代际关系是表征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关系。我国传统的代际关系是基于孝道伦理和接力型代际交换的关系状态,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代际关系呈现出新的走向,代际关系中的资源流转模式出现了嬗变,代际互动中代际依赖程度在下降,代沟现象凸现,人际关系呈现碎片化,社会新生群体的文化反哺能力不断增强。当前要深入分析衡量代际关系和谐的标准,积极探索优化代际互动和扭转代际倾斜、实现代际跨越的有效对策,从而谋求建立正向的代际关系。
程盼[9](2012)在《民族地区师生文化代沟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黔江区土家族小学为例》文中提出伴随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后喻文化的盛行,使得民族地区师生文化代沟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米德的“三喻文化”理论,选择重庆黔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黔江土家族地区师生文化的对比差异,探寻师生文化代沟存在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师生在民族文化的语言、服饰,民族风俗文化以及审美情趣、气质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基于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师生群体在交往过程中促成了代沟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师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师生应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不同反应;师生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民族地区学校教材使用的狭隘性以及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有限性,为民族地区师生文化代沟的存在提供了蔓延的土壤。笔者通过亲身体验,觉悟到师生文化代沟的存在具有双面性,要想缩小其负面影响,需要探究出调控师生文化代沟的对策和建议,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调控措施:首先,民族地区文化兼容并包,多元文化并存;其次,民族学校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民族教材;第三,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民族文化修养;第四,教师进行适当的“文化反哺”,整合师生文化资源;最后,使得教育回归民族生活世界。以期通过这一系列的途径,达到有效调控民族地区师生文化代沟的目的,以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龚舟[10](2012)在《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师生交往是指师生以语言为媒介、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精神交流,是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相比于以往的相关研究,本文力图在两个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其一转换研究视角。相关研究多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师生交往的研究方向,本研究从教师(班主任)发展的角度研究师生交往促进教师发展的机制。其二,拓展研究视野。已有研究较多展开抽象的理论阐述,本文的研究则深入学校教育实践中师生交往的具体场域,在兼顾师生两方面视角的同时,尽力融通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系统研究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发展的内在机制。在以信息加速传播和更新、多元价值观相互交流和碰撞主要文化特征的转型时期,这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一方面,因师生文化差异甚至是鸿沟愈发拉大,师生交往面临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本研究能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在师生交往的方向提供一个参照系。另一方面,本研究试图论证班主任能够利用师生交往,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发展资源,真正实现以追求自身生命价值为目的,以自我更新为取向的内源性的发展,即自主发展。围绕本文的研究目标,笔者在对时代背景、文化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按照四大部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对班主任自主发展的现状进行论述,并从现状出发,结合班级管理、班主任自主发展的理论闸述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可能性。第二部分以实证材料为基础,论述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具体过程,包括一次主题活动中的师生交往如何激活班主任的教育智慧以及三个不同阶段主题活动中的师生交往如何提升班主任的发展境界。第三部分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在实证材料的基础上按照作用空间、作用过程及主要成效的框架进一步分析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第四部分是在本文的结论部分,剖析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提炼这种促进作用发生的条件,从而总结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保障措施。学校管理层面应注重构建多元开放的学校文化和改革班主任管理制度。班主任自身也应从实现师生正效交往、自主制度发展规划等方面入手自觉探索,实现自身的自主发展。
二、“代沟”的社会正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代沟”的社会正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代际理论视域下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基于对T镇中学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代际 |
2.乡村教师 |
3.身份认同 |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七)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田野调查法 |
(八)研究过程 |
一、代际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 |
(一)卡尔·曼海姆对“代”问题的最初洞察与深思 |
1.代际理论提出的文化背景 |
2.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代问题 |
3.层层涵括的代际定义 |
(二)玛格丽特·米德对代际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1.“地球母亲”——玛格丽特·米德的传奇人生 |
2.代沟理论——玛格丽特·米德的思想精髓 |
3.跨越时空的交汇——米德与曼海姆代际思想的碰撞 |
(三)张永杰、程远忠关于代际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
1.《第四代人》——我国代际研究的瑰宝之作 |
2.代的双重属性——代的内涵与释义 |
3.“跨代与滞代”——代的复杂性 |
4.“代”的文化表征 |
二、田野调查区域的背景介绍 |
(一)T镇及周边的自然地理 |
1.自然环境情况 |
2.自然灾害 |
(二)T镇及周边的人文历史 |
1.T镇延续的风土人情 |
2.T镇乡村生活的发展变迁 |
(三)T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 |
1.新世纪以前,以农为本与固守乡土 |
2.新世纪以来,土地承包与外出打工 |
(四)T镇中学的发展历程 |
1.回溯小镇中学的历史轨迹 |
2.T镇中学的当下面貌 |
3.教师们的在校生活 |
三、不同“代”的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现状 |
(一)“上好最后一堂课”的“60 后”教师 |
1.迈过艰苦岁月、马上退休的T1M老师 |
2.洒脱淡然、自豪满足的T2M教师 |
3.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外来媳妇T3F老师 |
(二)处于教学“攻坚期”的“70 后”教师 |
1.得过且过的T5M老师 |
2.无欲无求,认真工作的T7F老师 |
3.苦闷无奈的T8F老师 |
(三)成为教学主力军的“80 后”教师 |
1.愤懑不平、想去县城的T10M老师 |
2.既来之,则安之的二胎准妈妈T11F老师 |
3.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中层教干T12F老师 |
(四)挑起教育新担的“90 后”教师 |
1.“乐天派”的异乡姑娘T13F老师 |
2.“压力山大”的T14M老师 |
四、不同代际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源自社会代际变迁的影响 |
1.生物年龄及成长背景的差异 |
2.社会文化的变迁 |
3.教育政策的变化 |
(二)源自乡村场域下的特殊影响 |
1.乡村文化的特殊性 |
2.乡村学校组织文化相对淡薄 |
3.乡村教师共同体松散 |
(三)源自乡村教师个人的独有影响 |
1.家庭因素导致的个人经验意识的分层化 |
2.关键性人物对乡村教师职业选择的引导 |
3.乡村教师的整合性态度在教育观念上的体现 |
4.性别之差导致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之异 |
五、增强不同代际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对策分析 |
(一)社会应注重价值引领与相关政策的导向作用 |
1.注重政策倾斜,“留住”乡村教师 |
2.保障乡村教师权利,关注其现实诉求 |
3.引导大众理解乡村教师的不同代际特征 |
(二)乡村学校应聚焦人文环境建设 |
1.提倡民主治校,共筑和谐校园 |
2.关注职称问题,遵循评选公平机制 |
3.构建和谐办公室,增强不同代际教师的凝聚力 |
(三)乡村教师应探寻提高自我身份认同的内生力 |
1.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理念 |
2.提升自我发展的职业能力 |
3.参与构建包容和谐的同事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2)冲突性话语视角下的初中师生代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理论框架 |
1.3.1 批评性话语分析 |
1.3.2 代沟理论 |
1.3.3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代沟 |
1.4 研究综述 |
1.4.1 代沟研究 |
1.4.2 冲突话语研究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方法:个案分析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4 资料收集 |
2.4.1 访谈提纲 |
2.4.2 对象访谈 |
2.5 研究过程 |
3. 案例分析 |
3.1 师生间的代沟 |
3.2 师生间的话语冲突 |
3.2.1 违背话轮转换引起的话语冲突 |
3.2.2 违背相邻语对引起的话语冲突 |
3.2.3 违背优选结构引起的话语冲突 |
3.3 师生间话语冲突与代沟 |
3.3.1 意识形态差异 |
3.3.2 动态的权力关系 |
3.4 结论 |
4. 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与研究反思 |
4.1 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
4.2 研究的局限性与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教育学视域下初中生亲子代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关于代沟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代沟的研究 |
1.2.3 国外关于亲子代沟的研究 |
1.2.4 国内关于亲子代沟的研究 |
1.2.5 对亲子代沟研究的评析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亲子代沟的理论探析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代,代际关系与代沟 |
2.1.2 亲子关系,亲子冲突与亲子代沟的辨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三喻文化理论 |
2.2.2 社会冲突理论 |
2.2.3 生态系统理论 |
2.2.4 自我同一性理论 |
2.3 代沟的功能 |
2.3.1 代沟的正功能 |
2.3.2 代沟的负功能 |
第三章 初中生亲子代沟的现实图景 |
3.1 问卷的编制及实施 |
3.2 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描述 |
3.2.1 子代的基本情况 |
3.2.2 亲代的基本情况 |
3.3 初中生亲子代沟的概况及其比较 |
3.3.1 亲子代沟概况 |
3.3.2 价值理念方面的代沟 |
3.3.3 学业教育方面的代沟 |
3.3.4 生活方式方面的代沟 |
3.4 初中生亲子代沟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 人口学变量对亲子代沟总体评价上的差异分析 |
3.5.1 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3.5.2 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3.5.3 父母年龄及教育素质的差异分析 |
3.5.4 亲子双方的教育期望分析 |
3.6 当代初中生亲子关系特征及其相关问题 |
3.6.1 当代初中生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
3.6.2 当代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初中生亲子代沟的个案分析 |
4.1 案例 1“妈妈听我的!”:父母为儿子的理想买单 |
4.1.1 儿子眼中的“教育者” |
4.1.2 父母眼中的“受教育者” |
4.1.3 亲子和谐源于双方教育评价的一致 |
4.1.4 家庭教育制度民主 |
4.1.5 小结 |
4.2 案例2冷色调的爱:亲子之间的灰色情感 |
4.2.1 隔代教育导致亲子不亲 |
4.2.2 棍棒教育策略让代沟更深 |
4.2.3 小结 |
4.3 案例3残缺的爱:代沟横亘亲子之间 |
4.3.1 教育环境缺失造成子女心门紧缩 |
4.3.2 “女友爱情”弥补亲子代沟 |
4.3.3 小结 |
4.4 案例4你和我的世界不一样:一场关于代沟的较量 |
4.4.1 生活方式的“代差”令亲子不满 |
4.4.2 学业的繁忙拉大亲子代沟 |
4.4.3 教育能力低下让家长权威地位动摇 |
4.4.4 小结 |
4.5 总结 |
第五章 实现初中生亲子和谐的教育路径与策略 |
5.1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
5.1.1 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
5.1.2 重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功能 |
5.1.3 加强社会教育的舆论建设工作 |
5.2 开展自我教育,彼此关注成长 |
5.2.1 父母层面 |
5.2.2 子女层面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初中生亲子代沟调查问卷(子女卷) |
附录三 初中生亲子代沟调查问卷(父母卷) |
附录四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跨越代沟:《变形计》揭示的社会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情景下的代沟 |
二、 社会学视野中的《变形计》 |
(一)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阶段 |
(二)对《变形计》的社会学评价 |
三、 学术讨论 |
(一)跨越代沟 |
(二)《变形计》对中国娱乐节目的启示 |
(5)后喻文化背景下我国代沟现象微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喻文化背景下代沟现象的新特点 |
二、代沟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
(一)社会原因 |
(二)文化原因 |
(三)教育原因 |
(四)个人原因 |
三、代沟的弱化 |
(6)从“三喻文化”视角解读《喜福会》母体文化的传承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三《喜福会》中母辈文化对女儿的影响 |
四结语 |
(7)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的嬗变及其和谐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孝道文化基础的我国传统代际关系 |
1.1 传统代际关系运行中的孝道伦理 |
1.2 接力型代际关系模式 |
1.3 子代的集体失语和情感乏力 |
2 当前我国社会代际关系的新走向 |
2.1 代际关系嬗变中的资源流转发生变化 |
2.2 社会变迁对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影响 |
3 代沟呈现背景下的文化反哺 |
4 代沟跨越与代际和谐 |
4.1 衡量代际关系和谐与否的标准 |
4.2 代沟跨越:建立正向的代际关系如何诗意地栖居于社会一直以 |
(8)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孝道文化基础的我国传统代际关系 |
(一) 传统代际关系运行中的孝道伦理 |
(二) 接力型代际关系模式 |
(三) 子代的集体失语和情感乏力 |
二、当前我国社会代际关系的新走向 |
(一) 代际关系嬗变中的资源流转 |
(二) 社会变迁对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影响 |
三、社会转型期的代沟呈现与文化反哺 |
(一) 代际发展偏差:代沟现象探析 |
(二) 文化反哺与代际互动模式转变 |
四、代沟跨越与代际和谐 |
(一) 衡量代际关系和谐与否的标准 |
(二) 代沟跨越:建立正向的代际关系 |
(9)民族地区师生文化代沟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黔江区土家族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民族地区师生文化代沟的表现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二) 民族地区师生文化代沟的表现 |
二、民族地区师生文化代沟成因探析 |
(一) 师生文化背景的差异 |
(二) 师生应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击的差异 |
(三) 师生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
(四) 学校教材部分脱离民族地区实际,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
(五) 民族地区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局限性 |
三、调控民族地区师生文化代沟的对策与建议 |
(一) 民族地区文化兼容并包,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
(二) 民族学校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 |
(三) 民族学校加强教师的民族文化修养 |
(四) 教师接受适当的“文化反哺”,整合师生文化资源 |
(五) 教育回归民族生活世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
(二) 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三) 个人的实践经验启发了本人的研究兴趣 |
二、概念界定 |
(一) 师生交往 |
(二) 班主任自主发展 |
(三) 师生交往对班主任自主发展的促进作用 |
三、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一) 研究的意义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班主任自主发展需要开发的独到资源:师生交往 |
一、问卷分析 |
(一) 问卷的编制 |
(二) 问卷的实施 |
二、班主任自主发展的现状分析 |
(一) 对“班主任自主发展”有较清晰的认识和较高的认同 |
(二) 自主发展总体情况尚可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
(三) 班主任自主发展的方式有待优化和拓展 |
三、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
(一) “班级”——班主任直接的发展空间 |
(二) 师生交往——班主任自主发展的潜在资源 |
第三章 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典型过程 |
一、一次主题活动中的师生交往过程 |
(一) 主题选择时的倾听与拓展 |
(二) 方案制定及实施中的激发与共享 |
(三) 活动反思中的辨析与提升 |
二、不同阶段主题活动中的师生交往过程 |
(一) 初始阶段的“跟我走”:B班主题活动之“言必信,行必果” |
(二) 发展阶段的“一起走”:B班主题活动之“障碍皆浮云” |
(三) 更高阶段的“跟你走”:B班主题活动案例之“活着,爱着,感动着” |
第四章 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 |
一、师生交往影响班主任自主发展的作用空间 |
(一) 师生交往的主体 |
(二) 师生交往的目标、方式和内容 |
二、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作用过程 |
(一) 一次主题活动中的师生交往激活班主任的教育智慧 |
(二) 不同阶段主题活动中的师生交往提升班主任发展境界 |
三、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主要成效 |
(一) 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班主任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
(二) 班主任的自主意识——班主任自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
(三) 班主任的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核心内容 |
第五章 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保障措施 |
一、外部策略:学校管理层面的支持策略 |
(一) 构建多元开放的学校文化 |
(二) 改革班主任管理制度 |
二、内部策略:班主任自身的自觉探索 |
(一) 在活动中实现师生正效交往,促进自身发展 |
(二) 明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制定发展规划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关于班主任自主发展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分管班主任培养工作的校级领导访谈提纲 |
班主任访谈提纲 |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A班案例资料 |
附录四:B班案例资料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代沟”的社会正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代际理论视域下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基于对T镇中学的田野调查[D]. 李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冲突性话语视角下的初中师生代沟研究[D]. 彭玉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3]教育学视域下初中生亲子代沟研究[D]. 孙丹. 江南大学, 2016(02)
- [4]跨越代沟:《变形计》揭示的社会问题[J]. 张祖群. 电影评介, 2015(15)
- [5]后喻文化背景下我国代沟现象微探[J]. 贾月. 当代青年研究, 2013(03)
- [6]从“三喻文化”视角解读《喜福会》母体文化的传承方式[J]. 何泉,车明明. 作家, 2013(02)
- [7]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的嬗变及其和谐发展[J]. 周明宝. 未来与发展, 2012(08)
- [8]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嬗变[J]. 周明宝. 长江论坛, 2012(02)
- [9]民族地区师生文化代沟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黔江区土家族小学为例[D]. 程盼. 西南大学, 2012(10)
- [10]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研究[D]. 龚舟.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