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地形变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础数据库,流动观测,数据库管理,大地形变
大地形变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杨勤,周辉,郭启倩,马亮[1](2016)在《从大地形变流动数据库的设计谈监测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科学活动产生了庞大的科学数据。如何有效管理这些日益膨胀的大量数据,是摆在数据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地震系统的数据管理,基本上是伴随着地震科学活动而逐步发展的。最初,一般用人工记账的方式管理纸质数据,随着电子数据的产生与数据管理技术的进步,对电子化数据,尝试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最后形成电子载体和人工记账(本文来源于《城市与减灾》期刊2016年06期)
王双绪[2](2011)在《南北地震带大地形变监测与大震预测问题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南北地震带及其附近地区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实践为基础,简要总结回顾了利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预测研究的工作思路、方法和一些进展;进而结合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变形背景和已有的研究结果,分析和探讨了基于大地形变监测,并考虑地震构造的差异性来进一步提高大震预测的科学性问题,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与启示。(本文来源于《四川地震》期刊2011年04期)
王双绪[3](2011)在《基于大地形变监测的大震预测问题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国西部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实践为基础,简要总结回顾了利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预测研究的工作思路、方法和一些进展;进而结合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变形背景和已有的研究结果,分析和探讨了基于大地形变监测、并考虑地震构造的差异性来进一步提高大震预测的有效性问题,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与启示。(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1年02期)
叶超[4](2010)在《激光应变干涉仪用作大地形变监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有史以来就忍受着地质灾害的痛苦,对大地形变的监测有利于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激光应变干涉系统采用频率高度稳定的气体激光器为光源,利用不等臂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和精密的电子条纹细分计数系统,对地壳的微小形变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对地震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地震成因的分析,提出了用高精度干涉仪进行大地监测的方法。根据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特点,设计了用于测量微小形变的不等臂迈克尔逊干涉仪。为了进一步提高监测的精度,提出了密封式的监测站结构。将影响空气折射率的大气密封在一个温度、压力、湿度恒定的柱体中。另外,分析了可能对测量精度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可能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0-04-01)
丁平,王双绪[5](2005)在《大地形变监测预报在中国西部防震减灾事业中的基础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巩固和发挥大地形变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地位和作用、积极推进中国西部防震减灾事业可持续性和协调性发展为主旨,回顾了西部地区20世纪70年代初至“九五”前期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基础,介绍了“九五”后期至今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对该领域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西北地震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高伟,徐绍铨[6](2005)在《长江中游大地形变GPS监测及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国土资源调查和防洪防灾,在长江中游建立了大地形变GPS监测网,以监测水患区的构造沉降。顾及到对流层延迟的影响,实测了每个测站处的气象数据。在GPS监测网的数据处理中,采用Saastamoinen模型来计算对流层延迟的干分量,而对流层延迟中的湿分量,用分段线性方法进行估计,以提高GPS高程分量的精度。GPS监测网基线的重复精度优于10-8,GPS监测网的点位水平中误差均优于±2.6mm,高程均优于±3.3mm,平差后基线边相对精度优于10-8量级。研究表明,GPS监测网的精度达到并完全满足了大地形变监测的精度要求,可为地质调查和灾害防治提供准确的垂直变形信息。(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05年01期)
李延兴[7](1989)在《大地形变监测的结构和周期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大地震的发生是在大区域内地应力长期积累、集中、加强,最后导致应变能突然释放的结果。在应力积累、集中、加强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地壳形变过程。用大地形变测量方法预测大震的工作应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 大区域地形变监测:应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布设大区域的形变监测网,监测板块运动及一些大构造单元的相对运动,探测太区域应力场、形变场的变化,寻找地应力的集中区。 中区域地形变监测:在划定的应力集中区布设GPS加密网,结合水准复测监视区域应力场、形变场的变化,从中发现地应力的加强部位。 小区域地形变监测:在划定的地应力加强部位,选择一些活断裂带,布设一批高精度的光速测距网、水准网进行加密观测,监视应力场、形变场的中短期变化。 地形变台站监视:在重要的活断裂带和重点监视区布设高精度的地形变台站监视应力场、形变场的短临变化。 按照这四个层次进行观测,将使大震预测在空间上逐级缩小,在时间上逐渐缩短。(本文来源于《地壳形变与地震》期刊1989年03期)
大地形变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南北地震带及其附近地区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实践为基础,简要总结回顾了利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预测研究的工作思路、方法和一些进展;进而结合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变形背景和已有的研究结果,分析和探讨了基于大地形变监测,并考虑地震构造的差异性来进一步提高大震预测的科学性问题,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与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地形变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杨勤,周辉,郭启倩,马亮.从大地形变流动数据库的设计谈监测基础数据库的建设[J].城市与减灾.2016
[2].王双绪.南北地震带大地形变监测与大震预测问题思考[J].四川地震.2011
[3].王双绪.基于大地形变监测的大震预测问题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11
[4].叶超.激光应变干涉仪用作大地形变监测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
[5].丁平,王双绪.大地形变监测预报在中国西部防震减灾事业中的基础作用[J].西北地震学报.2005
[6].高伟,徐绍铨.长江中游大地形变GPS监测及精度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
[7].李延兴.大地形变监测的结构和周期问题[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