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分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先天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Nd,YAG激光
生物分型论文文献综述
谌文思,项道满[1](2019)在《基于超声生物显微镜图像分型的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设计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对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后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图像特征的影像学分类,探讨PCO类型与手术方式选择的关系。方法对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术后采用水囊式UBM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并确诊为PCO的27例(40眼)患儿的UBM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根据UBM图像特征将PCO分为3组,并根据分型实施不同的手术方式:膜性纤维化型组采用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皮质再生型组采用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混合型组采用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电子撕囊术。术后定期随访并复查UBM。结果全部术眼术中视轴区混浊均被清除,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切口均为直径3.0~4.0 mm的圆形透明区,PCO手术的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6~30个月,膜性纤维化型组20眼中2眼发生虹膜粘连、瞳孔膜样闭锁,再次手术,采用虹膜后粘连分离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术后未再次复发;皮质再生型组14眼和混合型组6眼术后视轴区均未再次出现混浊。PCO术后总复发率为5.0%。结论对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后PCO的UBM图像进行分型,有助于最佳手术方式的选择,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蒋胜群[2](2019)在《青光眼诊断分型中关于超声生物显微镜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超生物显微镜(UBM)在青光眼诊断分型的应用手段和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2014月7月至2018年8月患者病例的方式,根据案例的影像学特征,通过对30例(60眼)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型和相应治疗。结果:所有案例中有9例(18眼)属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例(12眼)属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1例(22眼)属于继发性青光眼,4例(8眼)属于恶性青光眼,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分型再结合临床表现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结论:UBM对辨别青光眼分型实时、直观且准确,结合前房角镜检查法、视功能及眼底检查,能够为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08期)
赵洪斌,宋洋,黄明光,曾秋涛,缪旭东[3](2019)在《锁定钢板治疗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及生物力学恢复情况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肱骨近端骨折分为不稳定骨折与稳定骨折,目前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针对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仍存在争议,而锁定钢板治疗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案具有成角固定、肩袖损伤程度小以及可尽早康复锻炼等优势。目的探讨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经锁定钢板治疗后的疗效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8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9例,经X线确诊,其中NeerⅡ型16例、NeerⅢ型16例、NeerⅣ型17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低于NeerⅡ型,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低于NeerⅡ型和NeerⅢ型(P<0.05)。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eer分型与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呈正相关(r=0.894,P<0.001;r=0.783,P<0.001);与术后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431,P<0.001)。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在治疗NeerⅡ型、Ⅲ型、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时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临床上治疗建议考虑锁定钢板治疗,但损伤基础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术后的治疗及康复需根据损伤基础,提高肩关节优良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32期)
蔡淼鑫,杨彬,邓鹏,葛颖杰,郭富明[4](2019)在《基于正蛙位双平片的股骨头坏死立体分型系统:广中医生物力学实验室分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股骨头坏死病灶的叁维信息对制定治疗方案极为重要,而过往的生物力学研究更表明股骨头前外侧柱部分几何信息和受力情况左右其塌陷过程。目前使用的平片方法无法呈现相关信息,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存在一定的观察盲区。目的:利用双平片方法呈现立体的坏死部位和范围,改良股骨头的叁维分区,制订新分型标准,以提高分型对制定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根据日常活动中股骨头应力传递方式的数据研究,结合股骨头坏死发病塌陷过程中的应力异常边界及临界值等资料,将股骨头划分为五柱,创立立体五柱分区。并根据正位和蛙位摄片体位下的前外侧柱影像信息,进一步优化立体五柱分区法,成为股骨头前外侧柱分型法,并命名为广中医生物力学实验室分型。结果与结论:详细描述广中医生物力学实验室分型的分型原理、方法和标准,以案例演示操作的方法,并比较传统分型方法,凸显新分型的优点,不但能简便准确判断股骨头坏死的病情及预后,更能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4期)
余江清[5](2019)在《基于非靶标和靶标代谢组学的肺癌诊断及分型生物标志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肺癌是全球主要的致死癌症之一,早期诊断可提高其生存期,代谢组学技术可以为临床应用探索新的诊断标记物提供机会。本论文首先以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分型)为研究对象,鉴定区分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组织分型的组织代谢物。在此基础上,以肺癌患者/健康组的血清样品为研究对象,筛选获得肺癌诊断和分型相关的血清标志物(组合),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1.基于核磁共振(~1H NMR)的代谢组学技术首先分析47例肺癌组织(30例腺癌、17例鳞癌)及相对应癌旁组织样品,鉴定相关的代谢产物、代谢途径和相关网络,找出与肺癌诊断及分型有关的差异代谢物并探讨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潜力。2.建立差异代谢物相关通路代谢物的液质联用(UPLC-MS/MS)定量检测方法,具体条件如下:ACQUITYUPLC液相色谱系统串联XevoG2-XS QTof质谱系统、ACOQUITYUPLC?BEHHILIC(2.1×100nm,1.7μm)色谱柱分离柱、电喷雾离子源(ESI)、多重反应监测模式(MRM)等。3.扩大样本量,对肺癌患者、健康对照组血清、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胆碱及嘌呤代谢通路上的相关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对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代谢相关性进行研究;利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筛选对肺癌诊断及分型都较好的代谢物组。结果:1.通过肺癌组织~1H NMR的代谢组学分析,肺癌组织/癌旁及分型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是脂质、乳酸和甜菜碱等,表明通过测定甲基化相关代谢物变化可能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和分型。2.建立胆碱及嘌呤代谢通路相关19种化合物的UPLC-MS-MS的定量方法。3.与癌旁组织相比,肺癌组织中嘌呤类物质的含量普遍上升。联合腺嘌呤、次黄嘌呤、肌苷和乙酰肉碱4个指标,其AUC为0.985。腺癌与鳞癌相比,胆碱相关代谢通路上物质的含量普遍偏高。联合组织中腺苷、鸟嘌呤、乙酰肉碱和肉碱含量为变量,可有效地对腺癌组织及鳞癌组织进行区分,其AUC为0.981。4.肺癌/健康组血清样品中黄嘌呤核苷、尿苷、鸟苷、腺嘌呤、腺苷、鸟嘌呤、尿酸、肌苷、胆碱、肉碱、肌酐、二甲基甘氨酸,乙酰肉碱和胱硫醚差异显着。联合血清鸟苷、腺嘌呤、尿酸和胱硫醚为组合变量,其鉴别诊断肺癌的AUC为0.993,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大于85%。5.联合血清S-腺苷甲硫氨酸、CEA和SCC可以鉴别诊断腺癌与鳞癌,AUC为0.959,Logistic预测准确度为88.4%;联合血清黄嘌呤、NSE和SCC可鉴别鳞癌与小细胞肺癌,AUC为0.978,Logistic预测准确度为93.2%;联合血清CEA、NSE和S-腺苷甲硫氨酸可鉴别诊断腺癌与小细胞肺癌,AUC为0.989,Logistic预测准确度为96.7%。结论:本学位论文以非靶标和靶标代谢学技术发现和定量体液生物标志物组、筛选变量和建立诊断模型的思路是可行和有效的。部分胆碱和嘌呤类代谢物可作为肺癌诊断、分型(腺癌、鳞癌、小细胞癌)的潜在血清标志物,值得加大临床样本进一步研究和确证,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临床转化价值。(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杨海燕,胡亭,武荣[6](2019)在《不同分型的PACS患者激光干预后房角生物形态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分型的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患者激光干预后房角生物形态学的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诊治的84例(95眼)P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房角关闭机制分型分为两组,30例(35眼)系单纯瞳孔阻滞型,为单纯组;54例(60眼)系多种机制共存型,为共存组。比较两组患者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LPI)的房角生物形态学参数值[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虹膜间面积(TISA)、前房容积(ACV)、前房宽度(ACW)、中央角膜厚度(CCT)以及前房深度(ACD)]的变化。结果术前、术后7 d和术后30 d,两组患者的患眼房角生物形态学参数值500μm AOD(AOD500)、750μm AOD(AOD750)、500μm TISA(TISA500)、750μm TISA(TISA750)、ACD、CCT、ACW以及A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术后7 d与术后30 d,两组患者房角生物形态学指标参数值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ACD和ACV均明显上升(P均<0.05),但共存组的AOD500、AOD750、TISA500和TISA750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不同分型的PACS患者行LPI术均可增宽周边房角,可明确每种患眼分型的房角生物形态学参数值变化,且多种机制共存型患者的患眼房角生物形态学参数值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明显低于单纯瞳孔阻滞型。(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马玉帅,张彦霞,孙皖如,常月立,王文栋[7](2019)在《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6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ATCC49247外膜蛋白P6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分析。方法以标准菌株ATCC49247NTHI DNA为模板,PCR扩增P6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GEX-6P2/P6并测序,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和GenBank数据库对编码外膜蛋白P6进行同源性分析,预测其主要理化性质、结构功能、B细胞抗原表位和T细胞抗原表位。结果 ATCC49247 P6基因核苷酸序列长度为462 bp,与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6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17%~100%,编码蛋白氨基酸同源性为96.18%~100%。编码蛋白含有15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6.137 94×10~3,等电点6.09,为亲水性蛋白;该蛋白含有信号肽和3个结构域,无跨膜结构域;综合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亲疏水性、柔性、表面可及性和抗原指数预测该蛋白含有6个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有7个CTL细胞抗原表位及16个Th细胞抗原表位。结论成功克隆外膜蛋白P6基因,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ATCC49247外膜蛋白P6高度保守,免疫原性强,可作为流感嗜血杆菌候选疫苗和疫苗载体。(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康文娟,师尚礼,苗阳阳[8](2019)在《紫花苜蓿根瘤菌分子分型和生物型划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表型和共生效应,对种内根瘤菌划分生物型,为苜蓿与根瘤菌高效共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分离自甘肃省3个栽培区域5个苜蓿品种植株不同部位的根瘤菌株为材料,进行16SrRNA测序、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表型数值分类和共生效应测定。结果表明,78株初筛菌经16SrRNA和MLST分析有20株属于Rhizobium radiobacter;表型特征数值分类将其聚为7个群。接种5个苜蓿品种,选择对共生效率贡献率最大的地上干重进行多重比较。当接种处理地上干重显着高于未接种处理CK时标记共生效应为A,与CK差异不显着时标记为B,显着低于CK时标记为C。以苜蓿品种为甘农3号、甘农9号、陇中、清水和WL168HQ的顺序,将各菌株共生效应结合,形成6种共生模式。结合表型和共生模式,20株R.radiobacter被划分为14种生物型,WL168HQ、甘农3号和陇中苜蓿品种内生物型多样性丰富,甘农9号和清水苜蓿品种内生物型单一。综上所述,根据表型特征和共生模型可以进行种内根瘤菌株的生物型划分,苜蓿品种内根瘤菌生物型多样性丰富。(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宋立,刘松,吴卉,方少平,傅燕芳[9](2018)在《微量生物检材定量及分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传统微量生物检材提取方法中,引入荧光定量流程对样品进行初筛,以提高其有效检验。方法将DNA标准品9947A梯度稀释,使用Rotor-Gene Q实时荧光定量分析仪定量,用AmpF?STR~(TM) Identifiler~(TM) Plus PCR扩增试剂盒检测基因型,构建微量生物检材可获得完整STR分型结果的定量阈值模型,并使用903个微量检材验证其可靠性。结果检材质量浓度>0.03 ng/μL可直接获得有效的分型;检材质量浓度>0.01~0.03 ng/μL,可通过优化增加PCR热循环参数(30个循环)获得有效分型;检材质量浓度≤0.01 ng/μL时,即使优化PCR也无法得到有效图谱。结论该实时荧光定量阈值模型可有效对微量生物检材进行初筛。(本文来源于《法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陈万涛,李志会,徐骎,李鸣宇,严明[10](2018)在《基于组织和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口腔癌分子分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口腔癌(oral cancer,OC)是口腔学科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最常见癌症之一。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是国内外重点,由于其独特的解剖结构和遗传学研究的前期成果,OC成为实施分子分型研究策略的理想模型。研究方法:依托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的"口腔颌面部肿瘤组织样本及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资源;获取、分析和整合口腔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多组学数据;深度分析、验证口腔癌相关的调控网络和调控节点,研发口腔癌基于分子分型的精确医学策略。研究结果:迄今为止,本研究以OC组织样本库和生物信息学数据为基础,获得了OC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观遗传学和遗传学多组学分子变化和调控网络;分析得到了口腔癌诊断和治疗相关的重要分子事件、理想分子靶点,进一步筛选分析和验证了多个口腔癌诊断、分子预测和预防的候选有效靶点和谱型。研究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多个口腔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驱动基因和特异性表达谱型,为OC预防和治疗分子标志物临床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生物分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分析超生物显微镜(UBM)在青光眼诊断分型的应用手段和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2014月7月至2018年8月患者病例的方式,根据案例的影像学特征,通过对30例(60眼)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型和相应治疗。结果:所有案例中有9例(18眼)属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例(12眼)属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1例(22眼)属于继发性青光眼,4例(8眼)属于恶性青光眼,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分型再结合临床表现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结论:UBM对辨别青光眼分型实时、直观且准确,结合前房角镜检查法、视功能及眼底检查,能够为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分型论文参考文献
[1].谌文思,项道满.基于超声生物显微镜图像分型的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设计及疗效观察[J].眼科新进展.2019
[2].蒋胜群.青光眼诊断分型中关于超声生物显微镜的应用价值[J].名医.2019
[3].赵洪斌,宋洋,黄明光,曾秋涛,缪旭东.锁定钢板治疗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及生物力学恢复情况的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9
[4].蔡淼鑫,杨彬,邓鹏,葛颖杰,郭富明.基于正蛙位双平片的股骨头坏死立体分型系统:广中医生物力学实验室分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5].余江清.基于非靶标和靶标代谢组学的肺癌诊断及分型生物标志物研究[D].南昌大学.2019
[6].杨海燕,胡亭,武荣.不同分型的PACS患者激光干预后房角生物形态学的变化[J].中国临床研究.2019
[7].马玉帅,张彦霞,孙皖如,常月立,王文栋.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6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
[8].康文娟,师尚礼,苗阳阳.紫花苜蓿根瘤菌分子分型和生物型划分研究[J].草业学报.2019
[9].宋立,刘松,吴卉,方少平,傅燕芳.微量生物检材定量及分型[J].法医学杂志.2018
[10].陈万涛,李志会,徐骎,李鸣宇,严明.基于组织和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口腔癌分子分型研究[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