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概念车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车辆工程,白车身,概念特征模型,NVH性能
概念车身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曹友强[1](2019)在《基于概念特征模型的轿车白车身模态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运用车身接头单元结构力学性能,研究了接头概念模型建模方法,并建立了高精度的白车身概念特征模型。接着,基于白车身概念特征模型分析计算了主要梁结构灵敏度和接头灵敏度,以此为指标识别了车身弯扭模态敏感区域,并提出模态优化指导措施。最后,将模态优化措施移植于白车身实车模型。计算验证结果表明,白车身弯扭模态频率得到优化。利用概念特征模型,形成一套完整的白车身模态优化流程,大大提高白车身NVH性能开发效率,是一种便捷而有效的车身结构优化方法。(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李木一[2](2019)在《某全新架构电动车车身结构概念设计与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主流电动车,车身结构常沿用同级别传统燃油车。电动车由于是全新的承载和性能要求,车身结构可能有较大的不同,设计方法也会有相应的改变。一方面电动车由于动力电池体积大,质量重,其布置方式对车身结构的开发影响较传统车更大,考虑布置工作可进一步设计出符合电动车承载要求的结构。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参数涉及整车动力性能,在概念设计阶段以动力电池布置为中心进行设计开发,可以实现整车动力性能与动力电池参数匹配,实现整车性能、车身结构、结构性能一体化全新架构综合设计开发。本文以一款A00级微型在研纯电动为研究对象,进行全新架构电动车车身结构形式正向开发,应用铝型材,秉持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对全新架构电动车车身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针对全新架构电动车车身的开发建立了车身指导数据库,包括多种动力电池布置形式、市面存在的车身先进结构形式,也选定了一款在研车作为对标车,试验与仿真分析在研车车身结构结构性能。之后完成全新架构电动车的开发工作,首先确定整车性能及续航里程要求,基于要求建立动力电池体积与整车质量的约束方程,求出合适的整车质量和动力电池体积。基于动力电池体积建立叁种不同的动力电池布置形式,确定多种总布置空间方案,并基于此车型建立多级别车型动力参数匹配数据库。利用拓扑优化的设计方法,针对弯扭及碰撞多工况,计算得到拓扑结构的力传递路径。根据模块化建模思想,基于拓扑计算结果和现有车型结构数据库,对车身机构进行多方案多模块设计,最后组合优选出两种车身结构方案。对两方案的弯扭刚度和耐碰撞性能分析总结,为车身详细设计阶段获得多种参考设计意见与方案。概念方案相比在研车,车身质量下降13.7%,弯曲刚度提升3%,扭转刚度提升31.1%。本文提出开发出一套基于动力电池布置的全新架构电动车车身结构开发技术方案,对纯电动汽车的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桂春阳[3](2019)在《概念设计阶段的轿车车身结构简化建模及碰撞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设计是车身设计的前期阶段,需要在满足整车性能的前提下完成车身结构的设计和优化。车身结构详细壳单元模型建模周期长、模型修改困难,不适合应用在概念设计阶段,而多刚体模型和薄壁梁单元简化模型在建模时间、模型修改、碰撞优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概念设计阶段建立准确的多刚体和薄壁梁单元简化模型,进行动态碰撞特性求解,进而修改和优化模型,对缩短研发周期及快速提高车身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建立了一种用于正面仿真碰撞的假人多刚体模型,该模型定义了车身结构和假人之间的多体动力学计算模型,车身模型由整车质量和适当刚度表示,通过推导多刚体模型的运动方程,编写MATLAB程序求解隐式微分方程组,从而得到该模型的正面碰撞特性。其次,推导出建立薄壁梁单元车身模型所需的梁单元截面力学特性,包括:截面面积、形心、弯曲惯性矩和扭转惯性矩,其中,根据实心任意截面梁扭转刚度的微分方程和扭转问题的弹性力学薄膜比拟解法,推导扭矩关于截面面积和剪力流的平衡方程,以及剪应力与扭转角的几何方程,从而求得任意数量腔室(开口、单室、双室、叁室等)的,复杂薄壁截面扭转惯性矩的统一计算公式。采用有限元方法提取梁单元的塑性特性,结合梁单元建立轿车白车身简化模型。最后,建立了假人多刚体模型正面碰撞、轿车前纵梁简化模型正面碰撞和轿车白车身简化模型正面碰撞工况仿真,对比壳单元详细模型的变形模式、变形位移、速度曲线、加速度曲线和能量曲线等的一致性,并验证计算效率。同时,对车身前纵梁(矩形薄壁截面S型梁)进行了碰撞优化研究,提出了将响应面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优化设计,在轴向压溃位移、截面厚度和截面边长的约束下,优化前纵梁截面面积。研究结果表明:与有限元假人模型相比,多刚体假人模型在正面碰撞工况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该模型的修改速度较快,可以在轿车的概念设计阶段快速评估假人的损伤水平。梁单元模型较详细模型具有相当程度的计算精度,并在计算效率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可以满足在车身概念设计阶段的工程需求。优化后的前纵梁在满足约束条件下截面面积大大减小,达到了轻量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康华平,周杰梁[4](2019)在《基于等效模型的白车身轻量化概念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等效模型作为对白车身进行轻量化概念设计的基础。该等效模型不仅考虑了白车身中的梁结构,而且考虑了接头与大板类结构对车身结构的影响,基于该等效模型可较为全面和准确地对白车身扭转刚度性能进行评估。另外模型中仅包含梁单元、接头简化模型以及大板类结构等效单元,这使得建模、优化和迭代较为快捷。应用该等效模型对某车型D进行了轻量化概念设计,结果表明:与详细设计阶段相比,轻量化系数的误差为4. 3%,等效模型的扭转刚度的误差为7. 2%,优化后工作量由10人·天降低为2人·天。(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李涛[5](2019)在《铝合金车身概念开发及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对汽车质量优异、造型美观以及经济性好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车身研发水平是衡量汽车设计水平的关键指标,而概念设计阶段占据车身开发的大部分成本和时间,概念设计阶段的车身开发在整车开发中占据重要作用。针对铝合金车身概念开发及优化研究,本文完成了原车型车身简化模型的创建和性能分析、铝合金车身简化模型的材料替换和创建、铝合金车身简化模型的尺寸优化以及车身截面形状的多目标优化等工作,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概念设计阶段设计工作盲目性较大的问题,本文根据原车型相关数据构建了合理、易于修改的车身简化模型,以减少车身设计周期和成本。对比分析车身线框模型的构建方法、梁单元的简化方法以及接头的简化方法。根据原车型的相关数据,构建了基于车身关键节点的线框模型,建立了车身梁截面数据库和车身接头数据库,最终构建基于真实接头和实际截面的车身简化模型。此模型适用于相似车型车身的概念开发,为后续设计提供模型分析及数据参考。(2)根据创建的车身简化模型,对简化模型进行刚度分析。简化模型与详细有限元模型的性能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简化模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根据等刚度材料替换公式,对车身简化模型进行了等刚度铝合金材料替换,得到使用铝合金材料的车身零部件的初始厚度。由于使用公式替换的厚度变量较多,导致产生的累计误差较大,得到模型的刚度比原材料降低20%左右,因此需对初始厚度进行参数优化以消除误差。以原材料模型刚度为约束和目标,得到优化后的厚度值,从而建立与原材料等刚度的铝合金车身简化模型。(3)对铝合金车身简化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选取设计变量,通过相对灵敏度分析,对车身性能参数与厚度之间的关系有了定性的判断。使用尺寸优化的方法对车身简化模型进行了优化分析,得到满足刚度要求且质量最小的厚度取值。根据截面形状和厚度即可得到梁部件的截面特性参数,为后续生成和优化截面形状提供参考。(4)针对概念设计阶段截面形状优化灵活性、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通过应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车身梁截面形状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改进了算法的惯性权重,并将拥挤距离机制应用于算法全局最优解的选择中,使得算法有了更好的全局性搜索以及较快的收敛速度。不同于以往截面优化的方法,本文通过控制构成截面的节点坐标对截面形状进行优化,提高截面设计的灵活性。为了避免使用近似模型产生的误差影响,本文推导了截面特性参数与构成梁截面节点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将其中截面面积,对x轴惯性矩、对y轴惯性矩和惯性积四个参数作为优化目标,使用折衷规划法将其中对x轴惯性矩、对y轴惯性矩和惯性积叁个子目标归一化成一个目标函数,以消除响应值数量级不同造成的影响。并基于层次分析法赋予目标函数合理的权重数值,从而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而将上述四个目标转换为两个目标的优化问题。最终通过改进粒子群多目标算法得到优化模型的非劣解集,可以找到符合设计者需要的非劣解,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罗慧娟,邓文字,黄炎[6](2018)在《基于网格变形技术的概念设计阶段白车身性能评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网格变形技术应用于平台改型车的开发设计。根据改型车与基础车的差别,拟定变形方案,改变基础车有限元模型的形状,得到改型车的有限元模型,并分析该模型的白车身静刚度。结果表明:通过网格变形技术,可在改型车的概念设计阶段对设计方案进行性能评估,避免了设计反复,为缩短车型开发周期提供了保障。(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8年09期)
李宝军,董颖,孙玮雪,赵天鹏,陶凯[7](2018)在《数据驱动的车身概念模型自动化叁维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汽车造型设计受复杂因素制约而难以提高其设计效率,所以提出一种基于汽车侧视图的由数据驱动的车身概念模型自动化建模法。对输入侧视图或手绘图进行预处理,提出一种组合车型分类法进行车型识别,再基于二值特征回归法进行车身关键点的自动检测。采用数据驱动的可变体建模法实现自动化二维特征线和叁维特征线(网)建模,然后由生成的参数曲线网络进行自动化曲面建模。为实现数据驱动的自动化识别、检测和建模,构建了大规模的汽车侧视图像标注库及其对应的二维特征线训练库,以及二维和叁维汽车特征线可变体模型库。大量数值试验表明,该建模流程可自动、高效地生成较高质量的车身二维和叁维概念模型。(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东,姜叶洁,张琪[8](2018)在《车身概念阶段轻量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设计阶段对车身的开发可以在早期对提升车身性能的同时减轻车身质量,在前期通过仿真手段对车身设计有方向性的指导建议,文章通过结合网格变形、灵敏度分析以及多目标优化,在车身开发早期对白车身的截面尺寸以及不同位置板厚的分布提供了设计依据,缩短了开发周期,实现了概念阶段的轻量化需求。(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17期)
尹佳成,刘子建,秦欢,钟浩龙[9](2018)在《用于电动客车车身正向概念设计的刚度链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了电动客车质量约2 t的电池舱的强度和车身刚度,采用正向设计方法,进行了客车车身概念设计。用简化几何模型,以梁截面宽度、高度和厚度为设计变量,用半刚性梁单元的传递刚度矩阵法,建立了车身刚度链数学模型。以车身轻量化为目标函数,以车身动静刚度、固有频率和电池舱局部强度为约束条件,运用遗传算法,优化求解。对于标杆车车身的动静刚度与电池舱局部强度,将本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模型相应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模型提高了扭转刚度、一阶固有频率,降低了弯曲刚度、车身质量、弯曲工况下和扭转工况下的电池舱应力。因而,本车身刚度链数学模型设计方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佘威,朱梅云,何桂姣[10](2018)在《基于CAE的概念车身轻量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智能化CAE技术,对汽车概念车身轻量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VCD技术、全参数化技术、基于模板的快速建模技术等。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有效促进了概念车身轻量化技术的发展;而且,概念车身轻量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推进汽车车身减重、低能耗、零CO_2排放、无污染等国际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来源于《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概念车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国内主流电动车,车身结构常沿用同级别传统燃油车。电动车由于是全新的承载和性能要求,车身结构可能有较大的不同,设计方法也会有相应的改变。一方面电动车由于动力电池体积大,质量重,其布置方式对车身结构的开发影响较传统车更大,考虑布置工作可进一步设计出符合电动车承载要求的结构。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参数涉及整车动力性能,在概念设计阶段以动力电池布置为中心进行设计开发,可以实现整车动力性能与动力电池参数匹配,实现整车性能、车身结构、结构性能一体化全新架构综合设计开发。本文以一款A00级微型在研纯电动为研究对象,进行全新架构电动车车身结构形式正向开发,应用铝型材,秉持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对全新架构电动车车身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针对全新架构电动车车身的开发建立了车身指导数据库,包括多种动力电池布置形式、市面存在的车身先进结构形式,也选定了一款在研车作为对标车,试验与仿真分析在研车车身结构结构性能。之后完成全新架构电动车的开发工作,首先确定整车性能及续航里程要求,基于要求建立动力电池体积与整车质量的约束方程,求出合适的整车质量和动力电池体积。基于动力电池体积建立叁种不同的动力电池布置形式,确定多种总布置空间方案,并基于此车型建立多级别车型动力参数匹配数据库。利用拓扑优化的设计方法,针对弯扭及碰撞多工况,计算得到拓扑结构的力传递路径。根据模块化建模思想,基于拓扑计算结果和现有车型结构数据库,对车身机构进行多方案多模块设计,最后组合优选出两种车身结构方案。对两方案的弯扭刚度和耐碰撞性能分析总结,为车身详细设计阶段获得多种参考设计意见与方案。概念方案相比在研车,车身质量下降13.7%,弯曲刚度提升3%,扭转刚度提升31.1%。本文提出开发出一套基于动力电池布置的全新架构电动车车身结构开发技术方案,对纯电动汽车的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概念车身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宇,曹友强.基于概念特征模型的轿车白车身模态优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木一.某全新架构电动车车身结构概念设计与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桂春阳.概念设计阶段的轿车车身结构简化建模及碰撞分析[D].吉林大学.2019
[4].康华平,周杰梁.基于等效模型的白车身轻量化概念设计[J].现代制造工程.2019
[5].李涛.铝合金车身概念开发及优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6].罗慧娟,邓文字,黄炎.基于网格变形技术的概念设计阶段白车身性能评估方法研究[J].汽车零部件.2018
[7].李宝军,董颖,孙玮雪,赵天鹏,陶凯.数据驱动的车身概念模型自动化叁维建模[J].汽车工程学报.2018
[8].陈东,姜叶洁,张琪.车身概念阶段轻量化设计[J].汽车实用技术.2018
[9].尹佳成,刘子建,秦欢,钟浩龙.用于电动客车车身正向概念设计的刚度链数学模型[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8
[10].佘威,朱梅云,何桂姣.基于CAE的概念车身轻量化技术研究[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