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社团论文-郭泰山,付德贺,杨见奎,曹传宝,朱中新

高校体育社团论文-郭泰山,付德贺,杨见奎,曹传宝,朱中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校体育社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社团,高校,济南市

高校体育社团论文文献综述

郭泰山,付德贺,杨见奎,曹传宝,朱中新[1](2019)在《济南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对济南市五所高校体育社团的调查研究,旨在摸清济南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全面掌握当前体育社团发展的优势点跟障碍点。找到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瓶颈,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整合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先进经验,形成一个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理论模板,丰富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理论体系。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及对策,从而提高高校体育社团的质量,有助于打破体育社团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紧随新旧动能转换的思想,力争使济南市高校体育社团形成区域优势,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山东高校体育社团改革。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四种方法。首先,阅读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的约50篇学术论文对体育社团的定义、性质、发展现状以及研究的角度进行了初步了解,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次,为了保证本研究的真实性,对济南市五所具有高度代表性的高校(山东体育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前期对体育社团的走访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和预调研以及后期导师和专家的指导,设计出调查问卷。经过信度效度检验,对所调查的济南市五所高校的103个体育社团共发放问卷309份,收回298份,有效问卷为298份,问卷有效率为96%。进而,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对所调查高校的学校团委领导、社团指导教师、社团联合会负责人、社团负责人进行了实地访谈,详细的了解了各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模式、组织建设状况以及各高校对体育社团的发展期望。最后,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EXCELL以及SPSS19.0软件对问卷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对济南市高校体育社团的调查中发现:1)社团成立的主要动机是由共同兴趣爱好、目的的大学生自发成立的占比达到了50%,而当前较为前沿的与企业合作成立社团的模式占比16%,并未得到大学生的青睐。2)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比较混乱,对《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落实不到位,当前存在叁种管理模式。3)目前高校体育社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部分原因在于缺乏对体育社团社长的培训指导,能够对体育社团社长进行培训的高校仅占31%。4)济南市高校体育社团目前的激励制度主要有"十佳社团"跟"星级社团评比"这两种制度,这两种激励制度的职能也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变化,逐渐由激励社团发展的作用向监督社团发展的作用转变,体育社团的活力也逐渐在下降。5)体育社团的资金获取来源主要有学校团委给予、缴纳社费、企业赞助、商业演出这四种方式,从这四种获取资金的方式中,体育社团的资金获取来源主要是通过向会员收取会费,占比43%,体育社团的自身造血能力较弱。6)体育社团的内部财务管理主要有社团社长独自管理、社团内部财务管理小组管理、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这叁种方式,叁种方式的占比比较均衡,可以看出高校体育社团的财务管理是混乱的,缺乏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7)在体育社团人数的分布上,30人以内的社团占36%,30-60人的社团占比47%,60-100人的社团占11%,100人以上的社团的占比6%,培育大型体育社团较困难。8)体育社团参加校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品牌意识较为薄弱。9)体育社团与企业合作组织赛事,从目前来看通过这种模式组织赛事的体育社团数量有限,制约因素主要是企业跟社团的权益之间的矛盾,在合作过程中社团的知名度、企业的实力也会对合作产生影响,目前这种模式还尚未普及。10)"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度不高,瓶颈在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和学分制度不完善。研究结论:学校层面:校级跟二级学院社团管理组织的职能划分不明确,由党委领导、团委指导、社团联合会具体管理的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落实不到位。学校制定的社团章程限制社团的个性发展,部分制度违背社团发展规律,奖励机制不适应社团发展需要。当前高校社团普遍存在对外交流渠道不畅、环境闭塞问题,高校为社团提供的对外交流途径较少。社团内部:由于缺乏对社团章程的学习以及换届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社团内部组织结构臃肿、组织框架不合理、财务管理混乱以及监督机制不完善。社团缺乏主动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发展缓慢,创新性活动微乎其微,对社团的品牌、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体育社团的人才青黄不接,存在断层现象,导致社团活力下降。对社团负责人的培训未能形成系统的制度,社团负责人的责任意识淡薄,管理、协调、组织能力亟需提高。体育社团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建的社团活动受限制,自由发挥的空间缩小,自主权受到限制。与企业合作开展活动,由于模式比较新颖,且现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在职责划分、利益分配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社团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被弱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朱玉全,姜少英,李丁皓,李文作,吕惊洋[2](2019)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对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效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和基本功能,这是大学本质属性所规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场所,而高层次专门人才又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引擎动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实现立德树人,离不开教育体系的制度支撑。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在这个主线的方向和目标中,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元化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立德树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中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主要载体学生社团的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高校体育社团,在高校立德树人作教育的根本任务下,以其与生俱来的特殊性质和功能,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存在对体育事业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重点对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对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效果的影响研究,旨在开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视野,证实体育社团建设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知识和体育行为的有益效果和积极作用,同时为目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这一根本任务提供新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路径。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相关学术网站的检索,对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并进行理论的分析与总结,着力进行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实证研究。(2)调查法:主要由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与访谈组成。(3)逻辑分析法:本文在现有高校体育社团研究相关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立德树人教育这一根本任务,紧扣体育社团建设这一主线,分析体育社团的功能内涵以及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效果的影响,深入研究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的研究与发展,进一步结合实践,探讨在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的新路径。研究结果:(1)理论上构建了以"学生素养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和"社会影响力"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的高校体育社团建设框架和发展方向。(2)对"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与学生团队精神形成"、"高校体育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和"高校体育社团实施与管理模式"叁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建立和完善了体育社团组建、体育社团活动开展,体育社团导师和学生相关管理和考核条例。(3)完成对高校体育社团功能的梳理和内涵研究,认为高校体育社团具有叁大功能:育人功能、创造功能和传承功能。研究结论:(1)通过对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对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效果的影响研究,进一步使社团工作规范,同时促进了对社团指导老师、社团干部选拔、培养和评价,并健全规章制度和指挥系统,更重要是的随着社团活动质量不断提高,体育社员活动融入到学生心中。(2)高校体育社团应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螺旋上升—形成影响"的运作思路,全面推进体育社团建设。学生体育社团在发挥凝聚、引导青年学生认真学习体育技术理论作用的同时,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协助精神、社会理想、社会责任、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3)研究认为高校体育社团大部分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组织机构,都将体育社团管理工作纳入了学校发展总规划中去,加强了对学生校园体育活动和校园体育教育工作的关注,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体系和较为规范的运行机制,从而保证了高校对体育社团的有效管理,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建议:加强体育社团理论研究水平,推进社团的良好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开展活动。重视交流学习,"引进""走出"相结合。(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健[3](2019)在《构建高校体育类社团联盟赛事的可行性分析——以南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大学生体育类社团联盟,是一个旨在帮助高校体育类社团打造体系完整、层次深入的资源共享平台,并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组织。构建联盟的目的主要是活跃高校体育类社团,提高学生社团比赛能力以及丰富社员课余生活。联盟通过举办比赛为各高校体育类社团建立联系,社团间可以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联盟的成员是来自不同高校的体育类社团,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以及学校的界限,以共同兴趣加入联盟。高校体育类社团联盟通过搭建高校体育社团之间的交流沟通平台,以不定期开展沙龙、座谈会、分享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为主要方式,促进社团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对发展较好的社团在联盟中分享其经验,有利于帮助社团负责人更好地进行社团建设与管理,推动高校体育社团的整体发展。体育赛事是联系社团成员间最为有效的方式。联盟通过促成同类型社团办赛、整合协助已有赛事发展,以巡回赛、挑战赛、主客场联赛等多样化的比赛形式,构成高校间常规性体育赛事及相关活动,为高校体育社团带来更多高质量赛事,增加校际间体育文化交流,充分展现体育精神的内涵,推动体育在高校中的发展。高校体育类社团所拥有的资源并不对等,联盟通过统筹管理,积极促进高校体育社团间的优势资源共享。诸如社团指导培训资源互补、优质运动场地资源共享、专业赛事裁判资源流动等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团间的优势互补,对社团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本文以南京高校体育社团作为调查对象,对南京地区44所高校的288个体育社团的相关负责人、29个学生社团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进行调查,对构建高校体育类社团联盟赛事可行性进行分析。首先从社团内部管理能力、体育赛事和社员资源交流叁部分对社团基本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得出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社团组建联盟可行性较大;舞蹈、轮滑、格斗、棋类、健身瑜伽等类型的社团,组建相应联盟有一定难度,但仍可以促成与同类型甚至异类型社团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其次以社联访谈资料为依据进行分析,得出社联支持社团自身获取赞助的学校及社联对于社团自身举办赛事呈支持态度的学校,成立高校联盟可能性较高,但要求平台能够保证赞助的可靠、赛事的质量和安全。而学校制度较为严苛或是对高校体育联盟的理解不全面的学校组建高校体育联盟的可能性还有待发掘。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对高校体育联盟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1)健全联盟管理机制,联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以共同兴趣加入其中,联盟管理者应充分尊重成员,为便于管理及更规范的服务,更为公平分配联盟资源,联盟需建立起相应制度,并且在联盟的运行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补充制度,充分考虑到社团发展的差异性,在以不牺牲局部联盟成员利益的基础上帮扶联盟其他社团发展,促进联盟各社团协调发展,为联盟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2)打造联盟赛事IP,通过扩大比赛的规模来获取更多的赞助商入驻,当其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后,联盟也将提升自己的话语权,选择一些更符合大学生的赞助品牌来赞助赛事。同时,也应当根据不同学校对比赛赞助形式的可接受程度来制定比赛的规模及方式,形成联盟良好的品牌效应。(3)整合社团已有赛事,高校体育联盟可以帮助这些社团设立统一的管理,对不同赛事设立不同积分,将这些赛事纳入高校体育联盟的积分系统中,实现赛事资源整合。按积分数量进行排名,增加赛事的竞争性,提高参赛社员的兴趣度,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联盟的知名度。(4)开展联盟公益活动,体育联盟应当在联盟中积极举办评选活动,评选出在管理制度、技术水平等方面较为优秀的体育社团,并让其在联盟内部分享经验,让各社团共同学习。此外,联盟也应当在联盟内部选出专业素养高,技术水平好的优秀运动员,让其在社团内部进行技术指导教学。联盟也应当不定期向内部社团进行捐赠,给予社团资金、器材等支持。(5)寻求官方合作可能。从中国的实际现状出发,与政府部门开展合作,将对高校体育联盟的发展大有裨益。首先体现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在高校开展工作会相对有效率,有助于联盟的推广和在高校内开展活动;其次推广高校体育联盟,符合当代中国推广全民健身的目标,结合联盟与全民健身政策的推广,快速扩大影响力;最后与政府的合作,赛事更容易得到政府官方的承认与推广,而该赛事获得的具有官方性质的证书,相对来说对于比赛选手更是一种激励,吸引更多的高校体育社团成员参加联盟赛事,从而进一步提升联盟在社团中的影响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肖娟[4](2019)在《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育社团互动整合的可行性研究——以湖北省12所高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主要社会科学科研方法对湖北省12所普通高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与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概况进行理论、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证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育社团互动整合的可行性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叶宇,毕浩文[5](2019)在《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健康意识发展路径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是从人文社会学的人文关怀出发,高校学生的健康意识的发展和高校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强关系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发展有着正向激励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健康意识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方法主要以"沙因组织文化理论"模型为基础将文章分为叁个层次——"硬件设施""价值观""路径研究"进行分析,在"沙因组织文化理论"架构下,以"叁层次"为研究主线,对同济大学羽毛球社团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个案研究法,对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健康意识形成的路径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18期)

王婷婷[6](2019)在《高校体育社团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影响的研究——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体育社团已经成为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一项重要活动形式。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spss17.0运通分析,研究认为:通过体育社团给大学生全方位的锻炼方法、运动处方和科学饮食,加强在活动和身心健康的指导,培养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见本人,旨在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08期)

龚勤[7](2019)在《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别对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和高校体育社团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高校体育社团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路径:建立"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有效体育资源;建立"家庭—高校—社区"一体化发展体系,强化终身体育行为;建立高校-社区双向参与模式,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互惠共赢;建立"高校—企业—政府"联动机制,打造社区体育服务品牌。(本文来源于《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天博[8](2019)在《浅议高校体育社团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的体育社团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体现形式之一,由于高校体育社团自身所存在的创造力强、有能力、有朝气等多种优势,吸引了大量有梦想的大学生的参与,其能够有效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当前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较为广泛,不仅有效促进校际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向社区方向发展,帮助大众形成健身意识,促进社会和高校体育社团之间的交流沟通,完善高校体育的发展,使得高校体育社团的校园文化影响力得到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6期)

陈聪,张燕,凌福昊[9](2019)在《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检索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与研究成果,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对现有研究进行数据搜集和整理分析,将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将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功能进行分类;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试图为高校体育社团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09期)

张世超,蒋峰,高学博,崔贞[10](2019)在《利用高校体育社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研究中以高校体育社团为核心,站在高校教师的角度上,分析高效体育社团的作用,提出利用高校体育社团来培养学生的终身意识,促发学生的终生体育行为,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高校体育社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和基本功能,这是大学本质属性所规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场所,而高层次专门人才又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引擎动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实现立德树人,离不开教育体系的制度支撑。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在这个主线的方向和目标中,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元化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立德树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中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主要载体学生社团的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高校体育社团,在高校立德树人作教育的根本任务下,以其与生俱来的特殊性质和功能,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存在对体育事业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重点对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对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效果的影响研究,旨在开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视野,证实体育社团建设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知识和体育行为的有益效果和积极作用,同时为目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这一根本任务提供新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路径。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相关学术网站的检索,对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并进行理论的分析与总结,着力进行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实证研究。(2)调查法:主要由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与访谈组成。(3)逻辑分析法:本文在现有高校体育社团研究相关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立德树人教育这一根本任务,紧扣体育社团建设这一主线,分析体育社团的功能内涵以及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效果的影响,深入研究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的研究与发展,进一步结合实践,探讨在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的新路径。研究结果:(1)理论上构建了以"学生素养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和"社会影响力"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的高校体育社团建设框架和发展方向。(2)对"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与学生团队精神形成"、"高校体育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和"高校体育社团实施与管理模式"叁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建立和完善了体育社团组建、体育社团活动开展,体育社团导师和学生相关管理和考核条例。(3)完成对高校体育社团功能的梳理和内涵研究,认为高校体育社团具有叁大功能:育人功能、创造功能和传承功能。研究结论:(1)通过对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对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效果的影响研究,进一步使社团工作规范,同时促进了对社团指导老师、社团干部选拔、培养和评价,并健全规章制度和指挥系统,更重要是的随着社团活动质量不断提高,体育社员活动融入到学生心中。(2)高校体育社团应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螺旋上升—形成影响"的运作思路,全面推进体育社团建设。学生体育社团在发挥凝聚、引导青年学生认真学习体育技术理论作用的同时,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协助精神、社会理想、社会责任、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3)研究认为高校体育社团大部分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组织机构,都将体育社团管理工作纳入了学校发展总规划中去,加强了对学生校园体育活动和校园体育教育工作的关注,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体系和较为规范的运行机制,从而保证了高校对体育社团的有效管理,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建议:加强体育社团理论研究水平,推进社团的良好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开展活动。重视交流学习,"引进""走出"相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校体育社团论文参考文献

[1].郭泰山,付德贺,杨见奎,曹传宝,朱中新.济南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朱玉全,姜少英,李丁皓,李文作,吕惊洋.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对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效果的影响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刘健.构建高校体育类社团联盟赛事的可行性分析——以南京为例[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肖娟.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育社团互动整合的可行性研究——以湖北省12所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5].叶宇,毕浩文.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健康意识发展路径的影响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

[6].王婷婷.高校体育社团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影响的研究——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7].龚勤.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路径研究[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8].刘天博.浅议高校体育社团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9

[9].陈聪,张燕,凌福昊.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综述[J].体育风尚.2019

[10].张世超,蒋峰,高学博,崔贞.利用高校体育社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  

高校体育社团论文-郭泰山,付德贺,杨见奎,曹传宝,朱中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