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胞外多糖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灵芝胞外多糖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一、灵芝胞外多糖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彬[1](2020)在《银耳发酵条件优化、胞外多糖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氧化研究》文中认为银耳是我国传统的食药真菌,含有丰富的银耳多糖,具有抗肿瘤、抗衰老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本研究从3株银耳菌种中,筛选出一株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高的目标菌株Tf526,并编号优化液体发酵条件和胞外多糖脱色工艺,柱层析分离纯化胞外多糖并进行体外抗氧化实验,旨在为银耳进行工业化生产和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高产银耳菌丝体和胞外多糖优良菌株的筛选:通过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等指标进行比较筛选出目标菌株Tf526.(2)银耳菌株Tf526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目标菌株Tf526在2%葡萄糖为碳源、0.4%酵母浸粉为氮源、发酵温度25℃、初始pH6.0、150r/min、8%接种量的条件下液体培养,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达到最大。菌丝体生物量为7.4±0.14 g/L,比优化前提高了17.5%;菌株胞外多糖含量为0.72±0.03 g/L,比优化前提高了30.9%。(3)木质纤维素酶对菌株Tf526菌丝体和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菌株YB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Trichoderma virens,命名为Trichoderma virens YB。其最佳产酶碳源为玉米秸秆粉末,发酵周期72h,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最大活力分别为313.53±26.78U/mL和18120.87±500.37 U/mL。制备木质纤维素酶最佳硫酸铵饱和度为70%。浓度为3 mg/mL的木质纤维素复合酶在发酵60 h后加入10 mL,对菌丝体损伤小,能促进胞外多糖分泌,DCW含量为6.8±0.12 mg/mL,EPS含量为0.91±0.05 mg/mL;与空白组(DCW:7.6±0.15 mg/mL,EPS:0.72±0.03 mg/mL)相比DCW生物量降低了10.5%;EPS含量提高了26.4%。在最适发酵条件下利用发酵罐扩大培养银耳菌株Tf526,菌丝体干重为13.26±1.78 g/L,胞外多糖含量2.03±0.33 g/L。是摇瓶发酵菌丝体生物量的1.79倍,胞外多糖的2.82倍。(4)利用大孔树脂对Tf526产胞外多糖脱色脱蛋白除杂工艺:筛选出最佳大孔树脂为A-722MP,并利用A-722MP吸附能力对胞外多糖进行除杂,同时研究不同吸附条件对A-722MP脱色脱蛋白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A-722MP最佳吸附条件(料液比10:1、吸附温度30℃、吸附时间2 h)。用A-722MP大孔树脂处理后的胞外粗多糖溶液的脱色率达到62.14%,蛋白质脱除率达到87.8%,多糖保留率达到73.42%。(5)Tf526菌株胞外多糖的分离和体外抗氧化实验:从Tf526菌株胞的外多糖中分离得到4个较纯的多糖组分Lf1-a、Lf1-b、Lf2和Lf3,冷干后为浅白色絮状物(重量分别为1.396 g、0.213 g、0.086 g、0.073g)。并对主要成分Lf1-a和Lf1-b,进行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Lf1-a组分的总还原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较Lf1-b组分强。多糖样品浓度低于1.5 mg/mL时,Lf1-a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Lf1-b;当多糖样品浓度大于1.5 mg/mL时,Lf1-b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Lf1-a。综上所述,通过液体发酵和发酵条件的优化,能够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的食药真菌菌丝体并提高其产量。Tf526银耳胞外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余昭玮[2](2019)在《灵芝菌株诱变及新菌株液态发酵米糠麸皮全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一种具有多种活性物质和药理作用的药食两用大型真菌,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方面均有应用。米糠麸皮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来源广泛但利用率较低,高效高值化利用途径有待拓展。本研究通过诱变对灵芝进行菌种改良,获得一株性能更优的灵芝新菌株,并利用新菌株液态发酵,生物转化米糠麸皮,生产具有生物活性的灵芝菌丝和多糖,提供一种高值化利用米糠麸皮、高产灵芝菌丝和多糖的新方法。本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⑴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 JSU LIU1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出一株生长速率更快且生物转化米糠麸皮效率更高的诱变株Ganoderma lucidum JSU LIUYU18。灵芝诱变株液态发酵所得菌丝干重为2.321 g/100mL、菌丝多糖为124.169 mg/100mL、胞外多糖为410.029 mg/100mL、残渣为0.715 g/100mL,与原始菌株相比分别提高了16.1%、15.5%、18.0%,底物利用率提高了7.6%。并通过拮抗性试验和ITS基因测序鉴定Ganoderma lucidum JSU LIUYU18为一株灵芝新菌株。⑵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 JSU LIUYU18液态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培养基各组分设计单因素和U11(113)均匀试验,得到灵芝Ganoderma lucidum JSU LIUYU18液态发酵优化培养基为每100 mL培养基中含1 g米糠、9 g麸皮及0.25 g七水硫酸镁,此时菌丝干重为4.261 g、菌丝多糖为450.127 mg、胞外多糖为1141.416mg、残渣干重为1.362 g。⑶构建灵芝Ganoderma lucidum JSU LIUYU18液态发酵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对培养基各组分及发酵时间设计U24(244)均匀试验,通过SPSS回归分析得到灵芝Ganoderma lucidum JSU LIUYU18菌体生长经验动力学模型方程。根据此模型方程,计算出不同条件下菌丝干重预测值,利用SPSS非线性回归及U16(163)均匀试验设计得到Logistic方程参数μm和Cx,max的表达式,即可得灵芝Ganoderma lucidum JSU LIUYU18液态发酵菌体生长理论动力学模型方程。⑷检测灵芝菌丝安全性及多糖抗氧化活性。根据国标推荐方法测定发酵所得灵芝菌丝中污染物含量。其中重金属含量为铅0.365 mg/kg、镉0.0698 mg/kg、汞0.0122mg/kg、砷0.438 mg/kg、铜6.55 mg/kg、铬21.8 mg/kg,黄曲霉毒素和农药残留未检出。从灵芝菌丝体中分离纯化得到的灵芝多糖经碘-碘化钾反应、茚三酮反应和Molish反应定性分析为不含淀粉、氨基酸和肽的粗多糖。测定灵芝多糖DPPH·、·OH和O2·ˉ清除力及总还原力,结果表明所得灵芝多糖具有一定体外抗氧化活性。

陈欢[3](2019)在《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秀珍菇是一种新兴食用菌,由于其味道鲜美、营养成分丰富并且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近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供不应求。但秀珍菇目前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固体菌种栽培工艺,不利于提高秀珍菇产量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近年来人们利用液态发酵技术,开展了金针菇、香菇、杏鲍菇等食用菌液体菌种制备及应用研究,但在秀珍菇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针对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工艺进行了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培养基优化以及发酵条件优化;对发酵过程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并建立了发酵动力学模型;最后进行了秀珍菇液体菌种栽培种的袋栽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采用廉价且来源广泛的原材料,以菌丝生物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适的碳源、氮源及其添加范围、两种无机盐的最适添加范围。然后,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进一步优化秀珍菇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秀珍菇液态发酵培养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大米粉11%,黄豆粉1.2%,KH2PO40.40%,MgSO4?7H2O 0.12%,VB1 0.01%。在此配方下,秀珍菇液态发酵得到的菌丝生物量达到了4.65±0.03 g/100mL[以干重(DW)计,下同]。2、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条件优化。在最佳培养基的基础上,对基础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再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及爬坡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筛选,针对影响较为显着的因素采用响应面试验进行优化。根据实际生产状况,对优化得到的发酵条件进行修正,最终优化后得到的发酵条件为:装液量18%、接种量10%、转速150 r/min、初始pH值5.5,温度25℃。在此发酵条件下,发酵7 d,秀珍菇液态发酵得到的菌丝生物量达到了5.93±0.10 g/100mL,比仅仅优化发酵培养基后得到的生物量提高了27.6%。3、发酵动力学研究。按照前文得到的最佳发酵工艺进行发酵培养,通过对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过程菌丝生物量、淀粉含量、胞外多糖含量以及pH的检测,分析得到的最佳发酵周期为7 d,最大菌丝生物量为5.92±0.20 g/100mL,胞外多糖为1.71±0.06mg/mL。结果表明各指标之间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规律,该代谢过程为生长部分偶联型。采用线性转化法,基于Logistic方程以及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菌丝体生长、胞外多糖合成以及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三个模型的计算值与试验测定值之间的平均误差均小于10%,拟合程度良好。4、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的对比栽培试验。分别制备秀珍菇液体菌种及固体菌种并接种至相同的固体培养基料即栽培袋中,在同样条件下进行袋栽。结果表明,液体菌种栽培组的生产周期明显短于固体菌种栽培组,在菌种制备周期上,液体菌种需要19 d,固体菌种37 d;菌包生长阶段,液体菌种组30 d菌丝满袋,固体菌种组45 d菌丝满袋。同时液体菌种组出菇较为整齐,子实体形态、袋产量与固体菌种无显着性差异,说明本研究工艺下得到的液体菌种相对于固体菌种有较大的生产优势。

李伟[4](2018)在《肉色香蘑液体发酵及多糖提取、纯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肉色香蘑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食药用真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肉色香蘑主要通过野外采集为主,严重制约了该种的生产利用;多糖作为真菌中重要的活性物质,除了广泛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外,还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然而,有关肉色香蘑多糖的报道较少。本文以肉色香蘑为试验材料,对其液体发酵条件、多糖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再行多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等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对肉色香蘑菌丝生长和多糖累积规律的研究,发现菌丝生物量在第8 d时达到最大,胞内多糖含量在第9 d时达到最大;通过肉色香蘑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实验,最后确定液体发酵的最适条件为培养温度25℃、p H值5.4、装液量110 m L,菌丝生物量为12.86 g·L-1。2.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肉色香蘑粗多糖,对影响多糖提取率的因素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进行优化。得到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液料比43:1、提取温度86℃、提取时间1.7 h,测得多糖提取率为40.95%。3.肉色香蘑粗多糖(LIP)经DEAE-52纤维素柱分离,经Na Cl梯度洗脱,得到三个组分,分别为LIP-1、LIP-2、LIP-3,其中LIP-1为中性多糖,LIP-2和LIP-3为酸性多糖,其回收率分别为6.1%、91.5%和2.4%;三个组分LIP-1、LIP-2和LIP-3经过Sephadex G-100凝胶柱分离纯化后得到单一的均质峰,分别命名为GLIP-1、GLIP-2和GLIP-3。4.通过测定清除自由基(·OH、DPPH·、O2-·)的能力,来评价LIP和GLIP-2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如下:以IC50值为指标,·OH清除能力大小为:GLIP-2>LIP;对O2-·清除能力大小为:LIP>GLIP-2;对DPPH清除能力大小为:LIP>GLIP-2。实验结果表明肉色香蘑多糖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活性与多糖浓度之间呈现剂量依赖关系。

张蕊多,刘焕焕,郭枫,辛宇,邱智东,王伟楠[5](2017)在《不同诱导因子对灵芝菌液体发酵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灵芝是我国着名的药食两用真菌,近年来对灵芝菌丝体的液体发酵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该文综述了不同种类的诱导因子(无机盐、生长因子及非必须营养因子等)对灵芝液体发酵的影响,旨在提高灵芝液体发酵产物的品质,为灵芝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以及为灵芝液体发酵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钱磊,张志军,陈晓明,李淑芳,李凤美,刘建华[6](2017)在《灵芝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培养基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摇瓶液体发酵法探讨了培养基组成对灵芝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摇瓶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豆饼粉0.2%、蔗糖2%、KH2PO4 0.1%、FeSO4 0.05%、VB10.005%,其中豆饼粉和蔗糖为显着性因素。在此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达213.9 mg/100 mL。

姜福春[7](2017)在《桑黄液态深层发酵动力学及高产黄酮发酵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桑黄菌(Phellinus baumii)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层孔菌科,鲍氏针层孔菌属类真菌。黄酮类化合物是桑黄含量较为丰富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因其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而备受科研者的关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生产桑黄黄酮类物质具有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不受季节影响,且染菌率低等优势,从而显着提高生产率,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从桑黄液态深层发酵过程中获取大量黄酮类物质,首先构建桑黄新型发酵动力学,探讨发酵温度对黄酮类物质的合成影响;其次,筛选桑黄黄酮类物质的发酵工艺条件;再次,考查外源物添加物大量促进黄酮类物质的合成调控工艺;最后对获得的桑黄菌丝体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以期探讨获得的桑黄黄酮类物质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温度的桑黄液态深层发酵动力学模型的研究通过探究发酵温度对桑黄菌体生长、产物合成、基质消耗产生的影响,构建了与温度相结合的桑黄新型发酵动力学模型。同时,基于新型发酵动力学模型,提出了高产桑黄黄酮的温度控制策略:在发酵初始阶段(0-43 h),控制发酵温度由30℃逐渐下降到28℃以维持较高的桑黄菌体生长速率;发酵中期(43-90 h),将发酵温度由28℃逐步下降到24℃以维持较高的黄酮类产物合成速率和菌体生长之间的最佳平衡;最后维持24℃至发酵结束以维持菌体高产次级代谢物黄酮能力。在此策略下,黄酮产量(0.32 g/L)、对葡萄糖产率(0.019 g/g)和生产强度(0.002g/L.h)比恒温26℃发酵分别提高了52.38%、70.91%和66.67%。2、桑黄黄酮液态深层发酵基质的优化以桑黄黄酮类物质的产量为目标,首先通过添加两种桑树提取液于平板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对桑黄菌丝体生长进行研究,发现桑树粉能够较好的促进桑黄生长。其次,在碳氮源的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对黄酮产量影响显着的3个因素:接种量、乙酸镁、葡萄糖;再次,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法确定了合成黄酮类物质的最优发酵工艺:葡萄糖22.27g/L、接种量10.06%、乙酸镁1.15 g/L,酵母自溶粉10 g/L,磷酸二氢钾1 g/L,七水硫酸镁1 g/L,桑树粉10 g/L。在上述条件下,桑黄黄酮类物质的产量为0.81 g/L,较未优化对照组提高了65.31%。同时,在6 L发酵罐中也验证桑黄黄酮产量可达0.82 g/L。由此表明,该优化桑黄黄酮液体发酵工艺的可靠性,为桑黄规模化液体发酵生产黄酮类物质提供了参考价值。3、乙酸镁添加的多阶段调控及其机理初探基于乙酸镁单因素添加结果,结合多阶段乙酸镁添加工艺,筛选出乙酸镁添加最佳工艺:0 h添加0.05 g/L,6 h添加0.05 g/L,12 h添加0.9 g/L,桑黄黄酮产量可达1.22 g/L,且在6 L发酵罐验证实验中黄酮产量可达1.30 g/L,证明了三阶段乙酸镁添加工艺的稳定性,以期为大规模生产富含桑黄黄酮的菌丝体提供理论指导。同时,通过测定6种桑黄合成黄酮类的关键酶酶活,发现乙酸镁的添加可以大幅度提高关键酶肉桂酸-4-羟化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查尔酮合酶和黄酮合酶酶活力,从而诱使菌丝体大量合成次级代谢物黄酮类物质。4、桑黄菌丝体醇提物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采用反向硅胶柱对菌丝体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一化合物hispidin,并对菌丝体粗提物和hispidin进行体外生物活性评价。在体外抗氧化实验中,三阶段添加乙酸镁培养获得的菌丝体醇提物(MA)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444 mg/m L和0.542 mg/m L,还原Fe2+的FRAP值为195.43μmol Fe2+/g样品,效果均优于未添加乙酸镁培养获得的菌丝体醇提物(CK)。同时,分离得到的化合物hispidin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还原Fe2+的活性分别为阳性(维生素C)的89.41%、65.16%和67.34%。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实验中,相同浓度下,菌丝体醇提物对K562和Hep G2细胞的抑制效果依次为hispidin>MA>CK,且hispidin抑制肿瘤细胞K562和Hep G2的IC50值分别为113.12μg/m L和114.52μg/m L。由此说明,添加乙酸镁促进桑黄大量合成的化合物hispidin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

姜福春,冯杰,杨焱[8](2017)在《珍稀药用真菌发酵调控技术研究概况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珍稀药用真菌具有极高的应用和商业价值,但其生长缓慢、产量低、药用成分不稳定,使其大规模开发应用成为难题。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珍稀药用真菌液体发酵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拟合优化方法,以及发酵产物合成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王国瑞[9](2016)在《沪农灵芝一号菌丝体深层发酵工艺及其活性多糖的研究》文中指出灵芝(Ganoderma lucidum)作为珍贵的药用真菌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2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它的药用价值。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多糖类物质,因其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生产灵芝多糖能够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不受季节影响,从而显着提高生产效率,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首先对收集到的灵芝菌株以高产胞内多糖为目标进行筛选,其次,对筛选到的菌株在发酵罐上进行通气量因素研究,再次,对筛选获得的灵芝菌株的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以期获得最佳的发酵条件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最后对获得的灵芝胞内胞外多糖粗提物进行免疫活性实验。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分别研究菌株的筛选及其动力学过程、提出多阶段通气量控制策略、优化灵芝菌丝体胞内多糖液体深层发酵工艺、测试胞内胞外多糖免疫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灵芝液体深层发酵高产胞内多糖菌株的筛选及其动力学研究通过对实验室保藏的72株灵芝菌株液体深层发酵合成胞内多糖进行筛选研究,分析菌株液体深层发酵的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内多糖含量两个指标,并以胞内多糖得率为筛选依据,得出72株菌株中得率最高的三株菌株为G0041,G0069和G0119。考虑到G0119在栽培上的良好效果,对G0119菌株进行了详细的发酵过程研究,最大菌丝体生物量达到22.48 g/L,最大胞内多糖含量达到18.25 g/100g菌丝体,最大胞内多糖得率达到1.48 g/L。其次,对G0119进行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得到菌丝体生长、产物胞内多糖生成和底物还原糖消耗的动力学方程。该方程的建立为后续灵芝液体深层发酵胞内多糖的优化及其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研究基础。2、多阶段通气量控制策略发酵生产G0119胞内多糖采用6 L搅拌式发酵罐进行扩大培养实验,研究G0119菌丝体发酵合成胞内多糖的情况,考察不同通气量对G0119菌丝体生长、比生长速率、G0119胞内多糖合成、比合成速率以及p H、溶氧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保持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通气量9 L/min时菌丝体生物量最高,达到15.42 g/L,通气量6 L/min时胞内多糖得率最高,为2.10 g/L。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如下控制策略:发酵前期0h到31.2 h通气量为6 L/min;发酵中期31.2 h到43 h通气量9 L/min;发酵中后期43 h到55 h通气量6 L/min;发酵后期55 h至结束通气量为5 L/min,结果得出菌丝体生物量最大值达到16.35 g/L,比最优通气量9 L/min提高了6.03%,胞内多糖得率最大值达到2.24 g/L,比最优通气量6 L/min提高了6.67%。3、G0119菌丝体胞内多糖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优化以高产G0119菌丝体胞内多糖为目标,首先,通过对G0119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和磷酸盐的筛选,确定出最佳种类分别为葡萄糖,酵母粉01,磷酸二氢钾。其次,通过单因素实验与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酵母粉01、磷酸二氢钾、发酵液p H和接种量进行优化,确定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葡萄糖40 g/L,酵母粉01 12 g/L,磷酸二氢钾3 g/L,发酵液p H为5.5,接种量为10 m L/100 m L。在这种最优参数下胞内多糖得率的预测值为2.03 g/L,摇瓶实验验证结果为1.98 g/L,相差2.46%。在6 L发酵罐中做进一步扩大培养,菌丝体生物量达到25.31 g/L,胞内多糖得率达到2.59 g/L,高于预测值27.59%。结合6 L发酵罐通气量优化结果,50 L发酵罐中,菌丝体生物量最大值达到25.20g/L,胞内多糖得率最大值达到2.65 g/L,与6 L发酵罐实验结果相一致。表明该优化工艺有效的促进了G0119菌丝体胞内多糖的高产,该工艺是切实可行的。4、G0119液体深层发酵胞内和胞外多糖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HPSEC-MALLS-RI对G0119液体深层发酵获得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进行分析,胞内粗多糖分析图谱中组分1的重均分子量为4.695×106道尔顿,质量分数为58%,胞外粗多糖中组分2的重均分子量为5.554×104道尔顿,质量分数为94.9%。活性测试结果显示,两种粗多糖样品均具有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且呈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陶如玉,郝利民,陈强,贾士儒,张黎明,王旭[10](2015)在《灵芝菌丝体液态发酵及多糖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灵芝是一种珍贵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补中益气、滋补强壮、扶正固本、延年益寿等功效。灵芝多糖是从灵芝子实体或液态发酵灵芝菌丝体中提取分离而获得的多糖,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保肝护肝、抗氧化、抗疲劳、清除自由基和抗衰老等药理活性。本文对近年来灵芝的液态发酵过程中菌种选育、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以及灵芝多糖的药理活性研究进行系统综述。

二、灵芝胞外多糖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灵芝胞外多糖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银耳发酵条件优化、胞外多糖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食用菌的开发利用
    1.2 食用菌深层发酵培养
        1.2.1 食用菌深层发酵的优势
        1.2.2 响应面法在食用菌发酵培养中的运用
        1.2.3 食用菌深层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1.3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
        1.3.1 粗多糖的制备
        1.3.2 粗多糖中非糖物质的去除
    1.4 食用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1.5 食用菌多糖含量测定与纯度鉴定
    1.6 银耳
        1.6.1 银耳多糖
        1.6.2 银耳多糖(TPS)的药理作用
    1.7 立题依据及实验设计
        1.7.1 选题背景
        1.7.2 实验总体设计
第二章 高产银耳菌丝体和胞外多糖优良菌株的筛选
    2.1 试剂与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试验菌株的活化、菌种的保存及种子液的制备
        2.2.2 菌株的液体发酵培养及显微观察
        2.2.3 发酵参数的测定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还原糖与总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菌株菌落形态及显微观察
        2.3.3 高产胞外多糖和菌丝体菌株的筛选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银耳TF526摇瓶发酵条件优化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供试菌株
        3.1.2 液体培养基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培养条件优化
        3.2.2 营养条件优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Tf526摇瓶发酵形态观察
        3.3.2 发酵条件优化
        3.3.3 营养条件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复合酶对TF526 菌株的DCW和 EPS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菌株YB的鉴定
        4.2.2 不同碳源对菌株YB产酶的影响
        4.2.3 发酵时间对菌株YB产酶的影响
        4.2.4 不同饱和度的硫酸铵对木质纤维素复合酶酶盐析的影响及酶谱分析
        4.2.5 木质纤维素复合酶的制备
        4.2.6 木质纤维素复合酶添加时间对银耳菌株 Tf526 的 DCW 和 EPS 影响
        4.2.7 纤维素复合酶添加浓度对银耳菌株Tf526的DCW和 EPS影响
        4.2.8 银耳菌株Tf526发酵罐放大培养
    4.3 实验结果
        4.3.1 菌株YB的鉴定
        4.3.2 不同碳源对菌株YB产酶的影响
        4.3.3 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4.3.4 不同饱和度硫酸铵盐析对酶活力的影响及酶谱分析
        4.3.5 木质纤维素复合酶添加时间对银耳菌株 Tf526 的 DCW 和 EPS 影响
        4.3.6 木质纤维素复合酶添加浓度对银耳菌株 Tf526 的 DCW 和 EPS 影响
        4.3.7 发酵罐放大培养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银耳TF526菌株胞外多糖的制备与分离纯化研究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1 主要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胞外粗多糖脱色脱蛋白工艺研究
        5.2.2 脱色脱蛋白工艺条件优化
        5.2.3 银耳均一胞外多糖的制备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5.3.2 吸附时间对脱色率、脱蛋白率和多糖保留率的影响
        5.3.3 树脂用量对脱色率、脱蛋白率和多糖保留率的影响
        5.3.4 吸附温度对脱色率、脱蛋白率和多糖保留率的影响
        5.3.5 用A-722MP大孔树脂对胞外粗多糖进行除杂
        5.3.6 银耳胞外多糖的分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银耳TF526胞外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6.1 主要试剂与仪器
        6.1.1 主要试剂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胞外多糖Lf1-a和 Lf1-b还原力测定[82]
        6.2.2 胞外多糖Lf1-a和 Lf1-b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83]
        6.2.3 胞外多糖Lf1-a和 Lf1-b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84]
    6.3 结果与分析
        6.3.1 Lf1-a和 Lf1-b还原力测定
        6.3.2 Lf1-a和 Lf1-b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6.3.3 Lf1-a和 Lf1-b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灵芝菌株诱变及新菌株液态发酵米糠麸皮全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灵芝简介
    1.2 灵芝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1.2.1 多糖类
        1.2.2 三萜类
        1.2.3 其它
    1.3 灵芝的研究现状
        1.3.1 灵芝的培养
        1.3.2 灵芝的应用
        1.3.3 灵芝菌种诱变
    1.4 米糠和麸皮的研究现状
        1.4.1 米糠的研究现状
        1.4.2 麸皮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思路及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灵芝菌株紫外诱变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灵芝菌种培养
        2.3.2 紫外诱变剂量确定
        2.3.3 灵芝菌株紫外诱变
        2.3.4 灵芝诱变株平板传代
        2.3.5 灵芝诱变株发酵性能试验
        2.3.6 灵芝诱变株与原始菌株拮抗性试验
        2.3.7 灵芝诱变株与原始菌株基因测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紫外诱变剂量曲线
        2.4.2 灵芝诱变株平板传代结果
        2.4.3 灵芝诱变株发酵性能试验结果
        2.4.4 原始菌株与诱变株的拮抗性试验结果
        2.4.5 灵芝原始菌株与诱变株基因测序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anoderma lucidum JSU LIUYU18液态发酵培养基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米糠单因素试验
        3.3.2 麸皮单因素试验
        3.3.3 磷酸二氢钾单因素试验
        3.3.4 七水硫酸镁单因素试验
        3.3.5 培养基优化均匀试验设计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米糠单因素试验结果
        3.4.2 麸皮单因素试验结果
        3.4.3 磷酸二氢钾单因素试验结果
        3.4.4 七水硫酸镁单因素试验结果
        3.4.5 培养基优化均匀试验设计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anoderma lucidum JSU LIUYU18液态发酵动力学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灵芝发酵培养方法
        4.3.2 发酵指标测定方法
        4.3.3 灵芝液态发酵菌丝体生长经验动力学模型方程的研究
        4.3.4 灵芝液态发酵菌丝体生长理论动力学模型方程的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U_(24)(24~4)均匀试验结果
        4.4.2 灵芝液态发酵菌丝体生长经验动力学模型方程的构建
        4.4.3 灵芝液态发酵菌丝体生长理论动力学模型方程的构建
        4.4.4 灵芝菌丝体生长经验与理论动力学模型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灵芝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设备
        5.2.1 材料
        5.2.2 仪器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灵芝菌丝体制备
        5.3.2 灵芝菌丝体中重金属、农残及黄曲霉毒素检测
        5.3.3 灵芝多糖分离纯化
        5.3.4 灵芝多糖定性分析
        5.3.5 灵芝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灵芝菌丝体中重金属、农残及黄曲霉毒素测定结果
        5.4.2 灵芝多糖定性分析结果
        5.4.3 灵芝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3)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秀珍菇概述
        1.1.1 秀珍菇生物学特性
        1.1.2 秀珍菇的营养保健价值
        1.1.3 秀珍菇产品开发研究
        1.1.4 秀珍菇的栽培技术及市场需求
    1.2 食用菌液体菌种发酵技术
        1.2.1 食用菌液体菌种发酵研究进展
        1.2.2 食用菌液体菌种发酵的特点
        1.2.3 食用菌液体菌种发酵的关键技术及发展难点
    1.3 发酵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本文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及设备
        2.2.1 菌种
        2.2.2 培养基
        2.2.3 材料与试剂
        2.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菌种活化和种子液的制备
        2.3.2 基础发酵条件的确定
        2.3.3 单因素试验
        2.3.4 发酵培养基正交优化试验
        2.3.5 指标测定与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种子液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4.2 发酵时间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4.3 不同单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4.4 发酵培养基正交优化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及设备
        3.2.1 菌种及试剂
        3.2.2 培养基
        3.2.3 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种子液的制备
        3.3.2 液体菌种发酵单因素试验
        3.3.3 Plackett-Burman(PB)试验
        3.3.4 爬坡试验
        3.3.5 响应面优化
        3.3.6 指标检测与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4.2 Plackett-Burman(PB)试验结果
        3.4.3 最陡爬坡试验结果
        3.4.4 响应面优化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及设备
        4.2.1 菌种及制备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秀珍菇液体菌种摇瓶发酵
        4.3.2 发酵过程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
        4.3.3 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动力学模型
        4.3.4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苯酚-硫酸法的标准曲线
        4.4.2 发酵过程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
        4.4.3 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5 小结
        4.5.1 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过程各指标变化分析
        4.5.2 秀珍菇液态菌种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第五章 秀珍菇液体菌种的栽培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及设备
        5.2.1 液体菌种及制备工艺
        5.2.2 试验栽培料及容器
        5.2.3 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秀珍菇液体菌种制作方法
        5.3.2 秀珍菇液体菌种质量的测定
        5.3.3 秀珍菇固体菌种制作方法
        5.3.4 秀珍菇栽培袋的制备
        5.3.5 不同菌种栽培秀珍菇及其观察
        5.3.6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秀珍菇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对比
        5.4.2 秀珍菇液体菌种及固体菌种接种栽培袋生长对比
        5.4.3 秀珍菇栽培出菇情况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的培养基优化
        6.1.2 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的条件优化
        6.1.3 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动力学研究
        6.1.4 秀珍菇液体菌种的栽培试验效果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肉色香蘑液体发酵及多糖提取、纯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肉色香蘑简介
        1.1.1 肉色香蘑简介
        1.1.2 肉色香蘑的研究现状
    1.2 液体发酵技术研究
        1.2.1 真菌液体深层发酵
        1.2.2 真菌菌丝生长和多糖合成的生物调控
    1.3 真菌多糖的研究
        1.3.1 真菌多糖简介
        1.3.2 真菌多糖提取和纯化方法
        1.3.3 真菌多糖生理活性及功能
        1.3.4 真菌多糖的结构
        1.3.5 真菌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肉色香蘑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菌丝液体发酵培养
        2.2.2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2.2.3 菌丝胞内多糖含量的测定
        2.2.4 发酵条件对发酵的单因素试验
        2.2.5 菌丝发酵条件优化试验设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和多糖累积规律
        2.3.2 发酵培养基初始pH对发酵的影响
        2.3.3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2.3.4 装液量对发酵的影响
        2.3.5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2.3.6 响应面优化发酵条件的试验结果
    2.4 讨论与结论
        2.4.1 讨论
        2.4.2 结论
第三章 肉色香蘑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肉色香蘑粗多糖提取工艺流程
        3.2.2 肉色香蘑多糖含量的测定
        3.2.3 肉色香蘑多糖提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3.2.4 响应面法优化多糖提取条件试验设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肉色香蘑多糖提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3.3.2 响应面法优化多糖提取条件试验结果
    3.4 讨论与结论
        3.4.1 讨论
        3.4.2 结论
第四章 肉色香蘑多糖的分离纯化
    4.1 试验材料及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Sevage法除杂蛋白质
        4.2.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2.3 半透膜透析法
        4.2.4 DEAE-52阴离子色谱分离纯化
        4.2.5 Sephadex G-100 凝胶色谱分离纯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肉色香蘑粗多糖除蛋白结果与分析
        4.3.2 DEAE-52纤维素分离纯化
        4.3.3 Sephadex G-100 凝胶柱分离纯化
    4.4 讨论与结论
        4.4.1 讨论
        4.4.2 结论
第五章 肉色香蘑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及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清除DPPH活性的测定
        5.2.2 清除·OH活性的测定
        5.2.3 清除O_2~(-·)活性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清除DPPH活性
        5.3.2 清除·OH活性
        5.3.3 清除O_2~(-·)活性
    5.4 讨论与结论
        5.4.1 讨论
        5.4.2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不同诱导因子对灵芝菌液体发酵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机盐对灵芝液体发酵的影响
    1.1 磷、钾、镁元素
    1.2 钙、铁、锰元素
    1.3 锌、铜、硒、稀土元素
2 生长因子对灵芝液体发酵的影响
3 非必需营养因子对灵芝液体发酵的影响
    3.1 脂肪酸
    3.2 茉莉酸甲酯
    3.3 中药提取物
    3.4 其他非必须营养因子
4 结论与展望

(6)灵芝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培养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菌株
        1.1.2 培养基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培养方法
        1.3.2 胞外多糖的测定[15]
        1.3.3 单因素试验
        1.3.4 正交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源的影响
    2.2 碳源的影响
    2.3 无机盐的影响
    2.4 生长因子的影响
    2.5 正交试验
3 结论

(7)桑黄液态深层发酵动力学及高产黄酮发酵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药用真菌概述
    1.2 药用真菌培养方法
    1.3 桑黄的研究现状
        1.3.1 桑黄生物学特性
        1.3.2 桑黄分布和研究历史
        1.3.3 桑黄液体发酵
        1.3.3.1 桑黄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进展
        1.3.3.2 桑黄液体发酵动力学
        1.3.3.3 桑黄黄酮调控工艺
        1.3.4 桑黄黄酮的提取工艺
        1.3.5 桑黄黄酮的药理活性
        1.3.6 研究现状与思考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温度的桑黄液态深层发酵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菌株
        2.2.2 实验试剂
        2.2.3 仪器和设备
        2.2.4 培养基
        2.2.4.1 平板培养基
        2.2.4.2 种子培养基
        2.2.4.3 发酵培养基
        2.2.5 培养方法
        2.2.5.1 平板培养
        2.2.5.2 种子培养
        2.2.5.3 发酵培养
        2.2.5.4 发酵罐培养
        2.2.6 分析方法
        2.2.6.1 生物量的测定
        2.2.6.2 还原糖的测定
        2.2.6.3 黄酮含量的测定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桑黄液态深层发酵生长过程
        2.3.2 桑黄新型发酵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2.3.2.1 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
        2.3.2.2 黄酮合成动力学模型
        2.3.2.3 基质消耗动力学模型
        2.3.2.4 不同温度下动力学模型参数与发酵温度的函数关系
        2.3.3 桑黄液态深层发酵温度控制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桑黄黄酮液态深层发酵基质的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
        3.2.2 实验材料
        3.2.3 仪器和设备
        3.2.4 培养基
        3.2.5 单因素实验
        3.2.6 实验方法
        3.2.6.1 培养条件
        3.2.6.2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3.2.6.3 中心组合实验设计
        3.2.7 分析方法
        3.2.7.1 菌丝体生长速率的测定
        3.2.7.2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3.2.7.3 黄酮含量的测定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两种桑树提取液对桑黄菌生长的影响
        3.3.1.1 两种桑树提取液对桑黄菌丝体在平板培养基上生长影响
        3.3.1.2 两种桑树提取液对桑黄菌体在种子培养基中的生长影响
        3.3.1.3 两种桑树提取液对桑黄菌体在发酵培养基中的生长影响
        3.3.2 单因素实验分析
        3.3.2.1 碳氮源对桑黄黄酮产量的影响
        3.3.2.2 碳氮源浓度的筛选
        3.3.3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桑黄黄酮类物质合成的关键因素
        3.3.4 响应面优化黄酮合成工艺条件
        3.3.4.1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3.3.4.2 响应面分析
        3.3.4.3 验证实验
        3.3.4.46 L发酵罐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酸镁添加的多阶段调控及其机理初探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
        4.2.2 实验材料
        4.2.3 仪器和设备
        4.2.4 培养基
        4.2.5 实验方法
        4.2.5.1 培养条件
        4.2.5.2 乙酸镁单因素添加工艺
        4.2.5.3 乙酸镁多阶段添加工艺
        4.2.6 分析方法
        4.2.6.1 生物量的测定
        4.2.6.2 黄酮含量的测定
        4.2.6.3 酶活测定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乙酸镁添加浓度对桑黄黄酮类物质的合成影响
        4.3.2 乙酸镁添加时间对桑黄黄酮类物质的合成影响
        4.3.3 多阶段添加乙酸镁对桑黄黄酮产量的影响
        4.3.4 三阶段添加工艺于6L发酵罐中验证
        4.3.5 乙酸镁添加对桑黄黄酮合成关键酶酶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桑黄菌丝体醇提物的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实验样品
        5.2.2 细胞株
        5.2.3 实验试剂
        5.2.4 主要仪器
        5.2.5 活性实验
        5.2.5.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5.2.5.2 铁还原抗氧化能力的测定(FRAP法)
        5.2.5.3 Trolox等价抗氧化能力的测定(TEAC法)
        5.2.6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实验
        5.2.7 分析方法
        5.2.7.1 黄酮含量的测定
        5.2.7.2 中低压制备液相对菌丝体醇提部分的分离纯化
        5.2.7.3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5.2.8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桑黄菌丝体醇提物分离鉴定
        5.3.1.1 化合物F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
        5.3.1.2 化合物F结构鉴定
        5.3.2 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清除自由基能力
        5.3.2.1 菌丝体醇提物和hispidin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5.3.2.2 菌丝体醇提物和hispidin等价抗氧化(FRAP& TEAC)能力
        5.3.3 桑黄菌丝体醇提物和化合物hispidin的抗肿瘤活性
        5.3.3.1 菌丝体醇提物和hispidin对 Hep G2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3.3.2 菌丝体醇提物和hispidin对 K562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8)珍稀药用真菌发酵调控技术研究概况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酵动力学
    1.1 药用真菌菌丝体生长模型
    1.2 发酵产物形成模型
    1.3 发酵底物消耗模型
    1.4 Sigmoid模型
2 常见数学模型对药用真菌发酵参数拟合优化的方法
    2.1 人工神经网络法
    2.2 遗传算法
    2.3 粒子群算法
3 珍稀药用真菌发酵产物合成的代谢调控
    3.1 油脂类物质对发酵产物合成的影响
    3.2 前体物质对发酵产物合成的影响
    3.3 信号分子对发酵产物合成的影响
    3.4 酶活力对发酵产物合成的影响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9)沪农灵芝一号菌丝体深层发酵工艺及其活性多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灵芝多糖的研究概述
    1.2 灵芝多糖的组成与结构
    1.3 灵芝多糖的生物活性
        1.3.1 抗肿瘤
        1.3.2 抗氧化和抗衰老
        1.3.3 免疫调节
        1.3.4 降血糖
        1.3.5 其他活性
    1.4 灵芝多糖的液体发酵
    1.5 灵芝多糖的提取工艺
        1.5.1 传统提取方法
        1.5.2 复合酶法
        1.5.3 微波提取
        1.5.4 超声法提取
    1.6 灵芝多糖的分离纯化
    1.7 灵芝多糖的研究意义与发展前景
    1.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灵芝液体深层发酵高产胞内多糖菌株的筛选及其动力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供试菌株
        2.1.1.2 试剂
        2.1.1.3 仪器与设备
        2.1.1.4 试剂及配制方法
        2.1.2 方法
        2.1.2.1 菌株活化
        2.1.2.2 液体培养
        2.1.2.3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2.1.2.4 苯酚-硫酸法测定菌丝体的糖含量
        2.1.2.5 DNS法测还原糖
        2.1.2.6 多糖含量的计算
        2.1.3 灵芝液体深层发酵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2.1.3.1 菌体生成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2.1.3.2 产物生产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1.3.3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灵芝菌株液体深层发酵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2.2.2 G0119液体深层发酵过程研究
        2.2.3 G0119液体深层发酵过程动力学参数求解
    2.3 结论
第三章 沪农灵芝1号通气量多阶段发酵条件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
        3.1.2 培养基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菌种活化
        3.1.5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3.1.6 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
        3.1.7 DNS法测定还原糖
        3.1.8 多糖含量的计算
        3.1.9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通气量对G0119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3.2.2 通气量对G0119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生产胞内多糖的影响
        3.2.3 通气量多阶段控制对液体深层发G0119胞内多糖的影响
    3.3 结论
第四章 G0119菌丝体胞内多糖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种
        4.1.2 培养基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方法
        4.1.4.1 菌种活化
        4.1.4.2 液体培养
        4.1.4.3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4.1.4.4 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
        4.1.4.5 DNS法测定还原糖
        4.1.4.6 多糖含量的计算
        4.1.5 实验设计
        4.1.5.1 营养条件的选择
        4.1.5.2 单因素实验因素与水平
        4.1.5.3 响应面法实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营养条件的选择
        4.2.1.1 碳营养条件的选择
        4.2.1.2 磷酸盐的选择
        4.2.1.3 氮营养条件的选择
        4.2.2 单因素实验因素与水平
        4.2.2.1 葡萄糖浓度对G0119液体发酵胞内多糖得率的影响
        4.2.2.2 酵母粉01对G0119液体发酵胞内多糖得率的影响
        4.2.2.3 磷酸二氢钾浓度对G0119液体发酵胞内多糖得率的影响
        4.2.2.4 pH对G0119液体发酵胞内多糖得率的影响
        4.2.2.5 接种量对G0119液体发酵胞内多糖得率的影响
        4.2.3 响应面法优化G0119液体发酵培养基
        4.2.3.1 模型建立和显着性检验
        4.2.3.2 响应面分析
        4.2.3.3 验证实验
    4.3 结论
第五章 G0119液体深层发酵胞内和胞外多糖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试剂
        5.1.1 材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2 方法
        5.2.1 样品制备
        5.2.2 水提物中多糖含量测定
        5.2.3 HPSEC-MALLS-RI联用分析粗多糖分子量分布及多糖分子特性
        5.2.4 粗多糖对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NO活性的影响
        5.2.4.1 细胞培养
        5.2.4.2 试剂配制及测定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水提物中水溶性多糖含量
        5.3.2 粗多糖分子量分布及特征分析
        5.3.3 粗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NO活性
    5.4 结论
全文总结
本论的文创新点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10)灵芝菌丝体液态发酵及多糖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灵芝菌株选育
2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2.1碳源
    2.2氮源
    2.3无机盐离子
    2.4生长因子及促进剂
3发酵条件的研究
    3.1p H值
    3.2温度
    3.3接种量和菌龄
    3.4培养时间
4灵芝多糖药理作用
    4.1抗肿瘤
    4.2免疫调节
    4.3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
    4.4其他药理作用
5结语

四、灵芝胞外多糖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银耳发酵条件优化、胞外多糖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氧化研究[D]. 杨彬.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2]灵芝菌株诱变及新菌株液态发酵米糠麸皮全料的研究[D]. 余昭玮. 江苏大学, 2019(02)
  • [3]秀珍菇液体菌种发酵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D]. 陈欢.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肉色香蘑液体发酵及多糖提取、纯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D]. 李伟.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5]不同诱导因子对灵芝菌液体发酵的影响研究进展[J]. 张蕊多,刘焕焕,郭枫,辛宇,邱智东,王伟楠. 中国酿造, 2017(11)
  • [6]灵芝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培养基的优化[J]. 钱磊,张志军,陈晓明,李淑芳,李凤美,刘建华.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17)
  • [7]桑黄液态深层发酵动力学及高产黄酮发酵工艺的研究[D]. 姜福春. 上海海洋大学, 2017(06)
  • [8]珍稀药用真菌发酵调控技术研究概况与展望[J]. 姜福春,冯杰,杨焱.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7(02)
  • [9]沪农灵芝一号菌丝体深层发酵工艺及其活性多糖的研究[D]. 王国瑞.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5)
  • [10]灵芝菌丝体液态发酵及多糖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陶如玉,郝利民,陈强,贾士儒,张黎明,王旭. 食品科学, 2015(09)

标签:;  ;  ;  ;  ;  

灵芝胞外多糖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