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情论文-程萍

传统诗情论文-程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诗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课堂,道德情感

传统诗情论文文献综述

程萍[1](2019)在《诗情画意涤人心——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道德与法治课堂》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教材中,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巧用古代诗词、历史人物、美德故事等,能使课堂达到"诗情画意涤人心"的效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内心,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来源于《初中生世界》期刊2019年28期)

薛小凤[2](2019)在《诗情画意进课堂——传统文化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渗透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把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起来。本文结合鲁教版语文教材七下《湖心亭看雪》一课,浅谈传统文化与文言文教学的渗透与融合。(本文来源于《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期刊2019年03期)

李嘉璐[3](2018)在《诗情画意——以唐宋山水题诗画的叁种维度分析中国“诗画一律”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唐宋山水题画诗为对象,从图像、文本、文化物叁个维度进行诗画关系的辨析。第一,图像层面,从画面分析生成"意境"的物质材料。运用风格分析法论证画面留白部分的意味。再由"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分析诗、画结合的心理基础。第二,文本层面,区分论画理画法、以诗补画、题诗寄意等不同意图,画面提供"可居可游"之理想图式,诗歌运用白描、比德、通感等方式表达入画之思。第叁,文化物层面,以苏轼的"诗画一律"为题引,比较西方以莱辛为代表的诗画异质观,通过分析题画诗作为文化物的重要流传印记,提出中国绘画的时间感。综上,文章探析了诗画追求境外之象的共通性、内容上"体道"的相似性以及时间表现上的综合性,以此论证诗画一律(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康红涛,陈宇[4](2018)在《诗情画意 情景交融——中国传统园林的水镜造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人以盆盛水照形而有了最早的镜子——水镜。水镜与风景园林的结合大约肇始于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的镜湖。经过唐宋的诗人造园、元明的画士造园以及诗论、画论对园林的影响,中国风景园林形成了诗情画意的造园思想。"境"由边界、边境之义演变为"围绕主体并与主体互动的有显着特性的多维空间"。水镜上升至艺术、文学、美学的高度并与"境"发生紧密联系。水镜造境既有虚实互映、浮光朗照和漏月招云3种方式,又有以园林建筑与周围水域所形成的空间尺度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8年09期)

韩经太[5](2017)在《诗情画意·民胞物与——中华传统美学的诗性精神内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华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发展,有赖于中华优秀传统美学思想精神的发现与阐扬,而中华传统美学之最为生动的精神实践形态,则是人文关怀与诗情画意的相得益彰。为此,在思想原理和实践原则同步探询的意义上,可围绕以下叁题展开论述:一、叩问于"目击可图"与"游心太玄"两端,以阐明中华诗情画意的生成原理;二、辨析原始儒家"博施济众"之圣人人格与原始道家"相忘于江湖"之人学理念之间的文明契合关系,从而阐明"民胞物与"的终极境界;叁、探讨西方哲人所提出的"人,诗意地栖居"的中国实践模式,进而讨论中华传统文化自信之美育养成的关键课题。关于中华传统美学之诗性精神内蕴的学术性阐释,有助于构建当代中国之传统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何佳荫[6](2017)在《诗情画意润课堂——让传统文化渗透语文课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核心素养"这一新型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施行,素质教育也成了我国各阶段院校主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其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将会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本文以语文课堂为立足点,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分析,从而就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方式展开研究。(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7年06期)

詹秦川,李傅文[7](2014)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意境”与“诗情”的交融——以大唐芙蓉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境"是中国美学的灵魂所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同样是因寻找"意境"的枝干脉络而不断发展前进的。文章以西安大唐芙蓉园为例,对中国古典园林中"诗情"的体现与"意境"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阐述,力求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寻找到新的发现,并希望为中国现代园林的设计与发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看法。(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22期)

叶乃齐[8](2014)在《台湾板桥林本源花园空间之诗情画意与闽南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传统园林乃为文人萃聚,以诗会友之场所。因此,‘诗情'、‘画意'成为这个场域,宾主间的主要沟通语言。建筑界过去的研究强调了实质空间的‘画意',强调布局、掇山、理水等等的景象创造方式,并透过借景、障景、框景等手法,组织景象引导。然而园林之美不是走逛于建筑迷宫中即可感受得到,常规的空间性研究,却无法说明‘美'从何处寻。但无论如何,整个板桥林本源花园的景象创造与引导,强调了居住期间的宾主间的主体感受,反复再现的主体经验,成为园林‘画意'构成的主要骨干。而台湾传统园林建筑大抵成诸于明清,继承着闽南园林传统,也成‘画意'主体经验来源之一,部份‘画意'源自于故乡闽南的生活经验与造园经验。然而,美感的延伸有赖于语言性的‘诗情',经由诗词提联的点染引介,带出宾主之主体性经验,延伸了实质空间之外的情怀、心境、欲望与处境,美感油然而生。‘诗情'与‘画意'的结合,更成为重塑空间形式的推手,让空间成为凝固的诗句。(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吴开晋[9](2014)在《融于传统文化中的诗情与现代意识——读谢幕长诗集《感动的日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着名诗人谢幕以数年之功完成了一部以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长诗集《感动的日子》,他不仅写了农历24节气、阴阳五行、十二生肖,国内外的各种节日以及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而且几个重大灾难性事件,如抗洪、抗非典、抗汶川大地震也有宏阔的展示。作者视野开阔、历史纵深感强,知识面尤为丰富,可说是当代诗坛一部具有独特意义的作品。(本文来源于《当代小说(下)》期刊2014年04期)

黄嵩[10](2014)在《环境设计的艺术语意研究(叁)——“诗情、画意、乐语”在广西民族传统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广西民族统建筑"干栏"式建筑以及广西着名建筑"真武阁"的艺术语意进行分析,说明艺术语意信息同样存在于民族传统建筑之中。(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4年08期)

传统诗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初中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把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起来。本文结合鲁教版语文教材七下《湖心亭看雪》一课,浅谈传统文化与文言文教学的渗透与融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诗情论文参考文献

[1].程萍.诗情画意涤人心——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道德与法治课堂[J].初中生世界.2019

[2].薛小凤.诗情画意进课堂——传统文化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渗透融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

[3].李嘉璐.诗情画意——以唐宋山水题诗画的叁种维度分析中国“诗画一律”传统[J].中国美术研究.2018

[4].康红涛,陈宇.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中国传统园林的水镜造境研究[J].中国园林.2018

[5].韩经太.诗情画意·民胞物与——中华传统美学的诗性精神内蕴[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

[6].何佳荫.诗情画意润课堂——让传统文化渗透语文课堂的研究[J].课外语文.2017

[7].詹秦川,李傅文.中国传统园林中“意境”与“诗情”的交融——以大唐芙蓉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4

[8].叶乃齐.台湾板桥林本源花园空间之诗情画意与闽南传统[C].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9].吴开晋.融于传统文化中的诗情与现代意识——读谢幕长诗集《感动的日子》[J].当代小说(下).2014

[10].黄嵩.环境设计的艺术语意研究(叁)——“诗情、画意、乐语”在广西民族传统建筑设计中的表现[J].价值工程.2014

标签:;  ;  ;  ;  

传统诗情论文-程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