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特征论文-李萍,李同录,侯艺飞,肖涛

湿陷特征论文-李萍,李同录,侯艺飞,肖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湿陷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微结构,电镜扫描,图像处理

湿陷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萍,李同录,侯艺飞,肖涛[1](2019)在《马兰黄土湿陷过程的微结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镜扫描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能够提供土中颗粒或孔隙分布的二维量化信息,是定性研究土微观结构的常用手段。但以往利用灰度二分法分割颗粒和孔隙,结果误差大。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Photoshop和MATLAB软件处理扫描图像,定量研究黄土微结构中颗粒或孔隙分布特征的新方法。对原状和饱和马兰黄土固结前后的微结构图像进行处理,分析了加压和浸湿引起土结构中孔隙分布特征的演化规律,阐述了微结构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结合电镜扫描和本文提出的图像处理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对黄土的微结构及其演化规律进行定量分析。(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1)

岳黎斌[2](2019)在《降雨入渗下黄土地基渗流规律与湿陷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陷性黄土地基对水的敏感性很强,尤其是长时间的降雨会致使基质吸力发生明显变化,引起土体抗剪强度的衰减,从而导致地基灾害。因此研究持续降雨作用下黄土地基中的渗透性和湿陷性,不仅对地基稳定等实际工程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还能有效的减少灾害的发生和经济财产的损失。本文采用物理试验与数值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物理试验,探究了重塑和原状黄土地基渗流规律,并验证了降雨入渗数值模拟的关键要素(参数、边界、流程)。应用水文统计的方法,得出西安市连阴雨降雨特征与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总量,将此作为边界条件,并对已有资料进行挖掘,应用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实测的土水特征曲线、渗透系数等对地基渗流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简化的黄土湿陷变形模型,应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分析了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应用自行设计的工具,对SWR土壤水分传感器进行标定,总结出了室内标定SWR传感器的方法并得出叁次标定关系式;自行设计了一套大尺寸室内积水入渗装置进行试验,探讨重塑黄土地基渗流规律,发现含水率随时间呈现先增加然后降低再趋于平稳状态,湿润锋运移速率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顶部的土体接近饱和状态,而下部的饱和度较小。(2)应用SEEP/W模拟现场浸水试验,探讨原状黄土地基入渗规律:浸水过程中,浸润线形状始终近似为对称分布的“喇叭形”,停止供水后,浸润范围主要发生在下部地基内。应用ABAQU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将黄土湿陷变形模型应用于数值模拟中,得出黄土湿陷变形规律,并与实测结果对比发现:变形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湿陷主要发生在上部区域,且减小速率快,湿陷变形从试坑中心向试坑外方向逐渐减小,由此验证了所开发的程序用来模拟湿陷变形的可行性与合理性。(3)对西安市1981年~2015年的实测日降雨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西安市连阴雨降雨天数分布在4~12天,平均降雨天数为5.6天,降雨总量分布在20.3~186.7mm,平均降雨总量为71.6mm;应用水文频率分析计算软件,采用计算机优化适线法绘制出的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通过曲线得到了西安市不同重现期下的连阴雨降雨总量。(4)针对实际工程中处理后的黄土地基,根据不同重现期下的连阴雨,利用SEEP/W进行降雨入渗计算,分析出了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不同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土水特征曲线、渗透系数和不同地基处理深度对降雨过程中地基渗流场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降雨结束时,地基表面的变形大于处理后地基表面的变形。对于地基表面,靠近基坑一侧的变形小于远离基坑一侧;对于处理后地基表面,基坑角处的变形大于远离基坑角处的变形。(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尧俊凯[3](2019)在《湿陷性粉质黏土的组成成分及细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具有湿陷性的粉质黏土,通过X衍射矿物成分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研究湿陷性粉质黏土的组成成分、细观形貌以及微区成分。结果表明:湿陷性粉质黏土与湿陷性黄土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成分;粉质黏土颗粒间被钙质絮状包裹物胶结,浸水后剥落导致土骨架间胶结程度降低,胶结强度减弱,使得骨架颗粒脱离约束而重新排列,宏观上表现为湿陷变形的特性。(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贺谱,梁庆国,王二磊[4](2018)在《黄土不均匀湿陷对隧道纵向受力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等效湿陷模型试验,对最大地表沉降差为7.6 mm、11.5 mm、27.5 mm叁种不均匀湿陷工况分别进行等效试验。对比了理论计算沉降量与地表实测沉降量,验证了等效模型试验的可行性。对于不均匀湿陷程度较大的工况,可以通过线性回归,对地表沉降量做出定性分析以及定量的预判。隧道拱顶受拉力,拱底受压力,且拱顶的应力水平普遍大于拱底。隧道纵向受力呈现类似"简支梁"的受力状态。随着不均匀湿陷程度的加剧,A、C、E叁个测试断面应力值均增大。因此,隧道结构所受应力的大小与沉降差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刘涛,马自强[5](2018)在《兰州城北新城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貌形态特征及地层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兰州城北低丘缓坡沟壑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其地貌形态特征及分布对工程建设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以皋兰县水源村某项目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建设区内勘察和取样,以及室内试验的分析结果,总结得出了兰州黄河北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区地层分布规律,对其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该类场地在工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期刊2018年22期)

张博,梁养辉,胡滨,郭力源,姜涛[6](2018)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钢波纹管涵洞的受力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推广钢波纹管涵洞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解决现有涵洞不均匀沉降问题,对钢波纹管涵洞施工过程中管周的受力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钢波纹管内波峰、波谷、波侧填土初期应变值存在重新分布的现象;填土高度在管顶1.0~1.5 m时,管涵受力较为复杂,施工时应重点观测;波峰整体下半圆受拉,上半圆受压,而波侧与其相反;管外土压力随着填土高度增加而增加,且填土管顶增加1.5 m以内增长速度较快,后趋于平缓。(本文来源于《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期刊2018年02期)

耿进山[7](2017)在《湿陷性黄土的特征和地基处理措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湿陷性黄土对于施工建设来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也是工程最值勘探非常重要的问题。在黄土地区经常出现的病害就是黄土湿陷性,需要按照黄土湿陷的程度来对其进行处理,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还需要保证经济型。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基本特征以及地基处理措施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升整个工程的质量。(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7年24期)

张宇翔,吴言军,陈爱新,李根义[8](2017)在《北京市山前缓倾台地黄土的湿陷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试验和原位静载荷试验对工程经验和试验研究资料欠缺的北京市密云县浅山区薄层黄土的湿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室内试验成果,总结分析了研究区黄土物理指标与湿陷系数的关系。湿陷性终止含水量介于25%~30%;湿陷变形经历压密、稳定、破坏叁个阶段;较小(50kPa)压力下黄土的湿陷敏感性弱,随着压力的增大敏感性增强,至100~150kPa时,敏感性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弱。选取研究区典型粉土层和粘土层进行了天然状态和浸水饱和后的原位静载荷试验,分析P-s曲线和s-lgt曲线认为,粉土层浸水饱和后的压缩变形经历四个阶段,湿陷性强烈,湿陷等级为II级,湿陷起始压力为50kPa;粘土层不湿陷,浸水饱和后应变硬化在0~25kPa阶段完成,此后沉降量基本随压力的增大呈线性增长,没有出现像粉土层浸水后在压力作用下结构性反复破坏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7年02期)

安鹏,张爱军,邢义川,倪万魁,张博[9](2017)在《伊犁深厚湿陷性黄土浸水入渗及沉降变形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伊犁黄土原位试验实测资料非常缺乏,为了研究其浸水入渗规律和自重沉降特征,开展了原状土和重塑土的现场浸水试验研究,并对表面沉降和水分进行观测。研究表明:浸水过程中,任一点的饱和度存在明显的暂态饱和区,封闭压缩气体上收缩膜承受的孔隙气压力、孔隙水压力和进气值的短暂力学平衡是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原状土因黄土结构性和地层结构性,其沉降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可用分段函数进行描述,重塑土因结构性破坏,其变形阶段性不明显;浸水21 d,湿润锋面到达8.8 m,重塑土(S4)的沉降量为120 cm,原状土(S5)的沉降量为78 cm,前者比后者大35%;鉴于软弱土层存在应力集中,湿润锋面以上相邻饱和土变形尚未稳定时,其下非饱和土不发生增湿变形,因此,原状土沉降变形为湿润锋面以上饱和土尚未变形稳定的沉降量,小于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85 cm。研究结果对伊犁黄土浸水变形机制和增湿变形计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7年02期)

谢潇,侯晓坤,赵权利,李萍,李同录[10](2016)在《黑方台黄土的孔隙特征及其与湿陷性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黄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湿陷性的影响,以黑方台10m、20m、26m和30m埋深的Q,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线法测得土体的湿陷系数,并用光学显微镜和图像合成技术获得湿陷前后的微结构图像,统计出孔隙的面积和等效半径,分析了颗粒组成及孔隙等效半径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孔隙分布特征对湿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埋深增大,黑方台黄土颗粒粒径减小、大孔隙减少而中小孔隙增加,峰值对应的孔隙等效半径减小,小于10μm的孔隙减小;土体的孔隙分布特征会对其湿陷性产生显着的影响,黄土中的大中孔隙越多,其湿陷系数越大,湿陷性越强。(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0-13)

湿陷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湿陷性黄土地基对水的敏感性很强,尤其是长时间的降雨会致使基质吸力发生明显变化,引起土体抗剪强度的衰减,从而导致地基灾害。因此研究持续降雨作用下黄土地基中的渗透性和湿陷性,不仅对地基稳定等实际工程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还能有效的减少灾害的发生和经济财产的损失。本文采用物理试验与数值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物理试验,探究了重塑和原状黄土地基渗流规律,并验证了降雨入渗数值模拟的关键要素(参数、边界、流程)。应用水文统计的方法,得出西安市连阴雨降雨特征与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总量,将此作为边界条件,并对已有资料进行挖掘,应用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实测的土水特征曲线、渗透系数等对地基渗流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简化的黄土湿陷变形模型,应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分析了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应用自行设计的工具,对SWR土壤水分传感器进行标定,总结出了室内标定SWR传感器的方法并得出叁次标定关系式;自行设计了一套大尺寸室内积水入渗装置进行试验,探讨重塑黄土地基渗流规律,发现含水率随时间呈现先增加然后降低再趋于平稳状态,湿润锋运移速率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顶部的土体接近饱和状态,而下部的饱和度较小。(2)应用SEEP/W模拟现场浸水试验,探讨原状黄土地基入渗规律:浸水过程中,浸润线形状始终近似为对称分布的“喇叭形”,停止供水后,浸润范围主要发生在下部地基内。应用ABAQU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将黄土湿陷变形模型应用于数值模拟中,得出黄土湿陷变形规律,并与实测结果对比发现:变形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湿陷主要发生在上部区域,且减小速率快,湿陷变形从试坑中心向试坑外方向逐渐减小,由此验证了所开发的程序用来模拟湿陷变形的可行性与合理性。(3)对西安市1981年~2015年的实测日降雨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西安市连阴雨降雨天数分布在4~12天,平均降雨天数为5.6天,降雨总量分布在20.3~186.7mm,平均降雨总量为71.6mm;应用水文频率分析计算软件,采用计算机优化适线法绘制出的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通过曲线得到了西安市不同重现期下的连阴雨降雨总量。(4)针对实际工程中处理后的黄土地基,根据不同重现期下的连阴雨,利用SEEP/W进行降雨入渗计算,分析出了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不同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土水特征曲线、渗透系数和不同地基处理深度对降雨过程中地基渗流场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降雨结束时,地基表面的变形大于处理后地基表面的变形。对于地基表面,靠近基坑一侧的变形小于远离基坑一侧;对于处理后地基表面,基坑角处的变形大于远离基坑角处的变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陷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李萍,李同录,侯艺飞,肖涛.马兰黄土湿陷过程的微结构特征分析[C].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岳黎斌.降雨入渗下黄土地基渗流规律与湿陷特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3].尧俊凯.湿陷性粉质黏土的组成成分及细观特征[J].铁道建筑.2019

[4].贺谱,梁庆国,王二磊.黄土不均匀湿陷对隧道纵向受力特征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5].刘涛,马自强.兰州城北新城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貌形态特征及地层分布规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

[6].张博,梁养辉,胡滨,郭力源,姜涛.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钢波纹管涵洞的受力特征[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8

[7].耿进山.湿陷性黄土的特征和地基处理措施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

[8].张宇翔,吴言军,陈爱新,李根义.北京市山前缓倾台地黄土的湿陷性特征[J].工程勘察.2017

[9].安鹏,张爱军,邢义川,倪万魁,张博.伊犁深厚湿陷性黄土浸水入渗及沉降变形特征分析[J].岩土力学.2017

[10].谢潇,侯晓坤,赵权利,李萍,李同录.黑方台黄土的孔隙特征及其与湿陷性的关系分析[C].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标签:;  ;  ;  ;  

湿陷特征论文-李萍,李同录,侯艺飞,肖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