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部鳞片论文-张红,陈军

尾部鳞片论文-张红,陈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尾部鳞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疕消软膏,银屑病,小鼠尾部鳞片表皮模型

尾部鳞片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陈军[1](2016)在《白疕消软膏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白疕消软膏外用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小鼠尾部鳞片表皮模型,取昆明种小鼠5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5组,每组10只,观察白疕消软膏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促进作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中、低剂量组作用较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白疕消软膏能明显促进鼠尾鳞片表皮颗粒细胞形成。结论:白疕消软膏可以通过改善表皮细胞角化不全起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期刊2016年08期)

郭政宏,周彪,唐冬梅,严亨秀[2](2016)在《新型小分子化合物对银屑病模型小鼠尾部鳞片颗粒层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银屑病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炎性皮肤疾病,为了探讨新型小分子化合物FMS样的酪氨酸激酶3(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FLT3)抑制剂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采用了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模型,分别进行口服及外用给药,并取尾部皮肤制作病理切片,计算有颗粒层形成的鳞片数。结果显示:口服给药及外用给药组小鼠尾部鳞片颗粒细胞数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同时实验组小鼠颗粒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颗粒粗大且染色较深,细胞分界清楚,细胞核及核仁明显,但是各实验组内不同浓度间差异不显着,此外口服给药及外用给药组小鼠内脏器官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以上结果说明该新型小分子化合物FLT3抑制剂能使小鼠尾部鳞片颗粒细胞显着增多,而且口服和外用制剂均能有效拮抗银屑病,并对小鼠内脏器官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阿布都吉力力·阿布都艾尼,尤力都孜·买买提,热比姑丽·伊斯拉木[3](2016)在《土大黄根提取物对小鼠尾部鳞片角化不全模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土大黄根提取物对小鼠尾部鳞片角化不全模型的影响。方法将70只KM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组、消银颗粒组、异常黏液质成熟剂组、土大黄根提取物组(1 g/kg组、2 g/kg组、4 g/kg组)7个组,每组各10只,按体重分别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1.05 mg/kg地塞米松、1.577 g/kg消银颗粒、2 g/kg异常黏液质成熟剂及1、2、4 g/kg土大黄根提取物灌胃。采用小鼠尾部鳞片角化不全模型,观测灌胃给药后小鼠的一般状况、体重、脏器指数、血生化指标及尾部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2、4 g/kg组小鼠行为活动、皮毛、粪便、饮食等均未见异常,脏器指数、体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肌酐、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1 g/kg组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磷酸肌酸激酶降低;2 g/kg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尿素降低;4 g/kg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叁酰甘油升高,磷酸肌酸激酶、尿素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1、2、4 g/kg组促进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且呈剂量规律性。结论土大黄根提取物能改变银屑病表皮的角化不全,但其作用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可能无明显关联。(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6年20期)

石敏,石婷,向阳芳,陈菲,李岱[4](2015)在《吴茱萸次碱软膏对小鼠尾部鳞片银屑病模型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吴茱萸次碱(Rutaecarpa RUT)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主要成分,它可激活辣椒素受体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发挥药理作用。本实验的目的为观察吴茱萸次碱软膏对小鼠银屑病模型治疗作用。方法:通过药剂学方法制成了不同浓度(2%,5%,10%)RUT软膏,在小鼠尾部与背部银屑病模型给药14天,观察小鼠尾部颗粒层形成的变化,给药结束后取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匀浆后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CGRP水平变化,并且取小鼠血浆检测CGRP水平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吴茱萸次碱软膏均能促进小鼠尾部颗粒层形成(P<0.05),并且浓度为5%与10%的RUT软膏能显着降低小鼠背部CGRP含量(P<0.05),但是其对小鼠血浆的CGRP没有影响。结论:吴茱萸次碱外用对小鼠银屑病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种作用与其促进小鼠皮肤CGRP释放而导致其含量降低有关。(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5年28期)

杨素清,闫景东,周妍妍[5](2010)在《蜈蚣败毒饮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及血清IL-2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药蜈蚣败毒饮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及血清IL-2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理。方法:取雌雄各半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成5组。中药组分别给予低、中、高浓度蜈蚣败毒饮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复方青黛丸悬浊液灌胃,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观察蜈蚣败毒饮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并测定IL-2含量。结果:阳性对照组、中药各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颗粒层细胞均有所增多。蜈蚣败毒饮中、高剂量组颗粒层细胞增多更为明显,能够显着促进小鼠尾部鳞片中颗粒层形成,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蜈蚣败毒饮能降低小鼠血清IL-2的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蜈蚣败毒饮高剂量组的效果优于复方青黛丸及各剂量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蜈蚣败毒饮抗银屑病的作用可能与改善银屑病表皮细胞角化不全及降低血清IL-2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0年04期)

陈勇,代献科,张晓杰[6](2009)在《清热化瘀汤对小鼠尾部皮肤鳞片颗粒层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清热化瘀汤对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尾部鳞片模型,实验组灌服中药清热化瘀汤,并设立阳性药物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空白组,观察鼠尾鳞片颗粒层细胞数。结果:清热化瘀汤的大、小剂量对小鼠尾鳞片颗粒层的形成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促进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化瘀汤的大剂量组与甲氨喋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瘀汤可显着促进动物模型颗粒层形成,提示该方在临床上可以纠正银屑病的角化不全。(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09年07期)

宋少刚,田洁,王秉文,吴建龙[7](2008)在《银屑胶囊对小鼠尾部皮肤鳞片颗粒层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银屑胶囊治疗银屑病的药理学基础。方法:观察银屑胶囊对小鼠尾部皮肤鳞片颗粒层形成的影响。结果:银屑胶囊1.8 g/kg可使小鼠尾部皮肤有颗粒层鳞片明显增加(P<0.01)。结论:银屑胶囊可促进小鼠尾部皮肤鳞片颗粒层形成。(本文来源于《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王英杰[8](2008)在《蜈蚣败毒饮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蜈蚣败毒饮对银屑病模型小鼠的影响,旨在探讨蜈蚣败毒饮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机制。方法:采用小鼠尾部鳞片表皮模型,以复方青黛丸为阳性对照,设生理盐水组、蜈蚣败毒饮低、中、高剂量组和复方青黛丸组,观察蜈蚣败毒饮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影响。结果:阳性对照组、中药各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颗粒层细胞均有所增多(P<0.01),颗粒层细胞较多,比较完整。蜈蚣败毒饮中、高剂量组颗粒层细胞增多更为明显,能够显着促进小鼠尾部鳞片中颗粒层形成,出现数层颗粒细胞,细胞肥大,呈菱形,胞浆内颗粒粗大、深染,细胞界限清楚,细胞核及核仁明显,细胞体积增大。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蜈蚣败毒饮可显着促进小鼠尾部鳞片中颗粒层细胞的形成,并随剂量的增大而作用增强。提示娱蚣败毒饮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可能与改善银屑病表皮细胞角化不全有关。且中、高浓度组的蜈蚣败毒饮疗效优于复方青黛丸。(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5-01)

李勤劳,程月,刘继平[9](2006)在《银屑颗粒对小鼠尾部皮肤鳞片颗粒层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银屑颗粒治疗银屑病的药理学基础。方法观察银屑颗粒对小鼠尾部皮肤鳞片颗粒层形成的影响。结果银屑颗粒10g/kg、5 g/kg可使小鼠尾部皮肤有颗粒层鳞片明显增加(P<0.01),银屑颗粒对小鼠脾、胸腺指数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而丙酸氯倍他索、氢化可的松均可使胸腺指数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银屑颗粒可促进小鼠尾部皮肤鳞片颗粒层形成,对小鼠脾、胸腺指数无影响。(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刘海杰,史新明,欧阳恒,杨志波,卢国强[10](2006)在《仙方消银片对银屑病模型小鼠尾部鳞片颗粒层细胞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探索仙方消银片对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与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天然尾部鳞片模型,对实验组小鼠灌胃给药仙方消银片(水溶液)0.5 mL,每日1次,连续14天,并设灌胃给药复方青黛丸(水溶液)作对照,生理盐水灌胃作空白对照,观察鼠尾鳞片颗粒层细胞数。结果:实验组鼠尾鳞片颗粒层细胞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仙方消银片具有促使动物模型颗粒层形成的作用,提示该方在临床应用时可能纠正银屑病的表皮增生。(本文来源于《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尾部鳞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炎性皮肤疾病,为了探讨新型小分子化合物FMS样的酪氨酸激酶3(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FLT3)抑制剂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采用了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模型,分别进行口服及外用给药,并取尾部皮肤制作病理切片,计算有颗粒层形成的鳞片数。结果显示:口服给药及外用给药组小鼠尾部鳞片颗粒细胞数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同时实验组小鼠颗粒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颗粒粗大且染色较深,细胞分界清楚,细胞核及核仁明显,但是各实验组内不同浓度间差异不显着,此外口服给药及外用给药组小鼠内脏器官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以上结果说明该新型小分子化合物FLT3抑制剂能使小鼠尾部鳞片颗粒细胞显着增多,而且口服和外用制剂均能有效拮抗银屑病,并对小鼠内脏器官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尾部鳞片论文参考文献

[1].张红,陈军.白疕消软膏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

[2].郭政宏,周彪,唐冬梅,严亨秀.新型小分子化合物对银屑病模型小鼠尾部鳞片颗粒层细胞的影响[J].生命科学研究.2016

[3].阿布都吉力力·阿布都艾尼,尤力都孜·买买提,热比姑丽·伊斯拉木.土大黄根提取物对小鼠尾部鳞片角化不全模型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

[4].石敏,石婷,向阳芳,陈菲,李岱.吴茱萸次碱软膏对小鼠尾部鳞片银屑病模型的治疗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

[5].杨素清,闫景东,周妍妍.蜈蚣败毒饮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及血清IL-2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0

[6].陈勇,代献科,张晓杰.清热化瘀汤对小鼠尾部皮肤鳞片颗粒层形成的影响[J].河南中医.2009

[7].宋少刚,田洁,王秉文,吴建龙.银屑胶囊对小鼠尾部皮肤鳞片颗粒层形成的影响[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8

[8].王英杰.蜈蚣败毒饮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9].李勤劳,程月,刘继平.银屑颗粒对小鼠尾部皮肤鳞片颗粒层形成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

[10].刘海杰,史新明,欧阳恒,杨志波,卢国强.仙方消银片对银屑病模型小鼠尾部鳞片颗粒层细胞形成的影响[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6

标签:;  ;  ;  

尾部鳞片论文-张红,陈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