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康济新图医院河北任丘062550
摘要:目的:分析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4例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67例与对照组67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测,观察患者心律失常种类。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规范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保心汤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年龄在80岁以下97例,其中发生窦性心律失常患者占比最高,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再次为心脏传导阻滞;年龄在80以上37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律失常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高而发病率上升。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汤剂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但其针对具体心律失常种类的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心率失常;临床表现特征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CVD),而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心脏性猝死(SCD)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心律失常可增加致残率、死亡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家庭负担,产生高昂的卫生保健费用。欧洲的心脏节律协会(EHRA)和美国的全国医院门诊(NHAMC)都进行过有关急诊心律失常方面的调查,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缺乏急诊心律失常处理的相关数据,有关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认识、理解、诊断和治疗情况等方面的资料都相当匮乏。在国内不同地区急诊心律失常救治过程中医生的认识和了解,有关患者、医生和医疗水平的评估,急诊心律失常处理的现状同指南推荐的差距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数据进行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4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81例,女53例;年龄60~85岁,平均(71.7±7.4)岁;病程1~10年,平均(4.1±1.5)年。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心律失常表现。合并高血压74例,合并糖尿病57例。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急性炎症,肝肾功能不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3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67例与对照组6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测,整理并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与疾病资料等情况。对患者基础病情况(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其他基础病等),患者心律失常种类等进行观察。患者心律失常种类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传导阻滞。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规范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剂、调脂类、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保心汤治疗,方剂选用:党参30g,苦参30g,丹参30g,生地30g,黄芪30g,寄生30g,甘草20g,当归15g,甘松15g,麦冬15g,桂枝10g,五味子10g。水煎服,留汁200ml,2次/d,早晚各服一次,连续治疗4周。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部患者中,年龄在80岁以下97例,其中发生窦性心律失常患者占比最高,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再次为心脏传导阻滞;年龄在80以上37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和表2。
3讨论
心律失常是心内科较为常见且多发的疾病,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老年患者因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心肌缺血、心房肌膜电位下降等较为频繁,因此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老年患者中占比最高。研究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心房肌发生退行性变、纤维性变,易导致患者出现房颤。房颤虽不能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由于快速性房颤会因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当患者发生房性心律失常时,也是提示患者心脏病变的信号。另外,老年患者的基础病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心脏及其他身体器官的损伤也会越来越严重,再加之患者本身机体功能较差,心律失常的发病风险则明显升高。
本组研究中,在对患者年龄分段分析发现,80岁以下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比例最高,80岁以上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分析认为可能与本组病例选择有一定关系。
心血管内科心率失常在社会中的高病发率以及其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威胁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治疗技术,减少病患疼痛。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兼顾医学治疗与医学护理,避免护理工作的缺乏。除此之外病患在日常生活中也需注意情绪的调节、食用物的挑选,对于医生要求禁止食用的食物以及行为举动都需严格遵守。相信在医生与病患的共同努力下,心率失常治疗将会取得更好的进展。
结束语
总之,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其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发病率上升,且老年患者以房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针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朱韶燕.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08:93-95.
[2]焦海旭,赵金艳,张明秋.稳心颗粒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40例[J].陕西中医,2011,32(10):1290-1292.
[3]赵涛,赵步长,伍海勤,等.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优势探析[J].中医杂志,2013,54(23):2067-2068.
[4]李海男.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8(18):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