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聚合物论文-耿延候

共轭聚合物论文-耿延候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轭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共轭聚合物,结晶行为,有机太阳能电池

共轭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耿延候[1](2019)在《给体/受体双揽型共轭聚合物的“协同结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科学中传统聚合物(聚乙烯、聚苯乙烯等)的结晶行为研究历经数十年的积累,聚合物的链拓扑结构及规整性、结晶热力学、相态、结晶成核动力学、晶体生长动力学等物理过程已经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等特殊体系的组装形貌、受限结晶过程也有明确的描述。(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吴仪,孔静宜,秦云朋,姚惠峰,张少青[2](2019)在《通过调节共轭聚合物侧链实现可绿色溶剂加工的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太阳能电池(OSC)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能量转换效率(PCE)已快速推进至14%–16%,基本接近可商业化应用的范围,但在目前所见报道的高效率OSC器件的制备过程中,活性层薄膜的加工大多采用氯苯、二氯苯、氯仿等毒性较高的含卤/芳香性试剂,此类试剂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非常高。在本工作中,我们基于已报道的高效率给体共轭聚合物PBDB-T,通过扩大共轭侧链结构与增长柔性烷基侧链的方式,合成了新型给体聚合物PBDB-DT。PBDB-DT中较长的柔性烷基侧链保证了其在低毒性溶剂四氢呋喃(THF)溶液中良好的溶解度,同时,扩大的共轭侧链也有效增强了其在THF中的溶液聚集作用,这一特性对于在非富勒烯型OSC器件中获得较好的光伏性能尤其重要。当采用非富勒烯小分子IT-M作为电子受体材料时,以THF为主溶剂加工的基于PBDB-DT:IT-M的OSC器件可以获得10.2%的能量转换效率。(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杨震元[3](2019)在《共轭聚合物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在胞内pH成像和光动力抗菌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由于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具备优异的光电学特性,激发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情。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颖热门的荧光纳米材料,它的优点是:尺寸半径小、荧光强度高、毒性低等等。同时,共轭聚合物链上具备大量的光活性单元的存在,使得共轭聚合物拥有较高的摩尔消光系数。基于上述优异的光学性能,它在分析化学、医学和环境监测这些领域展现出了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胞成像、生物分子检测、活体成像和光学治疗等方向。同时利用有机半导体强吸光能力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特点,制备得到的光敏剂掺杂的半导体纳米颗粒可以有效增强光敏剂的光动力效率,具有很强的抗菌性能。本论文旨在把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用作纳米荧光传感材料,通过合理的实验方案设计出光电学性能优异、稳定程度高的pH荧光纳米传感探针,在水溶液中和细胞内共同实现对pH值环境的比率型定量响应测定。同时将小分子光敏剂卟啉掺杂到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中,利用从共轭聚合物高分子到卟啉的有效能量转移特点,制备高效光动力抗菌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新型共轭聚合物双光子荧光探针设计及其在pH检测中的应用本章首先通过共沉淀法制备(苯乙烯-共-马来酸酐)PSMA修饰的聚芴撑乙烯类聚合物PFV双光子纳米颗粒。利用酰胺缩合反应将具有pH响应特点的多巴胺(DA)分子连接到PFV/PSMA NPs纳米颗粒表面,用于pH响应和生物成像。通过单光子和双光子荧光成像成功地实现了对HeLa细胞内部pH环境改变的定量测定,以及在不同物质刺激下产生pH值环境改变的检测。(二)、基于FRET机理的核壳结构共轭聚合物pH探针设计与细胞成像本章设计制备了一类核壳结构的共轭聚合物纳米探针(PFO/PFV-DA NPs),该纳米探针能够比率型地测定细胞内的pH值。中心聚芴PFO作为供体,PFV作为受体,在空间上两者形成核与壳的结构。较厚的壳PFV包覆住核PFO,可以显着降低多巴胺对核PFO的发射猝灭的干扰,使得具有pH响应特点的多巴胺只对壳PFV敏感响应。同时通过对比试验,发现核-壳PFO/PFV-DA Nps在结构和光学上更为稳定,与含有小分子荧光染料掺杂的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相比,前者不会产生光漂白和泄漏问题。最后通过双通道荧光成像成功地实现了对HeLa细胞内pH变化的比率型定量测定和不同刺激下的pH波动的检测(叁)基于倍半硅氧烷的卟啉与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增强型光动力抗菌研究本章中我们首先合成了带倍半硅氧烷(POSS)结构的卟啉材料,接着将共轭聚合物PFV和倍半硅氧烷结构的卟啉Porphyrin-POSS通过共沉淀法得到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利用从共轭聚合物高分子到卟啉的有效能量转移特点,实现高效的光动力抗菌,并对其进行DLS、TEM、UV-PL等表征。在特定功率的白光光照下产生单线态氧来杀伤革兰氏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代表)和革兰仕阴性菌(以大肠杆菌为代表),与市面上常见的卟啉光动力抗菌材料比,含Poss结构的纳米颗粒产生的单线态氧产率更高、稳定性也更好。(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12-09)

尹伟东,马拉毛草,马恒昌[4](2019)在《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合成策略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共轭聚合物在发光材料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倍受研究者们的关注。相对于荧光小分子来说,荧光共轭聚合物具有结构多样性、功能化强、可加工性好和合成简单等优势。近年来,荧光共轭聚合物材料在化学传感、生物成像、光电器件和有害物的吸附与降解等领域显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综述了以suzuki偶联反应聚合、Sonogashira反应聚合、Wittig-Heck-McMurry反应聚合等方法合成共轭聚合物以及在荧光调控、化学传感、刺激响应、生物细胞成像、气体吸附及有机染料降解等方面的应用。设计合成具有特异性识别、更高灵敏度、更容易加工、卓越稳定性和功能化强的荧光共轭聚合物是主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王文静,李冲,张毛毛,高琨[5](2019)在《共轭聚合物内非均匀场驱动的超快激子输运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激子输运在聚合物给体/富勒烯(或非富勒烯)受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光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最新的实验进展,从理论上提出了由非均匀场驱动的超快激子输运机制.动力学模拟采用扩展的一维Su-Schrieffer-Heeger紧束缚模型结合非绝热的量子动力学方法,而非均匀场主要考虑了由受限电荷诱导的非均匀电场和分子排列相关的非均匀构型场.研究发现:非均匀电场和构型场均可驱动激子实现超快输运,其输运速度比由传统的Forster或Dexter机制主导的激子输运可分别提高1和2个数量级.另外,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两种非均匀场对激子输运的驱动机制,定量计算了它们各自诱导的驱动力.最后,针对影响这两种非均匀场分布的因素(包括受限电荷相对聚合物分子的距离和聚合物分子线性排列的斜率),讨论了它们对激子输运动力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田丰收,邱龙臻,陈俊辉,张国兵[6](2019)在《主、侧链修饰对异靛蓝基共轭聚合物结构及电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基于异靛蓝及其衍生物的给-受体共轭聚合物主、侧链修饰对电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掠入射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和4200半导体参数测试仪对聚合物结构与形貌以及电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烷基侧链的加入会增大空间位阻,使得分子堆积从较为有序的edge-on结构变得混乱无序,导致结晶性和电学性能的下降。平均空穴迁移率从0.05cm~2·V~(-1)·s~(-1)下降至2.11×10~(-3) cm~2·V~(-1)·s~(-1)。但当主链用苯并二呋喃二酮(BIBDF)这一强吸电子的长共轭单元替代异靛蓝单元之后,由于主链平面性的提高,引起分子堆积变好,结晶性和电学性能显着提高,并不影响溶液加工性且该聚合物显示出良好的双极型传输特性。空气中电子与空穴平均迁移率可以达到0.29cm2·V~(-1)·s~(-1)和0.49cm2·V~(-1)·s~(-1)。(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2019年07期)

郑介明,文新博,周家东,郑楠,解增旗[7](2019)在《共轭聚合物在多组分共混体系中的聚集结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本体异质结的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与相分离结构特别是聚合物的聚集结构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一些典型共轭聚合物聚集结构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基于齐聚噻吩、二噻吩、苯并二噻吩及噻吩衍生物的D-A共聚物、二维共轭聚合物以及嵌段共聚物等体系的聚集结构特点,系统总结了一系列共轭聚合物在不同共混物、处理溶剂、退火温度、共混比例、分子量、侧链原子或基团等条件下相应的聚集结构变化规律.在众多共轭聚合物中,研究最多的是D-A共聚物,故作重点介绍,而二维共轭聚合物、嵌段共聚物作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学朋[8](2019)在《D-A型共轭聚合物的结构调控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化石能源急剧消耗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寻求可再生的绿色能源迫在眉睫。氢能因其燃烧值高、无污染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相比于传统的制氢方式,利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实现太阳能到氢能的转化具有明显优势,但其可见光利用不足及光-氢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光催化制氢技术的实用化。近年来,由电子供体(Donor,D)与电子受体(Acceptor,A)交替组成的D-A型有机共轭聚合物半导体因其具有光谱响应范围宽、稳定性高、能带结构易调控等独特优势,成为一种新兴的热点光催化材料。本论文针对制约光-氢转化过程中的光吸收、光生载流子分离与传输、界面反应这叁个因素,设计合成系列由不同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D-A型共轭聚合物材料,并对其结构、形貌、产氢性能、载流子迁移与分离行为进行表征测试及研究,结合理论计算,初步揭示了D-A型共轭聚合物材料的分子结构及光催化产氢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获得了性能优良的D-A型共轭聚合物光催化产氢材料。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以苯并噻二唑、芘、二苯并噻吩砜为电子受体,苯为电子供体,基于Sonogashira-Hagihara交叉偶联策略构筑了系列乙炔基桥连的D-A型共轭聚合物P7-E、B-BT-1,4-E和P17-E。相比于不含炔基的P7、B-BT-1,4和P17,乙炔基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材料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并使其具有更负的LUMO能级。相同条件下,乙炔基桥连的P7-E、B-BT-1,4-E和P17-E光催化制氢效率(HER)分别提高了1.25倍、2.40倍和86.9倍。进一步分析表明,引入的炔基官能团不仅可以拓宽材料光响应范围,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加快光催化反应过程中电子的传输,有效地促进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2)针对苯(D)和苯并噻二唑(A)组成的D-A型共轭聚合物B-BT-1,4-E和B-BT-1,3,5-E,通过在电子受体上引入吸电性的氟,进一步构筑了典型的弱D-强A型共轭聚合物(B-FBT-1,4-E、B-DFBT-1,4-E、B-FBT-1,3,5-E和B-DFBT-1,3,5-E)。理论计算表明,氟的引入有利于该类聚合物光催化制氢活性位点的调控,其电子转移过程遵循质子耦合电子转移机制,进而发现电子受体苯并噻二唑上同时引入吸电基团氟和供电基团甲氧基具有最低的氢分子产生所需自由能(B-FOBT-1,4-E和B-FOBT-1,3,5-E)。系列表征也证实了氟的引入会加快光生载流子传输,相比于B-BT-1,4-E和B-BT-1,3,5-E,优化后B-FOBT-1,4-E和B-FOBT-1,3,5-E的光催化效率最高可以分别提升3.1倍和28.8倍,为进一步从活性位点及载流子迁移两个方面提高D-A型共轭聚合物光催化产氢性能提供了思路。3)基于Sonogashira-Hagihara偶联制备得到的共轭多孔聚合物由于含有丰富的炔基官能团,可以采取Thiol-yne反应对这类聚合物进行后修饰。以D-A型共轭微孔聚合物BBT为例,通过与巯基乙胺等硫醇化合物发生Thiol-yne反应后可以引入不同类型的官能团(BBT-SC2NH2、-SC2CH3、-SC3NH2、-SC4NH2和-SC5NH2等)。光催化产氢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氨基的引入会极大提升材料的光催化产氢性能,但是随着硫与氮之间的碳链长度逐渐增加,光催化产氢活性急剧下降,其中BBT-SC2NH2具有最高的光催化产氢效率,相比于未修饰的BBT提升了近28倍。深入地研究发现,新引入的氨基能够延长激发态电子的寿命,利于光生电子和空穴迁移,并提高了材料的亲水性,同时引入的-NH_2可以作为新的析氢反应活性位点,对于材料光催化产氢性能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4)通过将具有较强吸电能力的氰基(-CN)官能团引入受体单元中,以苯为电子供体,进一步构筑了弱D-强A的共轭聚合物体系(B-B、B-CNB、B-2,5-CNB和B-2,6-CNB),进而促进光生载流子的传输。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氰基数量的增加,聚合物B-CNB、B-2,5-CNB和B-2,6-CNB的光催化制氢性能显着提升,HER分别为145μmol/h、377μmol/h及343μmol/h,相比于未修饰的B-B(11.3μmol/h)分别提高了13倍、33倍和30倍。同时,B-2,5-CNB在420 nm处的表观量子效率(AQY)达到了7.8%。深入地研究证明,吸电子基团氰基的引入可以减小聚合物组成单体之间的二面角,显着提高光生电子的迁移能力,同时增加了析氢反应的活性位点,利于提升材料的光催化产氢效率。(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石莹[9](2019)在《共轭聚合物单分子能量转移动态演化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聚合物是一种有机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质及电学性质,是有机光电器材和生物检测的重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电二极管、场效应管和太阳能电池。共轭聚合物链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轭单元微观结构和它们所处的局部环境。共轭聚合物单分子的光学探测有助于了解微观尺度共轭聚合物的物理特性,例如能量转移、电子转移、构象变化等,对了解共轭聚合物的宏观特征并对上述光电器件性能的改善具有指导意义。共轭聚合物中的能量转移是影响其光物理特性的重要物理过程。系综水平研究往往将聚合物中能量转移动力学信息掩盖在平均信息中,无法获得微观尺度能量转移动力学信息。单分子光学探测消除了系综平均效应,在研究纳米尺度物质的光物理特性方面具有系综水平研究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单分子荧光光谱的帮助下,人们已经对共轭聚合物的光学性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通常的单分子探测只能获得发色团发射的荧光信息,研究共轭聚合物中能量转移过程及其动态演化需要同时获得共轭聚合物单分子的吸收和发射特性及其实时演化。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单分子光学探测技术测量了不同环境下共轭聚合物单分子光物理特性,探究了构象和界面条件对共轭聚合物光物理特性的影响;进而利用相位调制的脉冲对泵浦探测技术,结合宽场散焦成像和共聚焦二维偏振探测,测量单个共轭聚合物分子吸收和发射特性,研究共轭聚合物单分子能量转移的动态演化过程。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不同环境下共轭聚合物单分子的光物理特性。研究了利用不同溶剂(甲苯/氯仿)制备的共轭聚合物分子光物理特性。发现利用甲苯溶剂制备的共轭聚合物单分子表现为折迭构象,由于发色团之间有效的能量转移,导致其具有单发色团发光特性;而利用氯仿溶剂制备的共轭聚合物分子表现出延伸构象且具有多发色团发光特性。通过测量荧光偏振线性二向色度与脉冲对激发下分子荧光调制深度,发现甲苯溶剂制备的共轭聚合物单分子具有相对固定的吸收和发射偶极矩。研究发现改变界面环境,将分子制备到镀有氧化铟锡(ITO)膜的玻片上,由于引入非辐射通道,改变了分子寿命。2.基于宽场散焦荧光成像,利用相对相位调制的脉冲对序列激发共轭聚合物单分子,并对荧光做傅立叶变换,研究了PFO-DBT单分子吸收和发射特性的演化。单个聚合物链的散焦图像的变化反映了发射角的角分布,从而代表了不同发射偶极取向。同时,通过调制脉冲对的相对相位并对光致发光荧光进行傅立叶变换,可以在重构的频域成像中获得PFO-DBT分子发色团的吸收偶极取向。实验中区分了单个PFO-DBT共轭聚合物分子发色团的叁种情况:PFO-DBT单分子吸收和发射发色团的偶极取向均保持恒定;吸收和发射发色团之一发生变化,吸收和发射发色团均发生变化。3.基于共聚焦荧光成像系统,通过偏振测量获得共轭聚合物单分子的线性二向色度,用来表示发射偶极取向的变化;同时,通过调制脉冲对的相对相位并对获得的荧光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荧光调制强度与调制信号,获得吸收偶极取向的变化,进而分析其能量转移动态演化过程。本工作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宽场散焦成像和共聚焦成像系统中研究了不同环境下共轭聚合物单分子的光物理特性实现了具有不同偶极取向的共轭聚合物分子吸收与发射发色团之间相关性的同时及实时测量,并且研究了共轭聚合物单分子能量转移的动态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肖杰[10](2019)在《共轭聚合物/改性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钛(TiO_2)材料因具有稳定性好、廉价、原料丰富等优点,在光催化制氢领域潜力巨大。但由于其带隙较宽,限制了对光的吸收,致使光催化制氢效率较低。共轭聚合物(Conjugated Polymers,CPs)具有能带易调控等优势,其与TiO_2能级可较好匹配,但仍存在光催化效率低等不足。为了克服单一共轭聚合物或TiO_2光催化性能上的局限性,将共轭聚合物与TiO_2进行复合形成复合材料,能够有效利用其良好的光吸收性能,提升载流子分离效率,但目前CP&TiO_2复合材料表观量子效率(AQY)较低,其制氢效率有待提升。因此,本文一方面通过贵金属沉积(如Au等)、表面无序化处理(与TiH_2共球磨)等外在改性策略制备具有可见光响应的改性TiO_2材料,利用原位聚合构筑聚合物/改性TiO_2复合光催化剂,研究其光催化制氢性能及制氢机理;另一方面,对复合材料中的TiO_2单元也进行了形貌与晶面调控,以期提升材料的光催化制氢活性。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共轭聚合物基底(改性聚(苯并噻二唑),B-BT-1,4-E,记为BE,下同)为光敏剂,以Au纳米颗粒作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源,TiO_2纳米颗粒作为电子收集和氢气产生介质,设计了披萨饼状BE-Au-TiO_2叁元复合材料。可见光驱动的BE-Au-TiO_2叁元复合材料的制氢速率分别为BE-TiO_2和Au-TiO_2的约1.9倍和约68倍,420 nm处表观量子效率(AQY)达到7.8%。上述复合材料将BE-TiO_2复合材料的敏化机理和Au-TiO_2复合材料的SPR增强机理结合在一起,以克服单一机理的电子分离和转移缺点,并显着提高内部电子转移效率。2.通过与TiH_2共球磨将具有活性的Ti~(3+)/O_v以及表面非晶化结构引入锐钛矿型TiO_2纳米颗粒中以制备缺陷态TiO_2。制备了含有共轭聚合物(BE)和缺陷态TiO_2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BE-缺陷态TiO_2),并研究其在不含贵金属助催化剂的情况下的光催化制氢性能。与BE-TiO_2催化剂相比,BE-缺陷态TiO_2在可见光(λ>420nm)照射下的制氢活性提高约30%。结合结构表征、制氢速率的比较和电子转移行为分析,发现这些活性态可以缩小TiO_2的带隙,加速光电子从BE转移到TiO_2,作为产生氢气的电子陷阱和反应位点,从而起到促进光活性的关键作用。3.制备了(001)(101)晶面共暴露TiO_2材料[TiO_2(Facet)],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BE-TiO_2(Facet)异质结复合材料,并考察其光催化制氢性能。通过FT-IR、Raman、DRS、TEM、BET等一系列的测试对材料的形貌和理化性能进行表征。优化后的复合材料在λ>420 nm光照下制氢速率可达到283.3μmol·h~(-1),λ=450 nm处单色光量子效率可达到4.14%。TiO_2(Facet)的共暴露(101)和(001)晶面在TiO_2(Facet)颗粒内形成晶面异质结,其与BE具有良好匹配的能带结构,因此光生载流子可有效地分离和转移,从而提高光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共轭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能量转换效率(PCE)已快速推进至14%–16%,基本接近可商业化应用的范围,但在目前所见报道的高效率OSC器件的制备过程中,活性层薄膜的加工大多采用氯苯、二氯苯、氯仿等毒性较高的含卤/芳香性试剂,此类试剂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非常高。在本工作中,我们基于已报道的高效率给体共轭聚合物PBDB-T,通过扩大共轭侧链结构与增长柔性烷基侧链的方式,合成了新型给体聚合物PBDB-DT。PBDB-DT中较长的柔性烷基侧链保证了其在低毒性溶剂四氢呋喃(THF)溶液中良好的溶解度,同时,扩大的共轭侧链也有效增强了其在THF中的溶液聚集作用,这一特性对于在非富勒烯型OSC器件中获得较好的光伏性能尤其重要。当采用非富勒烯小分子IT-M作为电子受体材料时,以THF为主溶剂加工的基于PBDB-DT:IT-M的OSC器件可以获得10.2%的能量转换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轭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耿延候.给体/受体双揽型共轭聚合物的“协同结晶”[J].物理化学学报.2019

[2].吴仪,孔静宜,秦云朋,姚惠峰,张少青.通过调节共轭聚合物侧链实现可绿色溶剂加工的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J].物理化学学报.2019

[3].杨震元.共轭聚合物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在胞内pH成像和光动力抗菌的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9

[4].尹伟东,马拉毛草,马恒昌.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合成策略及其应用研究[J].功能材料.2019

[5].王文静,李冲,张毛毛,高琨.共轭聚合物内非均匀场驱动的超快激子输运的动力学研究[J].物理学报.2019

[6].田丰收,邱龙臻,陈俊辉,张国兵.主、侧链修饰对异靛蓝基共轭聚合物结构及电学性能的影响[J].液晶与显示.2019

[7].郑介明,文新博,周家东,郑楠,解增旗.共轭聚合物在多组分共混体系中的聚集结构研究进展[J].高分子学报.2019

[8].王学朋.D-A型共轭聚合物的结构调控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构效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9].石莹.共轭聚合物单分子能量转移动态演化过程研究[D].山西大学.2019

[10].肖杰.共轭聚合物/改性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标签:;  ;  ;  

共轭聚合物论文-耿延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