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之际论文-方笑一

庆历之际论文-方笑一

导读:本文包含了庆历之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庆历,经学,新变,古文

庆历之际论文文献综述

方笑一[1](2017)在《庆历之际的经学新变与古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经学在仁宗庆历之际的新变影响了文学,尤其是古文的观念与创作方面。士人将经书义理与社会人事相联系,推动了古文理论和创作的发展。范仲淹在创作古文时引入《易》理,成为欧阳修等人的先导。孙复、石介猛烈批判当时文风,但主要不是在文章写作传统的内部展开,而是以作者的经学观念和主张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李峰[2](2013)在《论庆历之际的新春秋学及历史编纂》一文中研究指出庆历之际,与史学密切相关的春秋学在孙复等的倡导下,成为当世显学。受春秋学变革的影响,庆历之际的史学也发生显着变化,在欧阳修、孙甫、尹洙等的倡导下,意欲以新春秋学思想为指导来重新研究史学的思潮也随之兴起,在此过程中,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颇为突出的成就,从而使史学领域内气象为之一新。(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3年01期)

赵瑞广[3](2010)在《庆历之际的文化转型:宋学的历史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庆历之际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转型时代。它是宋学的生成期,也是汉唐文化向宋文化的转型期。庆历之际,即宋仁宗一朝,有着良好的政治人文环境。重文的社会背境,仁宗宽容的为政风格,内忧外患的时局激发,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体精神及自由议论之风等因素汇合在一起,士人的主体意识张扬,他们在政治上革新求变,学术上大胆创新,疑经思潮兴起,思想领域充满活力,终于促成了这一转型的发生。庆历之际的文化转型大致可以分为叁个阶段:天圣——康定年间,是宋学的酝酿发生期;庆历——皇佑年间,是宋学的兴起期,疑经变古思潮涌现;至和——嘉佑年间,是宋学的发展期,“道德性命”之学流行,形成众多理学思想体系,文学转型进一步发展。庆历之际的文化转型主要表现于经学、儒学和文学等领域。经学转型首先表现为对汉儒传注之学的扬弃。宋人跳出汉唐经学的窠臼,突破了汉儒偏于训诂传注的繁言琐碎及狭小格局,以义理说经,关注现实,通经致用,更具人文精神,使儒家学说拓展出更广阔的领域。宋儒们大胆疑经,不盲从传注旧说,从古代经典的源头上探寻微言大义。疑经,新解,层出不穷,使得儒家经典又逐步回归到它关注现实人生的本来面目。宋学的核心在于理学,庆历之际是理学的生成兴起期。儒学的重心在庆历之际转向心性义理之学,它借鉴佛、道的理论,在道、理、心、性、气等概念的阐释上开拓新义,学说的内在逻辑性更加严密。宋儒以“性与天道”作为其理论的主要内容,以“理”、“道”作为沟通天人的桥梁,在形上层面的理论建构,诸如心性论、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都使儒家学说改变了此前与佛道竞争的被动局面,不再拘守于政治及伦理的领域,开始进入身心修养及精微的思辨之域,在寻找社会人生的规范,讲求修身成德的途径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四书》学的兴起,使经学重心发生转移,理学家借助《四书》构建他们的理学体系,经学与理学合一。在宋文化转型和宋学的生成过程中,文学的转型也构成了这一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庆历之际的古文运动,其思想背景就是儒学的复兴运动,“文以载道”的口号,反映出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兴运动之间的紧密关系。古文运动至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文从字顺、明白晓畅的文风取代了重视辞藻、追求华丽的文风;在诗歌领域,也一改宋初的模仿习气,形成宋诗的尚理、重学、追求平淡之风,展现出宋诗的独特风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6-22)

李强[4](2008)在《北宋“诗文干政”与士风——以仁宗庆历之际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政治在古代文人政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仁宗朝庆历之际发生了两次着名的诗文干政事件,即蔡襄的《四贤一不肖诗》与石介的《庆历圣德诗》。文人利用文学这一媒介,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既对自己所认同的士人进行热情歌颂,也对当时站在士论对立面的士人进行了严厉审判。但是这样的审判并不总是公正的,"诗文干政"虽然是文人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和士风张扬的结果,但也可能出现以文人意气代替行政理性,以道德评判代替政治是非的做法,从而成为影响士风丕变、颠覆和谐文人社会的重要因子。(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08年02期)

郭学信[5](2002)在《略论“庆历之际”士人精神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庆历之际”①,是宋代历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时期。在这一段时期内 ,涌现出为数众多的优秀人士。他们不仅使该时期成为宋代历史上思想文化的繁盛期 ,而且成为宋代历史上士人精神风貌最为振作的时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谠言正论、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 ,不仅给当时的士(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02年05期)

刘昭瑞[6](1991)在《“庆历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两宋文化博大精深,从王国维以迄当代,有不少学者在各种着作和文章中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但宋代文化繁荣的焦点也就是高峰期在什么时候、其标志是什么?这一高峰期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呢?本文拟从文化现象学的角度以及人的因素、学术思想背景、社会需求乃至当时士人心理诸方面,对此作些初步分析。(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1991年03期)

徐洪兴[7](1988)在《经学更新运动中的一个转折点——论庆历之际的社会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学说,在唐宋间近四个半世纪中(公元八世纪中叶至十叁世纪初),完成了它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朱维铮先生称之为“经学更新运动”。更新了的封建统治学说,是哲学化了的经学,也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理学”。经学更新运动肇端于中唐,但真正拉开帷幕却在北宋中期。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伴随政治上求变呼声的高涨和“新政”的一度施行,学坛上兴起了一个批判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唐代以来儒、佛、道叁家鼎立的学术格局的终结,和经学更新运动由潜行期进入发展期。本文试就这一思潮作初步考察。(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88年06期)

庆历之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庆历之际,与史学密切相关的春秋学在孙复等的倡导下,成为当世显学。受春秋学变革的影响,庆历之际的史学也发生显着变化,在欧阳修、孙甫、尹洙等的倡导下,意欲以新春秋学思想为指导来重新研究史学的思潮也随之兴起,在此过程中,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颇为突出的成就,从而使史学领域内气象为之一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庆历之际论文参考文献

[1].方笑一.庆历之际的经学新变与古文[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2].李峰.论庆历之际的新春秋学及历史编纂[J].史学月刊.2013

[3].赵瑞广.庆历之际的文化转型:宋学的历史生成[D].浙江大学.2010

[4].李强.北宋“诗文干政”与士风——以仁宗庆历之际为中心[J].东岳论丛.2008

[5].郭学信.略论“庆历之际”士人精神的嬗变[J].天津社会科学.2002

[6].刘昭瑞.“庆历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期[J].人文杂志.1991

[7].徐洪兴.经学更新运动中的一个转折点——论庆历之际的社会思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

标签:;  ;  ;  ;  

庆历之际论文-方笑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