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含碳有机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烃类有机物,多环芳烃,霍烷,有机碳
含碳有机物论文文献综述
马社霞,王景芝,刘晶晶,赵伟,刘明[1](2015)在《广州市PM_(2.5)中含碳有机物的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广州市城区PM_(2.5)的质量浓度和含碳气溶胶的组分连续1 a的采样分析,获得了广州地区PM_(2.5)中含碳气溶胶的年变化特征,对广州市PM_(2.5)中有机碳OC的来源和烃类有机物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污染对广州市PM_(2.5)中含碳有机物的贡献较大,植物排放对春秋季PM_(2.5)有一定的贡献,而夏季则同时受到植物源和人为源的污染;采用散点图法和比值-比值法对多环芳烃的来源进行了分析,机动车排放对低环数PAHs(Flu、Pyr)的贡献较大,生物质燃烧对高环数PAHs(Bghi P、Icd P)具有显着贡献,而且存在一定的光化学老化,而藿烷和EC主要来自机动车排放源;广州市PM_(2.5)中有机碳OC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燃煤排放、生物质燃烧、餐饮油烟、二次形成和其他来源,冬季分别贡献15.3%、20.5%、8.0%、11.5%、14.9%和29.8%。(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5年12期)
唐璐,曹晓晓,和苗苗[2](2015)在《好氧堆肥过程中含碳有机物演化特征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好氧堆肥是目前国内外成本低、效益高、应用最广泛的固体有机废物资源化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大量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问题,但堆肥过程中由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碳素损失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堆肥过程中含碳有机物含量和结构的变化特征,并讨论其与腐殖质形成的关系;总结了影响堆肥过程碳素演化的主要因素;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低碳型堆肥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张东[3](2014)在《含碳有机物气化制氢能耗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和生物质资源储量丰富,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当前对煤和生物质的利用主要是直接燃烧,这种方式不仅能量利用率偏低,还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所以清洁高效的利用煤和生物质将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氢能是一种能量高、无污染、易储存的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氢能将成为与电力并重且互补的二次能源。将煤和生物质能转化为氢能,对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将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本文首先建立了煤在常规和超临界水两种不同气化条件的反应流程。定量对两种不同条件下煤气化制氢系统中干燥、加热、压缩、气化等过程进行能量分析和火用分析,然后研究了煤的含水量对煤常规气化系统的影响,最后讨论了生物质组分对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气体产物的影响。研究得出:超临界水中煤气化制氢系统能效率和火用效率两方面都优于煤常规气化制氢系统,温度对煤常规气化制氢系统的干燥过程耗热量的影响较大;生物质种类对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产物H/C的值有较大的影响,原生生物质在超临界条件下气化产物中H/C与对应原生生物质中H/C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温度对原生生物质和废水的超临界水气化产物的气体中H/C值变化的作用不同。本文对煤气化制氢过程的能耗和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制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影响煤气化效率主要的耗能过程,以及生物质组分对超临界水气化产物的影响,以求为煤气化制氢和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制氢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孙晓杰,王敦球,王洪涛,陆文静,张玲[4](2011)在《垃圾中含碳有机物厌氧降解过程的独立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垃圾中单物质纤维素、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降解的独立性与否可为模拟和预测填埋场任意时刻的产气特性和稳定化进程提供依据。本文对单物质降解的独立性进行了探讨,已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填埋环境下,单物质的厌氧产气量具有可迭加性,即各种单物质的降解是独立的。但是根据葡萄糖效应,在单一菌种纯培养试验中,会出现分解代谢物的阻遏作用,即难降解有机物的分解转化会受到易降解有机物的抑制。在垃圾填埋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生态系统复杂,可能会在具体环境中产生一些特殊的抗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的微生物。如要从理论上确定填埋垃圾中有机物厌氧降解过程的独立性问题,需要设计专门的微生物学和酶学试验作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鲍艳宇,周启星,娄翼来,颜丽,关连珠[5](2010)在《奶牛粪好氧堆肥过程中不同含碳有机物的变化特征以及腐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奶牛粪好氧堆肥过程中不同含碳有机物的变化特征以及腐熟程度进行了研究。根据腐熟指标(温度、种子发芽率、种子发芽指数、大肠杆菌以及蛔虫卵死亡率)的要求,奶牛粪经过堆肥后能够达到腐熟要求。堆肥过程中全碳、易氧化有机碳呈逐渐下降趋势,腐殖酸碳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碳呈先增后降而后平稳的变化趋势;氧化稳定系数和H/F比(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而胡敏酸的E4/E6值(465和665nm处吸光系数比值)与氧化稳定系数和H/F比变化趋势相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堆肥过程中易氧化有机碳和腐殖酸碳是影响全碳变化的主要因素;易氧化有机碳、腐殖酸碳、氧化稳定系数、H/F比、E4/E6值均能很好地表征奶牛粪堆肥的腐殖化和稳定化程度;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碳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0年11期)
王化杰[6](2008)在《人工湿地中含碳有机物的去除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中有机物化合物一直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一般认为,有机碳(TOC)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虽然TOC对人类的健康没有造成直接危害,但对于各种水体中TOC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通过有机酸、光吸收、金属络合及氯化作用促使水体酸化、微生物活动、化学特性及致癌物的形成与变化均受TOC的影响。另外,当有机碳形成有机复合物时,能影响着营养物质的适用性以及污染物的可溶性和毒性。本课题在中试规模潜流人工湿地2年的运行期间,考察了水力负荷(HLR)、床体长宽比、填料粒径、季节以及水位对含碳有机污染物归宿的影响。也研究了入水特性对含碳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2年的现场监测试验表明,潜流湿地处理系统对TN、TP、COD、BOD_5、TOC和TSS的去除率分别为7%、16%、63%、73%、65%和87%。在优化得到最佳HRT为3天的条件下,进一步对床体优化,发现低水位细粒径填料床体有较高的处理效果。其中,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10%、19%;TOC、TSS的去除率分别为67%、89.3%。2、通过对水力负荷、床体、填料尺寸、水位和季节5个因素的分析,发现水力负荷和季节(温度)是影响所研究的污染物去除的两个主要因素。季节(温度)对出口水中TOC的浓度有显着性影响(P<0.01);水力负荷对出口水中TOC有显着性影响(P<0.01);床体、填料尺寸及水位对出口水中TOC的浓度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因此,水力负荷和季节是本湿地系统发挥去除作用的两个重要因素。3、废水中的表面活性剂直链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对湿地系统中的碳去除有重要影响;含碳气态化合物、TOC、乙酸以及挥发性脂肪酸的去除量随入水LAS负荷的增加而增加。4、通过氧化.还原电位的分析,发现本湿地系统有着极强的还原环境(Eh<—300 mV),结合电子受体在湿地系统中的变化,推测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是通过以产甲烷化作用为主的生化过程。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工湿地废水处理中有机污染物降解及其机理研究”(20477033)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CSTC2004BA7019)资助。(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3-31)
俞汉青[7](1991)在《生物转盘去除废水中硝酸氮和含碳有机物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以豆制品废水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的缺氧生物转盘同时去除废水中硝酸氮(NO_3—N)和含碳有机物(EOD_5)的试验研究,探讨了驯化和挂膜条件,取得了在确定EOD_5/NO_3—N比值条件下,去除NO_3—N和BOD_5的最小水力停留时间和最大盘面积负荷等工艺参数。(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1991年05期)
俞汉青[8](1991)在《生物转盘去除废水中硝酸氮和含碳有机物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以豆制品废水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的缺氧生物转盘同时去除废水中的合碳有机物(BOD)和硝酸氮(NO_3-N)的试验研究,探讨了驯化和挂膜条件,取得了在确定BOD_5/NO_3-N比值条件下,去除NO_3-N和BOD_5的最小水力停留时间和最大盘面积负荷工艺参数。(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1年03期)
T.Marumoto,徐文征,汤辛农[9](1981)在《含碳有机物对土壤中易分解性有机氮化物集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氮素施用于土壤,同时又施用含碳有机物,经常引起氮素的生物固定作用(或有机化作用);但经一段期间后,新生成的有机氮化物(又称为易分解性有机氮化物)可以再矿化。土壤中易分解性有机氮化物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但关于含碳有机物的质量和数量对于易分解性有机氮化物集聚的影响,研究资料很少。(本文来源于《湖南农学院学报》期刊1981年04期)
含碳有机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好氧堆肥是目前国内外成本低、效益高、应用最广泛的固体有机废物资源化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大量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问题,但堆肥过程中由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碳素损失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堆肥过程中含碳有机物含量和结构的变化特征,并讨论其与腐殖质形成的关系;总结了影响堆肥过程碳素演化的主要因素;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低碳型堆肥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含碳有机物论文参考文献
[1].马社霞,王景芝,刘晶晶,赵伟,刘明.广州市PM_(2.5)中含碳有机物的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
[2].唐璐,曹晓晓,和苗苗.好氧堆肥过程中含碳有机物演化特征研究进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张东.含碳有机物气化制氢能耗和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4].孙晓杰,王敦球,王洪涛,陆文静,张玲.垃圾中含碳有机物厌氧降解过程的独立性探讨[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
[5].鲍艳宇,周启星,娄翼来,颜丽,关连珠.奶牛粪好氧堆肥过程中不同含碳有机物的变化特征以及腐熟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0
[6].王化杰.人工湿地中含碳有机物的去除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8
[7].俞汉青.生物转盘去除废水中硝酸氮和含碳有机物的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1991
[8].俞汉青.生物转盘去除废水中硝酸氮和含碳有机物的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
[9].T.Marumoto,徐文征,汤辛农.含碳有机物对土壤中易分解性有机氮化物集聚的影响[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