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滩坝沉积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层序演化,叁角洲,滩坝
滩坝沉积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舒,陶士振,吴因业,杨家静,庞正炼[1](2019)在《层序演化对叁角洲—滩坝沉积体系有利储层类型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凉高山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滩坝相砂岩是致密油重要产层。生产数据表明,该储层非均质性强,亟需明确有利储层类型及其分布的主控因素。针对凉高山组湖相叁角洲—滩坝沉积体系,利用岩心、露头、录/测井、岩石薄片、地球化学和古地貌等资料,应用湖侵—湖退体系域划分方法及沉积微相精细划分技术,识别不同级次的层序,精细剖析层序演化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储层的成因类型和有利储层分布。提出凉高山组沉积时期湖平面的升降控制了滩坝的形成与发育,滩坝主要分布于湖侵体系域。并将滨浅湖滩坝进一步划分为坝(坝主体、坝侧缘)、滩(近岸滩和远岸滩)2个微相,认为凉高山组有利储层受沉积微相控制,浅湖砂坝主体砂岩为有利储层。最后初步优选2个致密油勘探有利区,明确了滩坝相有利储层分布规律,对下步勘探决策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高艺,姜在兴[2](2016)在《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四段滩坝沉积体系沉积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滩坝为断陷湖盆滨浅湖地区的重要沉积类型,总体表现为砂岩与泥岩或碳酸盐岩薄互层的特征。单层厚度通常小于4米,但迭加厚度可以达到几十米。按照岩性组成,可以将滩坝沉积分为砂质滩坝和碳酸盐岩滩坝两种类型。砂质滩坝形成于陆源碎屑物质供给充分的区域,通常为波浪改造叁角洲、扇叁角洲或辫状河叁角洲沉积形成,而碳酸盐岩滩坝形成于缺乏陆源供给的区域。滩坝沉积受"风场-物源-盆地"系统动力学的控制,具体表现为古湖盆地貌、古风场与古物源供给的控制。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四段通常被认为属于辫状河叁角洲沉积体系,为前缘席状砂沉积。通过本次研究,认为这一地区已经脱离了辫状河叁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典型的滩坝沉积。沙四段可以划分为两个叁级层序,分别为下部的层序1与上部的层序2。滩坝主要发育在层序2中。层序2包括一个低位体系域和一个湖侵体系域,未识别出高位体系域。曙北地区发育3种滩坝沉积类型,按照其发育位置和岩性特征划分为:滨浅湖砂质滩坝、半深湖风暴滩坝和滨浅湖碳酸盐岩滩坝。滨浅湖砂质滩坝发育于低位域时期,由波浪作用形成,以砂泥岩薄互层为特征,在研究区南部大面积分布。半深湖风暴滩坝发育于湖侵体系域较深水地区,为风暴改造早期沉积体形成。滨浅湖碳酸盐岩滩坝发育于湖侵体系域时期研究区中部的低隆起之上,这里较浅的水深,匮乏的物源供给和易形成泻湖环境的地形为碳酸盐岩的发育提供了基础。通过对曙北地区沙四段层序2古地貌、古水深和古物源的恢复,得到了此时期各沉积体发育位置的沉积地貌、水深和物源供给情况,以此为基础阐述了"风场-物源-盆地"系统动力学对各类型滩坝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各类型滩坝沉积体受"风场-物源-盆地"系统的控制,以此为基础可以分析和预测滩坝的发育位置与展布特征。(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9-23)
李磊,庄岩,平坛桥,许璐,刘豪[3](2016)在《末端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体系叁维地震表征及其动力学特征分析——松辽盆地古龙凹陷X井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为例,基于钻测井、叁维地震数据,开展末端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体系叁维地震表征,对河口坝的动力学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现代赣江叁角洲河口坝沉积观测结果,总结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体系的沉积演化模式。古龙凹陷X井区嫩江组叁段可识别出3期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体系。从早期到晚期,泥岩颜色由黑灰色、深灰色到灰绿色转变以及河口坝厚度逐渐减薄(10m、5m和4m),显示湖水由深变浅(17m、8.5m和6.7m)。反粒序、漏斗状的河口坝在地震剖面上呈透镜状、高频、中弱振幅反射特征。携带细粒沉积物的水流在末端分流河道出口处,以紊流射流方式注入湖水,形成河口坝。沿射流轴线,由近端到远端以及垂直射流轴线,水流速度向两侧水流速度的减弱、携带沉积物能力降低,相应沉积物粒度变细。现代河口坝、钻测井资料和叁维沿层切片分析揭示,由于水深、分流河道的河口宽度不同,在分流河道末端发育不同级次、不同规模、展布特征差异的河口坝群。河口坝宽度与河口坝长度呈线性正相关,而河口坝长度则与其对应的分流河道口的宽带呈指数相关。(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9-23)
许文茂,姜在兴,陈骥[4](2016)在《青海湖南岸现代冲积扇-滩坝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湖面海拔3200m,四周为群山所环绕。从构造演化上看,该盆地属于典型的断陷型高原湖盆,且盆地周缘发育有丰富的沉积现象,对于我国陆相湖盆沉积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其中,在青海湖南岸发育有大面积的冲积扇-滩坝沉积体系,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结合室内实验测试手段,总结出了该地区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和环境演化机制。并结合"风场-物源-盆地"沉积动力学理论,对该区域沉积环境特征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青海湖南岸大面积滩坝的形成,是在有丰富物源和较强水动力的双重条件下形成的。南岸的青海南山以印支期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为主,西南一侧多为侏罗系海相碳酸盐岩及少量碎屑岩。同时,在青海南山陡峻地形的影响下,南岸降水多且气候湿润,河流水系发育,且多数为季节性河流,在湖区雨季可携带大量岩屑物质进入滨岸地带,甚至形成冲积扇。从湖区气候、风力数据来看,西北风为南岸滨岸带的盛行风向,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湖流不断洗选滨岸带沉积物形成滩坝。同时,在多处古湖岸阶地均发育有古湖滩滩坝沉积,丰富的沉积构造也表明了湖流作用对沉积物的改造。因而对青海湖南岸发育的现代冲积扇-滩坝沉积体系的考察研究对于深入探索湖泊滨岸带的沉积环境及气候变化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9-23)
李梦瑶,操应长,远光辉,王健[5](2015)在《南堡5号构造带北堡地区沙一段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堡凹陷位于黄骅坳陷北端,北部以西南庄断层(西北)和柏各庄断层(东北)为界,南部经沙北断裂和沙垒田凸起呈断超接触。南堡5号构造带位于南堡凹陷西北部,西南庄断层西段下降盘,可分为西北部的北堡西构造带及东南部的北堡构造带。多年的油气勘探结果表明,沙一段为南堡凹陷主力烃源岩发育层系以及含油层系之一,且随着冀东油田探明天然气储量增多,处于天然气成藏重点探区的南堡5号构造带沙一段成为了重点研究层位之一,因此明确该地区沙一段砂体沉积特征,对后期勘探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在沙一段沉积时期,南堡凹陷处于裂陷Ⅱ幕,进入该时期之后,湖盆构造活动不甚强烈,整体水体较浅,结合层序地层学理论、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及古生物等资料认为,北堡地区在沙一段沉积时期发育有一定范围的滨浅湖滩坝砂体。砂质滩坝是在湖底地形平缓,浅湖大面积分布并缺乏明显的河流活动,在湖岸流作用下,将附近叁角洲或扇叁角洲砂体再搬运、再沉积形成的。研究以岩心观察为基础,总结了该地区滩坝砂体的沉积构造特征,其中以浪成沙纹交错层理最为常见,也可见较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平行层理,具有丰富的生物钻孔和生物扰动构造,局部发育鲕粒、生物碎屑等;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以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要岩石类型;粒度概率累积曲线表现为一跳一悬夹过渡的叁段式和高斜两段式为主,总体上滚动总体不发育,主要发育跳跃和悬浮总体;在测录井分析图中主要表现为砂泥岩薄互层的特征,同样反映水动力变化快的特征;北堡地区典型井古生物资料也表明该沉积时期为有利于滨浅湖滩坝砂体发育的浅水环境,如北5井古生物类型中,微型藻类的角凸藻属,粒面球藻属及网面球藻属大量发育,介形类以反映滨浅湖环境种属为主,也可见反映浅水环境的轮藻。北堡地区沙一段滩坝沉积体系与北部北堡西扇叁角洲及南部南堡1号构造带曲流河叁角洲存在密切的共生关系,且二者为滩坝砂体的发育提供了物质补给,故在北堡地区轻重矿物组合特征表现出典型的混源堆积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北堡地区沙一段滩坝沉积特征和展布模式是受构造运动对沉积地形上的差异性、物质供给来源及沉积水动力对滩坝砂体空间分布的控制。(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4)
扈永杰,赵鸿皓,陈立炯,邱隆伟[6](2014)在《胶南风河河口浪控叁角洲前缘—滩坝沉积体系的现代沉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省黄岛胶南地区的风河河口环境中发育浪控叁角洲-滩坝沉积体系。风河河口叁角洲前缘发育了水下曲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其中席状砂占据了该叁角洲前缘80%以上的面积。席状砂地势平坦、分布广,以波浪改造为主要的沉积构造特点,席状砂之上发育了水下浅滩和砂坝。水下浅滩总体处于水下沉积环境,低潮时可短暂暴露,其形态平行于岸线分布,平面上呈椭圆形,剖面上呈向海平缓、向岸陡峭的不对称形态,沉积构造上以浪成波痕、交错层理为主,迭置了冲洗层理;砂坝具有稳定的水上部分,呈新月形产出,是几期砂坝所形成的砂坝复合体,沉积构造以冲洗层理、低角度楔状层理及风成沉积构造为主。水下浅滩和砂坝是海浪对叁角洲前缘席状砂中的沉积物改造和重新分配的结果,也是浪控叁角洲沉积环境中具有成因意义的沉积组合。(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25)
王夏斌,姜在兴,李俊杰,高艺[7](2014)在《辽河西部凹陷沙四段滩坝沉积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综合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分析测试等多种资料,对辽河西部凹陷沙四段滩砂和坝砂的成因、类型、沉积特征以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辽河西部凹陷沙四段砂质滩坝有以下沉积特征:滩砂为砂泥岩薄互层发育,单砂层厚度较薄,约1~2米,泥岩夹层发育,层理类型以冲洗交错层理、波状层理、波状交错层理为主,发育大量植物碎屑,可见生物遗迹,生物潜穴类型多为倾斜型、水平型。坝砂单砂层较厚,约5~10米,层理类型以波状层理、波状交错层理、浪成沙纹层理及平行层理等,生物碎片发育,生物潜穴以垂直型、倾斜型为主。(2)辽河西部凹陷沙四段砂质滩坝电性特征:坝砂的电测曲线多对应宽幅正向指形或齿化的漏斗形,具有反旋回特征,成像测井上,由于坝砂体具有单砂层厚、泥岩夹层薄的特征,表现为亮色条带中夹有暗色条带;滩砂的电测曲线则多对应异常幅度较高的"尖刀状"指形密集组合,成像测井图上表现为暗亮相间条带夹于滨浅湖暗色泥岩之中。(3)根据滩坝发育位置和成因机理,将辽河西部凹陷沙四段的滩坝砂体分为叁角洲侧缘改造型滩坝、叁角洲前缘改造型滩坝、淹没改造型滩坝和沿岸改造型滩坝四种类型。其中侧缘改造型滩坝发育于曙北地区,前缘改造型滩坝发育于杜家台远离物源区,淹没改造型滩坝发育于沙四段晚期的杜家台地区,沿岸改造型滩坝发育于齐家弱物源地区。(4)辽河凹陷沙四段不同体系域内部滩坝砂体的分布不同,滩坝砂体的分布受初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的控制。沿岸改造型滩坝和风暴滩坝主要发育在低位体系域,淹没改造型滩坝发育于湖侵和高位体系域。(5)古物源、古地貌、古水深、古风力四个主要因素共同控制着滩坝砂体的形成和分布范围。利用波痕法和坝厚法恢复出辽河西部凹陷沙四段古水深约为5~8米,利用古水深、风区长度和古风力的关系恢复出研究区沙四段古风力约为8级。利用地层厚度恢复出研究区古地貌,研究区各种不同的微地貌控制着滩坝砂体的发育潜力,滩坝砂体发育最有利的古地貌为隆前斜坡,次之为隆间沟道、隆后沟道,水下隆起、隆后陡坡和隆后阶地也具有一定潜力。(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25)
阳孝法,林畅松,刘景彦,郭凯,宋小勇[8](2009)在《博兴洼陷沙四段滩坝沉积体系及其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兴洼陷在沙四段沉积时期是相对独立的断陷湖盆。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原理,将沙四段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和2个叁级层序。在叁级层序SI中识别出5个四级层序,下部3个四级层序构成低位体系域,上部2个四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叁级层序SI以砂质滩坝沉积为特色,可形成于沿岸、湖湾或生长性较弱的断裂下降盘。以四级层序为基本单元揭示了沉积体系在空间的展布和演化规律。由于断陷盆地不同部位的构造、古地貌不同,洼陷不同部位的层序构造样式有明显的区别。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层序受到洼陷古地理、古构造和古气候共同制约的基准面及其演化的控制,沉积层序内沉积体系的发育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09年03期)
李国斌[9](2009)在《东营凹陷西部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滩坝沉积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地震、岩心、测井和录井等资料对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亚段滩坝进行了解剖分析,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对滩坝类型、沉积特征、平面展布、垂向演化及滩坝控制因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建立了东营凹陷滩坝沉积模式和风动力砂体定量预测模型。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将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划分为一个叁级层序3个体系域即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并进一步将低位体系域划分为3个准层序组、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各划分为2个准层序组。(2)滩坝主要发育在低位体系域的3个准层序组内,湖侵和高位体系域滩坝发育差,但高位体系域部分井区发育碳酸盐滩坝。(3)滩砂单砂层厚度薄,泥岩夹层发育,主要沉积构造有波状-微波状层理、波状复合层理、低角度楔状层理、冲洗交错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和浪成沙纹层理等;主要层面构造有浪成波痕、干涉波痕、修饰波痕和浅水微波痕等;测井曲线主要表现为薄指形密集组合、单砂层呈高-中幅薄指状或“尖刀状”。(4)坝砂多分布在滩砂中,单砂层较厚,主要沉积构造有波状层理、楔状层理、平行层理和块状层理;层面构造有浪成波痕、剥离线理等;测井曲线主要表现为宽幅较厚指形、齿化漏斗形或齿化箱形。(5)建立了东营凹陷沙四上滩坝沉积模式即“气—源—盆”系统控滩坝模式,将东营凹陷西部滩坝分布划分为陡坡顺风带、中央振动带和缓坡迎风带叁带分布区,并从水动力、物源、沉积物沉积及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6)提出了博兴洼陷南部缓坡带滩坝受不同水动力带控制的机理,即冲浪回流带控制砾质滩坝和沿岸滩坝、碎浪带控制近岸滩坝、破浪带控制远岸滩坝;建立了风动力滩坝砂体定量预测模型,对不同水动力带坝砂体厚度、宽度及延伸长度进行了定量预测,并通过单砂层厚度统计法和连井砂体对比对预测模型及结果进行了检验验证,认为预测结果可靠,具有实用性。这也是首次用沉积学方法对薄砂体进行的定量预测,为薄砂体的定量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邸永香[10](2009)在《车镇凹陷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滩坝沉积体系与分布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部油区勘探步入中后期,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成为石油地质学家攻关的重要前沿课题。发育在缓坡近岸环境下的滩坝砂体作为陆相断陷盆地的一种重要的储集砂体,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滩坝砂岩储层分布受多因素控制,砂体单层厚度薄,纵向多层迭置,横向非均质性强,油藏分布规律不明确,这些问题都制约了进一步的研究,影响勘探的成功率。大王北洼陷位于车镇凹陷中部,呈东西向展布,洼陷内断裂体系复杂,形成了多个鼻状构造带。洼陷具北断南超的特征。沙二段沉积时期为裂陷晚期的断拗转换阶段。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观点将沙二段划分为一个叁级层序,两个四级层序,六个五级层序。本区沙二段主要发育滨浅湖滩坝、辫状河叁角洲和扇叁角洲沉积体系。小型的扇叁角洲和叁角洲仅在北部靠近埕南断裂附近发育。滩坝砂体的分布受地形和物源及与其伴生的叁角洲、扇叁角洲沉积体系的影响,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坝砂平面上成条带状沿湖岸线分布,环叁角洲的前端或古隆起的周缘分布。滩砂则呈席状分布于湖岸附近、坝砂和叁角洲沉积体系的周缘。滩砂和坝砂在岩性、电性和地震反射特征上有一定的差别,通过对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沉积模式的分析和滩坝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的研究指出:水动力的能量平衡带是坝砂发育的有利位置;物源控制了滩坝砂体的富集地带;区域不整合之上断拗转换的盆地构型有利于滩坝的形成;湖盆频繁的扩张和收缩改造是滩坝形成的重要因素;叁角洲前缘的滩坝与叁角洲呈此消彼长的进退关系。古地貌和古水深恢复技术可以为滩坝分布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研究表明,大王北洼陷沙二段储层以中孔、低渗特低渗为主,坝砂在物性和含油性等方面都略优于滩砂。从发育位置看,南部缓坡带沿岸分布的滩坝砂体的孔渗条件最好,但是受烃源断裂发育程度的限制,含油显示一般;中部大55井区滩坝以粉砂岩为主,由于大1断层沟通油源,使得本区的含油性较好。北部大65井附近物性较好,但是砂体的连通性有待进一步的考证。结合对已知油气藏和含油气井位的评价研究,通过对本区滩坝沉积体系的展布规律和储层特征研究指出:在滩坝砂体广泛分布的区块,主要结合构造条件和烃源条件来预测有利目标区,并优选了Ⅰ类目标区、Ⅱ类目标区和Ⅲ类目标区各一个。(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滩坝沉积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滩坝为断陷湖盆滨浅湖地区的重要沉积类型,总体表现为砂岩与泥岩或碳酸盐岩薄互层的特征。单层厚度通常小于4米,但迭加厚度可以达到几十米。按照岩性组成,可以将滩坝沉积分为砂质滩坝和碳酸盐岩滩坝两种类型。砂质滩坝形成于陆源碎屑物质供给充分的区域,通常为波浪改造叁角洲、扇叁角洲或辫状河叁角洲沉积形成,而碳酸盐岩滩坝形成于缺乏陆源供给的区域。滩坝沉积受"风场-物源-盆地"系统动力学的控制,具体表现为古湖盆地貌、古风场与古物源供给的控制。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四段通常被认为属于辫状河叁角洲沉积体系,为前缘席状砂沉积。通过本次研究,认为这一地区已经脱离了辫状河叁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典型的滩坝沉积。沙四段可以划分为两个叁级层序,分别为下部的层序1与上部的层序2。滩坝主要发育在层序2中。层序2包括一个低位体系域和一个湖侵体系域,未识别出高位体系域。曙北地区发育3种滩坝沉积类型,按照其发育位置和岩性特征划分为:滨浅湖砂质滩坝、半深湖风暴滩坝和滨浅湖碳酸盐岩滩坝。滨浅湖砂质滩坝发育于低位域时期,由波浪作用形成,以砂泥岩薄互层为特征,在研究区南部大面积分布。半深湖风暴滩坝发育于湖侵体系域较深水地区,为风暴改造早期沉积体形成。滨浅湖碳酸盐岩滩坝发育于湖侵体系域时期研究区中部的低隆起之上,这里较浅的水深,匮乏的物源供给和易形成泻湖环境的地形为碳酸盐岩的发育提供了基础。通过对曙北地区沙四段层序2古地貌、古水深和古物源的恢复,得到了此时期各沉积体发育位置的沉积地貌、水深和物源供给情况,以此为基础阐述了"风场-物源-盆地"系统动力学对各类型滩坝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各类型滩坝沉积体受"风场-物源-盆地"系统的控制,以此为基础可以分析和预测滩坝的发育位置与展布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滩坝沉积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张天舒,陶士振,吴因业,杨家静,庞正炼.层序演化对叁角洲—滩坝沉积体系有利储层类型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凉高山组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2].高艺,姜在兴.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四段滩坝沉积体系沉积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3].李磊,庄岩,平坛桥,许璐,刘豪.末端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体系叁维地震表征及其动力学特征分析——松辽盆地古龙凹陷X井区为例[C].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4].许文茂,姜在兴,陈骥.青海湖南岸现代冲积扇-滩坝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及机制[C].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5].李梦瑶,操应长,远光辉,王健.南堡5号构造带北堡地区沙一段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特征[C].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2015
[6].扈永杰,赵鸿皓,陈立炯,邱隆伟.胶南风河河口浪控叁角洲前缘—滩坝沉积体系的现代沉积特征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7].王夏斌,姜在兴,李俊杰,高艺.辽河西部凹陷沙四段滩坝沉积体系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8].阳孝法,林畅松,刘景彦,郭凯,宋小勇.博兴洼陷沙四段滩坝沉积体系及其主控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
[9].李国斌.东营凹陷西部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滩坝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10].邸永香.车镇凹陷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滩坝沉积体系与分布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