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史论文-倪鸿昌,凌芳

药物过敏史论文-倪鸿昌,凌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物过敏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住院人群,药物过敏史,回顾性分析

药物过敏史论文文献综述

倪鸿昌,凌芳[1](2015)在《我院住院患者药物过敏史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2013年我院住院人群的药物过敏史情况。方法:通过医院局域网调阅我院2013年全年全部50 411份住院病历,对住院病历首页填写的药物过敏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50 411份(40 362例)住院病历首页中有3 224份(2 489例)填写了药物过敏史情况,住院患者中药物过敏比例为6.17%,男女比例为1∶1.3,最常见的致敏药物为青霉素(1 756例),其次为破伤风抗毒素(137例)。结论: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情况,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袁玉梅,叶勇,王大力,杨水新[2](2015)在《儿科患者抗菌药物过敏史或皮试阳性史对抗菌药物选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我院儿科具有抗菌药物过敏史或皮试阳性史患者抗菌药物选用的特点,以期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14年1-8月儿科住院患者病历,收集具有抗菌药物过敏史或皮试阳性史的患者记录,统计分析此类患者入院后抗菌药物选用情况。结果 2014年1-8月共121例儿科患者具有抗菌药物过敏史或皮试阳性史,进行皮试94次,皮试阳性率3.19%。临床儿科医师对于具有抗菌药物过敏史,特别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过敏史者,以首选头孢菌素类和其他抗菌药物为主;具有青霉素皮试阳性史者,首选以头孢菌素为主;具有头孢菌素皮试阳性史者,首选仍以青霉素及其他品种的头孢菌素为主。使用头孢菌素前均经皮试。使用期间发生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1例。结论头孢菌素过敏史及皮试阳性史对再次选用其他品种头孢菌素的影响较小。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仍存在不合理情况,有待于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丁波,过贵元,孙桂珍,高方,吴和文[3](2015)在《药物过敏史患者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同步造影不良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药物过敏史患者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同步造影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接受视网膜荧光素血管造影和脉络膜吲哚菁绿血管造影且具有药物过敏史患者226例,观察并记录造影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及临床表现等。结果 226例具有药物过敏史患者,眼底血管造影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23例(10.18%),不良反应发生于静脉注射药物后1分钟内的患者为11例(47.83%),1~5分钟内9例(39.13%),5分钟以上3例(13.04%);23例不良反应中,男15例(65.22%),女8例(34.78%),不同性别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0岁患者12例(52.17%),30~60岁患者8例(34.78%),≥60岁患者3例(13.04%),不同年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不同种类药物过敏史患者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药物过敏史并非眼底血管造影的禁忌证,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仍处于可接受的范围。(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期刊2015年06期)

孙岩[4](2015)在《住院病历中的药物过敏史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住院病历中的药物过敏史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确保住院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病历中药物过敏史的相关情况。结果在随机抽查的1200份住院病历中,发生药物过敏的病历为115份,占比9.58%。过敏药物排名第1位的是青霉素类(占比36.5%)、第2位是破伤风抗毒素(占比15.7%)、第3位是头孢菌素类(占比12.2%)。结论应该加强住院患者药物的监测,尤其是青霉素类、破伤风抗毒素、头孢菌素类等药物的监测,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5年16期)

章欣怡[5](2013)在《药物过敏史对眼底荧光造影不良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药物过敏史与对眼底荧光造影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观察组)与100例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对照组)注射荧光素进行眼底荧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药物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9.0%,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等。结论眼底荧光造影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相对安全,不良反应一般为轻中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3年06期)

李全瑞,王晶[6](2012)在《发热门诊药物过敏史患者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 greaction,ADR)是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服用药品所出现的不期望的有害反应[1]。近年来ADR的发生率呈逐步上升趋势,而药物过敏是ADR的常见类型之一,常导致患者中断治疗,再次就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增加医疗成本。因此,加强就诊患者药敏史的监测,探讨临床特点,对促进合理(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2年21期)

张建民[7](2012)在《8860份住院病历中的药物过敏史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进一步防止药物过敏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调查8860份住院病历中药物过敏史情况,探讨头孢菌素类进行皮肤敏感性试验的必要性。结果与结论在药物过敏史中,青霉素类过敏反应率最高(37.8%),精制破伤风抗毒素、磺胺类、头孢菌素类的过敏反应率分别是15.8%,11.5%,11.3%。开展头孢菌素皮肤敏感性试验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事》期刊2012年07期)

伍叁兰,涂晓晨[8](2010)在《使用头孢类药物须考虑过敏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背景:    近日,北京市大兴区的一名6岁女童在进行头孢唑肟钠输液过程中突发不良反应,经抢救无效身亡。家长称该女童输液前未做皮试,怀疑药物过敏死亡。而医生则称,女童曾用过头孢,无需再做皮试。究竟是否每回用头孢的时候均做皮试,请看——    头(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0-12-23)

徐敏钢,黄瑾[9](2010)在《有药物过敏史者接种HIB疫苗后再次偶发过敏性皮疹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案例简介患儿,男,6月龄,湖南来沪儿童。2008年9月8日接种第一剂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以下简称HIB疫苗),疫苗批号为A1153,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生产,有效期为2009年10月30日,臀部肌肉注射0.5 mL。制剂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市疾病预(本文来源于《上海预防医学》期刊2010年01期)

曹虹,曹芳,孙熠[10](2009)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与药物过敏史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cein angiography,FFA)静脉注射荧光素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既往药物过敏史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160例既往有药物过敏史患者及160例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患者静脉注射荧光素钠进行FFA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既往药物过敏史情况的关系。结果:160例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后发生不良发应17例(10.6%),160例无药物过敏史的患者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后发生不良发应15例(9.4%)。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无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之间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165,P>0.05)。结论:FFA静脉注射荧光素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既往有无药物过敏史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药物过敏史患者不是行FFA检查的禁忌证。(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09年08期)

药物过敏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具有抗菌药物过敏史或皮试阳性史患者抗菌药物选用的特点,以期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14年1-8月儿科住院患者病历,收集具有抗菌药物过敏史或皮试阳性史的患者记录,统计分析此类患者入院后抗菌药物选用情况。结果 2014年1-8月共121例儿科患者具有抗菌药物过敏史或皮试阳性史,进行皮试94次,皮试阳性率3.19%。临床儿科医师对于具有抗菌药物过敏史,特别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过敏史者,以首选头孢菌素类和其他抗菌药物为主;具有青霉素皮试阳性史者,首选以头孢菌素为主;具有头孢菌素皮试阳性史者,首选仍以青霉素及其他品种的头孢菌素为主。使用头孢菌素前均经皮试。使用期间发生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1例。结论头孢菌素过敏史及皮试阳性史对再次选用其他品种头孢菌素的影响较小。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仍存在不合理情况,有待于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物过敏史论文参考文献

[1].倪鸿昌,凌芳.我院住院患者药物过敏史回顾性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5

[2].袁玉梅,叶勇,王大力,杨水新.儿科患者抗菌药物过敏史或皮试阳性史对抗菌药物选用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5

[3].丁波,过贵元,孙桂珍,高方,吴和文.药物过敏史患者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同步造影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

[4].孙岩.住院病历中的药物过敏史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

[5].章欣怡.药物过敏史对眼底荧光造影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

[6].李全瑞,王晶.发热门诊药物过敏史患者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2

[7].张建民.8860份住院病历中的药物过敏史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事.2012

[8].伍叁兰,涂晓晨.使用头孢类药物须考虑过敏史[N].健康报.2010

[9].徐敏钢,黄瑾.有药物过敏史者接种HIB疫苗后再次偶发过敏性皮疹1例[J].上海预防医学.2010

[10].曹虹,曹芳,孙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与药物过敏史的关系[J].国际眼科杂志.2009

标签:;  ;  ;  

药物过敏史论文-倪鸿昌,凌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