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一个建设”带动“五大建设”
张春陈凤屏
(铜仁学院人事处,贵州铜仁554300;广西师范大学政行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
摘要:以“一个建设”带动“五大建设”,就是以党的建设,有效地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并深刻处理好“一个建设”与“五大建设”的关系,是关系党的兴衰存亡的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而党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执政能力,因此,必须掌握好党的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一个建设;五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民主的变迁、价值观念的多元、社会结构的重组、生态环境的恶化,既给执政党提供了新的建设机遇,也向执政党提出了新的建设要求。如何以党的建设,有效地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健康发展的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
一、高度重视“一个建设”与“五大建设”关系的研究
第一,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党的建设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建设基础之上,也就是俗称的“经济成本”。党的建设的经济成本通常是以工资、福利、办公费用的形式出现,用于支付党员和各级公务人员并维护各类党政机构的日常运转。从广义上说,党的建设的“经济成本还要考虑政府以出资人身份进行的投资、经营的资产的盈亏情况;执政党推行改革的资源耗费;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等。这些经济资源消耗的总和,形成了执政党执政的经济成本。”[1]经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完善党的建设,否则,社会主义的性质就会改变。邓小平说过:“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2]
第二,党的建设与政治建设。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建设制约党的建设。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列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党的建设过程是需要消耗政治成本的。一方面,执政党推出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现状存在一定的高度,要达到群众普遍认同的目标,这个过程需要很大的政治成本,如果党的决策出现错误,那么执政的成本就会更大;另一方面,如果党内管理不科学,机构臃肿或经营不善,滋生腐败现象,那么执政党就要以更大的成本来补偿曾经拥有的威望、凝聚力、影响力、动员力。政治建设也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建设。
第三,党的建设与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又称意识形态建设,主要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法律意识和社会心理等。党的建设需要支付一定的意识形态成本,这是由执政党本身的党性所决定,执政党要树立对自己合法性存在的信仰,必须用意识形态影响社会公众,在意识形态层面控制公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随着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意识形态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在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统领社会思想文化能力的消耗,就是党所要付出的文化成本。当然,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来指引方向,特别是在价值多元的世界里,把握主流文化,抵制外来文化的糟粕和西方的和平演变。
第四,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党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社会成本,党的建设只有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基础上才能够发展壮大,并以社会资本进一步促进党的完善。共产党员队伍由建党初的13个成员,不断壮大,领导“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走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为近8000万的大家庭证明,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第五,党的建设与生态建设。生态建设又称环境建设,它是党建设的自然基础。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建设方面作出了建设性的努力,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新要求,由此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二、深刻认识“一个建设”与“五大建设”的关系和实质
第一,“一个建设”需要“五大建设”支撑,“五大建设”要为“一个建设”服务。
如前所述,党的建设需要定量的经济成本、政治成本、文化成本、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五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必要前提,没有“五大建设”作支撑,党的建设这座大厦是要倒塌的;党的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五大建设”之中,指导“五大建设”前进的方向,没有党的建设作指引,“五大建设”将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成就,是党的各相关方面纲领、方针、政策的具体实践,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善党的建设,为执政党服务。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为建设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而奋斗。
第二,“一个建设”与“五大建设”一般呈正相关关系。
党的建设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状况,投入各方面的成本。如果建设成本投入不足,就会影响党工作的正常运行,削弱党的执政能力。例如,一些地方干部提拔过快、过宽造成官位增多,必定导致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办事推诿,争权夺利,不仅执政的经济成本过高,造成财政负担过重,而且引发民众不满,降低政府威信。相反,如果精简机构和人员,既可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执政成本,又可以提高执政效益,赢得民众拥护。[6]
三、正确处理“一个建设”与“五大建设”的关系
第一,科学调整“五大建设”的投入比例。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大建设”是一个相互联结、环环相扣的大系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石;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是中介,联结经济与其它更高层次的上层建筑;文化是思想上层建筑,是离经济最远、最高层次的一级,通过影响政治来作用于经济。社会建设独立为“五大建设”之一,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完整提出的;生态建设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执政党必须科学调整这“五大建设”在自身建设中的比例和侧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投入,把握整体和谐,促进“五大建设”内部的相互转化,使执政能力最强化。
第二,完善“一个建设”,掌握党的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辩证关系。
党的建设是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总概括和大命题。2004年7月,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是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重大研究课题。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是与党在建设的新格局中的地位紧密相连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把党的各方面建设的联合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8]这就要求党在新的形势下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强化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认识、党的执政规律和完善党的执政理论。执政能力是执政党巩固统治地位,顺利实现执政目标的关键所在,而党的建设的完善必然带来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辩证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使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曹群.执政成本与执政效益的辩证及转化——兼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2005(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6]曹群、郑永廷.论执政资源的科学利用与转化——兼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广东社会科学,2006(1).
[7][8]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