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体会

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体会

一、中医药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宫宇澄[1](2021)在《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有效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3个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2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检索时间从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以“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Drugs,Chinese Herbal;ulcerative colitis”等作为英文检索词以及“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中药”等作为中文检索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文献。根据制定的纳排标准,搜索及筛选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其中文献研究的干预措施包括:试验组:单独使用或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寒热并用法治疗;对照组:西药治疗。以总有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将筛选后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最终所得结果进行合理解释与探讨。结果:本系统评价共纳入71篇文献,涉及5714例患者。根据中药处方的组成,可将纳入研究分成芍药汤类、泻心汤类、乌梅丸类、连理汤类及不属于以上4类的其他类,共5类中药处方。Meta结果显示:1、芍药汤类:①芍药汤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8,95%CI(1.21,1.36),P<0.0001]②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92,95%CI(-1.58,-0.25),P=0.007];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脓血便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52,95%CI(-0.74,-0.29),P<0.00001];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痛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84,95%CI(-1.11,-0.57),P<0.00001];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里急后重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MD=-0.74,95%CI(-0.92,-0.55),P<0.00001]③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Baron评分优于对照组[SMD=-0.99,95%CI(-1.17,-0.81),P<0.0001]④芍药汤类组改善 UC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MD=37.66,95%CI(29.67,45.64),P<0.00001]⑤芍药汤类组改善 UC 患者 Geboes 指数优于对照组[MD=-0.54,95%CI(-0.68,-0.40),P<0.00001]。2、泻心汤类:①泻心汤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2,95%CI(1.16,1.28),P<0.0001]②泻心汤类组改善UC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SMD=1.25,95%CI(0.96,1.53),P<0.00001]③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Geboes指数优于对照组[MD=-0.53,95%CI(-0.70,-0.36),P<0.00001]3、乌梅丸类:乌梅丸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2,95%CI(1.13,1.31),P<0.0001];4、连理汤类:①连理汤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16,95%CI(1.11,1.22),P<0.0001]②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68,95%CI(-2.08,-1.27),P<0.00001];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脓血便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19,95%CI(-1.38,-0.99),P<0.00001];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痛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41,95%CI(-2.17,-0.64),P=0.0003];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里急后重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33,95%CI(-1.87,-0.79),P<0.00001];③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 Baron 评分优于对照组[MD=-0.66,95%CI(-0.95,-0.38),P<0.0001]。5、其他类:①其他类组中药处方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6,95%CI(1.21,1.32),P<0.0001]②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腹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40,95%CI(-2.30,-0.51),P=0.002];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脓血便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53,95%CI(-2.49,-0.57),P=0.002];其他类组改善UC患者腹痛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22,95%CI(-1.75,-0.69),P<0.00001];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里急后重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37,95%CI(-0.60,-0.14),P=0.001]③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Baron评分优于对照组[MD=-1.26,95%CI(-1.66,-0.78),P<0.0001]。结论:①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UC的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可提高治疗UC的有效率,无论单用寒热并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均可提高UC治疗有效率。②芍药汤类、连理汤类及其他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更有效;③芍药汤类、连理汤类及其他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Baron评分均更有效。④芍药汤类、泻心汤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更有效。⑤芍药汤类、泻心汤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Geboes指数均更有效。

孙晓艳[2](2020)在《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分布特点;(2)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病日期的季节、24节气分布特点;(3)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研究北京、浙江杭州、河南焦作三地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当年同期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元回归分析的医疗气象预测模型,从而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焦作市人民医院从2012年至2017年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共纳入1141例。患者年龄跨度17岁-85岁。给每位纳入患者建立EXCEL数据库,登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发病日期、中医证型、体质分型。根据出生日期推出岁运、年干、年支、月支、主气、客气。根据发病日期推出发病时的季节、节气及当年同期六气时段发病数并进行归纳整理,录入EXCEL数据库。将从中国气象局属下的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获取的六气各时段内平均气温、平均水气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降水量、日照时数6项基本气象因子的数据,一一录入数据库。以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研究溃疡性结肠炎出生日期、发病日期与运气理论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22.0软件线性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三地区溃疡性结肠炎六气时段发病数与同期气象因素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平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水气压、日照时数的逐一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主要气象因素,并将初筛的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医疗气象预测模型。结果:(1)基本分布规律:共计数1141人收入本研究组。其中男性622人,女性患者519人,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率:女性发病率是1.20:1。在年龄分布上41-65岁患者最多,共582例,其中27-30岁、46-53岁及59-65岁三段发病年龄存在高峰期。纳入病例以大肠湿热证多发,占34.6%;脾虚湿蕴、肝郁脾虚、脾肾阳虚依次占21.4%、20.2%、13.6%;寒热错杂证又次之,占5.8%;阴血亏虚证最少,占4.5%。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湿热质(占35.1%)、气虚质(占16.0%)、气郁质(占18.9%)、痰湿质(占9.1%)、平和体质(占8.7%)、特禀质(占5.2%)、阳虚质(占3.1%)、阴虚质(占2.9%)、血瘀质(占1.1%)。(2)本研究中易罹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出生日期运气特点为:年干为壬(即尾数为2之年),岁运为木运,年支为辰(生肖属相属龙),月支为寅(包括立春和雨水2个节气),主气为初之气厥阴风木(包含立春、雨水、惊蛰、春分4个节气),客气为少阴君火、厥阴风木。(3)本研究中不易罹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出生日期运气特点为:年干为辛年(即尾数为1之年)、癸年(即尾数为3之年),岁运为水运,年支为卯(生肖属相属兔),月支为卯月(惊蛰和春分2个节气),主气为二之气少阴君火(包含清明、谷雨、立夏、小满4个节气),客气为太阴湿土。(4)本研究发现发病日期在四季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6>0.05),冬、夏季节比重最大,患者最多,约占26.3%、25.7%,春季次之约占24.1%,秋季比重最小,患者最少约占23.9%,四季分布差异不明显。在24节气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研究发现发病最多在大雪节气,其次在惊蛰、大暑、寒露、再次在四立二分二至日,发病最少在小寒、小暑等节气。本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多在四立二分二至日节气前一个节气,即存在“八节点”,在“八节点”到来的前两周通过预防性的服药和根据节气调整处方,能显着的提高治疗效果及时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5)北京地区发病例数与同期的各气象因素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初之气的平均风速,三之气的平均降水量、日照时数,四之气的平均相对湿度,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具有高度相关,但仅有初之气的平均风速,三之气的日照时数,四之气的平均相对湿度成功建立逐步回归模型,回归方程分别为:y=127.877-47.209xw.1(即同期初之气的的平均风速);y=-56.465+0.388 xs.3(即同期三之气的日照时数);y=257.044-3.680xr.4(即同期四之气的的平均相对湿度)。浙江杭州地区初之气的平均风速,二之气的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具有高度相关,但仅有初之气的平均风速,二之气的平均相对湿度成功建立逐步回归模型,回归方程分别为:y=65.944-23.933xw.1(即同期初之气的平均风速);y=-30.562+0.388 xr.2(即同期二之气的平均相对湿度)。河南焦作地区三之气的平均风速与发病有强相关,但预测模型建立失败。结论:(1)本研究中易罹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出生日期运气特点为:年干为壬(即尾数为2之年),岁运为木运,年支为辰(生肖属相属龙),月支为寅(包括立春和雨水2个节气),主气为初之气厥阴风木(包含立春、雨水、惊蛰、春分4个节气),客气为少阴君火、厥阴风木。(2)本研究中不易罹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出生日期运气特点为:年干为辛年(即尾数为1之年)、癸年(即尾数为3之年),岁运为水运,年支为卯(生肖属相属兔),月支为卯月(惊蛰和春分2个节气),主气为二之气少阴君火(包含清明、谷雨、立夏、小满4个节气),客气为太阴湿土。(3)本研究发现发病在四季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在24节气分布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还发现发病最多在大雪节气,其次在惊蛰、大暑、寒露、再次在四立二分二至日,发病最少在小寒、小暑等节气。本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多在四立二分二至日节气前一个节气,即存在“八节点”,在“八节点”到来的前两周通过预防性的服药和根据节气调整处方,或可能显着的提高治疗效果及时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4)本研究气候因素中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有影响。

沈照峰[3](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归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亚型,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的以结直肠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疑难病。有报道称,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如北美和欧洲地区)UC发病率和患病率已到达一个平台期。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亚洲和南美洲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作为重大疑难性疾病,临床上迫切需要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其防治措施及其疗效评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现代医学用于治疗UC的方法很多,基本包括以下四种: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皮质类固醇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新型生物制剂等。然而,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长期服用柳氮磺胺吡啶、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往往存在疗程长、副作用大(骨髓毒性、肝肾功能损害等)、疾病负担重等不足。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诱导UC缓解。全球范围内,治疗UC的药物正在不断问世,但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使UC达到完全缓解(内镜缓解),单纯西药治疗的缓解率仍然在30%-40%之间。中医药作为一种补充替代疗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其安全、有效、方便、低廉等独特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医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UC。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有效证据不断涌现,我们既往的研究数据也支持中医药可有效缓解UC的疾病进程,显示中医药治疗UC有一定的优势。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如顶层设计、研究经费等)的影响,大多数临床研究方案设计不合理、研究样本量较小、质量控制不严格等,极易产生偏倚,所获得的结论并不可靠。而且研究间经常出现相悖的结论,无法全面地评价中医疗法,在临床应用决策时缺少系统的循证证据。鉴于上述考虑,本课题第一部分基于本团队搭建的多中心、双向性、观察性UC研究队列,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real world study,RWS)收集中医药治疗UC的真实世界数据,探索中医药临床治疗UC的本土化证据,以期为UC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本课题第二部分在前期中医药治疗UC系统评价再评价(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Overviews)基础上,运用网状Meta分析,全面地评价了中医药疗法的优劣情况,以期为UC临床实践提供权威可靠的循证证据,进一步开拓中医药临床治疗UC的道路。第一部分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使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应用特征,并探索其疗效,为前瞻性研究提供线索,为UC临床实践提供循证证据。方法:基于医院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专科UC慢病管理平台,通过提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1065例UC真实世界队列数据,采用R version3.4.4开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关联规则等算法探索中医药用药规律。同时采用倾向性评分加权法控制混杂因素,以临床疗效作为治疗结局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共纳入1065例UC有效病例,男女比例1.58:1,平均年龄41.6±9.3岁,BMI在17.9~21.4之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最多,大部分患者生命早期有感染史,有不同程度的用药史,喜吃辛辣刺激、油炸食品和甜食,少数患者有吸烟史、家族史;疾病病程多在6~10年,病变多累及广泛结肠,多为轻中度缓解期患者,以慢性复发型为主,多为大肠湿热证、气虚质患者,部分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肠外表现;中药方剂涉及245种药物,使用频率前5的药物依次为茯苓、薏苡仁、白术、党参、木香,汤剂以芍药汤加减为主,出现频度最多的药物组合是“党参、茯苓”,呈现出复杂的关联网络;中药组总有效率与美沙拉秦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但在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优于西药美沙拉秦组(P<0.001)。结论:本中心真实世界UC队列在一般人口学、临床流行病学和诊疗转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点,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以及中医药治疗UC的一般规律。中医药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考虑到纳入人群等混杂,应进一步加强UC慢病管理平台建设,结合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加以验证。第二部分基于R的中医疗法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状Meta分析目的:以口服氨基水杨酸类西药为共同参照,通过网状meta分析,系统性评价各类中医疗法和氨基水杨酸类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效性。方法:严格遵循Cochrane评价手册,通过计算机检索不同的电子文献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Embase Classic、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sychINFO、CINAHL、SCOPUS、CNKI、CBM、VIP、SinoMed、WanFang数据库等,辅以手工检索未公开发表的会议文摘、论文等)建库以来关于中医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对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运用R version3.4.4和Win BUGS 1.4.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疗效差异并进行排序。结果:共计9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涉及19种中医药干预措施和7988例UC患者。其中91项2臂RCT,2项3臂RCT,产生24种直接比较,147种间接比较,形成7个loops(triangles)。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17个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除针灸排序位于第三位外)中西医结合疗法普遍优于单一疗法,中医综合疗法均优于单一疗法和氨基水杨酸类(排序位于第十九位)。临床疗效SUCRA排序前6位的依次为:氨基水杨酸类+中药口服+中药灌肠+穴位贴敷、氨基水杨酸类+中药口服+食疗、针灸、氨基水杨酸类+中药灌肠、氨基水杨酸类+穴位贴敷、中药口服+针灸。结论:基于现有证据,对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结合临床实际和中医辨证,优先选择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和中医综合疗法。基于现有证据,对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结合临床实际和中医辨证,优先选择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和中医综合疗法。但考虑到中医药原始研究质量一般,纳入的权威机构实施并发表的高质量文献数量有限,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徐菁晗[4](2019)在《乌梅丸方证析义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乌梅丸,出自于医圣张仲景所着的外感病专着《伤寒论》厥阴病篇。此方在治疗各系疾病尤其肝脾系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常常被认为是祛蛔要剂,其重要性屡屡被忽略。厥阴病篇历来争议颇多,乌梅丸亦是如此。因此本课题以《伤寒论》中乌梅丸为对象,通过对相关古籍文献的整理、归纳、解析、总结,从多个方面、四个部分来系统剖析乌梅丸方证的意义。第一部分,乌梅丸的来源。乌梅丸来自《伤寒论》,概述此书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论述厥阴病的概念以及其病机。第二部分,阐释乌梅丸证。整理分析乌梅丸证的历代研究,辨析乌梅丸证的病因病机及其主要症状。从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得出结论,乌梅丸证的病机是体用俱虚,木不疏土,寒热错杂,且乌梅丸为厥阴病的主方。同时对木土不和的两种表现形式进行论述,乌梅丸证为木不疏土而非木乘脾土。历代医家对乌梅丸的理解论述各不相同,大体可分为六种。最后,附加讨论了关于蛔虫生源的问题,认为蛔虫是生于肝木,成于土湿。第三部分,分析乌梅丸的方药,论述诸药各自的功用及配伍组成的意义。乌梅丸的功效在于温补肝用,补益肝体,平调寒热,肝脾同治。讨论乌梅丸特殊的煎服方法,包括丸剂的选择可达到缓下的功效,同时平补调和肝脾,体现了仲景时时固护脾胃的思想。第四部分,研究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甄选整理古代、近代着名医家以及导师门诊临证的医案,从治疗仲景原方本证的继承,到诸家应用于他证的发展均有体现。乌梅丸不仅可以治疗蛔虫病以及寒热错杂证,还可用于治疗厥阴诸症,肝用不足,肝体亏虚,木土不和,气机不利等证,更可辨“欲解时”及患者体质施以此方。

王倩[5](2019)在《艾灸关元和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UC2和EGFR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艾灸关元和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蛋白MUC2和EGFR表达的影响,力求从形态学、病理生理学及免疫学角度更深一步揭示艾灸治疗UC的免疫学机制及艾灸的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5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艾灸组、艾灸加西药组,以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的方法,每只鼠按每日饮用125ml溶液投放4%DSS溶液,饮用7天后,正常饮水。实验操作结束后,腹腔麻醉大鼠,腹主动脉插管采血,并截取其病变结肠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MUC2和EGFR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MUC2、EGFR基因表达。结果:1.艾灸、西药治疗后,艾灸组、西药组、艾灸加西药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其中以艾灸加西药组改善明显。2.大鼠DAI评分和CMDI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大鼠DAI和CMDI评分提高,经艾灸、西药、艾灸结合西药治疗后DAI评分和CMDI评分逐渐下降,逐渐接近正常水平。3.经治疗后MUC2和EGFR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尤以艾灸复合西药组升高明显。4.治疗三组与模型组之间比较,MUC2 m RNA和EGFR m RNA含量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和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艾灸与西药的疗效相当,尤以艾灸复合西药组增加明显。结论:1.肠黏膜屏障受损在U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2.MUC2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UC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主要因素。3.艾灸关元穴和足三里穴可对UC产生干预效应,其作用机制一部分是通过升高MUC2和EGFR水平实现的。

屈杰[6](2016)在《加味清肠解毒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炎症细胞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加味清肠解毒汤对TNBS/乙醇复制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炎症细胞因子相关指标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来研究其治疗作用和机制。2.实验方法SPF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简称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采用TNBS/乙醇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第一次造模后第5周起给药,连续两周,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灌胃,中药各治疗组给予加昧清肠解毒汤水煎液灌胃。给药第7天采血检测TNF-α、TXB2、6-Keto-PGF1α含量;给药第14天采血检测TNF-α、TXB2、6-Keto-PGF1α、PC含量;给药2周后处死所有动物,分别进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IL-1β、IL-6、IL-8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结肠组织IL-10的表达,以及PCR检测结肠组织TLR4、NF-κB的基因表达。3.实验结果(1)采用TNBS/乙醇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后实验动物出现典型的腹泻、血便、体重减轻、精神萎靡等表现,经治疗后上述情况逐渐好转;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体重恢复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损伤符合典型的UC特征,病理学评分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病理学评分明显下降(P<0.01,P<0.05);(3)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1β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IL-1β表达降低,(P<0.05,P<0.01);(4)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6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IL-6表达降低(P<0.05);(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8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IL-8表达降低(P<0.05,P<0.01);(6)空白组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TNF-α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时间点模型组TNF-α的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时间点除低剂量组之外其余治疗组的TNF-α的表达下调(P<0.01,P<0.05);(7)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除低剂量组外IL-10的含量有所升高(P<0.05,P<0.01);(8)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的mRNA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TLR4、NF-κB的mRNA表达下降(P<0.01);西药组与中药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9)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C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C有所下降,其中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10)空白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血浆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不同时间点血浆TXB2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不同时间点血浆TXB2含量下降(P<0.01,P<0.05);(11)空白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血浆6-Keto-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不同时间点血浆6-Keto-PGF1α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不同时间点血浆6-Keto-PGF1α含量升高(P<0.05,P<0.01);(12)空白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TXB2/6-Keto-PGF1α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不同时间点TXB2/6-Keto-PGF1α比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不同时间点TXB,/6-Keto-PGF1α比值降低(P<0.01,P<0.05):4.实验结论(1)加味清肠解毒汤具有改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组织病理学评分,改善一般情况,促进实验大鼠体重恢复的作用;(2)加味清肠解毒汤降低促炎因子IL-1β、IL-6、IL-8、TNF-α的过度表达,升高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TNBS/乙醇复制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之一;(3)加味清肠解毒汤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TLR4、 NF-κB的过度表达继而抑制下游炎症因子的释放发挥抗炎作用有关;(4)加味清肠解毒汤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可能与通过下调血浆TXB2水平,上调6-Keto-PGF1α含量,降低TXB2/6-Keto-PGF1α比值,降低血小板过度活化有关。

王思思[7](2016)在《溃结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溃结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溃结患者临床活动指数、内镜指数及肠黏膜EGFR、MUC2表达的影响。材料与方法:病例来源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脾胃科门诊和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32例经美沙拉嗪常规治疗疗效不佳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给予中药溃结方加减治疗(100ml,3次/d),疗程8周。观察治疗1、2、4、8周证候评分变化,包括大便性状,腹泻次数,腹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伴随里急后重等临床症状,并按照轻、中、重进行评分,最后判断溃结方治疗的安全性;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电子肠镜复查的患者21例并钳取病变部位结肠黏膜,同时设1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亦取其结肠黏膜,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活动指数及肠黏膜内镜指数,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组以及患者治疗前后的结肠黏膜EGFR、MUC2表达。结果:1.32例患者经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尤其是在改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治疗前,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2.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过中药溃结方治疗后,临床活动指数与内镜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EGFR表达水平治疗前后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上升(P<0.05,P<0.01),其中治疗后表达水平比治疗前上升更明显(P<0.05);MUC2表达水平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表达水平上升(P<0.05)。结论:1.中药溃结方能够有效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安全有效的中药组方。2.中药溃结方可能通过调整肠黏膜组织EGFR、MUC2的表达发挥治疗作用。

汪明志[8](2013)在《肠尔舒结肠溶胶囊的药学及初步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病因不明,病情轻重悬殊,迁延难愈且呈慢性的炎性肠道疾病。西医主要通过手术和药物对该病进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多有毒副作用和需要长期用药。肠尔舒结肠溶胶囊处方来源于临床验方,有健脾清肠,理气化瘀,敛疮止泻的功效,通过十余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其对该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本课题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中药6类新药有关要求,对该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及初步药效学进行了研究。制备工艺研究:以出固率和盐酸小檗碱提出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黄柏和黄连的乙醇回流工艺进行了研究,得最佳醇提工艺为:加8倍量的500%乙醇,回流3次,每次2小时。以出固率和芍药苷提出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白芍、白及等的水煎煮工艺进行了研究,得最佳水煎煮工艺为: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小时。以芍药苷保留率和芍药苷纯度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醇沉工艺进行了优选,得最佳醇沉工艺为:将水提液浓缩为1:2(每lmL药液相当于2g药材),加95%乙醇至含醇量为70%,醇沉8小时。浓缩、干燥工艺为:分别将醇提液和醇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为稠膏,稠膏经真空干燥得干膏粉。血竭直接打粉入药。以吸湿性、流动性和制粒难易为指标优选了成型工艺,成型工艺为:按1:1比例加入糊精和二氧化硅(糊精:二氧化硅为8:2),以适量95%乙醇润湿制粒,干燥,整粒,装胶囊,即得。进行三批中试研究,证明工艺可行。质量标准研究:通过观察确定了本品的性状。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法,以对照品、对照药材及相应的阴性制剂为对照,建立了制剂中黄柏、黄连、白芍、血竭和地榆的定性鉴别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L胶囊剂项下的规定对中试样品的水分、崩解时限、装量差异和微生物限度等进行了相应的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和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并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盐酸小檗碱线性方程为Y=4100419.1X-12038.2,相关系数r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7%,RSD为1.7%;盐酸巴马汀线性方程为Y=5904786.5X-10215.7,相关系数r为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5%,RSD为1.3%;芍药苷线性方程为Y=1349928.4X-3106.5,相关系数r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3%,RSD为1.2%。初步稳定性研究:对三批中试样品进行长期试验和加速试验,经过6个月常温留样和6个月加速留样考察,本制剂基本上稳定。初步药效学研究:通过初步药效学研究,肠尔舒结肠溶胶囊能够显着改善患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病变。结论:肠尔舒结肠溶胶囊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制剂基本上稳定,药效显着。

王佳佳[9](2012)在《基于证候要素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量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的“痢疾”、“泄泻”、“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稳定病情、预防复发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但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规范尚存在不统一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对此病的辨证论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就其辨证规范的内容及应用模式进行探讨,为该病中医辨证规范的不断统一、完善提供依据。证候要素是构成证候的最小单元,主要包括病位类(如心、大肠等)和病性类(如气虚、寒、血瘀等)两大类。证候要素具有数量少、执简驭繁的特点。因此,本研究拟从病证结合和证候要素入手,在本研究团队前期有关文献分析、临床调查及多种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制定专家问卷,对专家进行咨询、调查,进一步明确该病的常见证候要素及其特征,建立该病常见证候要素的判定标准,形成以证候要素为核心的辨证规范;为便于该规范在临床中的应用(尤其是临床研究),以此规范为内核,进一步编制具有疾病和四诊信息采集与证候辨识功能为一体的基于证候要素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量表,既可规范采集西医疾病信息和量化的中医四诊信息,又可以此信息为基础,根据后台的证候要素判定标准,在对其证候要素辨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地组成各种证候(辨证结果),以体现中医临床辨证的灵活性和复杂性。目的1通过对中医辨证量表的现状分析,提出基于证候要素及病证结合建立中医辨证量表的研究思路。2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获取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要素和对应症状及症状对证候要素的诊断贡献度,初步建立该疾病基于证候要素的中医辨证规范。3以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规范为内核,编制具有疾病和四诊信息采集与证候辨识功能为一体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量表,并进行初步的临床验证。方法1溃疡性结肠炎辨证量表的研究思路通过对目前有关中医辨证规范和辨证量表模式和结构的分析,探讨从病证结合和证候要素入手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量表的思路。2基于证候要素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规范的初步建立2.1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要素的专家问卷调查研究在前期文献、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制订专家问卷,对全国7个中心15家三级甲等医院从事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工作且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在分析专家对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要素常见程度的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均数、累计百分比、变异系数)的基础上,获取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证候要素。2.2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要素对应症及其诊断贡献度的专家问卷调查研究对全国7个中心15家三级甲等医院从事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工作且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专家对该病常见证候要素对应症在其诊断中权重的均数与变异系数等,初步获取症在证候要素诊断中的贡献度。2.3基于证候要素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规范的初步建立在本课题组前期文献研究、临床调查、多种数据分析结果基础上,通过对专家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明确该病的常见证候要素及其特征,建立该病常见证候要素的判定标准,经课题组深入讨论,形成以证候要素为核心的辨证规范,并提出常见证候要素的组合,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3基于辨证规范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量表的编制与临床验证以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规范为内核编制辨证量表,使其兼具疾病和四诊信息采集与证候辨识功能。并进行了初步的临床验证,由专家应用此量表进行疾病信息与四诊信息的采集,通过比较分析专家经验辨证的结果与使用量表进行辨证的结果,验证辨证规范与量表的辨证能力。结果1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量表的研究思路从量表的内容、功能、结构、条目的量化等多方面阐述当前中医辨证量表的研究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即建立基于病证结合和证候要素的辨证量表,具有疾病和四诊信息采集与证候辨识功能为一体的量表。2基于证候要素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规范的初步建立2.1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要素的专家问卷调查研究2.1.1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要素运用专家问卷调查的方法提取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证候要素,共发放问卷96份,收回96份,回收率为100%。按照一般、比较常见和非常常见的累积百分比>75%及变异系数≤0.40的标准,确定的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病位类和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别为大肠、脾、肠络、胃、肾、肝,湿、气虚、气滞、阳虚、血瘀、实热、血虚、阴虚。2.1.2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要素的对应症状根据前期研究结果与专家问卷分析结果,确定对证候要素具有辨证意义的症状共152个(症状条目196条,不同证候要素可以出现相同症状),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对应症状53个(症状条目65条),分别是“肝”9条、“心”6条、“脾”14条、“肺”5条、“肾”9条、“胃”8条、“大肠”12条、“肠络”2条;病性证候要素对应症状99个(症状条目131条),分别是“气虚”13条、“血虚”8条、“阴虚”17条、“阳虚”18条、“湿”17条、“实热(火)”18条、“实寒”6条、“气滞”11条、“气陷”2条、“血瘀”10条、“饮”11条。2.2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要素对应症及其诊断贡献度的专家问卷调查研究问卷中设定每个证候要素诊断成立的阈值是10分,每个症状对诊断该证候要素的贡献度分值范围为1-10分,分析专家对该病常见证候要素对应症状在其诊断中权重的均数与变异系数,初步获取该病常见证候要素对应的症状和体征及其诊断贡献度,结果如下8个病位类证候要素的对应症及其贡献度(按降序排列):①肝: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脉弦、胁肋胀满、善太息、胁肋疼痛、口苦、少腹胀满、胸闷,贡献度范围为7.49~4.18;②心: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胸闷、气短,贡献度范围为6.90~5.51;③脾:便溏、腹泻、舌有齿痕、舌胖大、纳呆、大便溏结不调、面色萎黄、腹胀、腹痛、脉濡、黏液便、脉缓、脓血便、脉细,贡献度范围为7.96~5.55;④肺:易感冒、气短、恶风、自汗、胸闷,贡献度范围为6.30~5.27;⑤肾:五更泄、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腰膝酸痛、尺脉弱(尺脉沉细无力)、下肢怕冷、脉沉、完谷不化、耳鸣,贡献度范围为7.82~5.71;⑥胃:胃脘胀满、胃脘痞满、胃脘疼痛、嗳气、呕吐、厌食、恶心、泛酸,贡献度范围为7.53~6.15;⑦大肠:脓血便、黏液便、腹泻、大便粘滞不爽、便溏、肛门灼热、肠鸣漉漉、大便溏结不调、便秘、腹痛、腹胀、矢气增多,贡献度范围为8.40~6.70;⑧肠络:脓血便、黑便,贡献度范围为8.49~6.41。11个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对应症及其贡献度(按降序排列):①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舌有齿痕、面色淡白、脉弱、脉虚、舌淡白、面色萎黄、脉细、头晕、腹部隐痛,贡献度范围为7.44~5.60;②血虚:唇/甲/眼睑色淡、舌淡白、面色萎黄、面色淡白、脉细、头晕、经少、经闭,贡献度范围为7.90~5.59;③阴虚:五心烦热、苔少、脉细数、苔无、苔剥脱、盗汗、舌有裂纹、口咽干燥、入夜低热、午后低热、舌瘦薄、舌红、颧红、舌绛、便秘、腹部隐痛、头晕,贡献度范围为6.88~4.91;④阳虚:四肢不温、畏寒、五更泄、腹痛,喜温喜按、小便清长、面色(?)白、夜尿频多、完谷不化、舌胖大、脉虚、舌有齿痕、舌淡白、脉迟、苔滑、苔润、自汗、口淡不渴、舌淡紫,贡献度范围为7.54~5.57;⑤湿:黏液便、苔腻、大便粘滞不爽、口粘腻、脓血便,白多赤少、肠鸣漉漉、里急后重、脓血便,赤白并重、脉滑、舌有齿痕、舌胖大、渴不欲饮、脉濡、胃脘痞满、脉缓、嗜睡、脉细,贡献度范围为7.91~4.96;⑥实热(火):肛门灼热、苔黄、脉数、脓血便,赤多白少、口臭、小便短黄、苔燥、口苦、脓血便,赤白并重、面色红赤、舌红、大便干结、舌绛、口渴、脉滑、发热、口干、里急后重,贡献度范围为7.13~5.69;⑦实寒:腹冷痛,拒按、脉紧、四肢不温、脓血便,白多赤少、脉迟、苔白,贡献度范围为7.51~6.14;⑧气滞:腹胀痛、腹胀、脉弦、胁肋胀满、胁肋胀痛、胃脘胀痛、胃脘胀满、精神抑郁、里急后重、急躁易怒、胸闷,贡献度范围为7.38~5.88;⑨气陷:肛门下坠、腹部下坠,贡献度范围为7.65~7.43;⑩血瘀:舌有瘀斑瘀点、舌紫暗、舌下络脉异常、脉涩、腹痛拒按、痛有定处、口唇青紫、肌肤甲错、面色晦暗、腹部有痞块、黑便,贡献度范围为7.60~5.79;n饮:为肠鸣漉漉、苔滑、脉滑、苔腻、腹泻、舌胖大、胃脘痞满、腹胀、脉沉、脉弦、脉紧,贡献度范围为7.08~4.46。2.3基于证候要素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规范的初步建立本规范是以证候要素的诊断为核心,在证候要素诊断成立的情况下,依据中医传统辨证论治与本病常见的证候类型,将其灵活的组成证候形成辨证结果。设定每个证候要素诊断成立的阈值是10分,每个症状和体征对诊断该证候要素的贡献度的分值范围为1~10分,1分代表贡献度最小,10分代表贡献度最大。如果单独一个症状和体征的贡献度分值为10分,或2个以上症状和体征的贡献度分值累积大于等于10分时,则该证候要素的诊断成立。证候要素对应症状对其诊断贡献度赋值是以众数、均数为依据,按照等差原则与扣分方法,将其转化成判定标准中症状指标的分值。根据专家意见将病位类证候要素大肠与肠络作为一个证候要素大肠予以处理。2.3.1病位类证候要素的判定标准(1)大肠:脓血便10分、黏液便10分、大便黏滞不爽10分、便溏8分、肛门灼热8分、大便溏结不调8分、腹泻8分、肠鸣漉漉7分、便秘6分、腹痛6分、腹胀6分、矢气增多6分。(2)脾:舌有齿痕9分、舌胖大9分、便溏9分、腹泻9分、大便溏结不调8分、纳呆7分、面色萎黄7分、腹胀6分、脉濡5分、腹痛5分、黏液便5分、脉缓4分、脓血便4分、脉细4分。(3)胃:胃脘胀满10分、胃脘痞满9分、胃脘疼痛9分、嗳气6分、恶心5分、呕吐5分、泛酸5分、厌食5分。(4)肾:五更泄10分、腰膝酸软9分、夜尿频多9分、腰膝酸痛8分、尺脉弱6分、下肢怕冷6分、脉沉5分、完谷不化5分、耳鸣4分。(5)肝:脉弦9分、胁肋胀满8分、急躁易怒8分、精神抑郁7分、胁肋疼痛7分、善太息5分、少腹胀满5分、口苦5分、胸闷1分。(6)肺:易感冒5分、自汗5分、恶风5分、气短5分、胸闷3分。(7)心:心悸8分、心烦5分、失眠5分、胸闷4分、多梦4分、气短4分。症状分值和≥10分,则该证候要素诊断成立。2.3.2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判定标准(1)湿:苔腻10分、口粘腻9分、大便粘滞不爽8分、黏液便8分、脓血便,白多赤少7分、里急后重6分、脓血便,赤白并重6分、脉滑6分、肠鸣漉漉5分、舌有齿痕5分、舌胖大5分、脉濡4分、脉缓4分、渴不欲饮4分、胃脘痞满4分、嗜睡3分、脉细2分。(2)气虚:少气懒言8分、神疲8分、自汗8分、舌有齿痕8分、乏力7分、脉弱6分、脉虚6分、舌淡白6分、面色淡白6分、面色萎黄6分、脉细5分、头晕4分、腹部隐痛4分(3)气滞:胁肋胀痛8分、脉弦7分、胁肋胀满7分、腹胀痛7分、腹胀7分、胃脘胀痛6分、胃脘胀满6分、里急后重6分、精神抑郁6分急躁易怒5分、胸闷4分。(4)阳虚:五更泄9分、四肢不温9分、畏寒9分、夜尿频多8分、腹痛,喜温喜按7分、小便清长7分、面色(?)白7分、脉虚6分、完谷不化6分、脉迟5分、舌胖大6分、舌有齿痕6分、舌淡白5分、苔滑5分、自汗4分、口淡不渴4分、苔润4分、舌淡紫4分。(5)血瘀:舌有瘀斑瘀点10分、舌下络脉异常9分、脉涩8分、肌肤甲错8分、舌紫暗8分、腹部有痞块7分、口唇青紫7分、腹痛拒按、痛有定处6分、面色晦暗5分、黑便4分。(6)实热(火):肛门灼热8分、苔黄8分、脉数8分、面色红赤7分、口臭7分、苔燥7分、脓血便,赤多白少6分、小便短黄6分、口苦6分、舌红5分、舌绛5分、口渴5分、大便干结5分、脓血便,赤白并重5分、脉滑5分、发热4分、口干4分、里急后重4分。(7)血虚:唇/甲/眼睑色淡10分、舌淡白9分、面色萎黄8分、面色淡白7分、脉细6分、头晕5分、经少5分、经闭4分。(8)阴虚:五心烦热8分、苔无8分、苔少6分、苔剥脱6分、脉细数6分、盗汗6分、入夜低热5分、午后低热5分、舌有裂纹5分、舌瘦薄5分、口咽干燥5分、颧红4分、舌绛4分、舌红4分、便秘3分、腹部隐痛2分、头晕2分。(9)气陷:肛门下坠10分、腹部下坠8分。(10)实寒:腹冷痛,拒按10分、脉紧7分、四肢不温5分、脉迟5分、脓血便,白多赤少5分、苔白5分(11)饮:肠鸣漉漉7分、苔滑6分、脉滑5分、舌胖大5分、腹泻5分、苔腻5分、胃脘痞满3分、腹胀3分、脉沉3分、脉弦2分、脉紧1分。症状分值和≥10分,则该证候要素诊断成立。3基于辨证规范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量表的编制与临床验证3.1基于辨证规范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量表的编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量表是以辨证规范为内核,集疾病和四诊信息采集与证候要素的辨识功能为一体,在对其证候要素辨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地组成各种证候(辨证结果)。主要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是患者的一般资料;第二部分是病史特征;第三部分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诊断依据,用于疾病诊断;第四部分是病例的纳入、排除标准;第五部分是中医症状与体征;第六部分是证候要素判断;第七部分是辨证结果。3.2基于辨证规范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辩证量表的临床验证本量表由从事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工作、且具有主任医师职称的中医专家亲自填写。将临床62例专家辨证结果与采用量表辨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在有结果的15个证候要素中,专家意见和量表辨证一致的证候要素10个(66.7%),分别为肝、脾、胃、大肠、气虚、血虚、湿阻、实热、实寒、气陷,不一致的5个(33.3%),分别为肺、肾、阳虚、气滞、血瘀,反映出本研究所研制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规范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初步临床验证的经验辨证结果共有证候类型37种,均可以由本研究制定的辨证规范中病位类和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而构成。根据专家反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量表具有疾病和四诊信息采集与证候要素辨识的作用,但也存在需要完善修改之处。结论1以证候要素和病证结合的角度建立集疾病和四诊信息采集与证候辨识为一体的中医辨证量表,不仅能完整、规范的收集西医疾病与中医四诊信息,并且为准确辨证提供了实用性工具,为中医辨证量表研究提供模式范例。2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进一步明确了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证候要素及其特征,建立该病常见证候要素的判定标准,形成以证候要素为核心的辨证规范,简化了辨证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等问题。3以辨证规范为内核,编制具有疾病和四诊信息采集与证候辨识功能为一体的基于证候要素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量表,通过62例的初步临床验证,将专家经验辨证结果与量表辨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初步认为本研究所编制的辨证规范与辨证量表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刘海英[10](2012)在《溃疡性结肠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近20年有关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对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研究和整理,从中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并分析其中医治疗机理和现代药理。方法检索1992年1月至2011年12月生物医学期刊(中国期刊网、维普、CBM)发表的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中医辨证、治法、用药归纳,并用SPSS13.0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对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研究和整理,从中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成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中医证型,由高至低依次为湿热内蕴型、脾肾阳虚型、肝脾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虚湿热型、脾虚湿盛型、其它证型,分别为27.22%、19.28%、12.73%、9.38%、7.81%、6.89%、16.69%。相应治法为清热燥湿法、温肾健脾法、调和肝脾法、健脾益气法、健脾清利湿热法、健脾渗湿法和其它治法。各类药物用药频率由高至低依次是补益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解表药,所占比例分别为32.55%、13.99%、10.80%、7.7%、6.38%、5.42%。补益药在药物整体分布中占最大的比例,其中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所占百分比分别为71.74%、22.18%、5.81%、0.87%。清热药中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分别为47.38%、39.52%、11.09%、1.61%、0.40%。理气类药物在整体药物分布中占10.61%。利水渗湿药中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分别为94.87%、4.76%、0.37%。收涩药中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分别为91.59%、8.41%。解表药中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分别为54.17%、45.83%。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中医证型为:湿热内蕴型、脾肾阳虚型、肝脾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虚湿热型、脾虚湿盛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中医治法为:清热燥湿法、温肾健脾法、调和肝脾法、健脾益气法、健脾清利湿热法、健脾渗湿法。各主要证型的常用治疗药物:①湿热内蕴型:多用黄连、木香、白头翁、甘草、白芍、黄芩、黄柏、秦皮、茯苓、白术、当归、大黄。②脾肾阳虚型:多用党参、补骨脂、甘草、吴茱萸、五味子、茯苓、水香、诃子、肉桂、附子。③肝脾不和型:多用白芍、白术、防风、陈皮、柴胡、甘草、茯苓、党参、木香、枳壳、黄芪、薏苡仁、当归。④脾胃虚弱型:多用白术、茯苓、党参、薏苡仁、甘草、山药、白扁豆、砂仁、黄芪、陈皮、木香、莲子。⑤脾虚湿热型:多用白术、党参、木香、黄连、甘草、茯苓、薏苡仁:、黄芪、陈皮、白芍、黄芩、山药、法夏。⑥脚虚湿盛型:多用白术、茯苓、党参、薏苡仁、甘草、木香、砂仁、山药、陈皮、白芍、白扁豆、黄芪、藿香。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归经以脾、胃、肺、心、大肠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平为多。

二、中医药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1 环境因素
        1.2 遗传因素
        1.3 微生物因素
        1.4 免疫因素
        1.5 其他因素
        2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2.1 药物治疗
        2.2 非药物治疗
        3 祖国医学治疗进展
        3.1 中医内治
        3.2 中医外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1 临床表现
        2 寒热并用法治疗UC
        2.1 现代名医经验
        2.2 寒热并用经典方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范围及方法策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
        1.4 数据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Meta分析结果
        3.2 局限性
        3.3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图
    附录2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表
    附录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基本情况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发病机制
        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五运六气的相关性
        1 古代先贤根据“天人相应”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季节性
        3 五运六气与肠道疾病发病的相关性
        4 五运六气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相关性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张书信教授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总结
        1 “治未病”思想
        2 对UC病因病机认识
        3 三期治未病
        4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治未病
        5 整体和局部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治未病
        6 加强UC患者慢性病管理治未病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数据结构规范化与标准化
        1.6 数据提取
        1.7 统计方法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临床特征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R的中医疗法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状Meta分析
    对象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筛选
        1.3 资料提取
        1.4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标准操作规程SOP
        1.6 统计分析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等情况
    二、附件
        附件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附件二:IBD患者基本状况调查问卷
        附件三:生存质量分析
致谢

(4)乌梅丸方证析义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乌梅丸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1 乌梅丸的来源
2 乌梅丸证的分析
    2.1 乌梅丸证的病因病机分析
        2.1.1 病因病机的历代研究
        2.1.1.1 胃中虚冷说
        2.1.1.2 脾寒胆热说
        2.1.1.3 枢机开合说
        2.1.1.4 肝木乘土说
        2.1.1.5 水不涵木说
        2.1.1.6 肝阳虚衰说
        2.1.2 病因病机的辨析阐释
        2.1.2.1 肝用不足
        2.1.2.1.1 寒伤肝阳
        2.1.2.1.2 肝阳亏虚
        2.1.2.2 肝体亏虚
        2.1.2.3 木土不和
        2.1.2.4 体用俱虚,木不疏土,寒热错杂
    2.2 乌梅丸证的主症分析
    2.3 讨论
    2.4 附:蛔虫的生源
        2.4.1 蛔虫生于木气说
        2.4.2 蛔虫生于土湿说
        2.4.3 蛔虫生于谷物说
        2.4.4 蛔虫生于肝木,成于土湿
3 乌梅丸方的分析
    3.1 乌梅丸的组成及功效
        3.1.1 乌梅
        3.1.2 黄连
        3.1.3 黄柏
        3.1.4 细辛
        3.1.5 桂枝
        3.1.6 人参
        3.1.7 当归
        3.1.8 蜀椒
        3.1.9 干姜
        3.1.10 附子
    3.2 乌梅丸的配伍意义
    3.3 乌梅丸的煎服方法
    3.4 讨论
4 乌梅丸证医案举隅
    4.1 后世对乌梅丸应用的继承与发展
        4.1.1 乌梅丸治疗原方症状
        4.1.2 乌梅丸治疗相关症状
        4.1.3 乌梅丸治疗其他病证
    4.2 谷师医案
        4.2.1 乌梅丸治疗泄泻
        4.2.2 乌梅丸治疗吞酸
        4.2.3 乌梅丸治疗汗病
        4.2.4 乌梅丸治疗颤证
    4.3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艾灸关元和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UC2和EGFR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加味清肠解毒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炎症细胞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上篇 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1. 溃疡性结肠炎的概述
        2. 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概况
        3.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4.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
        5.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二、中医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研究
        3. 现代知名脾胃病专家对UC的认识
        4. 导师李培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学术思想研究
中篇 立项依据及实验研究
    一、本研究立论依据
    二、加味清肠解毒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三、加味清肠解毒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四、加味清肠解毒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PC、TXB_2、6-Keto-PGF_(1α)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讨论
下篇 讨论
    一、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1. 溃疡性结肠的病名研究
        2.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研究
        3.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研究
        4. 溃疡性结肠炎与“微观毒瘀证”
        5.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原则
        6.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分型论治
    二、毒邪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研究
        1. “毒”、“毒邪”的含义
        2. 毒邪的内涵和致病特点
    三、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动物造模讨论
    四、对照药物美沙拉嗪缓释颗粒
结语
问题和展望
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图片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溃结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溃结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溃结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EGFR、MUC2表达的影响(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肠尔舒结肠溶胶囊的药学及初步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西医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与治疗研究现状
    2. 处方中各药味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第二章 制备工艺研究
    1. 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2. 浓缩干燥工艺研究
    3. 成型工艺研究
    4. 中试研究
第三章 质量标准研究
    1. 性状
    2. 鉴别
    3. 检查
    4. 含量测定
    5. 肠尔舒结肠溶胶囊质量标准(草案)
第四章 初步稳定性考察
    1. 长期试验
    2. 加速试验
    3. 小结
第五章 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3. 结果与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结语
    1. 全文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证候要素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量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中医辨证量表研制方法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辨证量表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前言
        1 量表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2 量表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现状分析
        3 中医辨证量表的研制思路
        4 研究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证候要素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规范的初步建立
    前言
    第一章 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要素的专家问卷调查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要素对应症及其诊断贡献度的专家问卷调查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证候要素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规范的初步建立
        前言
        1 辨证规范指标的确定
        2 辨证规范指标的赋值
        3 辨证规范的结构
        4 辨证规范的内容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辨证规范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量表的编制与临床验证
    前言
    第一章 溃疡性结肠炎辨证量表的构建
        1 辨证量表的功用
        2 辨证量表的结构与内容
        3 辨证量表的编制方法
    第二章 溃疡性结肠炎辨证量表的临床初步验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10)溃疡性结肠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发病机理
        1.1.1 中医病因病机
        1.1.2 西医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疗
        1.2.1 中医内治法
        1.2.2 中医外治法
        1.2.3 内外合治
        1.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1.2.5 其他治疗疗法
    1.3 实验研究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结果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统计方法
        2.1.6 研究步骤
    2.2 研究结果
        2.2.1 常见中医证型
        2.2.2 常用治法
        2.2.3 常用治法的药物分类
        2.2.4 高频药物的统计
        2.2.5 各常见证型的高频药物
第三章 分析和讨论
    3.1 中医常见证型讨论
    3.2 中医主要治法的讨论
        3.2.1 清热利湿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3.2.2 健脾渗湿是治疗本病的基础
    3.3 中药分类讨论
        3.3.1 补益药
        3.3.2 清热药
        3.3.3 理气药
        3.3.4 利水渗湿药
        3.3.5 收涩药
        3.3.6 解表药
    3.4 主要证型中药讨论
        3.4.1 湿热内蕴证
        3.4.2 脾肾阳虚证
        3.4.3 肝脾不和证
        3.4.4 脾胃虚弱证
        3.4.5 脾虚湿热证
        3.4.6 脾虚湿盛证
    3.5 高频药物归经讨论
    3.6 高频药物性味讨论
    3.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治文献研究记录表
    附录2:入选研究的157篇文献
致谢

四、中医药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D]. 宫宇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规律的研究[D]. 孙晓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网状meta分析[D]. 沈照峰.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4]乌梅丸方证析义及其临床应用[D]. 徐菁晗.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艾灸关元和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UC2和EGFR表达的影响[D]. 王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加味清肠解毒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炎症细胞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D]. 屈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溃结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D]. 王思思.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肠尔舒结肠溶胶囊的药学及初步药效学研究[D]. 汪明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9]基于证候要素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量表的初步研究[D]. 王佳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10]溃疡性结肠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 刘海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