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氧化燃料电池论文-辛显双,朱庆山,刘岩

固体氧化燃料电池论文-辛显双,朱庆山,刘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体氧化燃料电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合金连接体,涂层,粉末还原法

固体氧化燃料电池论文文献综述

辛显双,朱庆山,刘岩[1](2019)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合金连接体耐高温氧化导电防护涂层》一文中研究指出降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工作温度,可使用高电导、高热导、高强度的合金作为连接体。其中含Cr的铁素体不锈钢合金,具有与SOFC其他部件材料匹配的热膨胀系数,此外还有易于加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成为中低温板式SOFC连接体材料应用与研究的重点。但这类合金表面高温氧化所带来的界面电阻变化,及Cr挥发进而在阴极沉积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成为影响板式SOFC长期稳定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表面处理。从SOFC合金连接体引起的电堆性能衰减机理出发,阐明了降低或防止阴极Cr中毒的几类方法,论述了合金连接体涂层的必要性。结合笔者开发设计的尖晶石粉末还原法在合金连接体表面制备纳米微结构Mn_(0.9)Y_(0.1)Co_2O_4(MYC)防护涂层方面的工作,综述了国内外SOFC合金连接体涂层材料及涂层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各类涂层材料及涂层制备方法优缺点进行比较的同时,重点介绍了电导率高、实用性较强的钙钛矿结构及尖晶石结构涂层材料。最后展望了合金连接体涂层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周凝[2](2018)在《氧化还原可逆型钙钛矿电极材料结构调控及其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以其效率高、排放少、燃料灵活、全固态结构等优点成为倍受关注的能源转化技术。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ymmetrical SOFC,SSOFC)的阴极和阳极使用同一种材料,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有利于电池在发生积碳或者硫中毒后进行再生,从而显着提高电池的寿命。但目前多数已报道的SSOFC电极材料都存在催化活性差或者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钙钛矿氧化物既可作为氧电极催化氧还原反应(ORR)或氧析出反应(OER),又可在还原气氛下通过原位析出金属纳米颗粒形成复合燃料电极,是极具潜力的SSOFC电极材料。然而,其活性和稳定性在氧化还原条件下均会受阳离子析出的显着影响,对A、B位阳离子析出行为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调控,能大幅提高电极的性能、稳定性和再生性,因此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论文以两种钙钛矿氧化物La_(0.5)Sr_(0.5)Fe_(0.8)Cu_(0.2)O_(3-δ)(LSFCu)和La_(0.5)Sr_(0.5)Co_(0.2)Fe_(0.8)O_(3-δ)(LSCoF)为母体,探索了B位高价阳离子掺杂,以及通过A位计量系数自组装生成两相复合电极材料对电极催化活性、稳定性、抗积碳性、燃料电池/电解池可逆性等性能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有效提高了阴阳极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阐明了A和B位阳离子偏析的重要影响因素及有效调控方式,加深对偏析行为影响电极性能的理解,创新发展出了自组装生成钙钛矿/层状钙钛矿(Single-perovskite/Ruddlesden-popper perovskite,SP/RP)两相复合材料调控阳离子偏析/溶出行为的新途径。为制备高性能、高稳定性和可再生的SSOFC电极提供了实验依据。具体为:首先,研究了La_(0.5)Sr_(0.5)Fe_(0.8)Cu_(0.15)Nb_(0.05)O_(3-δ)(LSFCuN)作为SSOFC电极使用时的抗积碳性能和可再生性。研究发现,LSFCuN具有较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其对应的SSOFC积碳后的阳极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循环过程再生。随后,将LSFCuN用作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的氧电极,燃料电池模式下,800°C时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Maximum power density,MPD)为1100 mW cm~(-2);电解模式下,750°C时,1.3 V电解电压下,电流密度为850 mA cm~(-2),且800°C、1.60 V下,50 h内的稳定性测试中未见氧电极与电解质发生剥离。可见,LSFCuN同时具有较好的阴极和阳极催化性能,是一种较有应用前景的SSOFC电极材料。针对具有较高稳定性和催化活性的氧化还原可逆型LSFCuN,以La0.5Sr0.5Fe0.80-xNbx Cu0.2O3-δ(LSF0.80-xNxCu0.20)和La0.5Sr0.5Fe0.80Cu0.20-xNbxO3-δ(LSFCu_(0.20-x)N_x)为研究对象,比较了高价阳离子的B位不同取代位置对LSFCu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被取代元素发生还原反应的难易程度是影响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关键因素,高价阳离子取代B位上较易还原的元素Cu时,会显着提高材料的稳定性,还原后的分解程度降低,并且抑制了表面Sr的偏析,但同时会降低材料中氧空位的浓度。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B位中Fe位掺杂高价阳离子Nb~(5+)和Ti~(4+/3+)的LSF_(0.80-x)N_xCu_(0.20)(x=0-0.15)和La_(0.5)Sr_(0.5)Fe_(0.8-x)Ti_xCu_(0.2)O_(3-δ)(x=0-0.3,LSF_(0.80-x)Ti_xCu)系列材料,以研究B位不同取代元素、不同取代量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仅当掺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材料的稳定性才会显着提高。掺杂后的(La,Sr)FeO_3基钙钛矿氧化物在阳极气氛下仅发生部分分解,分解为SP、RP相和相应的B位可析出金属单质的复合物。当B位可析出金属种类≥2时,析出金属的种类与高价阳离子的掺杂量相关,且倾向于在材料表面能较低(晶界和缺陷)处析出。高价阳离子掺杂降低了材料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却提高了阳极催化活性,材料的催化性能不随掺杂量的增加单调改变,因此在进行高价阳离子掺杂时,选择合适的掺杂量尤其重要。制备了催化性能优异的氧化还原可逆型SSOFC电极材料。800℃下,以LSF_(0.7)Nb_(0.10)Cu为电极的SSOFC在湿氢中的MPD为609 mW cm~(-2),以湿合成气(3%H_2O,CO:H_2=1:1)为燃料时则为493 mW cm~(-2),且0.7 V下、100 h内电池稳定性良好;以LSF_(0.7)Ti_(0.1)Cu为电极的SSOFC在湿氢中的MPD为644 mW cm~(-2),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抗硫中毒性能和抗积碳性能。A位非计量比也是影响材料结构和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La_(0.5)Sr_(0.5+x)Co_(0.1)Fe_(0.8)Nb_(0.1)O_(3-δ)(x=0﹑±0.05和±0.10,LSr_(0.5+x)CoFN)的晶体结构随A位计量比的改变而变化,A位缺位量较高时,不能够形成纯相,有少量B位元素的氧化物出现;A位缺位量较低或为化学计量比时能够形成纯相;A位富位时则可原位生成SP/RP相的复合物,且RP相的含量随富位量的增大而增加;因此相应的还原后的产物中RP相的含量越高。阳极气氛下,未见A位缺位促进纳米颗粒析出的现象,析出的纳米颗粒的数量与A位计量比不相关;纳米颗粒为核壳结构,生长在SP相基底上,核为RP相,壳为2-4 nm厚的Co_3Fe_7合金。A位非计量比提高了材料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其中LSr_(0.6)CoFN具有最高的氧还原催化活性,800℃下,阴极极化阻抗为0.066Ωcm~2,Ni-YSZ阳极支撑的单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为837 mW cm~(-2)。A位富位降低了LSr_(0.5+x)CoFN的阳极催化活性,未见A位缺位与阳极催化活性之间的明确关系。LSr_(0.5+x)CoFN体系中A位缺位和富位均促进了SSOFC的性能的提高,其中以LSr_(0.6)CoFN为电极材料的SSOFC在800℃下的最大功率密度为584 mW cm~(-2),该电池具有较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和抗积碳性能。(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俊[3](2018)在《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金属连接体的氧化行为和Cr挥发特性及其表面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量转换装置,它可以将燃料中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为了能提供更多的电能,SOFC通常组装成电堆使用。连接体是SOFC电堆中的关键部件之一,为相邻单电池提供电连接,同时还起着分隔相邻单电池阴极氧化气体和阳极还原气体的作用。随着SOFC的运行温度从高温(~1000℃)降低至中温范围(600~800℃),金属材料,特别是Fe-Cr合金已经取代陶瓷材料成为目前主流的连接体材料。Fe-Cr合金在高温下表面会形成致密的Cr_2O_3氧化层,从而保护基体不被继续氧化。然而,在复杂的SOFC电堆环境中,Fe-Cr合金会发生异常氧化,表面的氧化层增厚,电阻增大,造成电堆内阻增大,输出性能下降。此外,Fe-Cr合金中的Cr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会产生挥发,气态的Cr随着气流到达SOFC阴极并沉积在阴极上,Cr的沉积物会占据阴极的催化位点或者直接与阴极反应导致阴极材料的分解,从而毒化阴极性能,造成电堆性能的快速衰减。异常氧化和Cr挥发毒化阴极这两方面的问题严重限制了Fe-Cr合金在SOFC电堆中的应用。为了探讨金属连接体在SOFC电堆中产生异常氧化的原因以及Cr沉积于阴极上的机理,本文以商用SUS430合金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双气氛、电流、温度分布和气体成分等因素对合金氧化行为的影响。随后对SUS430合金表面的Cr挥发速率进行了测量,并对中温下(750℃)Cr在(La_(0.8)Sr_(0.2))_(0.95)MnO_(3-δ)(LSM)阴极上的沉积过程进行分析,运用SEM和TEM对阴极中Cr的沉积位置、沉积形态和物相结构进行系统的表征,进而提出Cr在LSM阴极上的沉积机制。最后,研究了MnCu_(0.5)Co_(1.5)O_4(MCC)尖晶石涂层对SUS430合金氧化行为和表面Cr挥发的影响。此外,还在合金和阴极之间施加LaCo_(0.6)Ni_(0.4)O_(3-δ)(LCN)钙钛矿集流层,评估LCN集流层对气态Cr的吸收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归纳如下:(1)双气氛和实际电堆中SUS430合金的异常氧化行为。燃料气的存在会对空气侧的氧化造成严重的影响:在CH_4/air双气氛中,合金空气侧会形成更厚的Mn-Cr氧化层;在5%H_2/air气氛中,合金表面生成了Fe_2O_3颗粒;而在H_2/air气氛中,合金表面是一层连续的Fe_2O_3氧化层。异常氧化的产生是由氢扩散造成的,氢从燃料侧渗入合金中继而到达空气侧,促进了空气侧Fe离子的向外扩散,导致Fe_2O_3的产生。电流对合金低电势侧的氧化有促进作用,对高电势侧的氧化有抑制作用,因此高电势侧的氧化层要厚于低电势侧。当SUS430合金应用于实际电堆中,其氧化行为还将受到温度分布、气体成分的影响,合金在高氧含量和高水含量的区域具有较厚的氧化层。面比电阻(ASR)测试发现,AIFO区域的ASR高达306mΩcm~2,故SUS430合金作为SOFC金属连接体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要对其进行优化改性。(2)SUS430合金Cr挥发速率的测定与Cr在LSM阴极上的沉积机制。SUS430合金表面的Cr挥发速率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这是由于外层MnCr_2O_4尖晶石相比于内层Cr_2O_3具有更低的Cr挥发速率造成的。表面存在SUS430合金的情况下,LSM阴极性能出现了明显的衰减,说明Cr对阴极具有明显的毒化作用。Cr在LSM阴极上的沉积过程是化学反应过程,在极化电流下,LSM中的Mn被还原为Mn~(2+),进而与气态的Cr发生化学反应,致使Cr的沉积,从而在LSM骨架上形成MnCr_2O_4沉积物。MnCr_2O_4沉积物不仅阻碍了阴极表面ORR反应的进行,还会导致阴极欧姆电阻的增大。随着极化电流的增大,Cr的沉积颗粒会进一步长大,沉积区域也进一步扩大。因此,高电流密度下LSM阴极的Cr毒化现象尤为严重,也更值得关注。(3)SUS430合金的表面改性。通过提拉法成功将MCC涂层涂覆在SUS430合金的表面。致密的MCC涂层不仅有效地限制了氢的扩散,还能阻止氧的向内扩散,从而显着提高了合金在双气氛中的氧化抗性。此外,涂层还极大地降低合金的Cr挥发速率,Cr在阴极上的沉积量仅是未施加涂层的十分之一。在合金和阴极之间施加LCN集流层后,改善连接体和阴极接触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减少Cr在阴极上的沉积。通过粉体相容性测试,可以发现LCN会与Cr_2O_3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尖晶石相。因此,可以推测LCN集流层与Cr蒸气发生了化学反应,从而将Cr蒸气吸收,减缓了Cr对阴极的毒化。(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宋梓阳[4](2018)在《氧化钽—氧化钛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以燃料电池、锂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利用方式不断涌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以其高效、环保的优点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电解质作为SOFC的核心部件,直接关系到整个电池体系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用草酸盐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钽—氧化钛基固体电解质粉体,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X 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等测试手段对固体电解质粉体有关性质进行了表征,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使用阿基米德排水法、电化学工作站、热膨胀仪等计算和测试了不同掺杂物以及不同掺杂浓度的电解质的相对密度、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和热膨胀系数(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CTE)。并根据掺Fe2O3电解质烧结前后XRD结果,探讨了 Ta2O5-TiO2-Fe2O3系电解质结构的变化及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取得结果如下:Fe2O3掺杂量为2.3%时,电解质相对密度约92.91%,800℃时电导率为2.80×10-2S/cm,电导活化能约0.9491eV,热膨胀系数约3.26×10-6K-1。Al2O3掺杂量为2.3%时,电解质相对密度约86.24%,800℃时电导率约1.99×10-2S/cm,电导活化能约0.9508eV,热膨胀系数约2.38×10-6K-1。不同含量Ga2O3掺杂的电解质的相对密度均低于80%,掺杂Ga2O3之后电解质电导率均有所降低,其热膨胀系数随掺杂比的增加而升高,从3.04×10-6K-1增加到 3.52×10-6K-1。XRD结果表明,电解质粉体的晶体类型为正交晶型,烧结后晶体类型为叁斜晶型,晶体类型发生了转变。随着Fe2O3掺杂量的增加,晶体中杂质相FeTaO4含量不断增加。当体积较小的Ti4+和Fe3+取代多面体中的Ta5+时,为了维持电中性,多面体中Ta5+周围的O2-位置产生氧空位,多面体中邻近的O2-受外界能量激发时向氧空位的位置迁移,从而完成氧离子导电的过程。叁斜晶体的空间群结构中[TaO7]正十面体的占有率比在正交晶型的空间群中占有率高,为氧空位的产生提供了更大可能,叁斜晶型的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电导率。(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8-05-01)

冯楚[5](2018)在《基于镧镨共掺杂氧化铈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可持续能源的迫切需求,燃料电池技术引起人们的巨大关注。作为燃料电池的一种典型类别,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由于其清洁、高效以及优异的燃料灵活性等显着优势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作为一种最典型的电解质材料,需要高温(800 ℃以上)才能达到足够高的离子电导率,决定了基于YSZ的SOFC需要在800 ℃以上的操作温度才能有较好的功率输出,由此产生的制造成本和技术复杂问题一直制约着SOFC的发展。研究和开发新的在中低温区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电解质材料、把电解质薄膜化是降低SOFC工作温度的两种有效途径。掺杂氧化铈与YSZ相比,在中低温区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因此本文围绕镧镨共掺杂氧化铈(LCP)电解质材料,对这类材料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展开研究。(1)使用硅酸钠作为粘结剂在镍钴铝锂氧化物(NCAL)陶瓷衬底上制备LCP和镧锶钴铁氧化物(LSCF)混合物薄膜,利用XRD、SEM、EDS和EIS等技术对LSCF和LCP薄膜的微观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和研究。实验发现,600℃烧结的薄膜具有良好的致密性能,以此制备的薄膜电池期间在575℃时达到1.04V开路电压(OCV)和545 mW/cm2最大功率输出的良好电化学性能。这些发现表明,硅酸钠是用于制备SOFC的致密薄膜的有效粘合剂。而且,基于硅酸钠的制备技术避免了脱胶和高温烧结等工序,大大简化了薄膜燃料电池的制备过程,促进了燃料电池的商品化。(2)近年来研究表明,把离子导体与半导体复合能极大的提高其离子电导率,在实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低温操作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与纯离子型电解质LCP制备的燃料电池相比,其功率密度在550℃时显着增强。如:使用氧化锌(ZnO)与LCP混合电解质材料制备的单电池在550℃时获得了 1.1V的开路电压和1150 mW/cm2的输出功率。通过向离子型电解质中引入半导体可增强电池的性能。(3)将半导体In2O3与离子导体LCP复合制备成新型复合电解质应用于燃料电池中。通过电池性能和电化学阻的研究,表明向离子型电解质中引入半导体可以提升电池性能。通过对不同组分性能分析发现在合适组分,发现比分对电池的性能有和大的影响,电池的性能在最佳比分的条件下,550℃时和达到730mW/cm2。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LCP电解质的SOFC研究,通过使用薄膜技术和向其中加入半导体,对其器件进行优化,着力提升器件性能。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支持,促进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商业化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4-19)

宫正,孙文平,曹加锋,刘卫[6](2018)在《消除掺杂氧化铈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内短路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掺杂的氧化铈(DCO)在中低温下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在含H_2O和CO_2的气氛下比较稳定以及与电极材料化学相容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中低温电解质材料[1]。然而在电池运行环境中,由于电解质一侧是暴露在还原性气氛(燃料气)中,DCO中的Ce~(4+)易被还原成Ce~(3+),从而在电解质中引入n型电子电导,造成电池部分内短路。DCO基电池内短路问题还会造成燃料浪费等问题。此外,DCO中铈离子半径的变化必然会使晶格发生畸变,导致电解质膜机械强度的降低,造成电池性能的衰减等问题[2]。在文献中关于解决氧化铈基电池内短路的众多解决方法中,使用含Ba阳极材料是解决DCO基燃料电池内短路问题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结构设计研究了含Ba层阳极功能层NiO-BZCY的厚度对生成电阻阻挡层的厚度和质量,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电池的功率密度的影响。同时还发现,NiO-SCYb阳极Sr的扩散也能原位生成电子阻挡层提高氧化铈基电池的开路电压。此外,我们还对含Ba、Sr阳极应用于氧化铈基SOFC做了相关研究。通过调控阳极Ba,Sr的含量,我们成功制备出了高性能的氧化铈基电池。(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4-14)

邓辉[7](2018)在《基于掺杂氧化铈与钙钛矿复合材料的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由于燃料的选择范围广,能量转换率高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能源转换技术。目前高温是限制SOFC商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解决高温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减少钇稳定二氧化锆(YSZ)电解质厚度以及采用掺杂氧化铈(DC)等中低温下有高电导率的替代材料,然而,由于YSZ薄膜工艺的复杂性以及Ce4+的还原等问题,当前的SOFC技术迟迟没有被应用于商业化。近年来,一种新型的燃料电池技术“无电解质燃料电池(EFFC)”被提出,该电池打破了传统SOFC的阳极/电解质/阴极的结构限制,引入了一层半导体离子导体复合材料作为中间功能层,提高离子电导率的同时减小了界面的电极极化,使得电池可以在550℃下良好的运行。而且其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为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采用掺杂氧化铈和钙钛矿电极材料的复合物作为中间功能层,对EFFC进行系统地研究:(1)通过对基于 Ce0.8Sm0.2O2-δ(SDC)-Sm0.5Sr0.5CoO3-5-δ(SSC)复合材料的 EEFC 的性能测试,发现该电池器件可以在低温475℃到550℃的范围内良好的运行,取得了367-741mW/cm2的输出功率。并研究了 SDC和SSC的比例对EFFC的性能影响,发现在6:4时电池性能达到最佳,此时电子和离子电导率达到平衡。同时通过阻抗谱分析,发现向SDC中引入SSC可以增加叁相界面区域减小电池极化,进而增强电池性能。(2)将Ce0.8Sm0.2O2-δ(SDC)-Sr2Fe1.5Mo0.5O6-δ(SFM)复合物分别应用于EFFC的中间隔膜层和传统的SOFC电极(阴极和阳极)。当SDC-SFM的质量比为6:4时,EFFC的性能达到最佳值,550℃下为841mW/cm2,并且该电池可以在156mA/cm2恒定电流放电约24h。而传统的SDC电解质SOFC在相同的温度下只能达到326 mW/cm2。通过对EIS的分析,发现EFFC的电荷转移电阻比传统电池小很多。同时,还证实了在氢气侧产生的肖特基结可以有效的阻挡电子通过电池内部。因此EFFC可以获得一个很高的输出性能并且避免电池短路问题。(3)将 N 型半导体 La0.25Sr0.75TiO3+δ(LST)和离子导体 Ce0.8Sm0.05Ca0.15O2-δ(SCDC)复合(SCDC-LST)用做EFFC的中间功能层。以6SCDC-4LST复合材料为例,EFFC在550℃下可以取得1.16V的开路电压和840mW/cm2的输出功率,而以SCDC为电解质的SOFC在相同的温度下只能达到462 mW/cm2。从阻抗谱的结果可以看出,EFFC的欧姆电阻和电荷转移电阻都要小于以SCDC为电解质的SOFC的相应电阻。同时,本文通过测试直流整流曲线,证明了在电池的阴极侧确实形成了 PN结。除此之外,由于阴极侧稳定的PN结可以有效增加电池的稳定性,EFFC可以在550℃下稳定的运行14h。(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4-09)

宫正[8](2018)在《氧化铈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结构设计及其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可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是一种能量转换效率高,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SOFCs中低温化逐渐成为目前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掺杂的氧化铈(Doped Ceria,DCO)电解质在中低温下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因此,DCO基SOFCs被认为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类中低温SOFCs。本论文针对DCO基SOFCs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电池新材料与结构的设计,并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改性机理展开了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第一章,简单介绍了 SOFCs的研究背景和工作原理,对SOFCs的关键材料-电解质做了着重的阐述。第二章,提出了一种原位反应的方法制备BaCe1-xSmx03-δ修饰Ce0.8Sm0.201.9(SDC)复合电解质。通过利用BaO和SDC在高温烧结过程中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比例的BaCe1-xSmxO3-δ修饰Ce0.8Sm0.2019复合电解质。随后对合成的复合电解质粉体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不同比例的复合电解质基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发现,原位生成的BaCe1-xSmx03-δ包覆在SDC颗粒表面,形成了BaCe1-xSmx03-δ修饰的SDC复合电解质。单电池的开路电压,欧姆电阻和极化电阻都随着复合电解质中BaCe1-xSmxO3-δ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含少量BaCe1-xSmxO3-δ的复合电解质单电池的功率密度不仅优于传统的SDC电解质电池,而且还优于文献中报道的类似复合电解质电池的性能。研究表明,原位反应法是制备的BaCe1-xSmxO3-δ-SDC复合电解质的一种有效方法。第叁章,设计了一种由NiO-SDC阳极支撑体,NiO-BZCY阳极功能层,SDC电解质和SSC-SDC阴极四部分构成的电池结构,通过设计这种电池结构比较了NiO-SDC和NiO-BZCY分别用作SDC基SOFC阳极的催化性能,并研究了含Ba阳极功能层的厚度与生成电子阻挡层质量、厚度,电池的功率密度以及电池开路电压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NiO-SDC阳极支撑型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要明显优于NiO-BZCY阳极支撑型电池。此外,电子阻挡层的厚度随着含Ba阳极功能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阳极功能层的厚度大于等于50 μm时,电子阻挡层才能有效保护SDC电解质,消除内短路现象。阳极功能层厚度为50 μm的单电池也表现出最高的电化学性能,在650 ℃,电池的最高功率密度和开路电压分别高达1068 mWcm-2和1.016 V。此外,在600℃,0.7 V输出电压和开路电压下分别运行50和80多个小时,电池几乎没有衰减,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还值得指出的是该电池在低温下仍表现出非常优异的性能,在450℃时最高功率密度可达254 mWcm-2。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结构的电池是很有应用前景的中低温SOFCs。第四章,首次提出并验证了阳极Sr的扩散也可原位生成电子阻挡层,提高DCO电解质基电池的开路电压。拉曼光谱,高分辨透射电镜结果发现,扩散的Sr元素与SDC发应生成了 SrCe1-x(Sm,Yb)x03-δ钙钛矿相,包覆在SDC颗粒表面形成了 SDC@SrCe1-x(Sm,Yb)x03-δ的核壳结构。原位生成电子阻挡层的厚度与半电池的烧结温度密切相关,厚度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此外,Sr元素扩散到SDC电解质中还能有效降低电池的烧结温度,烧结温度为1100℃时,就能得到致密的SDC电解质,比典型的NiO-SDC阳极支撑型SDC电池的烧结温度降低了约300℃。研究结果表明,选用含Sr的阳极材料是降低SDC电解质电池烧结温度和提高电池开路电压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第五章,设计了一种可降低电池的烧结温度并能消除内短路的新型SDC基SOFCs。通过设计实验研究了 Ba和Sr元素在SDC电解质中的扩散现象。调控阳极Ba和Sr元素的比例(NiO-Ba1-xSrxCe0.7Zr0.1Y0.203-δ,0≤x≤0.3),优化了阳极成分。在半电池烧结过程中,利用阳极Sr元素的扩散降低半电池的烧结温度,利用阳极Ba元素的扩散与SDC电解质反应生成电子阻挡层消除内短路现象,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结果发现,Sr比Ba元素更容易扩散到SDC电解质中,当阳极Sr元素的掺入量为0.1时,单电池的性能最好,在1200 ℃烧结5小时制备的NiO-Ba0.9Sr0.1Ce0.7Zr0.1Y0.2O3-δ阳极支撑型单电池,在650℃的开路电压和最高功率密度分别为1.038和677 mW cm-2。单电池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以及较低的烧结温度表明含钡和锶的复合阳极材料对氧化铈基燃料电池的推广和应用方面非常有前景。第六章,对本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掺杂氧化铈基SOFCs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4-01)

董晓磊[9](2017)在《镍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动力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i-YSZ材料体系在导电性、催化活性、机械性能和还原气氛中的稳定性方面表现优异,被广泛的用作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的阳极材料。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推广要求电池可以长期稳定的运行工作,而电池在高温运行的过程中因为供气系统或者密封问题等都会造成阳极的再氧化。阳极氧化过程不仅仅造成自身体积的膨胀同时会引起阳极和电解质结果应力等因素的改变,甚至将导致电池性能的衰减甚至破坏。因此要求燃料电池的阳极有稳定的电化学性能且具有一定的氧化还原稳定性,即阳极能够在数次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保持性能稳定。基于以上的观点,本论文围绕着金属Ni颗粒的再氧化,金属Ni中掺入Fe后的合金材料的抗氧化性能以及在阳极中掺杂一定质量的Fe对SOFC的氧化还原稳定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文第一章简要阐述SOFC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介绍SOFC中的关键材料及其性能要求,重点介绍阳极材料的发展,并分析总结影响SOFC性能的相关电化学过程,介绍SOFC在应用的过程中对稳定性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同时简要阐述了金属高温氧化过程,重点介绍了金属氧化的Wagner理论的发展。我们重点介绍了金属Ni在高温氧化过程,明确了 Ni阳离子通过氧化膜的扩散为氧化速率的控速步骤。论文第二章,我们致力于探究还原温度(600-750℃)的不同对生产的Ni颗粒的再氧化行为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探究Ni颗粒升温氧化和恒温氧化动力学过程,并修正了金属颗粒氧化速率曲线方程从而能够更好的符合实验曲线。而结合热重测试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研究了 Ni颗粒的氧化过程和相关的氧化机制。论文第叁章,我们使用热分析和微观结构表征的技术研究了 NiFe合金颗粒的氧化动力学问题。微观结构分析表明Fe203/(Ni,Fe)304在合金的氧化过程中表面形态的演变与扩散机理的改变中占据重要位置。合金的恒温氧化的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温度阶段离子沿着晶界的扩散过程控制着合金的氧化速率,同时合金的氧化活化能随着Fe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大。NiFe合金的TPO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合金的氧化过程包含叁个不同的氧化机制:低温阶段的晶界扩散控制机制、高温阶段的晶格扩散控制机制和在中间温度阶段由Fe203到(Ni,Fe)304的相转变过程诱发的扩散控制机制。因此在所有样品中,掺杂5%和10%的Fe的合金样品展现了最高的氧化抗性。本工作不仅仅是展现了分析NiFe合金颗粒的氧化过程中的扩散机制和氧化机制的结果和过程,同时展现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能够为其他材料的金属-气体反应的分析提供有效的工具。论文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在SOFC的NiO-YSZ阳极功能层中掺入适量Fe对电池的氧化还原稳定性的影响。在实验中首先研究了 NiO-YSZ阳极功能层粉体中加入Fe203后对其还原前后形貌及成分的影响。XRD和SEM结果表明,在电池工作条件下Fe进入Ni的晶格形成NiFe合金。我们研究了还原后的NiFe-YSZ颗粒的再氧化过程,表明掺入的Fe能够有效的限制Ni在氧化过程中的扩散速率从而在较低的温度下能够有很好的氧化抗性。在阳极功能层中掺入不同Fe的SOFC的循环氧化和功率密度曲线说明当电池的功能层中掺入5%的Fe则能够获得较高的功率密度并且能有效的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1)

曹加锋[10](2017)在《基于元素扩散的氧化铈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电效率高、理论产物零污染、安全性高、应用广泛等优点使得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成为解决当前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可靠路径之一。目前我国SOFC技术正处于实验室开发的关键阶段,要想使SOFC技术走向规模化应用,开发高效、稳定、低成本的SOFC电极和电解质材料是推动此项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最关键一环。当前SOFC的制备过程中,出于电解质的致密性要求,高温烧结成为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然而在高温烧结过程中,电极内部、以及电极电解质之间元素的互扩散行为成为一个难以逃避的问题。元素互扩散的结果使得电极电解质之间有机会产生杂相、各区域功能紊乱,直接导致电池性能的衰退、报废乃至出现安全性问题;而元素扩散利用的好,也有可能利于电池性能的提高,这就使得掌控并利用元素扩散成为SOFC电池研究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掺杂氧化铈是目前研究广泛的一类可应用于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的电解质材料,有一定的产业化应用前景,但电子电导率高的缺点使其不能在高电压下工作,这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利用Ba基质子导体阳极元素扩散,在阳极与电解质之间形成一层电子阻隔层,可以有效抑制氧化铈基SOFCs电解质内部的电子电导。然而,虽有一些利用此方法成功抑制氧化铈基SOFCs电子电导的相关报道,但是关于元素扩散层的成因分析、内部结构以及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仍然较少,对于元素扩散导致的SOFCs衰减问题的关注度仍然较低,系统研究元素扩散并合理有效利用元素扩散来提升SOFC性能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论文针对SOFCs研究中的稀土离子掺杂氧化铈电解质电子电导普遍较高的关键问题,利用高温煅烧的制备方式,采用Ba基质子导体阳极内部元素扩散的方法,在阳极与电解质之间形成一层扩散功能层,从而有效抑制电解质的电子电导,提高电池开路电压进而提高电池性能。论文研究了该功能层的形成机理、内部结构以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作用,开发出了几类代表性的具有元素扩散阳极材料,并力求揭示其中关键机理,为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参考。具体章节内容包括:第一章,概述SOFC的典型特征,详述SOFC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动向。介绍SOFC材料研究方面的近期代表性进展,包括SOFC阳极材料、电解质材料和阴极材料,并分类描述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材料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介绍元素扩散的种类,分析元素扩散的微观原因,给出当前元素扩散在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材料开发中遇到的典型性问题和代表性进展,阐明元素扩散在SOFC研究中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给出合理利用元素扩散的可能途径,分析此领域研究的未来走向。第二章,开发出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可用来抑制氧化铈基SOFC的阳极功能材料0.6NiO-0.4BaCe0.45Zr0.45Gd0.1O3-δ(Ni-BZCG)。该材料中具备叁个典型特征:包含质子导体BZCG、元素扩散剧烈并与本论文中采用的Gd0.1Ce0.902-δ电解质元素种类相似,匹配性高。此叁特征为定向验证Ba、Zr等元素扩散致使电解质电子电导降低的原因提供了可靠保证。本章系列实验研究表明,利用此阳极材料作为氧化铈基SOFC的功能阳极,可以有效提供扩散元素,抑制GDC电解质电子电导。研究还发现,可以通过简单的管控烧结程序即可在1300-1400℃之间调控功能层厚度,以达到形成最优功能层的目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直观地反映出了阳极电解质之间扩散功能层的元素分布情况,为接下来有效调控该功能层提供了宝贵经验。第叁章,通过改变阳极组分等途径,调控扩散功能层的厚度,达到有效提升氧化铈基SOFCs性能的目的。利用元素扩散可以调控氧化铈基SOFCs性能,但是目前的实现手段较为有限,调配功能阳极组分配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本章中将氧离子导体引入功能阳极,开发出一类"电子-质子-氧离子"叁相复合导体NiO-(1-x)BZCG-xGDC。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功能阳极可以有效提升氧化铈基SOFC性能。同时,通过调配氧离子导体在混合导体中的比重,可以达到改变扩散功能层厚度的目的。研究结果还发现,在NiO占比60%(重量比)的阳极中,x=20 mol%最为合适。通过找到氧离子导体在混合导体中的最佳比例,可以实现氧化铈基SOFC电池性能的大幅提高。第四章,寻找新的复合阳极,并验证第叁章中既得结果。需要验证的结果包括:(1)x=20%是否具有普遍性;(2)元素扩散在阳极成分改变时的表现情况。因此,本章选择NiO-(1-x)BZCY-xYSZ为新的复合阳极。该阳极类型与第叁章类似,同为"电子-质子-氧离子"叁相导体。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组分间配比,可以实现此复合阳极调控阳极电解质之间元素扩散层厚度的目标,并以此调变氧化铈基SOFC的整体性能。在本章的研究中,x=20%为最佳比例的结果同样成立。因此,本章得出结论:在混合导体中质子导体是元素扩散的来源,同时辅以氧离子导体可以有效调控扩散层,同时达到大幅提升电池性能的目的。上述系列结果为系统掌控SOFC元素扩散的关键问题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支持。第五章,微观机理研究。本章通过系统实验研究,挖掘阳极元素扩散的根本原因;观察阳极以及阳极与电解质界面处的微观结构和成分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氧化铈基SOFCs研究中元素扩散的关键机理。本章中采用NiO-BZCY阳极,研究此类功能阳极在高温烧结过程中的元素扩散的种类、途径、去向和阳极与电解质界面处功能层的微观结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元素扩散是从阳极出发到达阳极与电解质界面处,通过高温条件下的原位反应在阳极电解质界面电解质内部形成了钙钛矿结构的正交相BaCe03基氧化物,该成分是功能层可以有效阻隔电子的根本原因。第六章,全文总结与展望。本章中对以元素扩散为基础的氧化铈基SOFCs研究做了前沿研究展望,阐述了进一步开展阳极元素扩散研究的具体问题以及优化电池性能的研究对策;对以阳极元素扩散为基础的SOFCs研究做了拓展概述;本章同时指出本论文研究结果对于相关研究的可借鉴性;就元素扩散机理的关联应用做了概括性说明,对在元素扩散机理方面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1)

固体氧化燃料电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以其效率高、排放少、燃料灵活、全固态结构等优点成为倍受关注的能源转化技术。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ymmetrical SOFC,SSOFC)的阴极和阳极使用同一种材料,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有利于电池在发生积碳或者硫中毒后进行再生,从而显着提高电池的寿命。但目前多数已报道的SSOFC电极材料都存在催化活性差或者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钙钛矿氧化物既可作为氧电极催化氧还原反应(ORR)或氧析出反应(OER),又可在还原气氛下通过原位析出金属纳米颗粒形成复合燃料电极,是极具潜力的SSOFC电极材料。然而,其活性和稳定性在氧化还原条件下均会受阳离子析出的显着影响,对A、B位阳离子析出行为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调控,能大幅提高电极的性能、稳定性和再生性,因此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论文以两种钙钛矿氧化物La_(0.5)Sr_(0.5)Fe_(0.8)Cu_(0.2)O_(3-δ)(LSFCu)和La_(0.5)Sr_(0.5)Co_(0.2)Fe_(0.8)O_(3-δ)(LSCoF)为母体,探索了B位高价阳离子掺杂,以及通过A位计量系数自组装生成两相复合电极材料对电极催化活性、稳定性、抗积碳性、燃料电池/电解池可逆性等性能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有效提高了阴阳极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阐明了A和B位阳离子偏析的重要影响因素及有效调控方式,加深对偏析行为影响电极性能的理解,创新发展出了自组装生成钙钛矿/层状钙钛矿(Single-perovskite/Ruddlesden-popper perovskite,SP/RP)两相复合材料调控阳离子偏析/溶出行为的新途径。为制备高性能、高稳定性和可再生的SSOFC电极提供了实验依据。具体为:首先,研究了La_(0.5)Sr_(0.5)Fe_(0.8)Cu_(0.15)Nb_(0.05)O_(3-δ)(LSFCuN)作为SSOFC电极使用时的抗积碳性能和可再生性。研究发现,LSFCuN具有较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其对应的SSOFC积碳后的阳极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循环过程再生。随后,将LSFCuN用作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的氧电极,燃料电池模式下,800°C时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Maximum power density,MPD)为1100 mW cm~(-2);电解模式下,750°C时,1.3 V电解电压下,电流密度为850 mA cm~(-2),且800°C、1.60 V下,50 h内的稳定性测试中未见氧电极与电解质发生剥离。可见,LSFCuN同时具有较好的阴极和阳极催化性能,是一种较有应用前景的SSOFC电极材料。针对具有较高稳定性和催化活性的氧化还原可逆型LSFCuN,以La0.5Sr0.5Fe0.80-xNbx Cu0.2O3-δ(LSF0.80-xNxCu0.20)和La0.5Sr0.5Fe0.80Cu0.20-xNbxO3-δ(LSFCu_(0.20-x)N_x)为研究对象,比较了高价阳离子的B位不同取代位置对LSFCu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被取代元素发生还原反应的难易程度是影响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关键因素,高价阳离子取代B位上较易还原的元素Cu时,会显着提高材料的稳定性,还原后的分解程度降低,并且抑制了表面Sr的偏析,但同时会降低材料中氧空位的浓度。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B位中Fe位掺杂高价阳离子Nb~(5+)和Ti~(4+/3+)的LSF_(0.80-x)N_xCu_(0.20)(x=0-0.15)和La_(0.5)Sr_(0.5)Fe_(0.8-x)Ti_xCu_(0.2)O_(3-δ)(x=0-0.3,LSF_(0.80-x)Ti_xCu)系列材料,以研究B位不同取代元素、不同取代量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仅当掺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材料的稳定性才会显着提高。掺杂后的(La,Sr)FeO_3基钙钛矿氧化物在阳极气氛下仅发生部分分解,分解为SP、RP相和相应的B位可析出金属单质的复合物。当B位可析出金属种类≥2时,析出金属的种类与高价阳离子的掺杂量相关,且倾向于在材料表面能较低(晶界和缺陷)处析出。高价阳离子掺杂降低了材料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却提高了阳极催化活性,材料的催化性能不随掺杂量的增加单调改变,因此在进行高价阳离子掺杂时,选择合适的掺杂量尤其重要。制备了催化性能优异的氧化还原可逆型SSOFC电极材料。800℃下,以LSF_(0.7)Nb_(0.10)Cu为电极的SSOFC在湿氢中的MPD为609 mW cm~(-2),以湿合成气(3%H_2O,CO:H_2=1:1)为燃料时则为493 mW cm~(-2),且0.7 V下、100 h内电池稳定性良好;以LSF_(0.7)Ti_(0.1)Cu为电极的SSOFC在湿氢中的MPD为644 mW cm~(-2),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抗硫中毒性能和抗积碳性能。A位非计量比也是影响材料结构和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La_(0.5)Sr_(0.5+x)Co_(0.1)Fe_(0.8)Nb_(0.1)O_(3-δ)(x=0﹑±0.05和±0.10,LSr_(0.5+x)CoFN)的晶体结构随A位计量比的改变而变化,A位缺位量较高时,不能够形成纯相,有少量B位元素的氧化物出现;A位缺位量较低或为化学计量比时能够形成纯相;A位富位时则可原位生成SP/RP相的复合物,且RP相的含量随富位量的增大而增加;因此相应的还原后的产物中RP相的含量越高。阳极气氛下,未见A位缺位促进纳米颗粒析出的现象,析出的纳米颗粒的数量与A位计量比不相关;纳米颗粒为核壳结构,生长在SP相基底上,核为RP相,壳为2-4 nm厚的Co_3Fe_7合金。A位非计量比提高了材料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其中LSr_(0.6)CoFN具有最高的氧还原催化活性,800℃下,阴极极化阻抗为0.066Ωcm~2,Ni-YSZ阳极支撑的单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为837 mW cm~(-2)。A位富位降低了LSr_(0.5+x)CoFN的阳极催化活性,未见A位缺位与阳极催化活性之间的明确关系。LSr_(0.5+x)CoFN体系中A位缺位和富位均促进了SSOFC的性能的提高,其中以LSr_(0.6)CoFN为电极材料的SSOFC在800℃下的最大功率密度为584 mW cm~(-2),该电池具有较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和抗积碳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体氧化燃料电池论文参考文献

[1].辛显双,朱庆山,刘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合金连接体耐高温氧化导电防护涂层[J].表面技术.2019

[2].周凝.氧化还原可逆型钙钛矿电极材料结构调控及其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3].李俊.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金属连接体的氧化行为和Cr挥发特性及其表面改性[D].华中科技大学.2018

[4].宋梓阳.氧化钽—氧化钛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海南大学.2018

[5].冯楚.基于镧镨共掺杂氧化铈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D].湖北大学.2018

[6].宫正,孙文平,曹加锋,刘卫.消除掺杂氧化铈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内短路的相关研究[C].第叁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8

[7].邓辉.基于掺杂氧化铈与钙钛矿复合材料的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湖北大学.2018

[8].宫正.氧化铈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结构设计及其电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9].董晓磊.镍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动力学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10].曹加锋.基于元素扩散的氧化铈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标签:;  ;  ;  ;  

固体氧化燃料电池论文-辛显双,朱庆山,刘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